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4版)(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4版)(新编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 作者:柏桦
  •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302010
  • 出版日期:2022年02月01日
  • 页数:556
  • 定价:¥7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基本组成部分,既是历史学研究领域一门重要的专门史,也是政治学、法学、经济学、行政管理学的重要分支,不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是各个学科都应该了解的基本知识。《中国政治制度史(第四版)》在第三版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修改,从宏观、动态的角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分中国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王权和皇权制度、议会政党与元首制、**辅政制度、**政务体制、地方行政体制、司法审判制度、监察制度、军事制度、财政经济制度、科教文卫与选拔制度、文书玺印符节制度、行政辅助与特别授权制度、职官管理制度等共14章50节,各自分别列有专题,进行跨越朝代的综合叙述。这些专门问题的演变过程凸显了各自发展脉络和在不同时期的特点。本书荟萃作者数十年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心得体会,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通俗性与准确性,深入浅出,切情入理,既可作为高等院校有关专业教材,也是一部知识容量丰富、学术品味很高的学术专门史读物。
    文章节选
    政治制度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社会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中形成和完善的,既有人们对历史相沿积久而成的政治文化传承,又有因时代变迁而导致的新政治制度的形成和演变,具有承传性、变革性、创新性等多元社会文化的特征。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传统是在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变革、创新,现代是历史的延续,新文明只有在旧文明基础上进行开拓才能有所发展。溯本求源,了解历史上的政治制度,不但可以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而且可以改善知识结构。

    任何一个朝代的政治制度都有其独特性,政治、文化、社会与经济内涵十分丰富,其外延与影响深远。理解一个时代政治制度的形成、演变及发生、发展过程,既可以了解该时代诸多政治人文、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社会心理、科学技术等互动的结果,又可以发现时代的特点和规律。可以说不了解历史的政治制度,就很难理解现行**政治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在学术上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历史概念使用,二是作为学科概念使用。作为历史概念,是指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历史本身,是一种历史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政治制度史与中国政治史、中国法制史、中国经济史、中国科技史、中国文化史等一样,指的是过去存在过的历史事实。作为学科概念,中国政治制度史则是指研究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思想、有关重要政治事件和人物的活动,传播政治制度史知识的现代专门学科。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分支,其特点就在于处在政治学、法学、经济学、行政管理学、社会学与历史学多重交叉之中,既有各个学科的特点,又有史学的性质。也就是说,中国政治制度史既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一种专门史,同时又是政治学、法学、经济学、行政管理学、社会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基础学科。
    目录
    目录 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节原始社会政治制度的萌芽002 第二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013 第三节中国近代政治制度025 第四节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032 第二章王权和皇权制度 节王权制度040 第二节霸主和集权制度051 第三节皇帝制度056 第四节王位与皇位继承075 第五节宗室制度085 第六节后宫制度与外戚政治090 第七节宫省制度与宦官政治101 第三章议会政党与元首制 节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的转变115 第二节政党制度120 第三节议会制度127 第四节中华民国元首制度141 第四章**辅政制度 节**辅政制155 第二节君主专制政体辅政制160 第三节中华民国内阁与五院制181 第五章**政务体制 节**政务体制的发展199 第二节变通与变革**政务体制213 第三节**政务运行机制224 第六章地方行政体制 节历代疆土与地方行政机构233 第二节特别行政区与基层组织258 第三节少数民族地区行政机构272 第七章司法审判制度 节司法行政机构279 第二节诉讼制度289 第三节审判与执行制度308 第八章监察制度 节监察行政323 第二节监察的职能337 第三节监察法规与方法341 第九章军事制度 节兵役制度354 第二节军事编制与兵种配制361 第三节军事管理制度371 第十章财政经济制度 节财政行政体制378 第二节经济行政体制383 第三节财政收支制度387 第十一章科教文卫与选拔制度 节科技机构与管理397 第二节文教卫生机构与学校403 第三节选拔与考试制度411 第十二章文书玺印符节制度 节文书制度431 第二节玺印制度441 第三节符节制度446 第十三章行政辅助与特别授权制度 节行政辅助人员452 第二节中华民国公务员制度465 第三节特别授权制度470 第十四章职官管理制度 节任用制度484 第二节考课制度490 第三节奖惩制度496 第四节等级和俸禄制度506 第五节休假、退休和抚恤制度522 后记540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