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石涛画语录》编辑散记
吴冠中先生是勤于文笔的画家,所及内容多与他的艺术踪迹有关,文风同他的画一样具有美感且抒情,不同的是旨在说理。他善以形象借喻,使你情愿接受一个似乎**的道理并去回味。理论有时会被研究得复杂化,反而失去了指导实践的作用。记不住是谁说过这样的意思:学问是应越做越大,道理却应越讲越简明易懂。他在艺术上东寻西找,我喜欢读他的由生活体验论及画理的文章,也曾向吴先生约过论画漫记类的书稿,希望由荣宝斋出版社编辑出版。
近日,吴冠中先生在电话中谈到他在重读《石涛画语录》(下称《画语录》,又有了一些新的感悟,越读越感觉得这数千字分量重。他认为真正读懂它涉及到弘扬民族文化遗产的具体化问题,言辞感慨、恳切,并愿将心得随笔交流于青年同学,以期“抛砖引玉”。同时,也就明确了他这本书的基本读者��象。
吴冠中先生不是专门致力于美学本体研究的学者。不同阅历的画家,对绘画理论的体悟和要求不同,经验必然影响理性的再认识。我有预感,他的读书方法和心得会同他的画一样个性鲜明具有独到之处。我急于见到稿子,他随时誊写改定几章,我便及时取回拜读。几次往返中,又对如何编辑这本书的几个具体问题也一并做了商量。
吴老责成我同他一起考虑《我读石涛画语录》的附编内容,同时也谈谈编辑的看法。目的只有一个,有助于读懂《画语录》。
首先,这不是一部就《画语录》的版本、勘校、注译以及涉考石涛人生、艺术的严谨的学术专著。它实际是以译、释、评的方式完成的读书心得笔记。它不是以理说理,而是画家基于对绘画实践的感悟的表述和对石涛艺语的共鸣,其中包含画家的观点,涉及了美学思想并提出了问题,但它不是逻辑的讨论。至于这些感悟会产生什么样的逻辑结果,那是另外一个问题,要靠专门的理论家研究。就《画语录》多种版本,仅选《美术丛书》未标点本《苦瓜和尚画语录》和石涛《画谱》影印本,以及随附吴冠中先生《我读石涛画语录》(下称《我读》)、俞剑华先生《石涛画语录》标点本,基本上提供了版本之间内容区别处的大体关系。另尽可能就石涛《画语录》辑录了一些已有的评论和研究成果,供读者参阅,使其成为初探和导读《画语录》的资料。
石涛身后二百多年,尤其是近现代,中国画的研习者都不免要读一读《画语录》。石涛扼要本质的绘画和理论,印证了他对现实的审美态度和对正统观念的反叛。他发出的呐喊震撼画坛,以至今天仍有为之继续实践的意义。《画语录》文意
…… 好剑!好剑!佩剑之人不知使用,剑渐渐生锈了。国宝,国宝,国人不识,束之高阁。成为国宝,正因其价值是世界性的,不限于本国。石涛画语录篇章不多,却是货真价实的国宝。置之于历史长河,更是世界美术发展史上一颗冠顶明珠。
都说苦瓜和尚(即石涛)画语录深奥难读,我学生时代也试读过,啃不动,搁下了,只捡得已普遍流传的几旬名言,“搜尽奇峰打草稿”“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等等。终生从事美术,不读懂石涛画语录,死不瞑目,于是下决心精读。通了,出乎意外,同40年代**次读到凡•高书信(法文版)时同样感到惊心动魄。石涛与凡•高,他们的语录或书信是杰出作者的实践体验,不是教条理论,是理论之母。石涛这个17世纪的中国和尚感悟到绘画诞生于个人的感受,必须根据个人独特的感受创造相适应的画法,这法,他名之为“一画之法”,强调个性抒发,珍视自己的须眉。毫不牵强附会,他提出了20世纪西方表现主义的宣言。我尊奉石涛为中国现代艺术之父,他的艺术创造比塞尚早两个世纪。我逐字逐句译述,竭力不曲解原著。加上解释及评议是为了更利于阐明石涛的观点,因之,根据具体行文情况,评议及解释或置于原文之前、后,或插入原文之中,主要为了方便读者阅读进程。原文虽属于文言文,有些语句仍简明易晓,高中以上学生无须翻译,故宜保留原句处尽量保留原句。估计读者多半是美术院校的学生或业余美术爱好者吧,故我的释与评只求画龙点睛,不画蛇添足。
有关石涛画语录的版本和沣释不少,本人对此并无研究,有待专家指导,今惟一目的是阐明画语录中画家石涛的创作意图和创作心态,尤其重视其吻合现代造型规律的观点。石涛的杰出成就必有其独特体会,但由于时代及古汉语本身的局限,他的内心体会有时表达得不够明白贴切,如“一画之法”单从字面上看,就太笼统含糊,如不吃透他的创作观,必将引起曲解、误解、误导。本书所选插页有限,故较着重选其更具现代形式美感的作品,同时选了几幅现代西方大师的作品与石涛的宏观思维作参照,其间是否有通感?
这本小书如抛出一块小砖,祈望引来美玉,则亦属发扬祖国遗产的幸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