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

  • 作者:翁贝托·加林贝蒂;伊雷妮·梅利尼;马里亚
  •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ISBN:9787521729160
  • 出版日期:2021年04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8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是一本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本书旨在教会孩子们学会思考世界和认识自我。 本书精选了全球100位哲学家,从西方历史上哲学家泰勒斯开始,到当代的哲学家,时间跨度两千多年。 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凝练地介绍了100位哲学家核心哲学思想,并通过有趣的故事、贴近孩子生活的事例,启发孩子们以哲学的视角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用开放的心态不断探索和认识世界,帮助孩子拓展认知边界,寻找更远的地平线和更多的可能性,建立更健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书不是一本写满答案的书,但翻过这本书的每一页,孩子们都会获得一个看问题的新视角,借以反观自己的想法,培养批判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会独立思考。
    文章节选
    为什么要写一本专门给孩子们看的哲学书?因为,孩子们是天生的哲学家。每一个新生儿都迫切地想认识这个世界。母亲的怀抱就是他们接触世界的开始。妈妈温暖的臂弯和温柔的声音都让孩子感到安稳。随着���子们逐渐成长,他们的世界从母亲延伸到更广阔的天地。孩子们开始认识周围的万事万物,不断接触、试探和认识更多的事物。 1. 对未知事物的焦虑
    在孩子的眼中,这是一个崭新而陌生的世界。孩子们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对未知的焦虑。从来到世上的**天起,孩子就会感到焦虑。在我们的一生中,焦虑感不会完全消失,我们只能尽可能控制或管理这种情绪。我们的祖先不断试探和实验,确认并巩固自己的**感,还会通过神话和传说建立过去与未来的联系。今天,我们能够借助理性,通过逻辑思辨,真正认识世界,战胜对未知的焦虑。这就是哲学赋予人类的能力。
    每个孩子自打来到世界的**天起,就是一名哲学家。当然啦,他们一节哲学课都没上过,但是却天然地怀有一种哲学的态度。除了蹒跚学步、牙牙学语之外,孩子们还要学习“害怕”。孩子生来是不知道害怕的,因此时时刻刻都暴露在危险中。当孩子知道了恐惧,才能躲避可能的危险,在面对这捉摸不透的世界时不那么焦虑。在成长的某一个阶段,孩子们总是离不开父母的关注,让人很操心。他可能刚才还拿着个玻璃杯,可是不知什么时候突然手里就攥着一根电线;也许这一秒他还在沙发上玩玩具,一个不留神,父母就看到他跌跌撞撞地往阳台走,还想把身子探出去!
    有的好奇的宝宝甚至会盯着灶台上的火苗,看了一会儿后,突然伸手要去够,这多危险啊!对孩子们来说,恐惧不仅是胆怯,还是**和必要的防御机制。会害怕,才能远离可能的危险。孩子们还在慢慢了解这个陌生的世界,做什么事会产生危险的后果,他们起初一无所知。“无知者无畏”,这话你一定听过。有**,当孩子一个人在黑漆漆的房间醒来,突然发现周围的一切是那么陌生,自己是那么孤单,似乎与这个世界完全脱节。此时,一阵强烈的焦虑袭上心头,眼前没有任何熟悉的面孔,耳边听不到让自己心安的声音,他放声大哭。妈妈的出现能让孩子很快安静下来。妈妈是孩子与陌生世界之间*重要的纽带。妈妈推开房门,打开灯,房间亮了,孩子的心也亮了,焦虑的心平静了下来。 2. 妈妈的许多次“不”,帮孩子形成了对事物的定义
    焦虑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情绪。他们眼里的一切都是新鲜的、陌生的,为了降低焦虑感,孩子们会在天性的促使下观察这个世界,学习如何生存。之前说了,他们是天生的哲学家,你看,他们的学习遵循了两个基本的哲学原则:矛盾律和因果律。
    所谓矛盾律,指的是一个事物不能同时既存在又不存在。这听上去好像是废话,但是宝宝们还没有拥有理性判断的能力,所以不能理解这一原则。孩子有时会拿起画笔往嘴里塞,这说明在他眼里,画笔不是画画的工具,而是食物。过了一会儿,他把画笔从嘴里拿出来,挥舞着追打哥哥。这时候,画笔又成了被他临时征用的武器。你看,在孩子眼里,画笔的“功能”一直在变,因为他缺乏解释世界的理性工具。理性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获得的。掌握了这样的能力后,孩子就逐渐告别了混沌的童年。当孩子能够明白面前的事物究竟是什么和不是什么后,他就走出了成长的关键一步。从这一刻起,画笔就是画笔,而不是任何其他物体。我们用画笔画画,而不是用来吃,更不是用来嬉戏打闹。在孩子小时候,妈妈总会不厌其烦地告诉他,这不行,那不行。妈妈告诉孩子的这些“不”,其实是在帮助孩子定义什么是“是”,让孩子获得基本的辨别与定义的能力。
    这种能力会带来哪些好处呢?一方面,孩子能明白爸爸妈妈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当妈妈说,“宝贝儿,把画笔拿给妈妈”时,孩子明白了画笔是画笔,橡皮是橡皮,橡皮不是画笔,画笔不是橡皮,那么就不会递给妈妈一块橡皮。另一方面,在获得这样的理解力后,孩子对周围的事物将不会那么焦虑,他明白了自己拿画笔能做什么,知道了水杯是用来喝水的,剪刀能剪出各种各样的造型和图案—明白了什么是什么,他就不会像之前那么焦虑了。
    孩子在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之前,首先要明白矛盾律,这是人类进行理性思辨的基础。如果有人拿了什么东西在他面前挥舞,他知道这是什么,就不会那么害怕,因为他能独立对这一事物进行定义,明白它可能用来做什么。在人类历史的初期,我们的祖先每天都面临两个问题,他们不仅要明白同伴到底在说什么,还要能够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对方。这是有效沟通的基础,否则祖先们将无法形成稳定的团体。 3. 一百万个为什么
    在理解了矛盾律后,孩子们就会继续就因果律发问。这个世界为什么是现在这样的,而且为什么刚好就是这样的。孩子们会注意到,自己的手一松,杯子就会掉下来。久而久之,他明白了,要想不让手里的东西掉下来,得抓紧才行。孩子们小脑袋瓜里的问题会越来越多,这些好奇心一时间无法得到满足。在孩子眼里,父母是无所不知的。他们会拿各种各样的问题“轰炸”爸爸妈妈。拉着妈妈的手过马路时,孩子可能会突然问特别奇怪的问题:“妈妈、妈妈,我觉得上帝并不存在,因为你看,我有妈妈,可是上帝没有妈妈。”可别小看这听上去莫名其妙的问题,这是孩子在学习使用类比。他认为有妈妈才有他,可是上帝的妈妈在哪儿?当然了,他并不是真的在追问上帝是否存在这样深刻的神学问题,但他和哲学家一样在思考因果律。面对这样的问题,妈妈有时会心不在焉地回答:“你还太小了,我说了你也不明白。等你长大了,你自然就懂啦。”要是你曾经也这样回答过孩子,下回可要小心了!
    因为孩子正在通过这样的问题建立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从特定事件出发进行演绎,来增进对世界的认识。每个孩子的每个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对待。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所有人的天性都是求知,但有人只依靠经验,有人则能获得真正的知识,认识事物的原因。”孩子到了一定年纪,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什么事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如果父母敷衍孩子,甚至不耐烦地无视,就扼杀了孩子旺盛的求知欲。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只满足于他亲眼看得见、亲耳听得着的东西,不再好奇地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 4. 论证的能力
    你是否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会认为自己了解某件事情?”因为这件事你听了很多次?因为电视是这么告诉你的?因为某个名人、科学家是这么说的?还是因为有人跟你滔滔不绝,口吐莲花,好像很有说服力?我看你摇了摇头。是的,当我们自认为“知道”了某件事时,这表明我们拥有论证这一观点的能力,这种能力属于理性范畴,它和诡辩、修辞技巧、情感暗示都有本质差别。诡辩,表面上充满了机智,其实是扭曲事实、偏离真理的论证。这种论证方式总能找出许多貌似天衣无缝的论据,用天花乱坠的修辞打动对方,把观点灌输到听众的脑子里。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要特别注意,让孩子远离这种似是而非的论理,让孩子学会真正的说理,识破诡辩中的矛盾,避免被人误导。这也是孩子在发展自我认知与情感模式时非常重要的内容。 5. 认知图和情感图
    弗洛伊德认为,孩子在出生到六岁这一阶段,会形成两张“地图”。认知图将决定孩子在成长道路上学习新事物的方式,而情感图则会决定他如何感知发生的一切。神经科学家把这一时间又往前提了三年,认为认知图和情感图早在三岁时就形成了。那么,这两张“地图”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很简单,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画画,看他如何描绘人物,喜欢什么颜色,来观察他如何认识世界,以及世界在他心里引起了怎样的情感共鸣。
    在认知图和情感图的形成过程中,父母显然肩负着巨大的责任。认知和情感模式一旦形成,在孩子长大后将很难再改变。如果父母没有尽到相应的责任,孩子就会完全独自通过所看所听来发展认知图和情感图。因此,父母一定要多倾听孩子的声音,引导他扎实地走出成长的每一步,倾听孩子们的提问,认真对待他们的好奇心。记住,孩子提出的问题从来都不幼稚可笑。当孩子做成了一件事,他会忍不住立刻展示给爸爸妈妈,因为他需要父母的关注。这时,父母应对孩子的“成就”及时给予充分的认可,这对于树立孩子的身份意识非常重要。要知道,身份认同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习得来确定的。缺乏自我认同,孩子就会对自己的想法和情绪缺乏自信。 6. 从冲动到情感
    人和动物不一样,面对外界的刺激,动物会依靠直觉做出反应,人的应对机制则更复杂些。比如,当人类感到某种进攻性的冲动时,既可以将这种冲动转化为某种具体的暴力行为,也可以通过其他行为转化这种冲动。
    同样的道理,我们心中充沛的情感未必要通过早熟的爱情来宣泄,艺术也是抒发情感的重要渠道。当我们欣赏或创作一件艺术品时,我们的精神得到了满足。因此,人和动物的差异,在于人能通过接受教育,管理好本能冲动,而动物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它们是本能的囚徒。不仅人和动物有这样的区别,人与人的差别也在于此。在这方面教育有所缺失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往往只会通过动作来表达情绪,而非通过论理、分析来自我表达。在学校里,我们看到有的孩子喜欢欺负别人,把快乐建立在其他小朋友的痛苦之上。
    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我们并不需要定义善恶的差别,每个人从天性出发,就能感受到二者的差别。”反观喜欢欺负人的孩子,他们就缺乏这种共情能力,所以就不能体会别人因为自身行为而承受的痛苦。孩子从小在听妈妈讲故事时,就在逐渐学习并发展这种感同身受的能力。还没有走进社会的孩子,虽然年纪还小,许多事都还没经历,但他们已经能够从童话寓言中体会人性的善良和友谊的美好,因为故事中人物的悲惨遭遇而怏怏不乐,他们甚至还会从故事里坏人的欺诈蛮横中学习保护自己。
    所以,妈妈的每一个睡前故事都在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孩子听故事时,不仅学
    习了知识,还丰富了情感,在故事里辨别善恶是非。这些故事在孩子的脑海里埋下了小小的种子,在长大后会无形地影响孩子的行为准则。所以,不要忽视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情感教育缺失的孩子就会缺乏相应的能力去感受、评判自己的行为,被冲动左右,这对孩子将来的社会交往将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 7. 从情感到感情
    冲动是先天的,是人类生来就有的,情感则部分来自后天教育,而感情则并非生来就有,而是一种文化习得。我们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体验各种深刻的感情。这是人类社会从古至今的使命,是人类文明延续的一部分。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围坐在一起讲述各种神话传说,通过各种内涵丰富的仪式,传授着关于神圣与世俗、纯洁与不洁的差异,教会人们明辨善恶是非,建立起指导所有群体成员行为的规范。比如我们的祖先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要远离不洁净的东西,因为这会造成群体性传染,进而引发恐惧与隔离,*后他们会通过一些法术仪式或者献祭行为走出恐惧。
    古希腊人在神话中为诸神在奥林匹斯山安了家,人类的情感和美德都有专门的神司掌或代表。宙斯代表权力,雅典娜是智慧女神,阿佛洛狄忒是爱神,战神阿瑞斯代表了人类好斗的天性,阿波罗代表了男性的美,狄俄尼索斯象征人类的疯狂与激情。
    今天,我们不再通过神话来认识自我,但这不意味着神话故事已经从人类生活中彻底退出。今天与过去仍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与艺术从古至今世代流传,仍在向后人歌颂爱情的诞生,哀叹痛苦的折磨。我们跨越时空与古人一道在喜剧中分享笑声,在悲剧中共洒水,为英雄的壮举激动万分,因为一幕幕别离而揪心不已。文学令人类的情感更加充沛完整,后人得以从过去的故事中汲取生活的经验,从阅读过去的痛苦中找寻今天快乐的解药。让我们一起品味古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的话吧:“人之所以痛苦,是头脑出了问题。” 8. 从感情到思想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也是会思考的动物。带着感情去思考,你会发现自己的思维更活跃,也更有成效。如果我们紧闭自己的内心,大脑的潜力也无法得到充分释放。你一定与我有过相似的经历,如果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往往这门课也学得更好,这是非常正常的。柏拉图告诉我们,如果在学习的时候参与感更强,就能激发自己不断模仿,自然就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相反,如果你对某件事情充满懈怠感甚至感到憎恶,又怎么能学得进去,学得轻松,学得好呢?学习一门功课是这样,人生中不管做什么事都一样,没有兴趣、失去热情都是走不长远的。
    没有孩子生下来就讨厌学习。我们要告诉孩子,学习不等于获取某种信息。因为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只要轻轻一点鼠标,我们就能获得海量信息。但获取信息并不是学习的全部,更重要的是明确信息之间的联系。学习意味着“获得”,更意味着“打通”。哲学关注的正是如何建立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
    因此,哲学并不遥远,并不高深。即使还在上小学,孩子也应该学点儿哲学,尤其在今天。在过去,人们要获得某种知识,只能去学校上课。但是今天,课堂对知识的垄断被打破了,孩子们可以从各种丰富的渠道获取知识。电影院、剧院又何尝不是一种教室?报纸、电视、互联网,又何尝不是一种教科书?更不用说今天的生活充斥着各种社交媒体。但是,这些渠道不仅提供了真实信息,还充斥着各种真假难辨的新闻,把我们绕进了巨大的信息迷宫。因此,虽然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但学校不仅不会被取代,还变得更重要了。孩子在学校不仅要学习如何建立起已有知识的联系,还会形成影响一生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构建联系、验证观点,这不就是哲学所承担的使命吗?
    ???????????????????????????????????????
    9. 哲学不是某种特定的知识,而是不停地批判实践
    在古希腊,有一种人自称为“智者”,他们自认为拥有智慧,无所不知。这些人广收学徒,以教授辩论术为业。与智者不同,哲学家苏格拉底逢人就说自己并不拥有知识。这个特立独行,甚至有些古怪的希腊人,���然从不声称掌握了真理,但还是有许多希腊人追随他,成为他的弟子。苏格拉底并不“教”他们什么,而是不断在对话中问对方,看对方是否能提出有效的论证支撑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追问下,参与对话的另一方往往会招架不住,顾此失彼,暴露出论证的矛盾之处。
    孩子小时候,通过妈妈口中的无数个“不行、不是”,懂得了哲学上的矛盾律,逐渐明确了事物的定义。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也成了苏格拉底,能够从矛盾中认识事物和周遭的世界。举个例子。什么是正义,何谓真理,美的标准是什么,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或深或浅的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充分论证。反观“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的苏格拉底,他从不以智者自居,告诉别人什么是正义、真理或美的标准,却能够不断“叩问”以接近真理,就像是经验丰富的雕塑家,只需要敲打器皿,就可以从声音的反馈辨别这是不是货真价实的青铜。那么,哲学家苏格拉底是如何“验证”对方真的掌握了真理呢?答案是通过对话,当然了,这可不是闲聊,而是充满哲学思辨的对话。 10. 哲学对话
    苏格拉底的对话并不总是和风细雨,和日常生活中的闲谈有本质区别。“Dialogo”(意大利语的“对话”)一词来自希腊语,前缀“dia”的意思是“对立”。换句话说,在有效的“对话”中,观点自然会发生碰撞,而不是一方附和另一方。在哲学对话中,你会发现对方的观点与你不同,甚至截然相反,这是很正常的。这说明你们回到了“对话”的希腊本义上了。当然,在对话中,有时你是正确的一方,有的时候对方是对的,甚至有时你们俩都是错的。正是在这样的对话中,双方都能在你来我往中批判地看待自己的观点,*终在对话结束的时候更接近真理。
    开展这样的对话,就是一种哲学实践。双方阐明各自的观点,在某个问题上甚至针尖对麦芒,互相不服气。但要注意,对话的目的不是说服对手,让对手认输。电视上不乏类似的辩论节目,唇枪舌剑之后总要决出胜负,看谁更能说、更会说。但这样的电视节目再好看刺激,也不是一种哲学实践。哲学对话的意义在于和对手共同寻求真理,它从来不是充满火药味的剑拔弩张,而是在友好的氛围中进行。从单词的拼写上看,意大利语中哲学一词“filosofia”,拆开来看就是“爱智慧”,因此,对话者不是竞争者,而是真正关心智慧的人。
    前面我们提到了,苏格拉底和智者派对待真理的态度有着天壤之别。真正的哲学家并不吹嘘自己拥有真理,但他对真理的热爱却是真诚的。对于哲学家来说,展开一场对话,就是开启了一段寻觅、接近真理的旅程。因此,哲学对话与辩论术有本质的区别。智者派张口闭口都在谈论智慧,实际上传授的是一种辩论技巧,一种装点修辞、兜售观点的说话方式,看似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是绕来绕去,离真理越来越远。开展哲学对话,需要包容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具备良好的教养,耐心听对方把话说完,还意味着放下偏见。“也许我是错的呢?”如果你能这么想,说明你已经具备了哲学家的态度。因此,孩子从小在讨论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彼此倾听,像海绵一样,以开放的心态容纳不同观点,打破偏见的藩篱。这就是让孩子从小接触哲学的意义,也是孩子长大后与人和谐共存的基础。 11. 如何接近真理?
    当我们表达某个观点时,要经常提醒自己,自己深信不疑的想法,仍然只是一个“偏见”。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或者说*近看过哪些书,上过哪个老师的课,过去经历过什么,交往过什么朋友,这些因素都会在无形中影响他的观点。没有人是一个孤岛般的存在,没有人是在完全封闭的真空中成长的。你刚和朋友们看了场电影,出来后大家七嘴八舌议论起来。聊着聊着你会觉得奇怪,“我和大家看的是同一部电影吗?怎么观点相差这么大?”其实这并不奇怪,一部电影,大家会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品评和解读。每个人都是从自身视角出发,评论同一部电影的。电影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别忘了,我们不仅在谈论某一部电影,还在讨论中反映形成这一观点的我们的生活。
    既然我们的过去和现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的观点,那么究竟怎么做才能接近事物的真相呢?嗓门大点儿吗?恐怕不行,扯着嗓子喊,声音再大也未必能增加观点的说服力。要接近事物的真相,一定是兼听则明,多听听别人从他的视角出发形成的观点。在展开一段哲学对话前,我们应该放下成见,如果对方的说法有道理,那么,自己的观点被对方改变,但是却有所收获,这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以开放的心态谈论某一事物,我们就不难承认,自己的观点只不过是某种“相对”的观点,具有开放的属性。这种属性未必能让我们一步就抵达真理,但是却能帮助我们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坚持的近义词就是固执和冥顽不灵,偏见的囚徒会越来越难理解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 12. 哲学是思维的健身操
    我们的想法指导我们的行动,但想法并非一成不变。有时候我们的想法很固执,谁劝都没用,有时我们又会悄悄给思想放个假,偷个懒。思想有时又像是生了病,进了思维的死胡同,没有了一点儿生气。流水不腐,思想也需要打磨,和身体一样,大脑也需要运动。要保持思维的活跃,我们要不停地问大脑,多向它提问。思维和身体一样,能躺着绝不站着,开动脑筋想问题,总是件辛苦的事情。此外,我们的思想还会受到文化、情感,甚至广告宣传的影响,进入一种固定的僵化模式,听不得任何反对意见,容不得半点儿质疑与批评。这时,哲学就给我们提供了思维的健身操。这样的健身操,要从小练习,不让大脑待在某个舒适区,要把它从偏见中解放出来,用复杂、深刻的问题锤炼它。王尔德曾经提醒我们:“如果你想为所有问题寻找**的答案,那么这个答案一定不可能是正确答案。”
    有人会问,读这本书能有什么收获?我要告诉你,这不是一本写满答案的书。人生中的许多具体问题,你未必能在这里找到直接解答。但翻过这本书的每一页,你都会获得一个看问题的新视角。我们在面对某个棘手的问题时,经常觉得才思枯竭,进了死胡同,这是因为我们执着于某个固定的视角,忘了问题总是多维度的。换个角度看问题,经常会有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感觉,即使未必能*终解答问题,但一定也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能开阔眼界,让我们看得更远,思考更多的可能性。我们的生活每天都被各种信息轰炸,我们习惯了被动接受,很少去深究,多问个为什么。不会提问的人,就像是羊群中的羊,永远跟着大部队。走别人走过的路,从来不用担心掉队,但是,万一别人走的路是错的,怎么办?
    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这是需要勇气的。有的人要说,没什么“想法”的日子*舒服,他们把自己的思想安放在安乐窝中,对一切都安之若素,放弃了对大脑的主权。但是人总是处于运动中,思维的活跃并不意味着生活的不稳定,这是人主动寻求真理的能力。要寻求对生活的解答,就要走出自己的狭小世界,在大千世界中与他人交流和对话,在分享中扩大眼前的世界。*好的答案,从来不会在对话的*后一句出现,却总能引出下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哲学家眼中的世界,没有**的痛苦,没有无解的问题,但是也没有**的答案。正如尼采所说,“人是不稳定的动物”,这种不稳定性就是人本质上的“不**”。因此人们总是不满足,永远在探寻,推翻过去曾经深信不疑的信念,走出让自己昏昏欲睡的舒适区,认识永远在变化的世界,寻找更远的地平线和更多的可能性。 13. 哲学,意味着自我批判
    人既是个体,又是群体的一员。保持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认识这个世界,我们就要不断反观自己的想法,同时还要反思自身所在集体的观念。这种反思,意味着批判。因此,学习哲学不仅是给大脑做健身操,还在培养孩子的自我批判能力。
    意大利语critica(批判),来自希腊语“krino”,意思是“判断,估计,解释”。当我们习惯的想法和做法遇到瓶颈,不再行之有效时,意味着经验已不能帮助我们理解眼下的世界。面对危机,我们要鼓足勇气反省,甚至自我否定。危机当前,如果我们不对自己敞开心扉,对过去的确定性恋恋不舍,瞻前顾后不愿推翻过去,我们就无法真正与当下和解,就会在新的起点迟疑不前,失去方向。
    人生总是在向前,但思想有时会掉队,否定自己意味着痛苦的割裂,但也意味着令人振奋的进步。哲学就意味着不断地修正、扬弃,避免成为惯性思维的奴隶。说到底,哲学就是孩子们的游戏,教孩子如何像摆弄手中的积木一样去锻炼思维,学会熟练翻转,谨慎构建,大胆推翻,*终更新和发展思想。人的思想终究是不安的,是渴望冒险的,期盼新奇的孩子每天都在用哲学家的视角审视这个世界,我们的思维如水晶般脆弱,需要细心呵护,而哲学又赋予我们巨大的力量,如宽广的双翼托起我们,让我们以包容的心态切盼地平线那一头的奇妙风景,在人生的奇妙旅行中发掘新知,成为更好的人。
    目录
    万物的本原 米利都的泰勒斯 / 001 无限定 阿那克西曼德 / 003 “空”的重要性 老子 / 005 万物皆数 毕达哥拉斯 / 007 守护幸福 佛陀 / 009 人与人的关系 孔子 / 011 看,这变化的世界 爱非斯的赫拉克利特 / 013 变化?不存在的 埃利亚的巴门尼德 / 015 和谐与斗争 恩培多克勒 / 017 火力全开的乌龟? 埃利亚的芝诺 / 019 一无所知的哲学家 苏格拉底 / 021 世界上*小的东西 德谟克里特 / 023 医生与机械师 希波克拉底 / 025 洞穴与影子 柏拉图 / 027 木桶里的哲学家 锡诺帕的第欧根尼 / 029 叉子是餐具 亚里士多德 / 031 如何才能幸福 伊壁鸠鲁 / 033 真正的朋友 吕齐乌斯·安涅·塞涅卡 / 035 星空给你的启示 希帕蒂亚 / 037 过去、现在与未来 希波的奥古斯丁 / 039 不可能的、可能的和必要的 阿维森纳 / 041 世上究竟有没有独角兽? 坎特伯雷的安瑟伦 / 043 信仰与理性 托马斯·阿奎那 / 045 哲学的剃刀 奥卡姆的威廉 / 047 面具与镜子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 / 049 乌托邦 托马斯·莫尔 / 051 跷跷板上的哲学思考 米歇尔·德·蒙田 / 053 世界是无限的 乔尔丹诺·布鲁诺 / 055 知识就是力量 弗兰西斯·培根 / 057 没有感官的人 伽利略·伽利雷 / 059 利维坦 托马斯·霍布斯 / 061 我思故我在 笛卡儿 / 063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布莱瑟·帕斯卡 / 065 我就是我 约翰·洛克 / 067 欢乐和悲伤 巴鲁赫·斯宾诺莎 / 069 “无”存在吗?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 / 071 历史的循环 乔瓦尼·巴蒂斯塔·维科 / 073 看见,才是存在 乔治·贝克莱 / 075 三权分立 孟德斯鸠 / 077 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 伏尔泰 / 079 都是感觉惹的祸 大卫·休谟 / 081 偷自行车的人 让- 雅克·卢梭 / 083 理性的双眼 伊曼努尔·康德 / 085 犯罪与刑罚 切萨雷·贝卡里亚 / 087 自我和非我 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 / 089 你的所有个性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 091 世界的交响乐 弗里德里希·谢林 / 093 生命的意志 亚瑟·叔本华 / 095 物种的进化 查尔斯·达尔文 / 097 你无法不选择 索伦·克尔恺郭尔 / 099 谁剥夺了你的劳动? 卡尔·马克思 / 101 未来的经验 威廉·詹姆斯 / 103 有用与真理 弗里德里希·尼采 / 105 梦的解析 西格蒙得·弗洛伊德 / 107 *宝贵的无过于生命 埃米尔·迪尔克姆 / 109 我和大树 埃德蒙德·胡塞尔 / 111 我和一场雪崩 亨利·柏格森 / 113 思想的大工地 约翰·杜威 / 115 责任伦理 马克斯·韦伯 / 117 梦想与现实 伯特兰·罗素 / 119 光既是波又是粒子?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121 自由与航行 卡尔·雅斯贝斯 / 123 画作和画框 何塞·奥特加·伊·加塞特 / 125 家,甜蜜的家! 加斯东·巴什拉 / 127 会说话的积木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 129 存在与时间 马丁·海德格尔 / 131 一面由内发声的鼓 埃迪斯·斯坦因 / 133 童年世界 瓦尔特·本雅明 / 135 数字可以衡量一切吗? 赫伯特·马尔库塞 / 137 解释与对话 汉斯- 格奥尔格·伽达默尔 / 139 魔法师与学徒 冈瑟·安德斯 / 141 黑天鹅 卡尔·波普尔 / 143 当你再次出生 玛丽亚·赞布拉诺 / 145 感到害羞?没必要! 让- 保罗·萨特 / 147 论脸的重要性 伊曼纽尔·列维纳斯 / 149 平庸的恶 汉娜·阿伦特 / 151 成为女人 西蒙娜·德·波伏瓦 / 153 我与世界的谜 莫里斯·梅洛·庞蒂 / 155 餐桌上的哲学 克洛德·列维- 斯特劳斯 / 157 真正的专注 西蒙娜·韦伊 / 159 环球旅行 马歇尔·麦克卢汉 / 161 会说话的眼泪 罗兰·巴特 / 163 哲学家与智者 乔尔乔·科利 / 165 理想的科学家 保罗·费耶阿本德 / 167 一张皱巴巴的地图 吉尔·德勒兹 / 169 流动的社会 齐格蒙特·鲍曼 / 171 牢笼与自由 米歇尔·福柯 / 173 广告 尼克拉斯·卢曼 / 175 普遍语法 诺姆·乔姆斯基 / 177 存在与现身 伊曼纽尔·塞维里诺 / 179 *后一块蛋糕 尤尔根·哈贝马斯 / 181 随手拍,还是胶卷相机? 让·博德里亚 / 183 桥 路思·伊瑞葛来 / 185 写作与明信片 雅克·德里达 / 187 走,去图书馆! 安伯托·艾柯 / 189 真正的发现 恩里克·杜塞尔 / 191 吸血鬼存在吗? 基阿尼·瓦蒂莫 / 193 声音的革命 佳亚特里·斯皮瓦克 / 195 正确的选择 玛莎·纳斯鲍姆 / 197 你和镜子中的你 朱迪斯·巴特勒 / 199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