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融通与协同:少年宫教育课程设计案例精选
QQ咨询:
有路璐璐:

融通与协同:少年宫教育课程设计案例精选

  • 作者:张昱瑾
  •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7586765
  • 出版日期:2019年03月01日
  • 页数:244
  • 定价:¥4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专业化、规范化是少年宫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一线有经验的老师参与课程建设直接的抓手就是结合自身专业进行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融通与协同:少年宫教育课程设计案例精选》由三部分构成。*部分是理论背景,介绍少年宫教育课程建设的理念与起步阶段的操作原则、少年宫教育课程设计专业化的设想;第二部分是操作技术,主要介绍少年宫教育课程设计中目标研制、内容组织、评价设计的方法;第三部分是课程设计案例,选用了在2018年全国校本课程设计大赛中获一、二等奖的14篇案例,供大家借鉴。
    文章节选
    享“渔”之乐
    ——由《小猫钓鱼》引发的关于教育定位的思考

    在一次钢琴课上,与家长谈起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弹琴时专心致志才能确保读谱的准确性和音乐表达的完整性。这位家长深有感触地说自己曾用《小猫钓鱼》的故事引导自己的孩子: 弹琴应该一心一意,三心二意的小猫*后什么也得不到。没想到,读一年级的孩子连声反驳:“小猫得到了呀,他虽然没有得到鱼,但他得到了追蜻蜓和捉蝴蝶的快乐。”
    一句充满童真的话语颠覆了纵横中国教坛几十年的《小猫钓鱼》的教育意义。我们曾一次次用故事中的“一心一意”与“三心二意”教育孩子学习和做事应该有的态度,却从来没有想过,成人世界里“得到鱼”是理想的结果,但孩子们需要的恰恰是追逐蜻蜓和蝴蝶的快乐。
    钟启泉教授在《读懂课堂》一书中指出: 所谓“人的教育”无非就是崇尚自由的人(教师),借助自由的教育关系,促进每一个人(儿童)的自由发展。人的教育的*大特质在于“自由”。小猫钓鱼,享受的到底是体验“渔”的快乐还是得到“鱼”的快乐?我们似乎都没有想过。
    故事中告诉小猫要一心一意地钓鱼,这没有错,良好习惯的养成让人终身受用。但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当我们将目标设定为“一”时,我们的教育就受到了约束,这种约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没有选择的自主性,目标看似集中实则僵化。一旦这个“一”并不是学生愿意接受的目标,那我们的教育意义又何去何从?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允许“三心二意”,即允许目标发散、补充、转移,允许学生自主确立目标,从育人的角度出发,而不是育课、育教的角度出发。
    一、 我们的教育要少些功利的追逐,多些自在的体验
    关于如何教孩子学习,我们有过很多设定和尝试,也有过很多创新和成果,但无一例外我们都追求一个结果那就是“得”。“一课一得”是比较理想的教学,这“一得”由老师在备课的时候预设好了,那一定与知识、技能有关,它绝不可能是“快乐”。我们的教育都按照教师需要而不是学生需求来设计,所以学习有时候会成为一种沉重的负累。
    我们一直在想当然,我们“以为是”不一定孩子们“以为是”,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学习应该是更为单纯、快乐的体验,没有功利的目标,没有过高的要求也没有乏味的**。有人把童年比作是一场旅行,沿途美景无数、快乐无限,不该因匆匆赶路而错过。所以适当的时候应该把孩子当作“蜗牛”,慢慢地爬,每一步都有印痕,每一步都是体验。谁能说爬得慢的蜗牛一定没有在努力,谁又能说爬得随意的蜗牛一定没有收获?
    学习也该如此,每一个孩子起点不同、个性不同、成长环境不同、兴趣喜好不同,对于新事物的认知和探究自然还有不同的体验方式和不同的收获,老师强加在他们身上的那个“一得”会因此显得贫瘠而粗鲁,所以在学习中让孩子享受过程比追求结果更为重要。比如钢琴的课堂,我们有时候关注的是一个既定的手型和手腕的要求,有时候关注的是触键及音色的定位,但*受孩子欢迎的往往是一句起伏变化着的动听的旋律线和音乐中的情趣。钢琴学习不是一种简单重复的技巧训练,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听辨,去思考,去发现,去自在地感受,那才是真正的学习。当我们一遍遍地让孩子在尝试练习手腕起落及手指支撑的时候,应该学会利用钢琴的音色和旋律的魅力去吸引孩子,用乐曲的情节和想象的趣味去打动孩子,早一些让孩子听到音乐,早一些让孩子学习表达,其实是*好的教与学。
    虽然教育界关于“快乐学习”的探究从未停止,但在很多课堂上“快乐学习”只是一种传说。扪心自问,是我们的目标定位、教学模式从未尝试突破。对于校外教育来说,实现“快乐”的空间更大,那为何我们不敢去尝试破除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成效”,去颠覆一下我们的目标和过程呢?
    二、 我们的教育要少些技能的学习,多些兴趣的激发
    校外教育给了孩子们更多体验的空间,我们的课程是否可以真正为学而定,
    学的目的是一种技能的形成还是一种体验的快乐、一种个性的释放?
    如果学习成为一种纯粹的体验,追求的结果多元一些,可以是一种可测的能力,可以是一种被激发的兴趣,也可以是一种简单的快乐;如果我们的教学多一些宽容,不以教师的设定目标来衡量效果,而以孩子们的兴趣和快乐来反观我们的教学,教学是否会具备更长远的生命力?
    体验,重的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我们以为的结果其实不是结果,从一个人个性和爱好发展的角度来看,兴趣的激发是更有意义的结果,更有价值和发展空间的结果。艺术教育,我们不要只关注技艺的习得。孩子学习弹琴,不是以学会弹奏一首乐曲为目标,也不是以学会弹奏十首为目标,而是在学习弹奏几首乐曲之后,他能以同样的方法去学习更多首,他会以十足的兴趣和动力去学习无数首。那样,我们教学的目标才算真正达成。
    激发兴趣的手段很多,用富有童真的教学去吸引孩子,用特有的奖励机制去激励孩子,甚至用教师特有的亲和去走近孩子,但无疑*为有效的是用成功的体验去打动孩子,用艺术固有的魅力去感染孩子,这就需要教师更多地去挖掘艺术的内在价值。一首钢琴乐曲,值得我们探究的有很多: 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和故事、曲调调性的色彩描述和乐曲风格、每一个乐句和乐段的情感定位、谱面上每一个音乐符号传递的信息,这些都值得去发现与尝试。下键不同的速度和距离会产生色彩和音量的变化,乐句的走向与力度变化传递的是不同语气的旋律……只有教师感受到经历课堂的快乐,体验艺术的趣味,学生才能感同身受。
    享受体验的过程、转移目标的设定、培养尝试的兴趣、诱发学习的动力,校外,应该是释放个性、精彩纷呈、畅游和畅学的活动场所。
    三、 我们的教育要少些教的定位,多些学的尝试
    如果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考虑目标,从学生需求的角度去考虑目标,我们的教与学是否会具有更大的适切性和有效性?
    按照学生的需求去设定开放式目标,让学生的学来推动课堂。我们的课堂要淡化单一模式或问题情境,应该用一个问题去引出更多问题,用一种可能去引发更多可能,用一种思维去点燃多种思维。不要急着去追求结果,更不要急着去教给答案,快乐就在追逐中。
    所以,我们在设定目标的时候,更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多方面考虑他们的学习需求是“钓鱼”还是“捉蜻蜓蝴蝶”?不是没有目标,而是为孩子量身定制的多元目标;不是随意学习,而是在孩子愿意学习的基础上去引导、去优化教学;不是没有“得”,而是尝试更多维度的“得”,这是对课堂的解放,也是对教育的更富意义的诠释。
    举一个钢琴初级教学的课例: 当我们引导孩子专注于一个音符在五线谱上的位置,而孩子恰恰看到的是一旁的卡通图例时,我们的教学是否可以马上绕一个弯,将过程延长,让孩子自主寻找图例与音符的关系,或者人为巧设图例与音符的关系,让孩子在自主的体验中去发现和思考?高音谱表上的五线四间,可以用强制记忆的方法让孩子在五分钟之内学会并记住,四间是fa la do mi,五线是mi sol si re fa。但我们不难在网上查到各种识记的顺口溜和儿歌来帮助初学者学认五线谱上的音符,我们也不难看到各种趣味教学五线谱的视频,通过讲述故事的方法来让学生识记这些音符。这就是教的艺术,让学习放慢脚步,让学习多些尝试,在情节与趣味中识记能很好地提**习的实效,激发兴趣,并延长记忆感知。
    四、 我们的教育要少些形的追求,多些神的交融
    教学太过功利,会剥夺孩子们学习的乐趣。孩子们需要的不是形而上的快乐学习法,而是具有开放意义的、多元目标的灵动课堂。
    我们的课堂大多看的是学生的习得,很少关注兴趣的提升、能力的融合,我们应该用有限的课堂去触发学生无限的潜能。add与and的区别让我们有了更多思考,真正的融合不应该只是一种能力的叠加、兴趣的叠加,学习应该与生活、情感和个性发展融为一体。经常看到“校外教育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快乐体验的主阵地”,我们怎样给“快乐体验”作个准确的界定?我们怎样让目标伴随着孩子去“成长”?
    有些目标不一定是短期的、显性的、可测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敢于去坚持兴趣和能力的内化与融合,为那些有意义的、隐性的、不可测的却又有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去进行开放式**。放弃“钓鱼”的小猫,会得到什么?也许是跑步的快乐,也许是捕捉的技能,也许是许多长翅膀的好朋友……谁能说那不是一种收获呢?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备一种素质: 倾听儿童的声音。少年宫教育的课程目标尤其要强调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因为少年宫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家长和儿童基于兴趣的自主选择,不具有强制性。要将儿童看成完整的人,有独立思想和需要的人。我们应该承认每一个儿童都是拥有内在独特性的存在,所以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理解儿童的心情。让学习成为一种轻松自然的、彰显个性的生活方式,孩子们才能真正爱上学习。
    目录
    **部分 理论背景 **章 少年宫教育课程建设研究的意义与理念 / 第二章 专业化的少年宫教育课程设计 / 第二部分 操作技术 第三章 少年宫教育课程方案中的目标设计 / 第四章 少年宫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 第五章 少年宫教育课程方案中的评价设计 / 第三部分 课程设计案例 1. “创意绘本课程•无锡是个好地方”课程纲要和教案 / 2. “金华小茶人(初级茶社)”课程纲要和教案 / 3. “科普玩中学”课程纲要和教案 / 4. “‘烘焙 ’遇上美术”课程纲要和教案 / 5. “快乐键盘——音乐故事会”课程纲要和教案 / 6. “绿舟启航 自救互助”课程纲要和教案 / 7. “水的畅想”课程纲要和教案 / 8. “童趣环保”课程纲要和教案 / 9. “击剑(花剑)”课程纲要和教案 / 10. “苗苗学京剧”课程纲要和教案 / 11. “小小赛车手”课程纲要和教案 / 12. “防震避险”课程纲要和教案 / 13. “水草造景”课程纲要和教案 / 14. “小记者传承之旅采写”课程纲要和教案 / 编后记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