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守望者·文学)沉默史:从文艺复兴到现在
QQ咨询:
有路璐璐:

(守望者·文学)沉默史:从文艺复兴到现在

  • 作者:(法)阿兰·科尔班 著,胡陈尧 译
  •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5242601
  • 出版日期:2021年05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5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沉默史》的作者是法国知名历史学家阿兰•科尔班,他的研究领域为19世纪的法国及微观历史,以将历史写作向新领域推进而闻名,极富想象力,被誉为书写感官史与情感史的大师。本书既是优美的散文也是广博的文化史,科尔班号召读者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倾听一段别样的历史,他在书中探究沉默及其声音与意义,不仅试图挖掘一个难以捉摸的多面概念的来龙去脉,同时深入其哲学、神学和文学领域。 科尔班认为,沉默,不仅仅是没有声音。沉默存在于我们内部,存在于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学者和有信仰者数世纪以来所构建的内心城堡之中。然而,尽管沉默是我们某些激荡心灵的体验的核心,但20世纪的剧变还是慢慢消解了它的价值。如今,喧嚣的城市空间和各种媒体持续不断的信息轰炸迫使我们一直保持活跃、打开耳朵。我们已不知道内心的自我为何物,这一过程正改变着个体的本质。科尔班带领读者细细品读从古至今众多重要思想家及作家的“沉默”书写,让我们重新发现了沉默的惊奇之处,以及由此带来的更丰富的生命体验。
    文章节选
    摘自 译后记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鲁迅《野草》 作为法国当代表征史研究专家,阿兰·科尔班热衷于对新型史料的采撷与释读。他保持着一贯的敏感与细腻,擅于从自然和情感世界中洞悉历史的真相,从其研究对象中便可见一斑:气味、海水、钟声、草木、愉悦……这一次,科尔班将目光投向了一个更为隐秘、深邃且尤具诱惑力的场域:沉默。沉默不只是安静:安静是一种表象,是话语的缺失,沉默则是一种情绪,是体悟式或策略性的;安静之人往往是天性使然,沉默者则怀抱某种目的,尽管他或许并不自知。随着声音革命的兴起,沉默日渐式微,却并未消失殆尽,它仍停留于自然界的某个角落,或是潜进文字里,没入画像中。科尔班引导读者走向过去,追忆过往之人体验和感知沉默的方式,继而挖掘沉默的丰饶之力。译文已毕,略有几点体悟,关于作品,关于翻译,也关于沉默本身。 史与诗 从基本体制和写作动机上看,历史与诗似乎总是相悖的,或至少是各有所重。此处的“诗”并非狭义上的诗歌,而是指向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广义之诗。20世纪末以来,法国的表征史研究逐渐升温,成为“新史学”浪潮中不可忽略的一股建构力量。表征史学家批判年鉴学派对社会科学理念和方法的过度依赖,主体在严格而固化的结构中丧失了自由,研究对象也因此失去其“本真”。基于此,以科尔班为代表的学者强调“表征”(représentation)的重要性。法文中的représentation代表着艺术符号与相应现实间的联系,此种认知下的历史研究并不直面现实,而是尝试从现实的表征中汲取养分,经由表征的迂回触及更深层的现实内核,而这自然促使研究者广泛地将目光投向文学与艺术世界。《沉默史》一书的体量精巧,却有着超过三百处引注,其中文学作品占据绝大多数,读者可以读到一连串熟悉的名字:雨果、瓦莱里、波德莱尔、加缪、普鲁斯特、格拉克、里尔克、梭罗……与此同时,《圣经》与希腊神话中的形象、印象派与虚空派画师的笔触也点缀其中,这或许都与某些持惯性思维的读者的阅读期待有较大出入。科尔班在开篇即为自己辩护,“长久以来,历史都试图解释。但在情感世界面前,它也应该,或者说尤为应该令人感知”。科尔班的研究是浸入式的,不做多余的伦理或价值判断,而仅是呈现,调动感官,让历史自行发声。 但显然,即便充满“诗情”与“画意”,这也并不是一部文学史或艺术批评著作。作为一种符号,“表征”必然指向一个更抽象、更纯粹、更真实的本体,科尔班所关注的并非诗之本身,而是诗的背后更为广阔的现实世界。传统的历史研究者力图直抵现实,以求历史的真实性与可追溯,变动不居的诗是他们所畏惧的成分。然而,现实是否可被直接触及?剥离表征的历史是否必然具有更多的真实性?科尔班有意模糊了现实与想象的边界,在《沉默史》中,主体的沉默淀积在环境的沉默里,投射在客体的沉默中,读者自感迷失于感官世界,成为沉默的俘虏,而这也正是科尔班的目的所在。至此,历史不再是刻板、僵化的既死之物,主体的感官与生命介入其中,参与沉默史的建构(抑或解构)。在这一点上,表征史并不比社会史缺乏真实性。 此处我尝试援引惠特曼《草叶集》中题为《给一个历史学家》的一则小诗,或许能在某种层面上与我们的主题有所呼应: 你这个表彰过去事迹的人, 你探索了各个民族的外部和表面,那已经展现了自己的生活, 你把人看作政治、集团、统治者和僧侣的奴才, 我,阿勒格尼山脉的一个居民,我把他当作他本人看待,一个有他自己权利的人, 摩着那自身很少揭示过的生活的脉搏,(人对自己的巨大的自豪感,) 我是个性的歌手,勾画着未来的图形, 我设计的是未来的历史。 沉默的动态性及其面向 为洞悉表征背后社会体制的生成与变迁,厘清情感与现实之间的逻辑脉络,表征史倾向于关注某一既定时代人类的集体选择。科尔班注意到,沉默之于古人是一种裨益,他们善于感知沉默,挖掘其蕴含的话语力量,并使之转化为良策。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声音图景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人类开始制造出越来越多不同种类、节奏与调式的声音,使之成为丰盛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这一集体选择挤压了沉默空间,使其愈发狭窄。外部空间的变化催生了某些更为内在的改变。关于古人对沉默的策略性应用,科尔班所引述的《廷臣论》中的例子颇为典型:在宫廷内,沉默不只是一种戒律,更是廷臣提升道德与智识,赢得他人赏识的策略;即便某人愚钝不已,在沉默的庇护下,他都能成为别人眼中的智者。然而,回到当前时代,该种沉默策略似乎并不始终奏效,甚至可能相反地制造阻碍。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主动表达,通过话语的流动传递自身诉求,另一部分人则陷入无休止的“内卷”中,后者并不比前者缺乏言说的欲望。策略性的沉默变得鲜见,因为保持沉默即可能意味着被忽略,意味着价值损失,甚至在情况下被视为某种神经官能症的表征。 现代人似乎陷入了一个难以解除的矛盾:悉知沉默的裨益,却畏惧被其妨害。为何在当前时代追忆沉默?如何为沉默及其价值进行重新定位?这是《沉默史》一书旨在解决的核心问题。基于对人类感官以及部分沉默“律令”的历时性考证,科尔班提出了一个颇具创造性的观点:“沉默及其带来的裨益只是一种间歇性的需求,取决于时间和地点”。在我看来,这是全书的点睛之笔,遗憾的是科尔班并未进一步展开论证,我们可尝试将其解读为沉默的“动态性”。法国语言学家埃米尔·本维尼斯特曾强调话语所具备的动态性:“所有人都以独特的方式创造着他们当下的语言,每次都有所不同。在一生中的每**向某人道早安,每一次都是一种新的创造。”同样,随着外部环境改变,沉默的内涵与价值也处于不断的更新与嬗变之中,过去的某些益处或被新近的制度消释,新的沉默面向却得以拓展。基于此,一劳永逸式的定性思考将是徒劳,唯有于动态中把握沉默的质地与构造,明确其价值面向,我们才能够悉知并利用其中更甚于话语的精神力量,才得以经由沉默——如科尔班所说的——成为自我。 “静水”在任何时代都可“流深”,它们只是流往了不同方向。 关于翻译 科尔班是世界范围内被译介多的史学家之一,其作品具有广泛的受众,这与他专注于感官和情感世界的探索不无关系。历史不应成为古董店里的风雅之物,历史研究不仅需要“向上提炼”,也需要“向下兼容”,科尔班的作品无疑正彰显出这种兼容性。翻译科尔班的作品是一种愉悦,因为译者极少能在一项翻译工作中同时享有史学的视野与诗学的浪漫。但与此同时,这种愉悦也是沉重的:如何处理著者所引述的大量背景不同、风格各异的诗性文字?如何把握引文与科尔班本人创作风格间的联系与差异?身为译者,即使某部作品仅被援引了一词一句,我也尽可能地尝试了解原作的基本内容与整体风格,忠实于其中沉默的内涵与品性。至于那些力不能及的,或许也仅能报以沉默。
    目录
    序 奏 章 沉默与地点的私密 第二章 大自然的沉默 第三章 沉默的问寻 第四章 沉默的习得与纪律 第五章 间奏:若瑟与拿撒勒或的沉默 第六章 沉默的话语 第七章 沉默的策略 第八章 从爱之沉默到恨之沉默 第九章 尾奏:沉默的悲剧 译后记 注 释 致 谢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