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上、下)
QQ咨询:
有路璐璐: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上、下)

  • 作者:(苏联)弗·克·阿尔谢尼耶夫 著 西蒙 译
  •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59838094
  • 出版日期:2021年08月01日
  • 页数:860
  • 定价:¥9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是苏联地理学家弗·克·阿尔谢尼耶夫于20世纪初在乌苏里地区考察后所写的地理考察报告,其报告既描写了美丽的乌苏里自然风景,也涉及了生活其间的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中国东北的人文风情。在考察原始森林时,阿尔谢尼耶夫遇到了一位向导——赫哲族老猎人德尔苏·乌扎拉。老猎人德尔苏对山林无比熟悉,能灵敏嗅到动物的气息、辨别人和动物的足迹等等,他凭借高超的生存本领,数度帮助阿尔谢尼耶夫和他的队伍渡过难关,多次救了阿尔谢尼耶夫等人性命。本书既有学术价值,又有艺术审美价值,是一部精彩的自然主义文学力作。
    文章节选
    玻璃沟 麦通港 什科托沃村 北岔河 遇到豹子 大尖山 马鹿 1902 年,我曾带领一支狩猎勘查队到过济木河1上游。这条河在什科托沃村附近流入了乌苏里湾。我的勘查队由6名西伯利亚步兵加4匹驮马组成。我们的目的是从军事角度对什科托沃地区进行考察,研究大尖山2山脉交点的几个山口,探寻那里的4条河流(济木河、麦河、刀毕河3和勒富河4)的发源地。其次,我还应当查明兴凯湖旁边和乌苏里铁路附近所有的小路。 这里所说的大尖山山脉始于伊曼附近,走��向南,与乌苏里江平行,再自东向北,再向北,一直延伸至西南,它的西面是松阿察河和兴凯湖,东面是刀毕河。这条山脉继续延伸便分为两支:一支走向西南,就是贯穿整个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半岛的鲍加塔亚格里瓦山脉;另一支向南延伸,与一 1 流送木材的河流。(本书全部脚注均译自原书,大部分是对中国音译地名做的说明,主要是为给俄罗斯人提供阅读方便。——译者注) 2 尖顶的大山。 3 又译作刀兵河,在这条河上曾有过多次战斗。 4 又译作猎福河,猎人的幸运河。 座高岭连接。这座高岭是刀毕河和苏昌1河之间的分水岭。 乌苏里湾的湾头叫作麦通港。初,麦通港伸入陆地相当深远,这一点一目了然。如今岸边的悬崖向陆地纵深推进了约5公里。现在的散湖2和二泡子3 湖曾经是塘沟子4河的河口,而麦河5河口以前曾位于现在铁路线和麦河交叉处不远的上方。这片面积为22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是低沼泽地,淤积了麦河和塘沟子河的冲积物。6沼泽地里还留下了一些小湖泊,说明这里曾是港湾深的地方。这种海洋退缩和陆地扩展的缓慢过程现在仍在进行。而且,麦通港也会遇到同样的命运。港湾里的水现在已经相当少了。港口西岸由斑岩构成,东岸则由第三纪沉积层构成:麦河河谷里到处都是花岗岩和正长岩,而河谷以东则是玄武岩。 什科托沃村位于济木河右岸,离河口不远。它建于1864年,1868年曾被红胡子放火烧毁,但在次年又重新建了起来。据普尔热瓦尔斯基1870年统计,全村有6户人家,男女共计34口 1 种植苏子的地方。中国人用苏子榨草籽油。 2 泛滥的湖泊。 3 第二个小河湾。 4 有沼泽的山谷。 5 沿岸种有许多小麦的河流。 6 见Д.H. 穆什克托夫所著《1919 年苏昌铁路地区地质记述》。 人。1我来到这里时,什科托沃已经是一个相当大的村庄了2。 我们在这里住了两天两夜,对这一带进行了考察,并准备继续远途跋涉所需的物资。30公里长的济木河呈东西流向,右面有一条支流——北岔河。 当地居民将北岔河流经的河谷称为“玻璃沟”。这个名称来源于中国猎人的一所碓子房(供猎人用的小房子),这所房子的窗户3上镶着一块不大的玻璃。需要说明的是,当时全乌苏里地区没有一座玻璃厂,因此玻璃在穷乡僻壤就显得特别珍贵。在深山老林里,玻璃是以物易物的一种计量单位。用一个空玻璃瓶可以换到面粉、盐、小米,甚至还可以换到毛皮。老住户们说,过去发生斗殴的时候,仇人们都拼命闯进对方家里,砸碎玻璃器皿。因此,将中国房子窗户上那一小块玻璃看作一件**品,也就不足为怪了。它受到当地头一批移民的珍视,他们不仅把那所房子和小河叫作“玻璃房子”“玻璃河”,而且还将整个区域都称呼为“玻璃沟”。 从什科托沃村沿济木河河谷上行,起初是一条乡村大道,过了诺沃罗西斯科耶村,大道变成了小路。顺着小路可以走到苏昌河、干沟子4河,这两条河通往诺沃涅仁诺村。小路一会儿在河这岸,一会儿又转到河对岸,来回绕了好几次,这也是春汛期间这条路无法通行的原因。 1 见Н.М. 普尔热瓦尔斯基所著《乌苏里地区旅行记》,1869 年版,第135—136 页。 2 1902 年村中有88 户人家。 3 中国房子的格子窗上糊着薄纸。 4 干涸的小河谷。 我们一大早从什科托沃村出发,当天即到达了玻璃沟沟口,并且进了沟。北岔河一直向西—南—西方向流去,仅在河口不远处才向正西流去。玻璃沟宽窄不一:窄的地方只有100米,宽的地方有1公里多。它像乌苏里地区的大多数河谷一样,地势出奇地平坦。沟两侧的山岭很陡峭,上面长满了弯曲的柞树。平地与山岭的界线极为明显。这说明,这里曾经发生过严重的剥蚀。河谷早先深得多,后来被河流的冲积物填充了不少。越深入山区,植物长得越好。茂密的混交林代替了稀疏的柞树林。混交林中有许多红松。我们沿着中国猎人和挖参人踏出的小路前进,走了将近两天,到达了“玻璃房子”,但是曾经镶着玻璃的房子已经变成了废墟。这条小道越来越难走,显然已经很久没有人从此经过了。小道上野草横生,许多地方被风倒木挡住去路。很快,我们竟完全找不到这条小道了。我们发现了有野兽出没的小路;只要这小路和我们行走的方向一致,我们就顺着它走。不过,所经之地大多都是无路的荒野。第三天傍晚,我们来到大尖山山脚下,这里的山势为南北走向,平均高度约700米。我将人马留在山下,独自登上近处的一座山峰,看看这里离山口究竟还有多远。登高远望,群山历历在目。原来,分水岭离我们还有两三公里远。显然天黑以前走不到那里了。即使能走到,也要冒着在没有水的地方过夜的危险,因为在这个季节,山溪的源头几乎全部干涸了。我决定就在人马停留的山脚下宿营,明天再向山口进发。 一般而言,在勘察中我还从没有拖延到黄昏才宿营,因为总要趁天还没有黑的时候搭起帐篷,准备过夜用的烧柴。当士兵们张罗宿营的时候,我会利用这段时间出去察看附近的环境。经常陪我出去进行这类观察活动的是波利卡尔普·奥连季耶夫——一个非常**的人,还是一名出色的猎手。他那时大约26岁,中等身材,十分匀称。他长着淡褐色的头发,脸部线条粗犷,留着两撇小胡子。这样描述一下,读者对他的外貌就会留有几分印象了。奥连季耶夫是个乐天派,甚至在我们遇到很头疼的境况时,他依然不会失去好心情,并且竭力劝我相信,“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上,一切都会更加美好的”。我做了一些必要的安排之后,我们便带上枪,一同出去观察。 太阳刚刚沉入地平线,当它的金色光辉还映照着山尖的时候,河谷里却已经呈现出昏暗的暮色。树梢的黄叶在淡白色天空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分明。在飞禽中、昆虫中、枯草中,甚至在空气中,处处都能感觉到秋天临近了。 翻过一座不高的山岭,我们进入了相邻的峡谷。这里密林丛生。山间的溪流已经干涸,宽阔的河床横穿峡谷。我和奥连季耶夫就在这里分了手。我沿着砾石滩向左走,他往右去。走出不到两分钟,我突然听到他那边传来一声枪响。我转过身来,就在这一瞬间,看到空中闪过一道五彩斑斓的弧线。我即刻向奥连季耶夫那奔去。他正在着急地装子弹,可是,一颗子弹偏偏卡在弹舱里,枪栓推不上去。 “你打什么呢?”我问他。 “好像是老虎,”他回答,“它卧在树上。我瞄得很准,应该是打中了。” 卡住的那颗子弹终于被取出来了。奥连季耶夫又装好一颗子弹,我们两人便朝野兽隐没的地方小心翼翼地走去。枯草上沾有血迹,说明野兽确实被打伤了。突然,奥连季耶夫停住脚步,侧耳细听。就在我们前面稍稍偏右一点的地方,传来呼哧呼哧的声音。眼前是一片密密的蕨草丛,什么也看不见。横在地上的大树挡住了我们的去路。奥连季耶夫刚想从倒木上爬过去,受伤的野兽却抢先一步,突然迅猛地向他迎面扑来。奥连季耶夫即刻朝它开了一枪,甚至没来得及用肩膀顶住枪托。这一枪打得准极了,子弹直接射中了野兽的头部。它倒在横木上,头和前爪垂在一边,后半身垂在另一边。 垂死的野兽还抽搐了几下,并开始啃地。这时,它的**改变了,整个身躯缓缓向前移动,后沉重地倒在猎人的脚下。 我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只满洲黑母豹1。当地居民称它为“雪豹”。这只华美的典型猫科动物很大,身长(自鼻端至尾基)1.4米,体侧和背部的毛为黄褐色,腹部呈白色,全身布满黑色的斑点,排列成行,就像老虎身上的斑纹。它的体侧、四爪和头上布满小斑点,颈部、背部和尾部的斑点很大,呈环状。 乌苏里地区的雪豹仅生长在南部,主要在绥芬河、波西耶特和巴拉巴什一带。它们主要捕食梅花鹿、野狍子和野鸡。这种动物很机警狡猾。为了摆脱猎人的追捕,它们经常会爬到树上,那棵大树与它们留在地上的脚印相对,并正好对着猎人的视线。雪豹全身紧贴树干,头放在前爪上,一动不动地静卧在那里,始终保持这种姿势。它们非常清楚,头朝前将躯体紧贴在树干上,比身子朝前更难被猎人发现。 1 动物学名是我(指作者弗·克·阿尔谢尼耶夫。——译者注)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博物馆管理员A.H. 切尔斯基那里得到的。 ......
    目录
    上册目录 章 玻璃沟 / 001 第二章 初遇德尔苏 / 010 第三章 打野猪 / 018 第四章 朝鲜屯见闻 / 030 第五章 勒富河下游 / 037 第六章 兴凯湖上的暴风雪 / 054 第七章 启程前的准备和考察队的装备(1906 年) / 067 第八章 溯乌苏里江而上 / 089 第九章 翻山越岭到科克沙罗夫卡村去 / 101 第十章 伏锦河谷 / 116 第十一章 穿过原始森林 / 130 第十二章 大森林 / 142 第十三章 翻越锡霍特山脉去海边 / 153 第十四章 奥耳加湾 / 172 第十五章 阿尔扎马索夫卡河畔历险记 / 194 第十六章 弗拉基米尔湾 / 208 第十七章 德尔苏·乌扎拉 / 218 第十八章 阿姆巴 / 236 第十九章 里伏锦 / 248 第二十章 可诅咒的地方 / 258 第二十一章 返回海滨 / 278 第二十二章 鹿鸣 / 296 第二十三章 猎熊 / 312 第二十四章 遇到红胡子 / 331 第二十五章 森林大火 / 342 第二十六章 冬季远行 / 354 第二十七章 到伊曼去 / 367 第二十八章 艰难的处境 / 381 第二十九章 从瓦贡别到帕罗沃齐 / 397 附录 植物和动物名称俄语、拉丁语、汉语对照表 / 415 地名索引 / 431 下册目录 章 出发 / 001 第二章 在海湾 / 010 第三章 次行军 / 022 第四章 在深山里 / 038 第五章 山洪 / 053 第六章 回到海滨 / 071 第七章 漫游小克马 / 083 第八章 大克马河 / 098 第九章 李淳宾 / 110 第十章 可怕的发现 / 121 第十一章 渡河遇险 / 129 第十二章 捕貂的朝鲜人 / 147 第十三章 瀑布 / 164 第十四章 艰苦的路程 / 175 第十五章 库松河下游 / 186 第十六章 索伦人 / 197 第十七章 外乌苏里地区的心脏 / 212 第十八章 遗言 / 230 第十九章 海把头归来 / 243 第二十章 翻越锡霍特山脉 / 257 第二十一章 冬天的节日 / 270 第二十二章 老虎的袭击 / 282 第二十三章 旅行结束 / 295 第二十四章 德尔苏之死 / 305 附录 植物和动物名称俄语、拉丁语、汉语对照表 / 315 地名索引 / 326 作者对某些章节地理状况的说明 / 365 译后记 关于作者旅行家、科学家、作家弗·克·阿尔谢尼耶夫 / 377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