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医体质养生手册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医体质养生手册

  • 作者:杨思进,王益平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664990
  • 出版日期:2020年11月01日
  • 页数:176
  • 定价:¥3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介体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中医体质养生手册》详细介绍了中医体质基本类型、表现、养生保健原则,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根据自己的体质进行调节。
    文章节选
    **章 中医体质的概述与分类
    **节 中医体质概述
    一、 体质的概念
    大千世界,为什么三伏天有的人要穿长袖衬衫,还怕吹空调?为什么有的人冬天喜欢吃雪糕?为什么有的人总是觉得喉咙里有痰,平时脸上油还多?为什么有的人身上总是莫名其妙地出现瘀斑?为什么有的人早上一睁开眼就要先打十来个喷嚏?为什么有的人对很多东西过敏?
    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繁荣与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类似这样的人群越来越多。这类人群虽西医检查的各项生理指标都无异常,却总是感觉身体不舒服。这是体质出了问题,如果体质问题没得到解决,那他们所感受到的不适就不会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那么,什么是中医体质呢?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1]。体质禀受于先天,并受后天影响。先天禀赋决定着个体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和个体体质的特异性,先天之精是体质先天禀赋形成的物质基础;后天之气对人体不断的调节作用则是体质动态可变性的物质基础。
    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不同的体质特征不仅决定了机体的形态结构、心理特征,还决定了人类在生命进程中的发病倾向。调摄适宜者,则可弥补先天因素的不足,使体质由弱变强;调��不当者,虽先天禀赋充足,也可因过度损耗,使体质由强变弱。中医体质养生与预防就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针对个体不同的体质特征,通过合理的心理护理、饮食调养、起居调护、运动锻炼,并重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亚健康等措施,从而改善体质,强壮体魄,提高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目的[2]。
    二、 中医体质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先秦至西汉时期(《黄帝内经》中医体质理论的初步形成)
    秦汉时期,中医体质学理论的初步形成,《黄帝内经》是论述中医体质现象*早、*全面的一部医学文献。在《灵枢 通天》中,按人的性格、心理、精神在生理范围内的偏阴偏阳,将不同体质划分为多阴无阳的太阴之人,多阴少阳的少阴之人,多阳无阴的太阳之人,多阳少阴的少阳之人及阴阳之气和的阴阳和平之人五种类型[3]。
    (二)东汉时期(中医体质理论临床应用的初步开创)
    东汉末年,张机在《伤寒杂病论》中按照三阴三阳将体质分为太阳之人、阳明之人、少阳之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厥阴之人。同时提到了疾病与体质的关系: ① 体质因素决定疾病多样性;② 体质因素决定发病类型复杂性;③ 体质因素决定了疾病的**和转归。
    在《伤寒杂病论》的“辨证论治”体系中,始终贯穿着以体质为本,以人体自身对病邪的抵抗力,从而发挥人体自疗能力为本的原则。《伤寒杂病论》还认为,在相同的致病因素下,体质的差异决定了发病与否,即如果人的体质虚弱,机体的防御功能和免疫能力低下,就易感受外邪而发病[3]。
    (三)明清时期(中医体质理论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至明清时期,温病学家从温热病学角度,对体质与温热病的关系做了新的阐述。同时,温病学家在对体质与内、外伤杂病的辨识与**关系上有了进一步认识。各医家在这两方面都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使中医体质理论在此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四)现代(中医体质学理论体系构建、发展和不断完善)
    20世纪70年代,王琦教授团队开始从事中医体质学说的相关研究,并逐步确立了中医体质理论体系,提出了体质四项基本原理: 体质过程论、心身构成论、环境制约论和禀赋遗传论,它们共同奠定了中医体质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背景。① “王琦中医体质九分法”,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9种基本类型,不同体质类型在形体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病理反应状态、发病倾向等方面各有特点。② “三辨理论”,包括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思想。
    三、 中医体质的基本原理
    (一)体质过程论
    体质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体的生命进程,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呈现出与之相应的体质特征。人体发展的过程表现为若干阶段,幼年(稚阴稚阳)→青年(气血渐盛)→壮年(气血充盛)→老年(五脏气衰),其中每个阶段的体质特性也有相应的差异,这些不同的体质阶段依机体发育的程序相互连续,共同构成个体体质发展的全过程。科学研究表明,平和质的分布随着年龄的增长一般呈“低高低”(两低一高)的分布状况。阴虚质、气郁质、湿热质、特禀质常见于15~24岁年龄段的人群;平和质常见于25~44岁年龄段的人群;阳虚质、气虚质等常见于45岁以后的年龄段人群。随着年龄增长,平和质比例逐渐减少,偏颇体质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因此,在生命的不同阶段,要注意了解各阶段体质养生的特点。
    (二)心身构成论
    体质是特定躯体素质与一定心理素质的综合体,是中医“形神统一”思想在中医体质学说中的具体体现,这个思想在中医体质学说中也是一个突出的特色。
    心身构成论的主要观点是体质是由特定躯体素质与相关心理素质的综合体,两者之间的联系是稳定性与变异性的统一[3]。不同的体质类型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征,平和质人群性格开朗,个性较稳定,对待问题处变不惊;气郁质人群性格内向,而且对事情高度敏感,经常胡思乱想,斤斤计较,容易出现抑郁症状。因此,在体质养生的过程中需注重躯体功能与情绪状态的调节。
    (三)环境制约论
    个人身处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体质的发**展始终起着制约作用。不同的气候、地理环境会对体质类型产生影响,如东部和北部,阳虚质、气虚质较常见;西部,气虚质、痰湿质、阴虚质较常见;南部,湿热质较常见。不同的饮食起居、生活习惯也会对体质产生影响,如阳虚质人群喜欢吃热的食物,阴虚质人群爱吃凉食,痰湿质人群喜欢油腻、重口味的食物。晚睡晚起或睡眠不规律、吸烟饮酒和缺乏运动锻炼都会增加形成痰湿质的风险。此外,季节变迁或民俗、宗教等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类体质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人们的体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各种慢性病如肥胖症、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成为人群中常见的疾病。这些疾病出现之前,常伴有体质的改变,因此促使我们采用体质养生法来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
    (四)禀赋遗传论
    《灵枢 寿夭刚柔》云:“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强有弱,有短有长。”人的体质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先天遗传是造成个体体质不同的内在因素,是体质形成和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父母的身体状况、生育年龄均会直接影响子女的体质状况。不同性别的个体,体质形成和转变的规律也存在差异。因此,鼓励适龄生育和母乳喂养,孕妇在怀孕期间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平和心态,顺应四时。
    四、 中医体质的三个关键问题
    (一)体质可分论
    中医学认为形神相关,阴阳、气血、津液均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而体质现象即阴阳、气血、津液盛衰变化的反应状态,因而能从中医体质学角度进行分类。王琦教授基于中医学理论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种不同的体质类型。根据“体质可分论”,可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群的体质状态,为机体个性化养生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二)体病相关论
    每个人体质的形成都具有不同的遗传背景和社会生活环境,它与许多特定的疾病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体质状态反映正气强弱、抵抗力大小,同时决定了个体的身体状况、是否发病及发病类型。研究发现,痰湿质、湿热质是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代谢性疾病的高危体质;阳虚质与胃肠道疾病密切相关;阴虚质容易发生中风;血瘀质、气郁质是月经不调、妇科炎症和妇科**等疾病的主要体质类型和危险因素;特禀体与机体过敏反应息息相关。因此,注重体质调养,是预防疾病发生的有效途径。
    (三)体质可调论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体质的形成秉承于先天,得养于后天。它既受先天遗传及胎养因素影响,又与后天的自然环境、饮食结构、性别、年龄、社会环境、心理状态等有密切的联系[4]。根据这种可以变化的特性,可进行针对性的调理,使各种偏颇体质转化为平和状态。例如,在王琦教授九分类中,湿热质属于偏颇体
    目录
    目录 序 **章 中医体质的概述与分类 001 **节 中医体质概述 001 一、体质的概念 001 二、中医体质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002 三、中医体质的基本原理 004 四、中医体质的三个关键问题 006 第二节 中医体质的分类与特征 008 一、古代体质类型学说 008 二、中医体质分类的方法与体质特征 009 第三节 中医体质养生法 016 第二章 中医体质养生 021 **节 平和质养生 025 一、生活起居 025 二、情志调护 027 三、饮食养生 028 四、中医保健方法 035 五、运动养生 042 第二节 痰湿质养生 046 一、生活起居 046 二、情志调护 047 三、饮食养生 047 四、中医保健方法 053 五、运动养生 058 第三节 湿热质养生 060 一、生活起居 060 二、情志调护 061 三、饮食养生 062 四、中医保健方法 066 五、运动养生 071 第四节 阴虚质养生 075 一、生活起居 075 二、情志调护 076 三、饮食养生 077 四、中医保健方法 081 五、运动养生 086 第五节 阳虚质养生 089 一、生活起居 089 二、情志调护 090 三、饮食养生 090 四、中医保健方法 096 五、运动养生 100 第六节 血瘀质养生 103 一、生活起居 103 二、情志调护 104 三、饮食养生 104 四、中医保健养生 112 五、运动养生 117 第七节 气虚质养生 118 一、生活起居 118 二、情志调护 119 三、饮食养生 120 四、中医保健方法 125 五、运动养生 129 第八节 气郁质养生 132 一、生活起居 132 二、情志调护 132 三、饮食养生 133 四、中医保健方法 140 五、运动养生 143 第九节 特禀质养生 147 一、生活起居 147 二、情志调护 148 三、饮食养生 149 四、中医保健方法 156 五、运动养生 158 第三章 基本养生功法 161 **节 24式简化太极拳 161 一、功法口诀 161 二、注意事项 162 第二节 五禽戏 164 一、功法口诀 164 二、注意事项 165 第三节 八段锦 166 一、功法口诀 166 二、注意事项 167 第四节 六字诀 168 一、功法口诀 168 二、注意事项 169 第五节 中华经脉功 170 一、功法口诀 170 二、注意事项 170 主要参考文献 172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