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有幸再次向读者**由加拿大学者伦纳德?布鲁克斯和保罗?邓恩合 著的《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英文版?第8版)。从2007年起笔者就用该 书为复旦大学的专业会计硕士(MPAcc)讲授“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 程。这是一本融理论框架与现实案例于一体的**教材,**出版以来一直受 到国际同行的普遍认可和赞誉。
21世纪初,美国在不足1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商业危机,**次 是以2001年安然倒闭为标志的一系列重大会计丑闻,第二次是以2008年雷曼兄 弟破产为象征的次贷危机。雷曼兄弟是一家成立于1850年、拥有6 000多亿美元 资产的投资银行。然而,令人震惊的是,它的倒闭几乎摧毁了总资产高达2 000 多万亿美元的美国金融体系,触发了一场全球金融危机。美国国会不得不授权 向美国国际集团(AIG)等主要金融机构注资。美国股市大幅震荡,股份下挫逾 4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被迫对冰岛的三大银行施以紧急援助。匈牙利 和乌克兰也向IMF提出援助申请。欧盟不得不向希腊和其他成员国提供资金和担 保。安然丑闻后,美国于2002年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金融危机的 爆发催生了2010年《华尔街改革法案》。这些法案的实施显著加强了商业活动 的法律与道德规范。
诚然,金融危机的成因纷繁复杂。就法律而言,1999年美国废止1933年颁 布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也称1933年《银行法》)。该法是对1929年经 济大萧条的矫枉过正,它在投资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间建立起一道“防 火墙”。因此,有学者指出,2008年金融危机的祸根在20世纪90年代已悄然种 下。金融危机爆发后,媒体和公众再次拷问大学商科教育中伦理与道德教育的 薄弱。如何改变商科教育中长期存在的‘重’经济技术分析,‘轻’法律道德 思考的现象业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命题。
2018年是金融危机十周年。《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再版可谓“恰 逢其时”。第8版延续了第5版(2010)的基本结构。首先,它从“道德期望” 入手,运用公司治理理论,为实际的决策分析建立了一个合理的视角。其次, 它选择一系列重大的公司丑闻、破产案例来诠释道德失范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 联,包括安然和安达信丑闻、世通破产、安永和毕马威恶意避税以及金融机构 的次贷危机。再次,商业伦理与职业道德涉及哲学思辨。由此,作者从哲学层 面探讨了诸如道德与商业、人的自利本性与经济学、道德与法律等的关系。* 后,它介绍了道德决策的基本方法,包括五问法、准则法和帕斯汀法。决策方 法与哲学思辨的有机结合使该书既博大精深又不失操作性。
《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用可观的篇幅讨论制度的设计与构建,即公 司的道德治理与责任界定,而不拘泥于具体的伦理与道德规范。该书用一章单 独讨论会计职业道德,既勾勒出一个比较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又突出了会计 职业判断的重要性。第7章聚焦于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控制道德风险。作者认为, 风险与机遇乃孪生兄弟。企业的风险管理必须涵盖道德风险与机遇。2002年颁 布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使风险管理成为公司治理不可或缺的要件,比 如,强制性企业内控审核。该书的*后一章分析了次贷危机及由此暴露的道德 问题,包括贪婪、不称职、不诚实、利益冲突、不透明、缺乏道德勇气以及拙 劣的风险管理。
翔实的国际案例是该书的一个亮点。用理论诠释案例,用案例演绎理论, 令读者有血肉交融之感。第8版在保留第5版经典案例的同时,增添了一些新近 的**案例,如强生公司泰诺召回案(2010)、嘉汉林业(Sino-Forest)欺诈案
(2011)、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丑闻(2012)、毕马威合伙人泄 露客户信息案(2013)和大众汽车排放欺诈案(2014)等。遗憾的是,笔者认为
《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的篇幅偏大,因此忍痛割爱地建议出版社删去全部 案例。
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长期致力于国外**工商管理图书的引进。21 世纪以来,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以笔者任教的复旦 大学管理学院为例,它的四个参评项目全部跻身2018年英国《金融时报》全球 EMBA排名40强。国际前沿图书的引进对我国工商管理教育的发展有不可小觑 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