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社会工程学导论
QQ咨询��
有路璐璐:

社会工程学导论

  • 作者:王宏波等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672209
  • 出版日期:2021年03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14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030672209
    • 作者
    • 页数
      0
    • 出版时间
      2021年03月01日
    • 定价
      ¥148.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社会工程学导论》以社会工程活动为对象,首先阐述社会工程的本质特点、基本功能、社会工程思维的地位和特征、社会工程规律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论述和分析社会工程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分别从社会工程问题的界定、社会工程理念的建构、社会工程的模式设计、社会过程的分析与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同时,《社会工程学导论》对社会工程领域内的一些社会技术问题,如社会政策分析方法、社会系统工程方法、社会协调分析方法、社会计算及其应用等问题做了**介绍。
    目录
    目录 总序 序言 **章 社会工程的本质、特征及前景 1 **节 如何理解社会工程 1 一、社会工程的概念 1 二、相关学科理解的社会工程 2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的社会工程 4 四、对否认社会工程合理性观点的反驳 6 第二节 社会工程是综合性知识应用活动 9 一、社会工程的研究需要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思维的视域融通 9 二、社会工程知识是科学技术知识与社会知识的高度统一 10 三、社会工程是综合性知识应用的活动 14 第三节 中国的社会工程研究现状与前景 17 一、国内社会工程研究的代表人物 18 二、国内社会工程学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20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工程研究 23 第二章 社会工程的功能 27 **节 社会工程是社会变革发展的实践形态 27 一、社会变革形态的区分 27 二、社会工程的效应及其性质 30 第二节 社会工程与社会“变结构”特征 34 一、社会系统演变的“变结构”特征 34 二、社会系统演进与社会结构变迁 35 第三节 社会工程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形式 39 一、社会发展规律是社会工程活动的客观依据 39 二、社会工程研究通过模式设计和实施体现社会规律的基础作用 41 第四节 **治理与社会工程 45 一、新时代的**治理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工程活动 45 二、社会工程研究为**治理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咨询 46 第三章 社会工程思维的地位和特征 52 **节 社会工程思维的地位 52 一、社会工程思维是人类思维图谱中一种不可缺少的形式 52 二、社会工程思维与社会科学思维的区别与联系 53 三、社会工程思维与自然工程思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54 四、社会工程思维是一种建构性思维 55 五、社会工程思维的辩证性质 57 第二节 社会工程思维的价值主导性 60 一、社会工程思维反对“价值中立” 60 二、社会工程思维主张“价值预设” 61 三、“价值主导”体现意义建构:合审美性 62 第三节 社会工程的思维方式 63 一、综合集成性思维 64 二、实证性思维 65 三、决策性思维 67 第四节 社会工程的思维逻辑 69 一、中庸之道的逻辑理念 69 二、价值权衡逻辑 70 三、功能整合逻辑 72 第四章 社会工程规律 76 **节 社会工程规律的特点 76 一、社会工程规律的基本特点 77 二、社会工程规律与社会科学规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78 三、社会工程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81 第二节 社会工程规律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83 一、社会工程规律的层次类型 84 二、不同层次的社会工程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 88 第三节 社会工程规律的重要类型:中国改革规律 90 一、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带动其他领域改革的协同推进规律 90 二、以社会为基点实现市场决定作用和政府有效调控良性互动规律 92 三、改革、发展、稳定有机统一规律 94 第五章 社会工程问题的界定 98 **节 社会工程问题的特点 98 一、社会工程问题不是一般的社会问题 98 二、社会工程问题是引发社会问题的问题 100 三、社会工程问题的内涵与表现 102 第二节 界定社会工程问题的意义 104 一、避免与社会问题混同 104 二、界定问题结构的关键环节 105 三、精准施策的切入点 106 第三节 界定社会工程问题的主要方法 107 一、考察与收集 107 二、选择与确定 109 三、结构辨析 110 第四节 社会工程问题界定的案例 111 一、放开“二孩”政策 111 二、榆林沙化治理 113 第六章 社会工程的理念建构 116 **节 理念的意义和作用 116 一、概念和理念的区别 116 二、理念是建造人工事物的向导 117 三、理念是实践方式的思想规定 118 四、社会工程的理念 119 第二节 社会模式的理念构成 120 一、价值规约规律 121 二、规律限制价值 121 三、价值与规律具体统一于情境 122 第三节 社会模式理念是价值、规律、情境的综合集成 123 一、多重价值整合与凝聚 123 二、多种规律互动与综合 124 三、具体情境判断与分析 125 四、多种社会理念的选择与定位 126 第七章 社会工程的模式及其设计 128 **节 模式的地位和作用 128 一、模式是反映实践规定性的哲学范畴 128 二、模式是与真理和价值相并列的哲学范畴 129 三、理念是模式的思想根据,模式是理念的具体化 130 四、社会工程模式是理论、理念与实践结果的中介环节 131 第二节 社会模式的基本构成及时间特征 133 一、社会模式是结构、过程和方式的综合集成 133 二、社会模式的时间特征 135 三、社会模式转换的条件和设计要求 136 第三节 社会模式设计的逻辑要求 139 一、系统思维与辩证思维相统一 139 二、价值**与底线意识相结合 141 三、问题导向与模式功能相一致 143 第四节 社会模式设计的典型案例 145 一、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的理念建构 145 二、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的设计 148 第八章 社会过程分析与过程设计 150 **节 社会过程的特点 150 一、社会过程是客观规律的支配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运动过程 151 二、社会过程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相统一的运动过程 151 三、社会过程是社会模式支配下的运动过程 152 第二节 社会过程分析的基本思路 154 一、以社会矛盾状况的变化作为划分社会过程的基本依据 154 二、以生产关系或者社会关系的性质作为划分社会阶段性特征的 主要依据 155 三、以量变与质变相统一的原则分析社会过程 156 四、社会模式的生命周期研判是社会过程分析的落脚点 156 第三节 社会过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157 一、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不能逆历史潮流进行逆向操作 158 二、社会过程设计应当在社会模式设计的基础上进行 158 第四节 社会过程分析的具体方法 162 一、社会过程研究中的结构分析方法 163 二、社会过程研究中的协调分析方法 165 三、社会过程研究中的社会预测方法 167 第九章 社会工程视域中的社会政策研究 172 **节 社会政策的基本特点及其社会工程本质 172 一、社会工程视域下的社会政策范畴 172 二、社会政策的社会工程本质 175 三、社会政策设计的逻辑特征 180 第二节 社会政策分析的基本模式 182 一、政策功能的分析模式 182 二、政策时间特征的分析模式 183 三、政策空间特征的分析模式 184 第三节 社会政策设计的一般方法 185 一、综合集成方法 185 二、冲突分析与协调相统一的方法 190 三、多主体统筹方法 194 第十章 社会工程研究中的社会技术 198 **节 社会技术概论 198 一、社会技术的内涵 198 二、社会技术的类型 199 三、社会技术的特征 200 四、社会技术与社会科学 202 五、社会工程中的技术 203 第二节 社会系统工程方法 205 一、社会系统工程及其特点 205 二、社会系统工程方法的综合性—霍尔三维结构 208 三、社会系统工程方法的探索性—切克兰德的调查学习模式 210 四、社会系统工程方法的集成性—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 211 第三节 社会系统动力学方法 213 一、社会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213 二、因果关系图 214 三、流图 218 第四节 社会系统工程方法案例 223 一、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海绵城市建设PPP模式 223 二、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交通拥堵治理问题研究 230 第十一章 社会协调分析方法 236 **节 协调发展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236 一、协调的词义辨析 236 二、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237 三、社会系统协调发展中体现的辩证关系 238 第二节 社会系统协调分析的数学模型 241 一、数学模型 241 二、数学模型分类 241 三、社会系统协调分析的数学建模 244 四、常用的社会系统协调度测算模型 245 第三节 耦合协调度模型的应用与算例 246 一、耦合协调度模型解析及应用 246 二、指标体系构建 247 三、数据标准化处理 248 四、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250 五、耦合协调度模型应用案例 252 第十二章 社会计算及其应用 257 **节 社会计算基本概念及主要思想 257 第二节 社会计算研究的演进历程 258 第三节 社会计算在公共管理问题研究中的应用 262 第四节 基于社会计算的集群行为研究思路 264 第五节 用于社会问题研究的社会计算发展展望 269 后记 275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