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英国皇家海军,从无畏舰到斯卡帕湾. 第一卷, 通往战争之路 : 1904—1914
QQ咨询:
有路璐璐:

英国皇家海军,从无畏舰到斯卡帕湾. 第一卷, 通往战争之路 : 1904—1914

  • 作者:(美) 亚瑟·雅各布·马德尔
  •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 ISBN:9787547259078
  • 出版日期:2019年02月01日
  • 页数:416
  • 定价:¥10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系列图书描写了1904年至1919年费希尔时代的英国海军,共分五卷,本书为首卷。 本卷从费希尔及其主导的海军改制入手,讲述了一战之前10年间英国海军的历史,以及相关的经济和国际背景,如1906年激进派对海军高额军费的不满,遭遇德国海军挑战,军备竞赛和随后的英德海军协议谈判等事件。本书还介绍了战前英国海军的战略思想,如阻拦德国公海舰队的计划,战时贸易线护航计划等。
    文章节选
    装备 海军中占统治地位的武器是舰炮,特别是大口径舰炮,它被认为是*重要的海军武器。海军上校S. W. 罗斯基(S. W. Roskill)将这叫作“主要武器谬论”,即推崇一种武器时过于贬低其他武器的价值——后者是指水下武器。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海军中火炮部门的人员*容易获得晋升的机会。 英国主力舰几乎总是装备着比德国同时期军舰口径更大的舰炮。例如1907年2月开工建造的 “上乘”号(Superb)装备10门12英寸主炮,侧舷齐射火力达到6800磅;而德国在1907年8月开工的“拿骚”号(Nassau)装备12门11英寸主炮,侧舷齐射火力5280磅,比英国主力舰少了1520磅。1909年11月开工���“猎户座”号(Orion)和“恺撒”号(Kaiser)分别装备10门13.5英寸和10门12英寸主炮,侧舷齐射火力分别为12500磅和8600磅,英舰的火力优势为3900磅。*后,英国在1912年10月开工建造“伊丽莎白女王”号(Queen Elizabeth),德国在1912年5月开工了“王储”号(Kronprinz Wilhelm)。前者装备8门15英寸主炮,侧舷齐射火力15600磅,后者装备10门12英寸主炮,侧舷齐射火力8600磅,英舰火力优势多达7000磅。德国人有理由声称他们的炮弹由于初速较高,穿透力不亚于口径略大的英国炮弹。虽然英国人也承认这一点,但他们也无须过于计较这一缺陷。在远距离上,重型炮弹比轻型炮弹精度更高。例如英国13.5英寸主炮发射的1250磅炮弹就比德国12英寸主炮使用的860磅炮弹更精准。这是因为所有火炮都是在比*大射程略近的距离上获得*佳精度和*小散布的,炮越大,*佳射距就越远。英国炮弹的另一个决定性优势是威力,例如13.5英寸炮弹就比德国的12英寸炮弹拥有更强的杀伤力和破坏力。 火炮、大口径火炮、远程火力(1913年英国海军火炮演习的射程为14000—15000码,1914年春天,战列巡洋舰的火炮演习射程达到16000码)、**的炮术——这些就是海军军官的信条,如何发展这些要素以利于进攻决定了整套海军战术体系。据此推出的另一个信条是高航速的重要性,因为高速性能让指挥官为火炮选择*佳交战距离。 1904—1911年间,英国海军走出了海军上将乌斯伯恩(Usborne)所说的“炮术的石器时代”,可以娴熟地对付10000码外的目标。但还有一个潜在的、灾难性的缺陷。斯考特提出在实战中,烟囱的排烟,炮口的硝烟,炮弹溅落时的水花,更不用说海上的雾霭,都会遮挡炮手视线,使其根本无法实施**瞄准,也就使那套复杂的远程射击系统失去了作用。斯考特强调,要避免炮手经常犯的瞄准错误目标、影响火力控制的情况,就要确保所有舰炮都集中在同一目标上。他1909年退役之后就开始设计一种火力指挥系统,该系统能使军舰的全部主炮接受来自一个火力控制站的命令,做到同时瞄准和射击。这个火力控制站布置在前桅上,高于烟尘和水花,具有军舰上*佳的视野。控制站上的一名军官使用一部主瞄准具,这部望远镜式瞄准具通过电路与各门火炮上的瞄准具连接。他只要瞄准敌舰的侧舷并按下一个按钮,就可以使全部火炮齐射。这种方法大大增加了舰炮的**性。 但斯考特的指挥仪并没有被海军立即采纳,他、杰利科以及他们的支持者,与射击训练监察官,海军少将M. E. 勃朗宁(M. E. Browning)等人展开了一场论战。后者希望继续使用独立的操炮方式,斯考特将他们的反对归结为“单纯的职业嫉妒”。勃朗宁和他那群人反对统一射击指挥仪的理由是它很难保证与火炮**同步,并强调引自桅顶的电线很容易被炮火损坏。1912年11月13日,在比尔黑文进行了一次**的试验,结果证明了斯考特系统的优越性。在一场舰炮射击比赛中,装备斯考特系统的“雷霆”号(Thunderer)比使用独立瞄准方式的姊妹舰“猎户座”号射速更快,精度也更高。两艘军舰的航速均为12节,射程设定为9000码,结果“雷霆”号在三分钟的射击时间内取得的命中次数是“猎户座”号的六倍。 英国主力舰开始安装指挥仪系统,但仍存在一些阻力。到大战爆发时,只有8艘战列舰安装了指挥仪。直到日德兰海战前,所有主力舰〔除了“爱尔兰”号(Erin)和“阿金库尔”号(Agicourt)〕才都装备了主炮指挥仪。而直到大战结束,安装副炮指挥仪的工作都没有完成。斯考特在1911年或1912年访问了基尔,他相信德国已经有了类似装置。事实是德国人的装置有很多与斯考特系统相似的特征,虽然并不相同。德国在1914年以前全面使用的“Richtungsweiser”(指挥指示仪)在实战中令德国海军的炮术发挥出色,特别是在战争开始阶段,那时斯考特的指挥仪还没有普遍装备大舰队。 德国海军炮术精湛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采用了**而复杂的体视式测距仪。找到有真正“立体视觉”的测距手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种仪器要求操作者有非常特殊的视觉感受:双眼视力**且完全一致。但德国测距仪比起英国测距仪有一个显著优点,后者采用“合像”式原理,对光强要求很高,也就是说在昏暗的环境下几乎无法看清目标,而体视式测距仪对光强要求较低,在低能见度下具有优势。这种优势也体现在日德兰海战中,(英国海军在战后对两种测距仪进行了大量试验,*后决定继续使用更简单耐用的合像式测距仪。)德国海军的另一优势是他们的舰炮,在同等口径下,精度比英国舰炮的更高。德雷尔也承认这一点。18海军部在战争开始前很久就知道德国海军炮术的**性,例如,D.N.O.在1909年就将德国海军的炮术判断为“极为出色”。但不幸的是,英国从来没有考察过德国海军夜间炮术的优势。 总体来说,德国海军主力舰的装甲要优于英国同期的主力舰,水线以上和以下的防护要大大优于英国军舰。19德国军舰这方面的优势是用更大的排水量换来的。英国**批无畏舰的主装甲带厚度只有10—11英寸(高度仅达主甲板),后续级别的装甲带厚度增至12英寸〔“猎户座”级、“国王乔治五世”级(George V)和“铁公爵”级(Iron Duke)〕。直到“伊丽莎白女王”级,装甲带才达到13英寸。德国主力舰的装甲带则要厚得多——首批无畏舰为11.75英寸,“恺撒”级及之后的战列舰为13.75英寸。英国战列巡洋舰的装甲也较为薄弱,与后期德国战列巡洋舰11.81英寸厚的装甲带相比,英国战列巡洋舰的装甲带厚度只有9英寸。此外,德国主力舰装甲带的长度和高度也大大超过英国主力舰,具有更大的防护面积。英国军舰也没有足够的水平装甲用来保护炮塔和弹药舱。海军上将德拉克斯认为,这是可能是因为英国设计师“的计算是基于德国炮弹沿水平弹道飞行的设想!这当然是荒谬的:也许早先没有人告诉他们未来可能的交战距离在不断增加,到1915年就可能达到20000码了”20。另一方面,德国主力舰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舰首的防护不足。因为这个弱点,一艘战列巡洋舰在战斗中沉没〔“吕措夫”号(Lützow)〕,还几乎损失了另两艘战列巡洋舰〔“德弗林格”号(Derfflinger)和“赛德利茨”号(Seydlitz)〕。
    目录
    **部 费希尔时代,1904—1910 **章 序幕 第二章 **海军大臣费希尔 第三章 费希尔革命 第四章 海军内的争议:主要改革 第五章 海军内的争议:费希尔 - 贝雷斯福德对立 第六章 德国海军的挑战,1900—1908 第七章 1909 年海军恐慌 第八章 费希尔的退休 第二部 战争前奏,1910—1914 第九章 麦肯纳—威尔逊组合,1910—1911 第十章 丘吉尔时代,1911—1914:战争准备 第十一章 丘吉尔时代,1911—1914:决战前夕 第十二章 战前海军战略战术的演进 第十三章 1914 年的英国与德国舰队 第十四章 战争来临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