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怕是风流负佳期
QQ咨询:
有路璐璐:

怕是风流负佳期

  • 作者:侯虹斌
  •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3061403
  •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01日
  • 页数:289
  • 定价:¥2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西厢记》适合在静夜里读,适合坐卧在床上读,适合和爱人一起读。本书作者,怀着一颗敏感的内心,和独有的知性与激情,对“西厢”这部“花中之魁”,作了深入的解读。读西厢,同时也是在读现代人脆弱的情感世界。全书分三篇:上篇,读西厢故事,欣赏西厢文字之美,体会西厢旖旎的爱情风光;中篇,细读西厢中的人物,尤其张生、崔莺莺、红娘,他们的心事和爱情;下篇,现代人读西厢引出的感慨。
    文章节选
    **本:张君瑞闹道场杂剧
    1、九曲黄河何处险,胸怀大志此中高
    戏一开场,是老夫人上场,先自我介绍。中国古典戏曲中,不分杂剧、南戏或传奇,都有一个开场自报家门的固定程式。这个自报家门,面对的是观众,而非与之同台的其他角色。从老夫人介绍里,我们知道了崔莺莺的家世:母亲姓郑,父亲是前相国崔珏,因病而亡。崔莺莺今年十九岁,家里还有一位弟弟。而妙龄的崔莺莺针指女工,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已经许配给了老夫人之侄郑恒为妻,而郑恒正是郑尚书的长子。崔莺莺尚未成亲,只是因为父丧未满。
    目前,老夫人带着崔莺莺扶灵柩至博陵安葬,途中在河中府的普救寺暂时歇脚,并等待崔莺莺的未婚夫郑恒来帮忙移灵柩。说起来,这个普救寺,还是崔相国的物业,专门建给则天娘娘的香火庙,连住持法本和尚都是崔相国剃度的和尚。所以,崔莺莺在后面屡屡把这个普救寺称为“俺家”,还是有所本的。故事,就是发生在普救寺的西厢里。
    时值暮春天气,老夫人把崔莺莺的丫鬟红娘唤出来,吩咐道:“你看佛殿上没人烧香呵,和小姐散心耍一回去来。”于是,崔莺莺奉命去玩了。
    张生也就在这个时候适时地抵达了。
    张生名珙,字君瑞,其父亲是礼部尚书,只是因病身亡,母亲也随后亡故。张生书剑飘零,游于四方,直到二十三岁这一年,遇上唐德宗新即位,他才下定决心上朝赶考。路上,他打算去��望一位八拜之交的老友杜确。杜确在考得武举状元之后,官拜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着蒲关。他是张生当年的同学,也将是张生生命中的贵人。
    途经九曲黄河时,张生停了下来,大发了一番感慨:“暗想小生萤窗雪案,刮垢磨光,学成满腹文章,尚在湖海飘零,何日得遂大志也呵!”张生自称是“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男儿愿”,所以二十三岁上还暂时没有功名。看到黄河,那种磅礴气势,正好呼应了张生的胸中沟壑,满腹文章。
    金圣叹对张生的这一段直抒胸臆极为赞赏。张生道:“九曲风涛何处险,正是此地偏。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金赞为“便是曹公乱世奸雄语。”
    “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金点评道:“便是治世能臣语也。”
    “东西贯九州,南北串百川。”金直称“言其学之富。”
    “归舟紧不紧,如何见,似弩箭离弦。”则指“言其才之敏。”
    *后一句张生唱“我便要到浮棹到日月边。”则归结为“上京取应也”。
    金圣叹对此文啧啧称奇:“借黄河之快比张生之品量。……于是顺便反借黄河,快然一吐其胸中隐隐岳岳之无数奇事,呜呼!真奇文大文也。试看其意思如此,是岂偷香窃玉之人乎哉。”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段抒情?是因为“张生之志,张生得自言之。张生之品,张生不得自言之也。张生不得自言,则将谁代之言?而法又决不得不言。”(金圣叹语)所以,就要借黄河快然一吐。
    不能不说,张生欲探望杜确这个伏笔,不仅是情节的伏线,也顺便透露了张生的性格:他是一位有志向、有心计的年轻人,早早就有意结识有权位者了。难怪红娘屡屡夸他“若不是张解元识人多”了。
    2、崔莺莺临去秋波一转,金圣叹惊艳“十分大方”
    张生到城中住下后,便到普救寺游玩,数了罗汉,参了菩萨,拜了圣贤。走到佛殿时,正碰上莺莺引红娘着花枝出来。张生一见崔莺莺的美貌,一声惊叹:“呀!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
    张生的反应是:“颠不剌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则着人眼花撩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这句话颇为让人费解。关于这个“颠不剌”,解法众多。王伯良把“颠”解为轻佻;凌濛初则认为“颠不剌”就是“没头脑没正经之意”,也就是“颠”的意思,而戏曲中凡是“颠”,都有风流、放浪的意思。还有解释认为,“颠不剌”就是绝顶的意思。但不管是风流的见了万千、轻佻的见了万千、还是绝顶美女见了万千,这句话意译过来都是一样的:我张生风流成性,什么样的女人我没见过,但像这样漂亮的姑娘还是少见啊。
    他还描摹崔莺莺的神态:“他那里尽人调戏,軃着香肩,只将花笑拈。”这一句,把崔莺莺的娇滴滴的姿态写得神意俱出。明代人对此句论争过一番,有人主张作崔莺莺的“轻狂”解,有人主张作“不轻狂”解。金圣叹就赶忙解释:
    而此处先下“尽人调戏”四字,写双文虽见客人走入,而不必如惊弦脱兔者,此是天仙化人,其一片清净心田中,初不曾有下土人民半星龌龊也。看他写相府小姐,便断然不是小家儿女。
    他的意思是真正的公侯将相之家的小姐,反是十分大方的,是不是有人在看她,她本人根本没有去注意这些,所以神态自若。
    崔莺莺有多美?一张粉脸宜喜宜嗔,宫样画眉,唇若樱桃,齿如玉粳;腰肢娇软,袅袅娜娜;她方才说了一句“满阶苔衬落花红”,张生便认作“呖呖莺声花外啭”。谁想得到寺院里碰见**姐姐了呢?难怪张生意乱情迷。
    红娘发现有人,便说“那壁有人,且家去来。”结果这句话反倒提醒了崔莺莺,她回头看了一眼张生,才款款地走下。
    金《西厢》则把这一段科白改成:“(莺莺云) 红娘,我看母亲去。”从莺莺看到了张生到没看到,这个改变,证明金圣叹极力否认莺莺曾主动与张生眉目传情。这样崔莺莺倒是纯洁了,单纯了,可是也被动了,寡淡了。
    张生向和尚打听,得知崔莺莺乃是河中府崔相国的小姐。不过,他似乎还未对这个身份有直接的兴趣,他仍然沉迷在她天姿国色的美貌当中:“你道是河中开府相公家,我道是南海水月观音现。”
    眼看着崔莺莺走了,张生只得叹道:“饿眼望将穿馋口涎空咽,空着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看到这一句,金圣叹又强作解人了。其实,他也是欣赏“临去秋波那一转”的,不过他说:“妙眼如转,实未转也。在张生必争云‘转’,在我必为双文争曰‘不曾转’也。忤奴乃欲效双文转。”他的意思的,崔莺莺眼若秋水,它并非特意为谁而转,但多情人如张生,就会认为崔莺莺的眼波是为他而转的。
    事实上,张生的自作多情并不是凭空而生的。崔莺莺先有“眼角儿留情处”,又有“慢俄延”,“脚踪儿将心事传”。张生被小姐引得意马心猿,“休道是小生,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崔莺莺哪里容易这么洗得白?王实甫在唱词的前后互相呼应之处,用足了匠心。她的眼角眉稍都是透露给张生春消息。所以徐士范刊本《西厢记》在题评中便称道:“秋波一句是一部《西厢》关窍。”毛西河说:“于伫望勿及处又重提‘临去’一语,于意为重复,于文为照应也。”
    正因为此,张生才会在玉人已远的时候,将一座梵王宫疑是武陵源,以为他就像刘晨、阮肇一样走运,误入天台遇见仙女了,说不定还有机会共结欢好呢。
    3、老和尚关注功名利禄,小书生言辞暧昧猥琐
    不过,张生并不耽迷于白日做梦,他还有实际行动。他马上决定搬到寺院来住。
    张生先去找法本和尚,为着能住在崔莺莺的房子旁边,他巴结法本没少花心思,送上白银一两,作为茶资,要租一间离着东墙、靠着西厢的房子。他的动机也很直接,没事的时候早晚温习经史,*好能候着那小姐出来,能够饱看一会。就算不能窃玉偷香,也想“将这盼行云眼睛儿打当”,饱饱眼福也好啊。
    对法本和尚的描写也十分生动。张生开始夸这个和尚长得好,头似雪,鬓如霜,面如童,貌堂堂,声朗朗,“好一副僧伽像”。这个僧伽指的不是普通的和尚,而是唐代西域人,世称为观音大士化身是也。有了这番赞美,再看法本的行为,就觉得有几分滑稽了。当张生自我介绍道是前尚书之子时,法本马上说:“老相公弃世,必有所遗。”以为张生很有钱。张生说,老尚书很廉洁,只留下四海一空囊。法本又马上猜:“先生此一行必上朝取应去。”入眼的,都是名与利。张生拿出一两白银,法本假意推脱,然后方才笑纳。
    碰巧,红娘来找法本了。
    故事开始的时候,崔莺莺为崔相国的守孝期已将近结束了,老夫人在普救寺举办的实际上是禫祭,就是崔莺莺脱去孝服的祭礼。而老夫人让郑恒来接灵柩,一方面是帮忙,另一方面也是有及时成亲的意思。老夫人让红娘去找法本长老,便是问一问与老相公“做好事”的祭礼准备得怎么样了。
    张生一见红娘,知道是崔莺莺身边的丫鬟,一声赞叹:“好个女子也呵!”这个小红娘举止端详,全没半点儿轻狂,启朱唇语言得当。一张俏脸儿浅淡妆,穿一套缟素衣裳;眼睛滴溜溜转,还偷着眼瞄了瞄张生。张生还叹道:“若共他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他叠被铺床?我将小姐央,夫人央,他不令许放,我亲自写与从良。”言辞之间,颇为暧昧。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张生还对着主持老和尚开玩笑说:“崔家女艳妆,莫不是演撒你个老洁郎?”演撒即勾搭,意思是,她是不是打扮给你看的?又说,你头上怎么会这么亮,打扮成这样,是不是给她看的?法本否认,告诉张生,“老夫人治家严肃,内外并无一个男子出入”,他却只是不信。
    这哪里是张生自许的“往常时见傅粉的委实羞,画眉的敢是谎”?
    张生的这些口花花的小毛病,虽不讨人喜欢,但考虑到他“书剑飘零,游于四方”,老江湖嘛,总是会油滑一些,也就可以理解了。再说了,《西厢记》作为戏曲,难免会有些迎合小市民恶俗趣味的细节,幸好这并未妨碍到人物性格的可信度。
    4、你方撇下半天风韵,我却拾得万种思量
    张生在现场听到崔家要在这里办禫祭,要在十五日办一场斋供道场。他马上调整情绪,假意哭了起来:小姐是一女子,尚然有报父母之心;我也要带一分斋,追荐我的父母,以尽人子之心。转过身又问法本:“那小姐明日来么?”听到肯定答案,张生才舒了口气:这五千钱使得有些下落了啊。
    眼看红娘要走了,张生赶紧拦住,开口就说:“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红娘奇了:“谁问你来?”张生图穷匕现:“敢问小姐常出来么?”红娘对付这种小书生有一手,告诉他老夫人治家很严,你是没有什么机会的了。一个不识字的小丫鬟,开口就是圣贤文字:“孟子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君子‘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道不得个‘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俺夫人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还说,“先生习先王之道,尊周公之礼,不干己事,何故用心?今后得问的问,不得问的休胡说!”
    几句话,就把张生的后路给断了。张生在那里发愁,埋怨崔莺莺:如果你心儿思畏老母亲威严,你就不合临去也回头望。这里,又回应前文的“临去秋波”了。的确,你如果不是脸色明媚,谁会想入非非?
    在《借厢》一折批语中,金圣叹点评道:“红娘切责后,张生良久良久,此时*难措语。”这一折,金圣叹也作了比较大的改动:他把张生独唱的六支曲子改为向红娘倾诉。这样,张生就不是一个人自怨自艾了,而是向红娘讨办法,向红娘倾诉对崔莺莺的深情:“我得时节手掌儿里奇擎,心坎儿里温存,眼皮儿上供养。”
    张生还唱道:“小姐年纪小,性气刚。张郎倘得相亲傍,乍相逢厌见何郎粉,看邂逅偷将韩寿香。才到得风流况,成就了会温存的娇婿,怕甚么能拘束的亲娘。”王伯良批道:“大约言莺莺年小性刚,未得风流之情况,故尚厌畏于我,看我得亲傍而一窃其香之后,彼自然爱我温存不暇,而尚肯惧夫人之拘束耶?”王伯良可谓一语中的。张生面对观众的内心独白,既是自我劝慰,也是鼓动自己去把握机会,内心矛盾。
    而金批《西厢》则改“小姐”为“红娘”,意思全变,说红娘“年纪小,性气刚”,不应该这样责备我,你刚刚见我,何必厌见我,就对我教育一番呢?只要“红娘肯通一线,则有如是之美满也”。让张生把所有的苦水诉诸于红娘,把所有的希望也寄托于红娘,在抱怨中寄予着希望,这就注定了红娘不可代替的地位。
    说实话,我不喜欢这种改变。这样,崔张二人的感情被动得多。“你撇下半天风韵,我拾得万种思量”就未免落空了。两人的恋爱故事,第三人只能帮个忙、牵个线,而不至于从头包办到底,还替他们谈恋爱。这么一来,红娘倒是更突出、更强悍了,可是“德言工貌”的崔莺莺呢,“恭俭温良”的张生呢?也就是个木头人了。礼也照样没守,反把自己弄得无趣起来。
    *后,张生被安排在塔院侧边西厢一间房,张生在寺中静处,捱不住凄凉。“纵然酬得今生志,着甚支吾此夜长。”这一刻,在张生看来,功名就比不上爱情来得重要了。他一夜思念着崔莺莺,“睡不着如翻掌,少可有一万声长吁短叹,五千遍捣枕捶床。”
    5、崔张月下联诗,红娘惊破“傻角”
    红娘回头禀报崔莺莺,碰上了一个傻角,自报家门,还想探听小姐的消息。崔莺莺当然知道是谁,赶紧吩咐不要让老夫人知道。这个人是崔莺莺“临去秋波那一转”招来的,崔莺莺自然不欲让老夫人知道了;如果崔莺莺对此人毫无想法,红娘报不报告老夫人又着什么紧呢?
    张生从和尚口中问知,崔莺莺每夜都在花园中烧香,便决定在太湖石畔旁偷窥,饱看一会。
    这个晚上,只见“玉宇无尘,银河泻影;月色横空,花阴满庭;罗袂生寒,芳心自警”。这是金圣叹极力赞美的一阕曲。这样美好的夜晚,适宜发生一点什么事。张生专心地“等待那齐齐整整,袅袅婷婷,姐姐莺莺”,*好能趁四下没人之时,猛然把她抱住,责问她为何如此会少离多、有影无形,为何害得自己一场相思一场空?
    正在胡思乱想之际,张生听得角门儿呀的一声响,崔莺莺出来烧香了,只觉得她比初见时更美:“軃香袖以无言,垂罗裙而不语。”可喜娘的脸儿百媚生,越发引得他心醉神驰。
    张生窥见崔莺莺倚栏长叹,似有动情之意,心下暗喜:“我虽不如司马相如,我则看小姐颇有文君之意。”他便吟诗试探:“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这首诗是泛泛地问月中人何在,所问还是比较含蓄。但崔莺莺听红娘告知吟诗者是张生之后,马上和了一首诗:“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连张生都吃了一惊:好应酬得快也呵!
    张生不仅对崔莺莺的聪明和才艺十分惊喜,对崔莺莺诗里透出来的信息更是激动不已。他的诗只是引玉的那块砖,而她却和诗告诉他,我久已寂寞,只待有情人,向张**出了“available”(可行)的信号。张生就撞了出去。
    张生这边拽起罗衫准备行,崔莺莺那边已经陪着笑脸儿相迎。两人正要传情,红娘在旁一声:“姐姐,有人,咱家去来,怕夫人嗔着。”结果崔莺莺只好一边频频回头看,一边离开。撂下张生一个人在发呆。他忽听、一声、猛惊,“原来是扑刺刺宿鸟飞腾,颤巍巍花梢弄影,乱纷纷落红满径。”这个“玉宇无尘”“花阴满庭”的幽静夜晚,忽然被红娘扯回到现实中来,扰得鸡飞狗跳,张生的美梦也破灭了。
    暂时失恋的张生又过了一个无眠之夜,怨不能,恨不成,坐不安,睡不宁。“灯儿又不明,梦儿又不成;窗儿外淅零零的风儿透疏棂,忒楞楞的纸条儿鸣;枕头儿上孤另,被窝儿里寂静。”微弱的风声、窗纸声,更加衬托出夜的安静与凄清。但张生一点都不心灰;崔莺莺那首应和的情诗,已给了他足够的信心,他只等着终有**海誓山盟,那些美满恩情,锦片儿姻缘终会定。
    他甚至因此决定:“再不向青琐闼梦儿中寻,则去那碧桃花树儿下等。”一种说法认为,这里用青琐闼来指代莺莺所居,表示张生经过酬韵之后,已知彼此有心,不必再梦魂颠倒的精神恋爱了;而元代有“碧桃花下凤鸾交”之谚,常用来指男女期约,张生只需等在碧桃树下,转向现实的肉体的男女幽会。另一种说法,则认为青琐是汉朝宫门,常用来指朝廷。这就是说张生不再向朝廷觅功名了,情愿与莺莺共度花月佳期。两种意思相去甚远。
    我推测,这里指张生宁愿暂时舍弃功名,转而追求莺莺,似乎更符合文意。
    6、张生忙前忙后百般做作,莺莺故作娇态卖弄俊俏
    这**本的题目正名里,就是张君瑞闹道场。可想而知,闹道场是这一本的高潮。所谓的“闹”,只是调侃在这场法事中,张生这个局外人比谁都忙。张生已买通了法本,称要趁着崔相国的道场上,花五千钱带一分儿斋,追荐自己的父母。法本帮人帮到底,���脆声称张生是他的亲戚。在夫人和小姐还没来之前,这位先相国的法事倒先让张生拈香了;看来,张生那五千钱用的还真是地方啊。
    ……
    目录
    序 莫让风流负佳期
    从始乱终弃到爱隋轻喜剧
    1、前传:元稹《莺莺传》
    2、“董西厢”:一袭华美的袍子
    3、“王西厢”:天下夺魁
    4、金评:崔莺莺成了**的木头人
    5、《西厢》续作: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上篇】 西厢之美,如花间美人
    **本 张君瑞闹道场杂剧
    1、九曲黄河何处险,胸怀大志此中高
    2、崔莺莺临去秋波一转,金圣叹惊艳“十分大方”
    3、老和尚关注功名利禄,小书生言辞暧昧猥琐
    4、你方撇下半天风韵,我却拾得万种思量
    5、崔张月下联诗,红娘惊破“傻角”
    6、张生百般做作,莺莺卖弄俊俏
    第二本 崔莺莺夜昕琴杂剧
    1、崔莺莺情思睡昏昏,孙飞虎起兵抢娇娘
    2、“董西厢”中张生乘人之危,“王西厢”里取胜不损毫发
    3、浓墨重彩莽和尚惠明
    4、红娘敲门报喜,张生犹做春梦
    5、夫人筵席悔亲,有情人双双遗恨
    6、书生隔墙《凤求凰》,玉人听琴惹情思
    第三本 张君瑞害相思杂剧
    1、两下里都一样害相思,一纳头安排着憔悴死
    2、用心拨雨撩云假撇清,好意传书寄简真委屈
    3、娇小姐寄书瞒着鱼和雁,俏丫鬟缝合唇送暖偷寒
    4、“待月西厢”忽然赖简,“疑是玉人”错解情诗
    5、迎风户开偏角门,隔墙影动跳矮垣
    6、折桂娇客做了偷花汉,相国千金施用翻云手
    7、送**冷句儿骚扰人,候今宵热情诗云雨来
    第四本 草桥店梦莺莺杂剧
    1、欲拒还迎步欢会,软玉温香抱满怀
    2、不识字红娘*爱说道学,讲仁礼夫人背信又弃义
    3、这边在娘跟前偏“羞人答答”,那厢是欲自首却“苗而不秀”
    4、张生金榜无名誓不归,莺莺乞意怜取眼前人
    5、春愁离恨重于山,南柯一梦草桥惊
    第五本 张君瑞庆团圆杂剧
    1、情书生京师中状元,痴佳人信物表寸心
    2、郑恒卖弄亲上加亲,红娘讥笑小人浊民
    3、旧婿谎言巧骗婚,新妇啼哭失神采
    4、得势张生三次发毒誓,可怜郑恒一骗赴黄泉
    【中篇】 每个人的心事,每个人的爱情
    **章 张生: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于连
    1、他要证明自己不是一个俗人
    2、崔莺莺吸引张生的是肉身
    3、张生到底是情圣,还是流氓?
    4、一阕情诗,跨越爱情的临界点
    5、张生成功是有谋有略,贾瑞的悲剧根源是蠢
    6、张生为何偏要对崔莺莺“验红”
    7、追名逐利,是他们这个**的美德
    8、只有跻身官僚集团,才算书生的成功
    9、男主角皆中状元是古代小说的意淫产物
    10、张生的幸运在于情欲对象和政治交易对象是同一个人
    第二章 崔莺莺:并非十全十美的道德芭比
    1、因为守孝,所以晚婚
    2、崔莺莺的媚眼是没有指向性的
    3、张生百般做作,莺莺左顾右盼
    4、金圣叹不喜欢相国千金的有勇有谋
    5、红娘机灵,莺莺更狡黠
    6、时而勇敢时而退缩,是女人的天性
    7、崔莺莺不是外省来的包法利夫人
    8、在我们的文化观念里,女人衰老就是一种罪恶
    9、崔莺莺成了整天忧心忡忡的小妇人
    10、谁都不介意崔莺莺一嫁二嫁三嫁
    第三章 红娘:为自己思考,替主子恋爱
    1、对张生,她由不喜欢到喜欢
    2、丫鬟是永恒的配角,永恒的花骨朵
    3、红娘也是英豪阔大宽宏量
    4、他们把奴婢看做是另一个物种
    5、红娘的出路是从良,还是嫁人?
    6、红娘所求,是做张生的小夫人
    7、身份低微能有鸡犬升天的喜剧结局吗?
    8、奴婢常被当作是主子的替代品
    第四章 老夫人与郑恒:悔亲为哪般?
    1、六十岁母亲,十九岁女儿
    2、老夫人不缺少爱,只是缺少爱的能力
    3、悔婚是因为信守前诺?
    4、郑恒是**的白衣衙内,张生是寒门的新科状元
    5、性格仁厚,才会被小红娘要挟
    6、老女人越要逞强,就越容易成为祸害
    7、礼教松弛的西厢
    8、杜丽娘一家是严父慈母孝顺儿
    9、孙飞虎是流氓道具,惠明是喧宾夺主的多余人
    10、杜确是崔家的真正大恩人
    11、郑恒沦为人尽可欺的废物
    12、郑恒错在哪里?乡下苍蝇,又土又坏
    13、旧情人之死,为崔张婚姻扫清了障碍
    【下篇】 无所谓情痴,只是男欢女爱而已
    第六章 《莺莺传》:莺莺原是红妓女
    1、始乱之,终弃之,宣扬之
    2、张生就是元稹,元稹就是张生
    3、莺莺出自姓崔的**之家么?
    4、原来郑姨是老鸨
    5、求爱走的是丫鬟路线
    6、忽然又意外的床戏
    7、在女人看来是永生,在男人看来只是天掉馅饼
    8、崔莺莺根 不相信元稹会真娶她
    9、知道他们的德性,不等于对他们有免疫力
    10、他公布了与崔莺莺的性爱诗
    11、分手若是分得好,便是永生
    第七章 张生原型:薄情才子元稹恋爱史
    1、小人之语,是元稹 色
    2、韦丛与崔莺莺,谁比谁命薄?
    3、一边为亡妻恸哭,一边妻妾成群
    4、元稹一日为娼、终身为娼
    5、与越州名妓刘採春的八年
    6、才华令薛涛更性感
    7、用智,而不是用心去谈恋爱
    第八章 滴露牡丹开:古代文学中的性与爱
    1、云雨至巫山、寻梦入武陵
    2、文人对性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想象力
    3、写莺莺的初夜,生动而文雅
    4、唐代的相恋可跨越时间、跨越物种
    5、李娃不是靠爱情吃饭的,是靠智慧和奉献
    6、她们无一例外爱上的都是自己的嫖客
    7、古代妓女的核心业务之一是谈情说爱
    8、杜丽娘的性梦中有位陌生人
    9、三巧与潘金莲一样是“淫妇”,结局却不同
    10、明代也有好女十八嫁
    11、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
    第九章 寺庙里的爱情:欲海慈航渡情人
    1、普救寺里的和尚有六根未清净之嫌疑
    2、女子自由出门的机会惟有上香
    3、尼姑陈妙常为何偷情还被大家支持?
    4、小尼姑小和尚的“思凡”
    5、唐代公主爱出家
    6、鱼玄机的道观就是妓院
    7、皮囊已锈,但污无妨
    第十章 书生的爱情:书生变心有多难?
    1、书生比别的男人更易变心吗?
    2、休妻容易,改嫁也容易
    3、朱买臣之妻自求离婚,覆水难收
    4、王肃夹在两位**妻子间,郁闷而死
    5、元代公主改嫁被列为“罪”
    6、状元被大**们抢亲
    7、投资一个有潜力的男人
    8、中国的弃妇都有殉情的传统
    第十一章 才女的格局:女子无才不是德
    1、实际上,有才华一直被视为女子的美德
    2、谢道韫才高,王凝之窝囊
    3、赵明诚给李清照指定了死法
    4、那些才女的生命都是缺憾
    5、因为会写诗被冤死的皇后
    6、冯小青之死,是因为不肯做寻常女子
    7、女人太过主动,就是死路一条
    8、私奔就是自动地降低了自己的生活水准
    9、杜丽娘一直受到良好的教育
    附录:西厢记/王实甫
    编辑推荐语
    一部《西厢》,并不只是关于爱情的宣言,也是一个有关悸动青春的故事,它关涉到友谊与忠诚,关涉到情感与理智,关涉到专制与自由,关涉到母与女两代人的“代沟”……因而能够跨越时空,令今天的读者仍为之动容。本书作者所揭示的,便是这样一部伟大巨著所蕴藏的丰富复杂的内涵。其轻松幽默的笔调,鞭辟入里的分析,当可命名人会心一笑。 ——黄仕忠 中国古代戏曲学专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古文献所研究员 看《怕是风流负佳期》,仿佛听寝室夜话——张生和崔莺莺就是邻班的同学——本读罢,想起那些青春的夜晚。 ——王晓渔 历史学博士,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学者 有些好时光过去了,但你可以回忆;有些好东西你得不到,但你可以意淫;有些好事情你不懂,但你可以偷窥。这是一本可以反复品玩的好书,素材是《西厢记》里的既晕且素,主题却是亘古不变的男欢女爱。在这本书里,你读到的是唐朝的那些旧事,收获的却是今天你自己的爱情。 ——周可《新周刊》杂志副总编,华南理工大学传媒学院学者 西厢记里的既劳且素亘古不变的男欢女爱;麦家,**作家,《暗算》《风声》的作者;黄仁忠,中山大学教授,《西厢记》研究专家;王晓渔,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学者;周可,*新锐杂志《新周刊》副总编倾情** 。

    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怕是风流负佳期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