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极速车王:福特与法拉利的传奇对决
QQ咨询:
有路璐璐:

极速车王:福特与法拉利的传奇对决

  • 作者:A. J. 贝米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1306819
  • 出版日期:2020年05月01日
  • 页数:400
  • 定价:¥7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1963年,随着一项商业交易胎死腹中,雄踞大西洋两岸的两位工业大亨,在伟大的汽车比赛中开始了一场你死我活的角逐。本书尝试沿时间脉络,粗略地勾勒两位巨人——美国的亨利·福特二世和意大利的恩佐·法拉利——在“勒芒二十四小时耐力赛”展开的对抗之始末。同时,本书也将细致描绘以命相搏的车手,以及承载他们成王败寇宿命的怒火战车。 即将登场的每一个名字,在汽车业界都如雷贯耳:亨利?福特二世、恩佐?法拉利、李·亚科卡、卡罗尔·谢尔比、菲尔·希尔、肯·迈尔斯、丹·格尼、布鲁斯·迈凯伦、约翰·瑟蒂斯,以及一个叫马里奥·安德烈蒂的新手。但更重要的,还属于诞生在这段激情岁月的不朽传奇——福特GT——问世四十多年后,依然占据汽车杂志封面的话题之作。这辆钢铁怪兽的设计和制造,只有一个初衷:在血色法拉利的主场,将醉心畅享史上伟大勒芒王朝的恩佐?法拉利拉下王座。 勒芒二十四小时耐力赛……堪称赛车业界十分出彩的营销工具……一场比赛的胜利,就足以为某个品牌打上质量超群的印记,并进一步转化为以百万美元为单位的销售额。这无疑是一场技术和工程、理念和胆识的对决。
    文章节选
    1955年6月11日
    下午6点24分
    法国勒芒

    勒芒二十四小时耐力赛开赛在即,呆坐在银色梅赛德斯-奔驰300 SLR敞篷赛车方向盘后面的人,名叫皮埃尔·勒维克(Pierre Levegh)。这位时年四十九岁的法国车手,即将背上赛车***为昭著之恶名。
    比赛开始两小时二十四分钟后,勒维克发现自己已被远远甩在后面。从一个小弯转出后,他将三���进到四挡,开始沿直道加速。排气管的尖锐噪音陡然上升,木质的方向盘在手中不停颤动。他戴着护目镜和耳塞,脑袋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美军飞行员头盔,下身穿着蓝色裤子,足蹬轻便网球鞋,没有系**带。替下队友约翰·菲奇(John Fitch)这位来自美国的车手后,勒维克还有将近二十二个小时的比赛需要完成,但疲劳已经开始蚕食他的自制力与注意度。独自一人坐在驾驶席,他的手脚始终与汽车保持着互动。每次暗示——无论是轻微转动方向盘,还是踩踏油门时的将信将疑——都会招致迅即反应,分毫之间,成败毕见。随着勒维克的车速超过135迈、140迈,仪表板上转速表的指针也开始指向表盘右侧。
    赛道两旁,车迷云集,人山人海。二十五万人齐聚法国中部这片平坦地带,亲眼见证“三方争霸”,即代表德国的银色奔驰、来自英国的绿色捷豹以及象征意大利的红色法拉利之间的对决。极速战车,前所未见。即使静止不动,这些机器都堪称科幻小说的素材。每张门票上,都印着“赛车危险”的警告,但观众视若无睹。勒芒耐力赛的魅力,和地产葡萄酒一样,令人沉醉。
    左侧,勒维克看到了6号赛车——一辆捷豹D型——从 自己身边疾速驶过,驾驶员是被法国人戏称“花蝴蝶”的英国车手迈克·霍索恩(Mike Hawthorn),这位老兄因在比赛时习惯系着斑点领结而得此绰号。霍索恩正在奋力争先。此前他已在排位赛中力拔头筹,并且在蜿蜒曲折的8.36英里乡路赛道上创造了赛事纪录。勒维克则被他轻松抛在后面。
    对于落在后面的这位法国车手而言,这不仅仅意味着输掉一场比赛,还标志着自己三十多年职业生涯即将画上句号。过去三十年,他一直在勒芒苦苦求胜。年近五旬,勒维克的未来,完全取决于这辆车、这一战。然而,眼看霍索恩 将自己越甩越远,勒维克感到,为自己职业生涯谋求*后辉煌的梦想,宛如捷豹排气管中的阵阵尾烟,化为薄雾。一切都正在消失殆尽。
    很多年前,勒维克也曾有过梦想,这甚至可以追溯至1923年5月26日,即勒芒二十四小时耐力赛**举办的那**。法国人夏尔·法鲁(Charles Faroux)和乔治·杜朗(Georges Durand)创办这项赛事,旨在测试汽车和车手的耐力及表现,为此,他们专门在乡间测绘了一条蜿蜒曲折的椭圆形状赛道路线,并在终点前设置了一段长达四英里的直道,以测试参赛车辆的直线加速能力。首届比赛,两位法国车手组成的车队赢得**,并因此一举成名。颁奖当天,勒维克就在现场。当时,他只有十八岁。但这个男孩许下誓言,未来也要投身比赛。他坚信,假以时日,自己终能**。
    他开始钻研赛车技术,并在1938年完成了自己的勒芒耐力赛处子秀。年复一年,比赛吸引的车迷越来越多,参赛车辆的速度越来越快。像观众一样,勒维克也感受到了这项车赛的神奇之处,某种不可思议的伟大。赛事规则非常简单: 每辆车配备两位车手,组成一队,轮流驾驶,二十四小时内跑完圈数*多的赛车获胜。1952年,勒维克的夺冠形势一片大好,但就在距离比赛结束不到一个小时,他驾驶的赛车发动机拉缸。筋疲力尽的勒维克,不得不被人从车里抬出来。到了1955年,勒维克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人们众 口一词,认定这员老将即将被淘汰出局。
    同年春天,梅赛德斯 -奔驰车队传奇经理人阿尔弗雷德·纽鲍尔(Alfred Neubauer)联系勒维克,希望为这位法国车手提供参加1955年勒芒耐力赛的比赛用车。梅赛德斯的管理层深知,让一个法国人加入己方车队,对这家德国公司来说算是很好的公关手段。在法国,很多汽车买家对十年前纳粹蹂躏法国大地的惨痛经历仍记忆犹新。与此同时,勒维克也十分清楚,能够从在1955年那个赛季占据世界统治地位的梅赛德斯车队中谋得一席之地,将会为自己获取迄今为止距离夺冠*近的黄金机遇。300SLR型奔驰赛车,双座敞篷,预留后备箱空间,按照勒芒赛事规则配装大灯系统。在轻盈的镁合金蒙皮下,隐藏着一匹非比寻常的钢铁猛兽。这台3.0升直列八缸发动机,要求赛车必须具备修长的弹头状发动机舱。同时,这辆赛车还采用了当时勒芒赛场流行的全新技术——燃油喷射发动机——使其**时速超过185迈。
    勒维克欣然接受了这份工作。
    然而,在赛前几天的试跑中,和梅赛德斯车队的其他车手相比,勒维克的表速显然更慢,这让胖墩墩的车队经理纽鲍尔禁不住怀疑这位法国人已难堪大用。6月11日,周六,下午4点,比赛时刻到来了。勒维克带着失魂落魄的表情,在梅赛德斯维修站反复踱步。前**晚上,他曾向队友约翰·菲奇透露,他对赛场的特定部分——狭窄的直道——深感恐惧。“这里对高速赛车而言实在太窄,”勒维克说,“每次经过那里,我都会有一种不安的感受。”与此同时,他开始察觉其他车手在背后议论自己。
    “勒维克老迈不堪。他的反应迟钝。痴迷夺冠让这家伙变得危险异常。”
    或者,这些都是头脑中的自说自话?
    负责报道这场比赛的记者雅克·埃克斯[Jacques Ickx,同时也是未来的明星车手杰基·埃克斯(Jacky Ickx)的父亲]回忆道:“勒维克当时宛若行尸走肉,机械地走来走去。他的故事就像一出希腊悲剧。他的自尊心,以及顽固到底的犟脾气,让他无法承认这辆赛车已经超出了自己的控制能力。他也无法面对就此退出车坛的命运。一直以来,梅赛德斯方面始终认为,勒维克会主动要求离职。他们不想告诉这位可怜的车手,他无法胜任。所以车队选择等待这份*终也没有提交上来的辞呈。”
    方向盘后的勒维克,将油门一踩到底。透过淡淡的前车尾气,他能看到勒芒的看台在远方升起,宛如一座坐满观众的体育场,被一条仅容两车通过的狭窄道路从中间一劈为二。在勒维克的正前方,“花蝴蝶”迈克·霍索恩驾驶的捷豹一骑绝尘。他轻盈地并入中线,超过由英国车手兰斯·麦克林(Lance Macklin)驾驶的奥斯汀-希利(Austin Healy) 赛车。
    霍索恩,后面的麦克林,以及再往后的勒维克,均以极快车速向看台冲来。
    突然,霍索恩的捷豹刹车灯亮了起来。他猛地向右侧的维修站拐去,急刹车刚好切断了麦克林驾驶的奥斯汀-希利赛车的前进道路。勒维克看到奥斯汀-希利的红色刹车灯在自己面前亮起。他只有一秒钟的时间采取行动。勒维克发现,前方一条宽度不足十六英尺的狭窄直道,似乎可供自己从左侧超越前面这辆奥斯汀-希利。他举起手示意后面的车手注意前方障碍物,然后用力转动方向盘,瞄准前方的狭小空当冲了过去。不幸的是,时速快过前车30迈的梅赛德斯,撞到了奥斯汀-希利向后倾斜的车尾。
    顷刻之间,梅赛德斯腾空而起。这枚3 000磅重,内有一箱易燃液体的“金属弹丸”,离地15英尺,以约150迈的时速砸向观众席,与此同时,勒维克则被压在方向盘上动弹不得。赛车撞上护栏发生爆炸,燃烧着的金属碎片被猛地抛入聚集的人群。一场年度盛事——觥筹交错、马达轰鸣的派对——画风突变,沦为惨不忍睹的人间地狱。数十人流血倒地。烈焰熊熊燃烧;梅赛德斯的镁合金车体,性质类似于早期相机闪光灯所使用的材料,瞬间便融化成一层厚厚的白色金属熔液。恐慌接踵而至。能站起来的观众纷纷逃命,混入四散的人潮,负责报道赛事的摄影师们则调整镜头,按下快门,用黑白胶片将一张张惊恐万分的面容定格下来。
    没有人知道生命的*后时刻,勒维克的内心作何感想。爱人?疼痛?还是终于看到象征着终点的那面方格旗在风中飘扬?
    目录
    前 言 引 子 **部分:赛道** 一、“富二代” 二、“指挥官” 三、整车性能:福特汽车公司,1963年 四、法拉利、迪诺和菲尔·希尔:1957年至1961年 五、宫廷政变,意大利,1961年 六、法拉利/福特与福特/法拉利:1963年春 第二部分:战车问世 七、手段与动因 八、伟大的约翰:意大利,1963年至1964年春 九、福特GT40:1964年1月至4月 十、成长之殇:1964年4月至6月 十一、勒芒,1964年 十二、尾声:1964年6月至12月 第三部分:开始加速 十三、亨利二世、谢尔比及戴托纳耐力赛:1965年1月至2月 十四、时速220迈: 1965年2月至6月 十五、勒芒,1965年 十六、勒芒,1965年:树欲静、风不止 第四部分:秋后算账 十七、生存:1965年8月至12月 十八、重生:1965年8月至1966年2月 十九、血染赛道:1966年3月至4月 二十、行将井喷:1996年5月至6月 二十一、大战揭幕:1966年6月 二十二、勒芒——车速刷新纪录:1966年6月18日 二十三、***富争议的勒芒赛事结局:1966年6月19日 二十四、路之尽头:1966年6月至8月 后 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