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最好的决定(十六位作家讲述自己不育的决定,艰难思考生命的意义)
QQ咨询:
有路璐璐:

最好的决定(十六位作家讲述自己不育的决定,艰难思考生命的意义)

  • 作者:〔美〕梅根·多姆 编写
  •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 ISBN:9787020148394
  • 出版日期:2021年05月01日
  • 页数:344
  • 定价:¥6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是十六位作家对生育、家庭和生命意义的思考。书中十三位女性、三位男性作家的共性是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不生育,但每个人抵达这一决定的原因都不相同,但他们都以令人钦佩的坦诚,探讨了和生育命题息息相关的“孤独”“自我实现”“生育本能”和“童年创伤”等主题。 选择不生育,不代表讨厌孩子、比其他人更自私,或比其他人经历了更多的童年创伤,也不代表不能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这一重大的选择是个人经历、家庭观念和社会影响汇聚的结果。书中的十六位作家位作家都积极地面对无子的生活,他们也理性地探讨了社会对女性的刻板成见,更展望了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化进程带来的不可逆的文化转变。 十六位作家代表了虽然属于少数、但值得被尊重和理解的声音。这本合集也回应了过去二十年社会组织的巨变对家庭以及情感结构造成的冲击。对人生终将孤独的可能,我们如何建立亲密关系,如何忠于自我的决定,并在日常生活里承担这一决定带来的后果?本书可被视为家庭研究和情感研究领域有标志意义的参考样本。
    文章节选
    From:——杰夫·戴尔《彻底湮没》pp.231-235 我这辈子始终有两大抱负:增重(这事儿是没戏了)以��没有孩子(到目前为止,这事儿算是办到了)。这不仅仅是说我从没有要孩子的想法,我一直想要的是:别搞出孩子来。事实上,这么说还是不足以形容我的想法。在公园里,看着面带笑容的父母们带着可爱的宝宝们悠闲散步,我的反应就像教皇面对手拉手的同性情侣:这种不正常的渴望(生孩子)到底是从哪儿冒出来的?要我说,那来自想要性交的欲念。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刚对性有了理论上的兴趣的我就发现有大量证据表明:除非你行事极其小心,否则性交就会导致意外怀孕。未成年人怀孕是件坏事,要通过各式各样的“预防措施”(这个词汇毫无色情意味,大概就是因此被挑中而广为传播的吧)加以避免。也许,早年的性教育课程对我的影响比我想的更深远:我现在已经五十六岁了,却仍然相信:假如我成为某个孩子的父亲,那仍将是少年怀孕的典型案例,只不过晚来一点儿罢了。 我或许不用承受生养孩子所带来的那种巨大、持久且无所不在的压力,但也不至于不了解——怎么可能一无所知?没有孩子的中年人会引发两种态度。一、可怜你,因为你没办法生出后代。我觉得这种态度挺好的。我一直在主动寻求怜悯,任何人的同情我都愿意接受,如果身边没人,那就自己同情自己。我渴望得到怜悯,就像其他人渴望得到赞赏或尊敬。所以,如果有人问起我和太太有没有孩子,我或是她就会回答,“没有,我们没那个福气。”我们这样回答时完全没有表情,似乎欲求不得地摇摇头,像两只空啤酒杯般凄苦无望。搞不好哪天我说出这句台词时还能挤出一滴眼泪呢,但我至今还没那种胆量。这个话题不好处理。对这类人生大事,人们会表现出惊人的敏感。二、畏惧你,因为你是故意选择不生孩子的,你分明是在减损人类种族的总人数。对孩童绝无兴趣会引发谴责,而谴责通常是针对恋童癖者的,这实在是个邪恶的悖论。唉,你真该看看几年前我和朋友在伦敦海布里球场打网球时的情景,网球场紧挨着儿童游乐区,很多小孩在妈妈们警醒而又幸福的注目下连蹦带跳。游乐区相当大,但无需多言,终究是不够大。有几个孩子一直往网球场这边跑,在栅门边拍拍打打,想要到网球场里来。在一旁守望的中产**妈妈们无动于衷,完全没有制止他们的意思。我的球友终于大喊一声“走开!”话音刚落,那些妈妈突然有了反应。一大群当妈的向我们扑过来,好像我朋友是个暴露狂。突然之间,我们仿佛置身于一部母系僵尸电影中间。那大概是我接近被私刑处死的一次体验了——虽然她们讨伐的是我朋友,并不是我本人,但严格说来,我是他的球友,无异于沉默的共犯,我也因此目睹了一场旗帜鲜明的示威表态:父母及其孩子们拥有为所欲为的权利高于任何其他人的权利。“孩子就是魔鬼,”维吉尼亚·伍尔夫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写道,“我相信,孩子能唤出父母心中恶劣、无法解释的激情。”显然,在那一刻,那些妈妈觉得孩子们有危险,那种爱看起来凶猛又邪恶,近似一种疯狂,退一万步来说,也像是某种深层的反社会行为。我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我们时常听人说:有了孩子,人们会更有意识地关注他们开创了怎样的世界,或者说,留给子孙后代的是怎样的世界。恐怕就是因为这一点,在一个公共交通设施非常完善的城市——伦敦,做父母的人都必须确保有私家车。在我所居住的街区,很多父母会高速驾驶私家车送孩子上学,去街角那所贵到不能再贵的私立学校。让孩子在优越感爆棚的小温室下车时,你可以从那些妈妈的表情中看出来,更大的世界——以我这样骑自行车的人,亦即窝囊废为代表的世界——根本不存在,我们无非是让她们难以找到停车位的阻碍物。身为父母,非但没有开拓世界观,反倒令他们变得令人错愕的缺乏远见。难怪安德烈·纪德会这样定论家人:“那些爱的吝啬鬼。” 顺便提一下:我家街角那所私立学校还有一点特别招人恨。有**我路过校门口——也就是说,像该死的亵童犯那样畏畏缩缩地不想引人注意——却看到了简直难以置信的一幕:校员们为私家车敞开铁门,以便那些七岁学童早早地开始培养拜访政要的感觉。还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孩子要进校门,就想把一袋用过的网球送给他,他却好像是约翰·麦肯罗的**后裔,死活不肯要。竟然没有给他未开封的整罐史莱辛格牌球赛标准用球!对这位说英语的小婆罗门来说,这显然太糟心了。公平起见,我要很开心地在此汇报:那袋网球终是被街角另一家公立学校里的师生满怀感激地收下了。 这些小插曲足以清楚地表明,我对孩子的态度和根深蒂固的**对立现象密不可分。我有时不禁去想,我这么厌恶孩子大概是因为:如果我真有孩子,他或她就将成为中产**,并符合世人对中产**的一切期望;等他或她从牛津或剑桥大学毕业后,我就得打电话给《卫报》或费伯出版社的朋友们,帮他或她问一下有没有实习生的职位。在我居住的伦敦,这种美妙之处其实相当邪恶。你可以看到特权、头衔、权势的接力棒如何从这代人手中顺畅无阻地交接给下一代。对很多人来说,孕育、抚养一个孩子是生活中有满足感的事。我有不少朋友以前对生养之事不痛不痒,但一旦决心要孩子之后——通常是意外怀孕之后——他们顿时觉得生活有了新奔头,有了以往的生活所欠缺的意义和目标。他们恍然大悟:曾经自以为是幸福快乐的(旅行,社交,恋爱)、极富满足感的(工作)生活其实根本是空虚、没有意义的。于是,他们会敦促你也行动起来,加入抚养孩子的大集体,他们希望你也能分享到那种富足、喜悦和幸福的感觉。反正他们是这样说的。但我怀疑,其实他们只是想找人分担并且传播个中的凄楚。(有人得以逃脱、获得自由的消息会让监禁中的人加倍痛苦,乃至无法承受。)别的先不说,在所有关于生孩子的观点中,让我敌视的是所谓“孩子让生命有意义”的说法。竟然假设生命需要意义,或一个目的!而我会举双手赞同生命完全无意义、全无目的可言。如果生命确有意义,人生肯定会少很多乐子啊——我们就有责任去追求那个目标、去实现那个意义(要是不这么做,岂不是太愚蠢了)。丽的圣歌像射
    目录
    前言......1 森林里的孩子们......1 母性......25 别的事,成百上千......43 新版罗达......61 活在当下,意味着随后消失......77 重要的事......99 怕莫过当妈......121 业余人士......133 拯救你自己......153 烦死人的“拥有一切”......171 超越母性之再超越......195 彻底湮没......209 如果你不是你,是个好妈妈......223 难的艺术......243 只当阿姨......263 终结......281 致谢......297 作者介绍......298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