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人间词话(小嘉抖音推荐,叶嘉莹讲评本,诗词大家叶嘉莹逐条讲透、点评王国维诗词美学经典,读懂人生三境界)
QQ咨询:
有路璐璐:

人间词话(小嘉抖音推荐,叶嘉莹讲评本,诗词大家叶嘉莹逐条讲透、点评王国维诗词美学经典,读懂人生三境界)

  • 作者:王国维,讲评 叶嘉莹,果麦文化 出品
  • 出版社:万卷出版社公司
  • ISBN:9787547057414
  • 出版日期:2021年10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6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人间词话》是近代国学大家王国维的代表作,以传统词话的形式,汇集西方哲学、文学和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学进行了精彩而独到的点评。全书以"境界"说为核心,立论精辟、自成体系,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里的经典作品。 本书收录王国维删改修订《人间词话》手定稿64则和未刊稿50则。并对每则都做了适当的注解和文白对译,以及叶嘉莹先生对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解读,让读者轻松地理解王国维的文艺美学思想。同时随文附录诗词、词牌、王国维《人间词》选、王国维生平、词人小传等内容。邀请知名画家林曦为本书绘制封面。
    文章节选
    代序:谈诗歌的欣赏与 《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
    叶嘉莹 / 文
    多年前偶然有几位青年学生向我提出过一个问题说: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举过几段词,说那是代表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种境界,这三种境界究竟是指怎样的境界,希望我能为他们简单解说一下。这篇小文就是对那几位同学的一个简单的答复。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过下面一段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种境界所引者为晏殊《蝶恋花》之句,第二种境界所引者为柳永《凤栖梧》之句,第三种境界所引者为辛弃疾《青玉案》之句。若自原词观之,则晏殊的"昨夜西风"三句,不过写秋日之怅望;柳永的"衣带渐宽"二句,不过写别后之相思;辛弃疾的"蓦然回首"三句,不过写乍见之惊喜。这些词句与所谓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其相去之远,真如一处北海一处南海,大有风马牛不相及之势,而王国维先生竟比并而立说,其牵连绾合之一线只是由于联想而已。
    "联想"原为诗歌之创作与欣赏中之一种普遍作用。就创作而言,所谓"比",所谓"兴",所谓"托喻",所谓"象征",其实无一不是源于联想,所以《螽斯》可以喻子孙之盛,《关雎》可以兴淑女之思,美人香草,无一不可用为寄托的象喻,大抵联想愈丰富的,境界也愈深广,创作如此,欣赏亦然。而且这种欣赏的联想更早自孔子便已曾对之大加推许和赞扬了,《论语·学而》篇曾记载着孔子与弟子子贡的一段谈话: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八佾》篇又记载着孔子与子夏的一段谈话: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由以上所引的二段《论语》中的问答看来,一段是子贡由"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与孔子所说的"贫而乐,富而好礼"的两种不同的为人的态度境界,而联想到了诗经所歌咏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另一段则是由子夏所问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的诗句,而引起了孔子以绘事为譬的回答,又引起子夏"礼后乎"的联想。他们的种种联想,都与原诗句没有必然的关系,却都得到了孔子的称美赞许,由此看来,可见孔子所认为"可与言诗"的人,原来乃都是一些告往知来善得启发的读者,换一句话说也就是善于自欣赏中引发联想的读者。不过欣赏者之联想与创作者之联想又微有不同之处。创作者所致力的乃是如何将自己抽象之感觉、感情、思想,由联想而化成为具体之意象;欣赏者所致力的乃是如何将作品中所表现的具体的意象,由联想而化成为自己抽象之感觉、感情与思想。创作者的联想我们可以找到两个简明的例证。其一是李后主《清平乐》词中的二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其二是秦少游《减字木兰花》词中的二句:"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自"离恨"到更行更远还生的"春草",自"回肠"到金炉断尽的"篆香",这当然是联想。而"离恨"和"回肠"是抽象的感情,"春草"和"篆香"则是具体的意象,使读者自此具体之意象中,对抽象之感情、感觉、思想,得到鲜明生动的感受,这是创作者之能事。至于欣赏者的联想,则我们自《人间词话》中就可以另外也找到两个例证,其一是评南唐中主《摊破浣溪沙》词的话,王氏云:"'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其二是评冯延巳《鹊踏枝》词的话,王氏云:"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诗人之忧世也,'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似之。"自"菡萏香销翠叶残"到"美人迟暮",自"百草千花寒食路"到"诗人之忧世",当然也是联想,而"菡萏香销"和"百草千花"是具体的意象,"美人迟暮"之感和"诗人忧世"之心则是抽象的感情,自作品具体之意象中,感受到抽象的感情、感觉和思想,这是欣赏者之能事。这种由彼此之联想而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构成的相互触发,形成了一种微妙的感应,而且这种感应既不必完全相同,也不必一成不变,只要作品在读者心中唤起了一种真切而深刻的感受,这就已经赋予这作品以生生不已的生命了,这该也就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当然,我这样说也并不是以为欣赏单只着重联想,而便可以将作者之原意完全抹杀而不顾,我只是以为一个欣赏诗歌的人,若除了明白一首诗的词句所能说明的有限的意义之外,便不能有什么感受和**,那么即使他所了解的丝毫没有差误,也不过只是一个刻舟求剑的愚子而已;但反之亦然,若一个欣赏诗歌的人,但凭一己之联想,便认定作者确有如此之用心,那么即使他所联想的十分精微美妙,也不过只是盲人摸象的痴说而已。所以我以为对诗歌之欣赏实在当具备两方面的条件:其一是要由客观之理性对作品有所了解,其二是要由主观之联想对作品有所感受。《人间词话》三种境界之说,当然只是王国维氏由一己主观之联想所得的感受,但王氏的可贵之处则在他并不将一己之联想指为作者之用心,就在这一段三种境界之说的后面,王氏就曾自作说明道:"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这种态度就比专以寄托说词的清代常州诸老明达得多了。而且这种说词的方法还有一点好处,就是他能以他自己的感受给其他读者一种触发,将其他读者也带入了一个更深广的境界,虽然每个人之所得仍不必尽同,但每个人却都可以各就其不同的感受而加深加广,这种触发的提示岂不是极可贵的么?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