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版)

  • 作者:金元浦
  •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279978
  • 出版日期:2020年04月01日
  • 页数:314
  • 定价:¥4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介绍了中国文化的起源、发展、变革与转型,分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特征,从理想人格角度对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的内涵做了深入发掘,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史学、科技、美育等做了宏观考察,并对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变做了整体阐述。本书章后附有大量经典文选,同时设置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考与研讨题,还配有图文并茂、内容生动丰富的教学课件以供下载(详情请见书后“关联课程教材**”页),是 一本独具特色、系统完备的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理想教材。 在中华文化全面复兴的背景下,秉承习近平同志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指导精神,本书进行了第四次修订。在这次修订中,编著者对全文做了细致的校订,并调换了相关文选,使之更具时代性与适用性。自2007年出版以来,本书已历四版,畅销全国,系大学同 类教材中被广泛采用的版本。
    文章节选
    绪 论 观乎人文 化成天下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D?D张载
    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 解决。 ?D?D马克思


    **节 文化的概念、分类、结构与功能

    ○文化的含义 ○中国古代典籍 ○西方语言中的文化 ○《原始文化》 ○《文化的概念》 ○文化力 ○自然的人化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文化的分类 ○物质生产文化 ○制度行为文化 ○精神心理文化 ○文化的功能 ○记录 ○认知 ○传播 ○教化 ○凝 聚 ○调控

    人类从野蛮到文明,靠文化进步;从生物的人到社会的人,靠文化教化;人们千差万别的个性、气质、情操,靠文化培养;人们的欢乐与痛苦、幸福与悲伤、崇高与卑俗、伟大与渺小等情感的表现,靠文化赋予;人们各种各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靠文化确立。那么, 文化究竟是什么?
    一、文化��含义
    文化具有与人类自身同样长久的历史,一部人类史就是人的文化史。中国古代典籍中,早 就有“文化”一词。“文”字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系辞下》云:“物相杂,故 曰文。”《礼记?乐记》云:“五色成文而不乱。”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追根溯源,认为“文, 错画也,象交文”。由此原始之义衍生,“文”遂有文字、文籍、文章、文学之义,进而“文” 字有了与“质”“实”相对的精神修养与美善德行之义。《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 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郑玄注《礼记》曰:“文犹美也,善也。”可见,“文”字自 其始,便与**之“文化”一词有着不解之缘。
    “化”字本义指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如《易?系辞下》曰:“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礼记》曰:“赞天地之化育。”后又延伸出造化、大化等义,并由自然万物(造化)的生成、变易引申出伦理德行的化成。
    “文”“化”合用,见于《易?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 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这里,天文与人文相对,天文指天道自然,人文 指社会人伦。治国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以明耕作、渔猎的时序;又必须把握现实 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以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人伦关系,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 礼仪,并由此而推及天下。显然“文”“化”从其*初的连用起,便具有明确的文明教化之义。这一用法延至后世,进一步引申出多种义项,分别与自然、神理、朴野、武功相对举。与 “自然”对举,取其人伦、人文之义,如李百药《北齐书?文苑传序》称:“夫玄象著明,以察 时变,天文也;圣达立言,化成天下,人文也。达幽显之情,明天人之际,岂在文乎?”与 “神理”对举,取其精神教化之义,如南齐王融“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三月三日 曲水诗序》)。与“质朴”“野蛮”对举,取其文明、文雅之义,如前述孔子“文质彬彬,然后 君子”。与“武功”“武略”对举,取其文治教化之义,如刘向《说苑?指武》云:“圣人之治 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又晋束皙曰:“文化 内辑,武功外悠。”(《昭明文选补之诗》)所谓“以文化辑和于内,用武德加于外远也”(《昭明 文选》)。
    西方语言中的文化一词与汉语的文化有相近的一面,又有相异之处。英语中的Culture和 德语中的Kultur均由拉丁语的Cultura转化而来。拉丁语的Cultura有耕作、掘垦、居住、动 植物培育等与物质生活相关的意义,这种用法至今仍在“农业”(agriculture)和“园艺”(horticulture)中保存着。《牛津词典》把1510年作为文化的精神人文用法在英语中**出现 的日期。这里的文化已意味着为增进某种东西的质量而作出的努力。后来在这种物质性的栽培、种植的意义上引申出神明拜祭、性情陶冶、品德教化等含义。自中世纪起,文化概念已大致与**西方的文化概念相当。德语Kultur的本义指精神文化,即人文宗教文化,英语Cul- ture则与政治、法律、经济、教育等社会生活有关,二者又有差异。中国文化一开始就有一种精神和人文的指向,而拉丁语系的Cultura则是从对物质文化的解说开始的。
    实际上,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是由近代欧洲人开创的。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作了系统阐释。他提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的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 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
    目录
    绪论 观乎人文 化成天下 **节 文化的概念、分类、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与理想人格 思考与研讨 延伸阅读 上篇 中国传统文化总论 **章 天道有常 周行不殆 ?D?D?D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总体概貌 **节 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之一:农业自然经济 第二节 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之二:血缘宗法制度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概观 思考与研讨 延伸阅读 第二章 文律运周 日新其业 ?D?D?D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节 先秦:中国文化的萌发与争鸣 第二节 汉魏六朝:中国文化的一统与多元 第三节 唐宋:中国文化的成熟与辉煌 第四节 明清:中国文化的继往与开来 思考与研讨 延伸阅读 第三章 阴阳发散 变动自如 ?D?D?D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特征 **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思考与研讨 延伸阅读 第四章 观物取象 引譬连类 ?D?D?D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 **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思考与研讨 延伸阅读 中篇 中国传统文化分论 第五章 明德新民 止于至善 ?D?D?D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 **节 先秦儒家人伦 第二节 汉代儒家观念 第三节 宋明理学:儒家文化新形态 第四节 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 思考与研讨 延伸阅读 原典精读 第六章 守静致虚 道法自然 ?D?D?D道家文化精神与道家理想人格 **节 先秦道家的文化精神 第二节 道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演变 第三节 道家的理想人格 第四节 道家与儒家的互补 思考与研讨 延伸阅读 原典精读 第七章 雄赡浩博 赫奕天下 ?D?D?D墨、法、兵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 **节 墨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 第二节 法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 第三节 兵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 思考与研讨 延伸阅读 原典精读 第八章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D?D?D佛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 **节 佛家文化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佛教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第三节 中国的佛教?D?D?D禅宗 第四节 佛家文化的理想人格 思考与研讨 延伸阅读 原典精读 第九章 流丽万有 东方意境 ?D?D?D中国古代文学 **节 以意境为核心的中国诗文化 第二节 以泛文学为特征的中国古代散文 第三节 俗文化与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的辉煌成就 思考与研讨 延伸阅读 原典精读 第十章 八音克谐 神人以和 ?D?D?D中国古代艺术 **节 中国古代艺术的文化背景与思想蕴涵 第二节 中国古代艺术的巨大成就与东方形态 思考与研讨 延伸阅读 原典精读 第十一章 究天人之际 成一家之言 ?D?D?D中国古代史学与典籍 **节 史学与典籍 第二节 先秦魏晋南北朝史学文化 第三节 唐宋史学文化 第四节 元明清史学文化 思考与研讨 延伸阅读 原典精读 第十二章 文治教化 雅人深致 ?D?D?D中国古代文化审美教育 **节 人文美育与社会传播 第二节 学校人文美育的实施 第三节 家庭人文美育的实施 思考与研讨 延伸阅读 原典精读 第十三章 推本天元 顺承厥意 ?D?D?D中国古代科技 **节 中国古代对科技的巨大贡献 第二节 中国古代科技的整体观和方法论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发展迟滞的原因 思考与研讨 延伸阅读 原典精读 下篇 中国传统文化新论 第十四章 文变染乎世情 兴废系乎时序 ?D?D?D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变革 **节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论争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变革 思考与研讨 延伸阅读 第十五章 物一无文 同则不继 ?D?D?D中西文化的差异 **节 中西文化的自然观比较 第二节 中西文化的社会观比较 第三节 中西文化的**(民族)关系论比较 第四节 中西文化的思维方式比较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