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现代汉语课程是高等院校中文系及对外汉语系的一门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文科相关专业的必修课。到目前为止,《现代汉语》教材已经出版了几十种,大多各有特色与优缺点。本教材以编写者长期的授课经验为依据,在充分汲取以往各种教材的优点以及当前语言研究各方面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关注与突出自己的特色。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科学性与时代性。本教材所依据的语言理论和传授的语言学知识,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必须经得起实践和时间的检验。即使是主编、编者在某些方面很有研究、颇有心得,只要是有待进一步检验的观点,一般不会而且也不宜随意编入教材。我们认为,既然是大学生的教材,就不宜编入过多的新理论、新观点、新现象。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语言研究在各个领域都已取得了不少进展,尤其是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当代汉语本身也已经发生了一系列微妙而重要的变化。作为《现代汉语》教材的编者,当然不能视而不见。所以,本教材还是有选择地把一些正在发展、形成过程中的较为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新兴的语言现象吸收了进来,编入了教材,以体现本教材的时代特色。具体而言,主要是对于当前网络**行的汉字及用法、新词新语及字母词以及各种流行的句法格式等,我们都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一方面从语言学习的角度,对相关的现象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与分析;另一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看法与规范。这次出版的修订版教材,针对当代汉语在各方面的新变化、新现象及其新规定,在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各个方面都作了相对科学、合理的增补与修订。
其次,系统性与条理性。作为一本基础课的教材,全面、完整地介绍现代汉语各个方面重要的基础知识是必需的。尽管本教材的基本框架还是遵循绪论之外加上“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五大块的体例,但是,本教材各个具体的章节,尤其是概念、内容都已有所调整,力求根据现代汉语各个分支学科的系统性特点,合理安排章节与分配知识点。在这五个部分各成体系的基础上,尽可能将整本教材作为一个互相关联的有机整体来依次编写,真正做到循序渐进、互相照应,突出**、富有条理。当然,制定编写的原则与教材的具体编写毕竟还是存在一些差距。尤其是本教材出于多位编者之手,而各位教师各自的理论基础、研究方向乃至行文风格都会有一定的差异,*为突出的是语法部分,它是由四位教师通力合作完成的。尽管主编已经作了全面的调整与统稿,但毕竟只能随文修改、局部改动,所以,本教材各个章节之间在协调性方面,恐怕还会存在少量的缺憾之处。当然,趁这次修订再版,在保持基本格局和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又做了一系列必要的改进与调整。
*后,实用性与可教性。新编教材肯定会有所创新,但是*重要的还是要考虑教材的教学功能,要便于教学。所以,教材编写无论是章节安排还是知识传授,是具体举例还是编写思考题,都着力突出实用性和可教性。要使学生学了之后,有兴趣、有收获,在语言素养的各个方面都尽可能有所提高。而且,教材的编写不但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还要便于教师的讲授。我们的各位编者在编写时,一方面力求将核心内容交代清楚,将基本观点阐释明白,另一方面也充分考虑到要为授课教师讲课时留出充分的发挥余地。此外,本教材的知识点安排,不但尽量做到易于学,便于教,而且也充分考虑到适合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考查。尤其是本教材编写时,业已考虑到大学生在二三年级还要上古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课程,因此尽可能在理论体系方面能够与之互相衔接、融会贯通,在基础知识方面尽量有所分工、有所侧重。
需要指出的是:本教材从主编到编者,每一位都是各高校教学与科研一线的在职教师。全体编者都具有语言学博士学位,拥有较长时间的教学实践。除了主编之外,各位编者都是当前活跃在汉语教学与研究领域的中青年教师。这无疑为本教材的质量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本教材出版后的这些年来,主编与各位编者一直坚持与采用本教材的各高校教师、学生以及考研的考生保持联系,收到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建议。这次的修订版在仔细鉴定与斟酌的情况下,作了多方面的改进。在此,对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师生表示由衷的谢意。
本教材各位编者具体分工如下:
绪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张谊生)
**章语音(淮阴师范学院教授皇甫素飞)
第二章文字(上海师范大学讲师余颖)
第三章词汇(山西大学教授白云)
第四章语法
**节至第三节(广西师范大学教授樊中元)
第四节至第八节(厦门大学副教授蔡淑美、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施春宏)
第九节(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韩蕾)
第五章修辞(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宗守云)
张谊生
2018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