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独上高楼: 王国维传
QQ咨询:
有路璐璐:

独上高楼: 王国维传

  • 作者:陈鸿祥
  •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 ISBN:9787512660182
  • 出版日期:2019年03月01日
  • 页数:361
  • 定价:¥68.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12660182
    • 作者
    • 页数
      361
    • 出版时间
      2019年03月01日
    • 定价
      ¥68.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王国维是在20世纪初登上近代中国的文化学术舞台的。在他迈向世界学术之林的丰富多彩的生涯中,曾有过多次辉煌:思索人生之问题,攻读西方哲学,撰写《红楼梦评论》,是他的*次辉煌;化合中西,贯通今古,以《人间词话》构筑新的美学体系,是他的第二次辉煌;雅俗并重,特尊俚辞,以“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进化论观照全局,写定《宋元戏曲考》,是他的第三次辉煌;青铜甲骨,考史通经,倡“二重证据法”,著《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及《殷周制度论》,是他的第四次辉煌。 他以兼通世界之学术,光大中国之文化的实绩,成为20年代清华研究院这座学术重镇的大师,有世界性影响的巨子…… 本书从内容到体例,从史料到观点, 均力求有所突破、有所出新,更加鲜活地再现一代大师观堂的风貌,写出一个符合历史真实的王国维。
    文章节选
    第十一章 清华园里欢与悲 万古离怀增物色,几生愁绪溺风光。 ——韩《即目》二首之一 一 清华研究院**位到任导师 王国维是怎样就任清华研究院导师的?这要从清华学校改制说起。 1925 年初,原由美国退还“庚款”创立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改设留美预备部、大学部与国学研究院,统称“清华学校”a。那时,由北洋政府委派的清华学校校长曹云祥是胡适的留美同学。国学研究院(简称清华研究院)的筹办,就是由曹君直接委托胡适,按照中国书院,参酌英国学院制度设计的。据研究院首届毕业生蓝文徴回忆,为了办好研究院,胡适并且向曹君提议,应聘请梁启超、王国维、章太炎三位大师来任教。这一点, 从胡适当年的日记也可以得到佐证,他说: 现今中国的学术界真凋敝零落极了。旧式学者只剩王国维、罗振玉、叶德辉、章炳麟四人;其次则半新半旧的过渡学者,也只有梁启超和我们几个人。内中章炳麟是在学术上已半僵了,罗与叶没有条理系统,只有王国维*有希望。 显然,胡适心目中*合适的人选,**是“*有希望”的王国维,第二是“半新半旧”的梁启超。但是,请梁容易,请王难。为什么?因为,那时梁启超是自由之身,且正在各处公开讲学;而王国维尽管在“甲子之变”中被“逼”出了紫禁城,但其身份依然是“**侍从”,他要走出“南书房”到民国的学校任教,须经溥仪下“旨”才行! 怎么办?当然还得由**者胡适出马去请。这里又有两层原因。其一,在当时的新文化人士中,直接被“宣统”溥仪“召”入宫中谈论“新诗”“白话文”,舍胡适而外,殆无第二人。曾被京津报纸传得沸沸扬扬的“清宣统帝打话来邀”胡适“进宫去谈谈”,胡适说“他称我‘先生’,我称他‘皇上’”,就发生在王国维1923年6月奉“召”北上就任“南书房行走”的前一年b。所以,到了创办清华研究院,清华校长曹云祥特请胡适去找溥仪下“旨”让王国维来任教,就是基于“宣统与胡适”的这层“特殊关系”。 其二,在新文化人士中,曾撰《鲁迅与王国维》的郭沫若,要算是既推崇鲁迅,又敬仰“观堂之学”了,但他引为遗憾的是未能在他们两位生前见上一面。而像胡适那样,既在新文学运动中与鲁迅做过“同一战壕”中的战友,又为创导“国学”而与王国维直接交往的,实在不多。胡适曾说,那时他住在北京钟鼓寺十四号,离王国维居处“不远的地方”。从1923年12月16日胡适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亲往“甚高敞”的王宅拜访,聆���王国维畅谈古今文化学术,从清代学者戴东原(震)的哲学,说到中国戏曲、古希腊悲剧和美国电影,等等c。这应该是胡适首访。而从近年公布的胡适遗稿中,我们又看到了一年之后,胡适前往王宅再访的记载: 1924 年12 月8 日,胡适陪曹云祥校长拜访了王国维,第二天,曹云祥即在致胡适的信中明确表示聘请王国维任教。a 看来, 胡适为了请王国维出山,曾亲自将曹云祥送来的聘约转呈给王国维,并写信转达清华校方恳请他任教的诚意。王国维则在接到清华聘约后,于1925 年2 月13 日复信胡适, 允以作“ 一星期考虑”。胡适见王国维的口气有了松动, 十分高兴; 但又听吴宓(雨僧)说,王国维这时*大的顾虑是与清室的关系。于是他当即写信再达“曹君”(云祥)及清华师生期盼他早日到任的热切愿望,并针对他的“过虑”,为之“排忧解 难”,说: “一星期考虑”的话,自当遵先生之命。但曹君说,先生到校后, 一切行动均极自由。先生所虑(据吴雨僧说,不能时常往来清室一层), 殊为过虑。鄙意亦以先生宜为学术计,不宜拘小节。甚盼先生早日决定,以慰一班学子的期望…… 什么叫“不宜拘小节”?说白了,就是经冯军“逼宫”,溥仪的“皇帝”尊号已被撤销,成了“在法律上”与大家“同等”的“中华民国国民”;“一切行动均极自由”,就是转告王国维,就算你仍要遵“君臣”之礼,尽可以随时去溥仪那里“觐见”,校方绝不会干预。这颗“定心丸”很重要。王国维信守自己提出的“一星期考虑”的承诺,于2月20日正式决定应聘,并在第二天(2月21日)就请吴宓到他寓所共商研究院章程了。 如上所述,胡适以他的学术名望与影响,在把王国维这位“文学侍从”从那时已被逐出“宫禁”的溥仪“**”里“请”出来这件事情上,确是“厥功不可没”。当年3月初,已从北京到了天津张园“关门做皇帝”的溥仪,曾在其“行在”里“垂询”清华之事,问罗振玉,“迩日已到校否?”当他得知王国维已应聘去清华,为表示“皇上”的“圣明”,他还声称:“我无养贤之赀,清华为我暂时养贤,亦稍慰我心。”后来,陈寅恪因“康门弟子”梁启超与“溥仪老师”王国维同时就任清华研究院导师,特为研究院同学戏题一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倒颇能道出溥仪所谓“清华为我暂时养贤”的“历史真实”。 当然,促成王国维应聘清华教职,胡适的力请固然重要,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了具体负责筹创清华研究院的一位关键人物,即前引胡适书信中提到的吴宓(雨僧)。 据吴宓日记,清华“改制”,他于1925年2月9日“被派为大学筹备委员”;10日,被委为兼研究院“筹备主任”。他立即“全权办本部分之事”,于2月12日成立研究院“筹备处”,开始办公;13日,“入城谒王国维”,并注明:“初见”。这表明,吴宓筹创研究院,走马上任的**件大事是去京城里拜访王国维。他在其后自编年谱,曾记述了当天(1925 年2 月13 日)“恭谒”情状: 宓持清华曹云祥校长聘书,恭谒王国维(静安)先生,在厅堂向上行三鞠躬礼。王先生事后语人,彼以为来者必系西装革履、握手对坐之少年,至是乃知不同,乃决就聘。 胡适“转呈”清华“聘约”,大约在这之前三天(2 月10 日左右); 而吴宓持“聘书”登门,看来既表示校方聘请之诚,又为着落实签约事宜; 但更打动了王国维应聘之心的,乃是令他大感意外的吴宓“向上行三鞠 躬礼”! 但是,作为清华研究院的“筹备主任”,吴宓对王国维的礼敬并不限于“三鞠躬”,还有生活上的周到安排,教学上的虚心请示,等等。那时, 从地处西直门外的清华园进城交通极为不便。为了使王国维能安心任教, 故在他“决就聘”后,吴宓立即与校方联系,张罗宿舍,并请王国维偕同潘夫人前往察看、选定住所,于4 月18 日举家迁入了清华园西院十六号(五间)、十八号(七间)二所古色古香的中式平房。自此之后,王国维每月难得一二次进城,也是晨出暮归。其时,教职员多未到职。吴宓就常来他的西院寓所商谈招生、购书等事宜。他还与吴宓一道参加了招生考试、阅卷及审定录取考生名单等工作。 1925 年9 月9 日,经改制后的清华学校正式开学。校长曹云祥主持了在清华大礼堂举行的开学典礼。随后,在清华工字厅举行了由吴宓主持的首届研究院师生“茶话会”及“拜师礼”。曹云祥出席并向诸生逐一介绍了研究院各位导师(教授);其中*受关注的,就是师生们仰慕已久,“布袍粗褂,脑后垂发辫者”的王国维。应该说,清华研究院这个“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固有的文化学术”为宗旨的书院式学院之所以后来居上,很快 成为“学术重镇”,完全是由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位大师a相继来院任教;而原本*难请的王国维,则成了应聘到任并迁居清华园的**位导师。
    目录
    目 录 001 新版题记 001 **章 一生须惜少年时 001 一 出生与时代 003 二 故乡的人,故乡的潮 007 三 清寒家境传书香 011 四 私塾·庭训·游戏 016 五 笃志坟典,心向新学 020 六 艰难备尝的科举考试 024 第二章 维新潮中露才学 024 一 来到了《时务报》馆 028 二 入读“东文学社” 035 三 知遇罗振玉 039 四 忧愤赋诗咏“变法” 043 五 予固非匠石,而公则柟梓也 047 六 学以致用攻英文 051 第三章 20 世纪之初再抉择 051 一 参加“出洋考试” 053 二 书赠《咏史二十首》 058 三 咏史图自强,加注斥排外 063 四 试译《势力不灭论》与初介歌德《浮士德》 067 五 题照别罗氏,悲欢世纪初 071 六 留日忧国运,归来逢“变法” 077 第四章 迎来了“兴学热” 077 一 辛丑《杂感》及其学术解读之失误 082 二 “变法潮”中攻西洋哲学,“兴学热”中译西学西书 086 三 辨哲学之惑,论教育宗旨 091 四 就任通师教职,质疑张謇“废庙立学” 098 五 《叔本华像赞》与《西洋伦理学史要》 105 六 “独学”中的辉煌:《红楼梦评论》 112 第五章 遨游“教育世界” 112 一 以世界的眼光,主编《教育世界》 117 二 礼赞孔子,推尊托翁 122 三 译介“教育小说”,益以编者所闻见 128 四 本“独立、自由”之精神,批驳张之洞“废哲读经” 131 五 痛诋“平凡主义”,抨击“以官奖励学问” 138 第六章 从《人间词》到《人间词话》 138 一 沧浪亭畔寻诗去 141 二 在学术反思中返读康德,为梁启超指“谬” 148 三 做了“相**生” 152 四 在“官书坐会”中译刊名著,向辜鸿铭叫板 158 五 你的词就叫“人间”吧! 163 六 《人间词》的哲学意蕴 172 七 《人间词话》的写作与问世 176 八 文论的明珠,不朽的经典 183 第七章 在“学学山海居”里耕耘 183 一 北京安家 187 二 “学术转向”中的**著:《戏曲考原》 192 三 “学学山海居”里的奠基作:《曲录》 198 四 学术遗迹:“词山”“曲海”间的几项耕耘成果 205 五 《宋元戏曲考》的写成及其开创性贡献 212 第八章 辛亥东渡 212 一 定计东渡,寓居京都 216 二 咏史痛诋“狐媚”术,辛亥风云蕴笔底 225 三 《颐和园词》:封建王朝的*后挽歌 233 四 攻究文史,发兴“温经” 238 五 以新眼光论述国学,协同罗氏考释攻关 242 六 新著迭出,硕果累累 247 七 应约撰札记,艰难度岁月 252 第九章 丙辰归国 252 一 新春佳节返上海 256 二 “包办”杂志,拒迁“哈园” 262 三 二考一论,轰动学界 270 四 面对新文化大潮 274 五 指导演习古礼,讲授《经学概论》 280 六 《观堂集林》背后的故事 286 第十章 “骑马”紫禁城 286 一 进了“南书房” 289 二 上书溥仪“论政学” 294 三 竭尽“愚忠”发抗议 298 四 煞费苦心撰“忠武碑文” 308 第十一章 清华园里欢与悲 308 一 清华研究院**位到任导师 313 二 娓娓动听讲古史,老老实实说“不知” 318 [附录] 伯希和藏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演讲及指导研究题 319 三 长子英年之丧与挚友断交之痛 328 四 自沉昆明湖 331 五 自沉以后的遗响:遗书、遗折与遗墨 339 第十二章 沉痛的历史教训,不朽的学术业绩 339 一 巨大的社会反响 342 二 沉痛的历史教训 348 三 划时代的学术贡献 352 四 **学术新路的不朽业绩 357后记 360补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