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评聊斋志异说儒林外史(插图本)
QQ咨询:
有路璐璐:

评聊斋志异说儒林外史(插图本)

  • 作者:陈建功 名誉 傅光明
  •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 ISBN:9787807136552
  •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01日
  • 页数:287
  • 定价:¥21.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聊斋志异》不是一般的志怪小说,而是屈原“天问式”的悲愤之作、孤愤之作。蒲公对鬼狐花妖“一书而兼二体”的艺术颠覆,****,堪称**。而当下诸多时髦的对名著似乎是无休止的“Q版”解构,却是货真价实的恶搞。庸俗的“戏说”、“恶搞”充斥媒体,若长此以往,受众也只能像王渔洋对《聊斋志异》的那旬题辞“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所说,我改了两个字,叫“厌闻人间语,爱听鬼唱歌”。总之,读《聊斋》,可从鬼魅身上感悟人生!
    在这个角度,《儒林外史》也是“小说”的历史,“外史”本身亦是借“稗官为史之支流”,且多用“微词”、“狙击”之史笔。
    比起当下动辄下笔数十万言,三五年一部,甚至一年一部长篇小说的多产作家,花十几年时间才含辛茹苦写完《儒林外史》的吴敬梓,像他的同道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曹雪芹一样,一世一部却流芳。这已无需多说。
    思考《儒林外史》的现代启示是有益的。其*重要的一点是,“利益驱动”体现在封建科举制度下的文人身上,功名富贵的核心就是当官。其实,即便拿现代考试制度下的知识分子来说,
    在评定职称、申报学位点以及**学科等“功名富贵”的事情上,也体现着与《儒林外史》相类似的“利益驱动
    文章节选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主持人:傅光明(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主讲人:刘世德(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文���研究所研究员)
    演讲时间:2007年1月7日
    傅光明: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在文学馆听讲座。今天我为大家请来的主讲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大学者刘世德先生。
    刘先生早在几年前讲《水浒传》的作者与版本时就说过,中国古代小说多有个版本的问题。今天要讲的《聊斋志异》不仅不例外,而且版本较多,初步统计竟达60多种,有12卷本、16卷本、18卷本、24卷本等,主要有手稿本、铸雪斋抄本、青柯亭刻本和“三会本”等。在中国古代小说中,《聊斋志异》是雎一有手稿传世的,但可惜的是,只留下了半部。《聊斋志异》怎么会出现这么多的版本?蒲松龄是如何写作,版本又是怎么流传的呢?请听刘世德先生演讲《蒲松龄与》。
    刘世德:
    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小说中非常伟大、非常**、非常杰出的小说,我对它还是比较喜欢的。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我读小学的时候,读到的**部小说是《封神演义》,那时候很小,才上小学四年级,喜欢《封神演义》里那些**妖怪的描写。后来再读的一本就是《聊斋志异》。当时我在上海读小学,《聊斋志异》我看的不是全部的原文,我买到的《聊斋志异》一半是文言的原文,一半是白话的翻译,两边对照着的。那时我年纪小,文言文还不能完全读懂,只能是文白对照着读的,读得很有兴趣。
    那时候我所在的学校的老师喜欢让学生到讲台上讲故事,你读过什么书,就讲什么故事。老师知道我读了些小说,我**次讲,让我讲《封神演义》,我不会讲,才小学四年级,就拿着那本书站在前面去念。《封神演义》前面是没有故事情节的叙述,我也不懂,就照着念,才念了一页,底下的同学们就听烦了,说这么听没意思。老师就说:你干脆把书本拿开,凭你的记忆来讲吧。我**次就讲了《封神演义》的故事。因为记不住,讲得也不是很流畅。
    第二次再让我讲,我就讲了《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比较好讲,因为它是短篇的,不像《封神演义》是一部长篇小说,整个故事很长。我大概讲了三四次,大家反应还可以。从此我就更喜欢看《聊斋志异》了。
    我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参加工作以后,曾经想专门研究《聊斋志异》,也曾经想写一本书。《聊斋志异》有四百九十多篇,将近五百篇,我曾经幻想为每一篇写一篇文章,将近五百篇可以写成一本书,——那时年轻,不知天高地厚,就有不实际的幻想——但是没有实现,因为到文学研究所工作以后,不能自已——大家要知道,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不能从自己的兴趣、愿望出发,定一个研究项目,一切都由领导上安排的,领导布置什么项目,你就参加什么项目,那时我参加的还都是集体项目,没有个人项目,所以倒是研究了《红楼梦》,没有研究《聊斋志异》。可是我一直还是很喜欢《聊斋志异》。
    大家知道,在世界上,国外有两位**的大作家,都是写短篇小说出名的,一个是俄罗斯的契诃夫,一个是法国的莫泊桑,都是*伟大的短篇小说的作家。我认为,再加上我们中国的蒲松龄,在世界文学的范围里边来说,*伟大的短篇小说家就是这三位。
    所以《聊斋志异》不完全是属于我们中国的,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它的地位,而且更了不起的是它创作的数量,尽管在一部《聊斋志异》五百篇左右的篇幅中有一部分不能够叫做小说,但大部分是小说。数量上超过契诃夫,也比莫泊桑多,从内容的质量来说,一点儿也不比他们两位逊色。这一点,我们中国人应该感到自豪,所以《聊斋志异》系列讲座,我很高兴也很愿意来讲**讲。
    我准备讲这么几个问题:
    一、《聊斋志异》是“短篇小说集”么;
    二、《聊斋志异》是文言小说艺术的*高峰;
    三、《聊斋志异》与周恩来总理;
    四、三件传世的宝贵文物;
    五、蒲松龄是哪个民族的作家?
    六、蒲松龄的一生可以用八个字概括——读书、教书、著书、应试;
    七、《聊斋志异》有哪些重要的版本;
    八、《醒世姻缘传》是不是蒲松龄的作品。
    这八个问题中,有的可以讲得比较详细,有的比较简略些,因为后面还有其他的学者来讲,为了避免重复,我就不多讲了。像第二个问题“《聊斋志异》是文言小说艺术的*高峰”我就讲几句,因为估计后面还有其他的学者专门会就这个问题展开论述的。*后,如果有时间,我愿意再和大家交流一点看法,回答大家所提出的问题。
    一、《聊斋志异》是“短篇小说集”么?
    “短篇小说集”五个字是打引号的。现在普遍提到《聊斋志异》的时候都这么说:《聊斋志异》是一部短篇小说集。这个话对,也不对,看怎么理解。问题在于对“小说”这个词的理解。
    从我们中国古代传统的小说的理解和观点来看,可以这么说——《聊斋志异》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可是中国古代只有小说,没有“短篇”两个字,说它是“短篇小说集”应当是现代人对《聊斋志异》的一种概括。准确一点讲、科学一点讲,这个说法是有语病的。这里头牵涉到对短篇小说、对小说两种不同的理解。有的人从传统的小说的概念出发,认为《聊斋志异》就是短篇小说集,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也有人从现代人的观点、从现代人对“小说”这个名词的定义出发,认为《聊斋志异》不能够叫做“短篇小说集”,只能说其中一部分或大部分是短篇小说,还有一小部分不是小说。所以才引发了这个问题:《聊斋志异》到底是不是短篇小说集?
    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开始,谈小说就是从先秦、两汉或先秦以前谈起,那时候中国就有小说,一直到我们当代,这是一种理解,也是学术界大多数人的理解。
    有的学者不这么看,尤其是外国的汉学家们、外国的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学者,我曾经和一位美国学者探讨过这个问题,他叫韩南,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现在已经退休了,是国外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权威学者,非常有名。我有一次跟他交谈,我说,我想写一部中国小说史,他说很好,他也有意写一部中国小说史。我们就谈起了应该怎么写,他问我怎么写,我说基本是按照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的写法和理解来写。他说不,他认为那样写不对,他认为中国小说史应该从唐朝写起。也就是说,他认为在中国的唐代以前没有小说,他所说的小说是现代意义上的小说。
    这就是我说的理解的不同造成了概念的不同,因此就有了不同的说法,就牵涉到中国的小说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就牵涉到《聊斋志异》能不能叫做一部短篇小说集。
    在中国历史传统上,认为小说是从《汉书·艺文志》开始,什么叫小说,有一句概括的话:“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稗官”就是一种小官,也就是说古人认为小说是篇幅很小的、没什么意义的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片言只语,从小说的“小”就可以看出来,它不是“大言”,是“小说”。也是看不起的,认为它没什么重要性的。这种东西叫“小说”。用这个观点来看,当然先秦和先秦以前,我们中国就已经有小说了,《汉书·艺文志》就认为是有小说的。
    这是传统的观点,鲁迅就是这么看的。现在很多中国小说史中也是这么写的。鲁迅对古代小说一开始的内容做了这样的概括评论,说“大抵或托古人,或记古事,托人者似子而浅薄,记事者近史而悠缪”,意思是说“小说”中托古人的像子部——中国古代书籍分为四种:经史子集——又很浅薄,记事的像历史,可是又有很多荒诞不经的记载。古人心目当中的“小说”也得到了现代学者的认同,大概是这样的情形。
    从《汉书·艺文志》开始,小说的范围越来越宽泛,被大家承认是小说的东西越来越多,《汉书·艺文志》记载的没几篇小说,可是到《隋书·经籍志》就记载了155卷25部,到了《新唐书·艺文志》就有了119家635卷,到了清代纪晓岚主编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时,小说就变成了123部1359卷。这个趋势就是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扩大。
    那么,是不是到了清代,对小说的理解就非常正确全面了呢?
    不是。从《汉书·艺文志》一直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两个特点。**,小说的范围不断扩充,越来越大;第二,这个“小说”大体上把我们现在知道的文言小说全部概括进去了。
    可是,古人的“小说”概念一直到清代纪晓岚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个很明显的缺点,这个缺点主要表现在两点:**,忽视唐代以来的传奇小说;第二,排除宋元以来的白话小说。把今天所知道的中国古代小说的主流像《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等不称做“小说”,把白话小说排除了。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当代人的观点来看什么叫做小说,从这个角度再去衡量那些作品,《聊斋志异》里将近五百篇作品是不是都是小说?那这又是一个新的标准了,我们当代人认为小说必须有人物形象的塑造,必须要有故事,不能光是记一个事情,而没有情节,并且还得有时间、时空、环境的描绘。另外一点,小说和其他文学体裁不同的、不能缺的一个因素是——它必须是虚构的。
    中国古代小说是从唐代开始有了和重视虚构的,在这个以前基本不重视虚构,也没有虚构。魏晋志怪小说写了很多妖怪灵异的事情,那难道不是虚构么?不是,那个时候的人们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时代的局限,他们认为鬼神是客观世界存在的,不是虚构出来的,所以他们写鬼神认为是实录,不是虚构。真正的虚构是从唐代传奇小说开始的,所以外国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小说要从唐代算起,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聊斋志异》里有很多作品——不是一篇、两篇——我们现在举出两个篇名,一个叫《地震》,一个叫《夏雪》。《地震》这一篇很短,就是说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地发生了地震,大家感到很恐慌。就是这么一个记载,你说这是小说么?《夏雪》记的某年某月某日的夏天忽然下雪了,你说这是小说么?
    当然用今天的观点、今天的概念来看,这不叫小说。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把《聊斋志异》称为“短篇小说集”不够准确,不够科学,经不起推敲。
    我有个看法,对所谓的“文言小说”,对待宋元以前的、鲁迅所提到的那些小说,应该不应该叫做小说?我认为是可以的,因为古人是把它们叫做小说的,但是它们是不是小说集?我始终认为不能这么说。我的观点就是说,一部书是不是小说集不能拿整部书来认定,而要认定其中的单篇是否是小说,也就是说,是不是小说要看单篇作品,而不能够把整个儿的这一部书——不管里边包含着哪些是不是小说的东西——笼而统之地叫做小说集,我认为那是不够准确的,也不够科学的。
    二、《聊斋志异》是文言小说艺术的*高峰
    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高峰是《红楼梦》,不是《聊斋志异》,《聊斋志异》只是文言小说艺术的*高峰;在文言小说的艺术上达到*高成就的是《聊斋志异》,从整个中国古代小说来说,艺术上达到*高成就的是《红楼梦》。《红楼梦》是可以和《战争与和平》这些伟大的外国小说并驾齐驱的、互相媲美的,全世界范围来说都是**流的。可是单就文言小说来讲,那是《聊斋志异》。就总体而言,它的艺术成就超越了它以前所有的文言小说,不是说它的哪一篇,它超越了唐代的传奇小说,宋元的小说就更不用说了。这正如鲁迅所讲,它写的是妖怪狐狸精花木精魅,但是有人性,使你感觉到很亲切,不感觉它是个异物、妖怪,这点很了不起。
    还有一点很了不起的是它的语言,文言小说把语言写得很生动非常不容易,如果我们多读些文言小说就可以看出来,大部分文言小说作家的语言我们今天读起来不感觉到生动,而是很枯燥。
    我举一个《翩翩》中的描写:
    一日,有少妇笑入日:“翩翩小鬼头快活死,薛姑子好梦,几时做得。”女迎笑日:“花城娘子,贵趾久弗涉,**西南风紧,吹送来也,小哥子抱得未?”日:“又一小婢子。”女笑日:“花娘子瓦窑哉!那弗将来。”日:“方呜之,睡却矣。”于是坐以款饮。
    这只是随便从书中摘出的,写两个妇女之间开玩笑说的话,非常生动,非常有趣,这在文言小说中很少见,蒲松龄吸收了白话小说的一些技巧和因素,写得非常生动,很多作品都是这样。从唐代传奇小说开始,非常注重写人物对话,到蒲松龄是达到了高峰。
    三、《聊斋志异》与周恩来总理
    周总理怎么跟《聊斋志异》沾上边呢?周总理在建国以后对很多文学作品的问题发表过意见,我认为都很重要。上一次我讲《金瓶梅》的时候介绍过一个观点,今天我还可以重复一下。
    过去有位戏剧家叫欧阳予倩,是大师,解放前写过一个话剧叫《潘金莲》,给潘金莲翻案,这个话剧在解放以后不能上演。可是后来有人提出要想给潘金莲翻案,现在当然有人给她翻了,电视剧就有个《潘金莲外传》,我看过,就是替潘金莲翻案的。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人提出要上演欧阳予倩的《潘金莲》话剧,请示周总理。周总理那时也管文艺,周总理说不行,不能够上演欧阳予倩的《潘金莲》,也不能替潘金莲翻案。为什么不能呢?周总理说,很简单,潘金莲抛弃了一个劳动人民的丈夫,投身于一个恶霸地主,这样的人怎么能替她翻案。一直到现在欧阳予倩《潘金莲》话剧都没有上演。当然现在的电视剧《潘金莲外传》在有的地方电视台播放了,那里边确实是给潘金莲翻案,但是翻得不够彻底,矛盾不好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复杂。
    我举这个例子就是说明周总理很关心文艺问题,也经常对文艺问题发表意见。可是我们大家没有想到的是周总理当年读书的时候和《聊斋志异》有一段轶事。
    那是在1916年,周总理和邓颖超同志在天津的南开学校读书,南开学校组织了一个新剧团,周总理是这个新剧团的主要骨干,他担任的职务是剧团布景部的副部长,而且还是主要演员,有些剧本的作者也是他。他这个主要演员不是演男角,而是演女角,这一点大家可能想不到。
    他编的什么戏,演的什么戏呢?这个戏叫《仇大娘》。《仇大娘》就是《聊斋志异》里边的一篇小说。周总理编的这个剧本保��下来了,收在《周恩来早期文集》这本书里,由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这个剧本叫幕表剧本。
    什么叫“幕表剧本”呢,就是话剧产生的时候,人物的对白并不是完全在剧本中写出来的,只是有个大纲性质的几句交代,人物之间说什么话要靠演员的临场发挥。周总理就写了这么一个剧本。
    《仇大娘》是个什么故事呢?很复杂的,是说有个人家,前妻生了个女儿,就是仇大娘,后来娶的老婆又生了两个儿子。后来这个父亲被入关的清兵俘虏了,在八旗一个将军的手下做奴隶,那是清兵入关时的事情。家里就留下了妻子和两个儿子,女儿仇大娘已经嫁出去了,在外边居住。有个邻居想害他们,就引诱这个哥哥赌博做坏事,输了就找人借钱,*后输得说把老婆卖掉,他的老婆叫蕙娘,蕙娘原来是个有钱人家的女儿,蕙娘被赌场里赢钱的那个人买去以后坚决不从,就回到自己家里。嫁出去的女儿仇大娘看不惯家里受人欺负,就回到娘家帮助他们把房子整理起来,然后又花了钱,把父亲从八旗将军那里赎回来,又把弟妹接回来,整个一家就复兴起来了。
    我讲得比较简单,这个故事还要复杂得多,有很多曲折的情节。周总理演的是什么角色呢?是那个哥哥的妻子蕙娘。
    目录
    另眼看“鬼狐”、“士林”(代序)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的构思艺术与描写艺术
    《聊斋志异》中的民俗思想
    《聊斋志异》的诗意美
    《聊斋志异》中的人才问题小说
    《儒林外史》的作者与版本
    几乎无事的悲剧——谈谈《儒林外史》
    范进:科举制的牺牲品还是幸运儿?
    《儒林外史》的现代启示(上)
    《儒林外史》的现代启示(下)
    文学的**性原则——《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的艺术和思想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