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研究

  • 作者:顾汉龙
  •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9787109266780
  • 出版日期:2020年07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4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研究以威廉姆森对社会科学划分的四层次理论(社会基础—制度环境—治理结构—资源配置)为基础,构建“制度环境—治理结构—资源配置”分析框架,分别从制度环境、治理结构和资源配置三个层面对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及“地票”交易这种新型增减挂钩模式进行全面的剖析。这不仅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也可以为我国进一步完善增减挂钩政策,创新增减挂钩模式提供政策建议。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分析框架与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分析框架 1.3.3 数据来源 1.4 研究内容结构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相关研究回顾 2.1.1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形成的外部环境及形成机制研究 2.1.2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运作模式研究 2.1.3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施效果研究 2.2 国外相关研究回顾 2.2.1 土地发展权转移政策形成的外部环境及形成机制研究 2.2.2 土地发展权转移政策运作模式研究 2.2.3 土地发展权转移政策实施效果研究 2.3 研究进展评述 第3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3.1.2 制度与制度变迁 3.1.3 效率 3.1.4 满意度 3.2 理论基础 3.2.1 地租理论 3.2.2 土地区位理论 3.2.3 制度变迁理论 3.2.4 顾客满意度理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演化机理 4.1 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演进历程 4.2 理论分析框架——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 4.3 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演化机��分析 4.3.1 挂钩政策出现前的土地利用制度: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管理制度 4.3.2 增减挂钩政策演化的**阶段:外部利润的出现 4.3.3 增减挂钩政策演化的第二阶段:地方政府突破现有制度框架 4.3.4 增减挂钩政策演化的第三阶段:地方政府和**政府的动态博弈均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创新模式:“地票”交易 5.1 “地票”交易模式出现的背景 5.2 “地票”交易模式的运作形式 5.2.1 “地票”交易的内涵及模式运作流程 5.2.2 典型案例分析——新华乡(大田等四村)“地票”交易项目 5.2.3 “地票”交易模式的主要特征 5.3 “地票”交易模式的创新性实施特征 与指标周转模式的比较 5.3.1 我国增减挂钩政策的基本实施框架 5.3.2 指标周转模式的操作形式 5.3.3 指标周转模式的主要特征 5.3.4 “地票”交易模式的创新性实施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镇新增建设用地配置效率视角下“地票”交易模式的实施效果评价 6.1 我国城镇新增建设用地配置体系 6.1.1 计划内城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配置方式 6.1.2 计划外城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配置方式 6.1.3 两种配置方式的比较 6.2 我国城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配置效率:理论分析 6.2.1 城镇新增建设用地的*优配置 6.2.2 计划内城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配置效率分析 6.2.3 计划外城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配置效率分析 6.3 “地票”交易模式下城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配置效率:实证检验 6.3.1 模型识别与估计方法 6.3.2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6.3.3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失地农民满意度视角下“地票”交易模式的实施效果评价 7.1 农民满意度理论模型构建 7.1.1 相关变量选取 7.1.2 “挂钩”满意度模型的理论解释 7.1.3 研究假说 7.2 农民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实证检验 7.2.1 研究方法选择 7.2.2 基本模型识别 7.2.3 研究区域选择与样本描述性统计 7.2.4 数据处理与检验 7.2.5 模型估计结果与路径系数分析 7.3 满意度指数计算 7.3.1 影响因素权重的确定 7.3.2 潜变量指数的计算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