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地球*北端的北冰洋,生活在其中的陆地哺乳动物****,其中只有两种体形较大,其他的都比较渺小。但说来奇怪,诸多大型哺乳动物的发源地都是北极,其中有些甚至是现存体形*大的动物,这其中的奥妙何在?
原来,海里面有很多数不胜数的动植物,看似渺小,可几乎所有其他生物都离不开它们。食物长链上牵涉的生物错综复杂,但归根结底都是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 我们以其中一个长食物链为例: 北极熊主食海豹,海豹主食鱼类,鱼类以丰富繁多的 甲壳动物 为生,而甲壳动物的生存则依赖于海面上数以万计的微小动植物。 因此可以说,海中食物链的**环就是那些生存能力极强的微小植物。这些绿色植物,如硅藻,无论大小都具有特殊的生存能力——以空气、水及盐等无机物为生。而动物界中几乎没有能跟植物匹敌的,除了极少数小动物具有 叶绿素 ,没有动物能以无机物为生,因此无机界中取之不尽的丰富养料也就只有植物能够悠然自得地享受了。 有些地方海草长势良好,很多动物(包括海胆)都以此为牧场,加之沉在下面的腐败物质或植物碎屑,海底的烂泥肥沃无比。更重要的是,冰河处的冰山每每崩碎,便会携带许多岩石碎屑落入海底,从而使肥沃的烂泥更为厚实。到了夏天,污浊的冰河还会将很多物质顺带着搬运下来,将陆地的平原冲击成为冲击层,如阿尔卑斯山麓,而那些没有抵达平原的就在北冰洋内沉积为海底的泥土。 既然如此,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北方的海水里有如此丰富的微小生物,而整个赤道全部加起来都遥不可及呢? 已去世的默里爵士曾说,只要身边有一艘船、一张捕捞网,那么任谁在北方的海面上都不会活活饿死,因为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在海里捞到一大网小甲壳动物,供人吃饱绝没有问题。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甲壳动物营养丰富,它们是虾类的远亲,体内富含油脂,对寒地的人们来说,算得上相当不错的食物了。除此以外,冰冷的海水中还游弋着大批软体动物,海蝶 就是露脊鲸的主要食物。当然,还有些其他小浮游物和漂流物对人类而言也极为重要。不说其他,北方渔业的繁荣兴盛就离不开它们的贡献。不过,也不能武断地说是它们造就了海上牧场,因为我们无法忽略那些渺小的绿色植物,如双鞭藻、硅藻等。 那么,又一个问题来了,为什么如硅藻及双鞭藻这样生长于寒冷地域的种类,产量却远胜于温暖水域的种类呢? 很有可能是低温造成生命进程延长,而较长的生命又导致同一片水域里数代并存。相对地,到了温暖的海水里,生命更迭变化加速,较快的新陈代谢导致寿命也较短。因此,在南方,藻类品种丰富,而在北方,各种藻类的数量则比较繁多。 北极熊 北极熊是动物界征服寒冷的*佳代表。它们不惧艰难困苦,从不去往冰原南境,夏季绝大部分时间或栖居在北极的寒冰上,或游弋于辽阔的海面上。到了北风凛冽的冬季,它们便忙于去海岛或大陆的海滨四处搜寻食物。一般情况下,北极熊不会侵扰人类,除非到了饥饿难忍、万般无奈的时候,才会这么做。 北极熊身长达9 英尺 ,不仅是它们所属科中体形*大者,而且是彻彻底底的食肉群体。它们需要食用数量庞大的动物以维持生存,但那些动物却都生活在冰冷苦寒的北极区域。 从事实来看,海豹是北极熊的**午餐。生物界向来都有一种奇妙的循环——相依相存而生。北极熊寻找海豹的方式别具一格,似乎并不是使用视觉而是依靠嗅觉,它总是趁其不备灵活地攫住眼前的食物。一次,一头北极熊不声不响地游到一块冰旁,海豹正在冰上怡然自得地晒着太阳。突然,北极熊猛抬起掌用力一击,海豹的头颅顷刻间变得粉碎。 这还不算什么,人们亲眼所见,北极熊拥有一项更为惊人的技能——把海豹直接从水中拎出来。它静静地伏在冰原旁,屏住呼吸等候着海豹送上门来。海豹要到水面上呼吸了,头刚一探出水面,北极熊便敏捷地伸出前掌,把海豹提了出来,摔到冰原上的海豹直接晕厥过去。这一出手不仅果断有力,而且需要极强的耐心和毅力,关键时刻迅速行动绝不含糊,北极熊不愧为老成历练的捕猎者。 北极熊可以不知疲倦地连续游好几公里,它厚厚的皮袄与脂肪功不可没,能使体温一直保持在正常的范围内。此外,它的脚后跟上铺满了厚实的毛,帮助它稳稳地站在冰面上而不至于滑倒。 来自苏格兰的捕鲸者给北极熊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棕仙”。之所以取这个名字主要是因为它的毛呈乳黄色,俨然就是冰原上那一块块黄冰。黄冰的形成是微小硅藻与冰混合的结果。布鲁斯博士生前通过北极探险获取了诸多宝贵经验,在他看来,虽然披着黄色外衣的北极熊在一片皑皑冰雪中很是惹人瞩目,但在黄色冰块的掩护下,这件外衣实际上成了一件有效的“隐身衣”。 据他描述: 当时,一头北极熊就在离甲板100 码 处,然而甲板上的二十个水手都没能看见,只有一个大副偶然瞟见了。虽然近在眼前却仿若不在,只因为它像极了黄冰,难以辨别。 除了人类,北极熊几乎没有敌人。我们不相信那套理论,所谓的黄色之所以存在是为了在关键时刻掩护熊逃离,因而我们不能简单地说黄色是它的保护伞,让它免受敌人伤害。毕竟,黄色相较于雪白的冰原还是很显眼的,看看“棕仙”这个称号不就一清二楚了吗?如果真有利用这么一说的话,那必定还要附加其他解释。其实我们都知道,生活在严寒环境中的热血动物,其*适宜生存的颜色莫过于白色了,原理很简单,白色毛皮可以有效减少动物热量的损耗,而乳黄色的作用仅次于白色。自出生以来,北极熊就全身雪白,且在冬末春季等寒冷季节显得越发白净。 有一件颇为奇怪的事情,新生褐熊颈背长有白毛,呈带状,像极了亚洲太阳熊(也称马来熊)颈下的白领,虽然后者是终生都不会消失的。我们常常把幼时出现长大后便消失的痕迹看作祖先的遗传,那么新生褐熊的白毛是不是也预示着它们祖先的皮毛特征呢? 一直以来都流传着这样一种谬误:北极熊是冬眠者。事实上,北极区域不存在真正的冬眠,在漫长无边的黑夜里,到处都是天寒地冻,无论地上地下。既然无法冬眠,那么熊也就无事可干,除了在冰天或母熊临产时做一个窝。母熊一般于冬季产子,母子俩需要一个临时的住所栖居,因此做窝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它们也不可能长期趴在冰雪中的窝里,因为必须出去找寻食物才能生存下去。 北极熊母爱如山,为了保护子女的**,它们无所顾忌,从来不会害怕任何危险。我们有时会看到这样一个画面,两三头熊同时待在一起,那便是慈爱的母熊和它日日守护的孩子了。幼熊都会有一个学徒期,期满后母熊才会依依不舍地与它们分离。母熊和公熊都是严格的个人主义者,除了交尾期,它们基本都是分居状态。 北极熊强壮高大,坚实有力,身手敏捷,耐心细致,如狮似牛,胜于猫犬。它是北极勇往直前的探险者,它是寒冷坚韧不拔的征服者,它是严格自律的个人主义者,也是慈爱无私的向善者。让我们一起向北极熊致敬,愿它在北极的环境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