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卡夫卡谈话录(豆瓣8.9分好书新译,格非万字导读)
QQ咨询:
有路璐璐:

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卡夫卡谈话录(豆瓣8.9分好书新译,格非万字导读)

  • 作者:(奥)弗朗茨·卡夫卡 口述 ;(捷克)古斯塔夫·雅诺施 记述,果麦文化 出品
  •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1177410
  • 出版日期:2021年11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4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是弗朗茨·卡夫卡的谈话录。 1920年,文学青年雅诺施初次拜访在保险公司任职的卡夫卡,从此开始了一段亦师亦友的情谊。两年多的时间里,无数次办公室里见缝插针的聚谈,或是漫步在布拉格的边走边聊,围绕文学、艺术、阅读、写作、自由、爱情、孤独等话题,卡夫卡展开了一系列洞察人心的思考和表达。他用书建起屏障,抵抗自己的局限性和惰性,抵抗眼前的办公桌和椅子。雅诺施记录了这些闪烁着思想火花的句子,让我们有幸听见这位文���圣徒的真实声音。 卡夫卡在本书中既谈论文学、写作的日常思考,也谈论工作、人的自由、家庭、城市生活等普世话题,金句频出,十分精彩。 比如谈健康与疾病:“对健康的人来说,生就是对?必有一死这种意识的?意识的、没有明言的逃遁。疾病总是警告,同时又是较量,因此,疾病、痛苦、病痛也是虔诚的极重要的源泉。” 比如谈作家和语言:“语言只借给活着的人?段不确定的时间。我们只能使用它。实际上,它属于死者和未出生者。占有语?必须小心翼翼。”
    文章节选
    导读:卡夫卡的钟摆 (节选) 格非 很高兴今天下午在这里跟大家见面,对卡夫卡这位作家做一个讨论。我个人觉得,作为一个严肃的学术演讲者我是没有资格的,因为我不懂德语。卡夫卡是一个用德语写作的作家,他的创作与20世纪初的德语文化和文学环境密不可分。如今,某些捷克人对卡夫卡怀有偏见,认为他是一个用德语写作的犹太人,不能算捷克作家。我读卡夫卡差不多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也就是1988年前后,那段时间人们对他非常迷狂。当时,被翻译到中国来的卡夫卡的作品相对来说比较全,我就是在那段时期,积累了一些阅读经验。 今天家新请我来,我并不准备做一个纯学术性的演讲,而是想根据我个人阅读的体会跟大家进行一些交流,来共同分享对卡夫卡的阅读经验。首先,我们会聊到卡夫卡在西方的地位。之所以从这一点开始,是因为很多人对卡夫卡有一种恐惧,觉得这个人是这么一个重量级的作家,又是描写虚无和荒诞,描写官僚体制,描写所谓异化的一个作家。所有的“大帽子”肯定一开始容易把我们吓住,我自己有一段时间也深受其害。比如在上大学的时候,读卡夫卡的作品会不断地感到恐惧。觉得一个神经正常的人会由于读了卡夫卡而变得分裂,这个现象存在了很多年。而且就算后来我读了大量的卡夫卡作品,也还是如此。所以这里我给大家先讲一个小故事,也希望大家能够换一种眼光来看待卡夫卡。 有一次,我跟一位作家在学校里散步,走到树林边看到一位女孩,她坐在一个石桌边哈哈大笑,一边读书,一边旁若无人地大笑。我们俩人不由得停住。作家问我:“你猜猜看,那位女孩在读一本什么书?”我说:“我没兴趣猜,大概是什么漫画之类比较好玩的读物。”他当然也做了一些猜测。后来我们两个人要走了,他突然又说:“我们不妨去看看,她在读什么书,她又为什么在那儿笑。”我同意了。因为她笑的声音非常刺激而夸?张。 我们两个返回树林,问那位女孩:“你看的是什么书,我们希望了解一下。”那个女孩把书合上给我们看封面,是卡夫卡的《审判》。我们俩当时很惊讶,觉得太不可思议。一位女孩读卡夫卡笑成那样,有点匪夷所思。联想到卡夫卡所描述的荒诞世界,我觉得这个世界本身就更加荒诞。于是我们又问她:“你觉得卡夫卡他很好笑吗?”她说:“很好笑。你们读过吗?”说完她很是得意地看着我们。我们说:“读过,但是没觉得怎么可笑。”她又确定地说:“很好笑的。”我们就问:“能不能举一个例子,说一说好笑在什么地方?”因为《审判》毕竟是一本严肃的书。女孩子说:“你看,开头就很好笑,K.这个人在家里正准备吃早饭,进来两个人跟他说:‘你被捕了。’说完却没有忙着把他带走,而是坐下来把这个人的早饭吃掉了。也就是说,他们本来是来执行公务的,但却一本正经地坐下来,吃嫌疑人剩下的早饭。这个难道不好笑吗?”我们说:“这个倒也挺好玩的,但也不至于笑出来。”她又举例子说:“K.进到法院,试图推开一扇门寻找法官,但是那个门推了半天也推不开,原来里面有一张床挡着,他把门再打开一点,床就露出来了,原来有个人正在床上睡觉。他要进法院,必须先经过一个卧室,需要把这张床挪开以后,才能进去。”讲完这个细节,女孩子说:“卡夫卡太伟大了!这是一般人能写出来的吗?”她还举了一些例子,以至于后来我们忽然发现,我们这些人是不配读卡夫卡的——整天愁眉苦脸的,觉得他要告诉我们关于这个荒诞世界的伟大真理。可是这个女孩子不一样,她是在享受卡夫卡的喜剧。 我曾在北京参加过德**德学院组织的一个国际研讨会。这个会议是为了纪念卡夫卡诞辰110周年而举办。会上有一位来自捷克的作家,做了一个让我们印象很深的发言。她发言的题目就是“卡夫卡的喜剧”。她说:卡夫卡在写作的时候,经常把他当天写完的作品朗读给他的朋友们听。几乎无一例外,那些朋友都笑倒在床上打滚。可是今天的人在读卡夫卡的时候,会被过多的对卡夫卡的阐释所影响。假如换一个没有那么多阅读经验的人,不太关心社会的异化、悖论、荒谬的处境、绝望感,把它作为一个喜剧来读是不是也可以?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卡夫卡具有非常多的解读方面的可能性。当然很遗憾,我不是德语文学的权威,不懂德语。可是如果说一个读者不懂德语,通过译文,就完全搞不懂卡夫卡,这也不对。我记得在歌德学院的会上,有位懂德语的中国作家就发表了类似的高论,遭到歌德学院院长阿克曼先生的严厉驳斥。我知道很多专门搞德语文学研究的,他们对卡夫卡的解释,也不见得如何高明。因为他们基本上把卡夫卡说成是一个描写官僚体制,对吃人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猛烈抨击的小说家。至于说卡夫卡为什么在西方世界形成那么大的影响,他们又会说,主要是因为他作品的艺术特色,为现代主义开启了先河。那么什么是卡夫卡的特色?很简单,就是所谓象征性、暗示性、寓言写作,说来说去都是这几句话。我看过很多卡夫卡的介绍,基本上都是这样描述的。 所以我今天希望就某个问题跟大家做一点探讨,主题是“卡夫卡的钟摆”。我出过一本书,书里面收录了一些论文和随笔,其中关于卡夫卡的那篇随笔,题目就叫作《卡夫卡的钟摆》。我为什么会对“钟摆”感兴趣呢?卡夫卡在小说里面经常写到一种感觉,就是“眩晕”——人老是眩晕,对世界感到不适应。这种眩晕并不是生理上的疾病导致的,而是源于尼采所说的世界的“失重”。卡夫卡说:“一个人假如在生活中不能忍受这个世界阳光的刺激,你可以用一只手把阳光挡住。然后用另外一只手匆匆记下你在这个世界上看到的一切。在你的有生之年,你或许就死掉了,但你却是真正的获救者。”我想卡夫卡比任何一个作家都关注“获救”的概念。那什么是卡夫卡的“获救”呢?我刚才所谓的“眩晕”,所谓的“不适应”和“失重”,主要是因为他时常在两个世界之间来回地摆动。摆动产生眩晕感。其中的一个世界,我们可以说成是卡夫卡作品里面写过的坏的世界,不能忍受的、没有尊严的世界,就是爸爸叫儿子跳水自杀,就是无穷无尽的耻辱。另一个世界是卡夫卡想进入而无法进入的,就是现在在座所有人,普通人所习以为常的生活。这种生活就是“家居伦常”。大家知道卡夫卡订过婚,但是后没有结婚。他当然喜欢离群索居的人、离家出走的人,同时又羡慕具有“家居伦常”生活氛围的人。他似乎是在这两个世界,在钟摆的两极徘徊。说“钟摆”还有一个原因:卡夫卡比较悲观,他笔下的人物通常都处在悖论之间。不管怎么选,其结果都是毁灭。比如说,他在小说里面时常写到的小动物,老鼠啊,甲虫啊什么的。他写的小老鼠非常可爱。对于老鼠来说,它的两极是什么?一头是猫,就是你要过去猫就把你吃掉了。那么就往另外一边跑,但跑向另外一边,也不见得有什么好下场,因为在另一端等待它的就是捕鼠器。这个捕鼠器,很容易联想到**机器,联想到社会制度,联想到人为设置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制度。相比之下,那个猫也许还更可爱一点。假如我们是这个老鼠,是愿意被猫自然地吃掉,还是愿意被捕鼠器弹下来夹死?这当然也是卡夫卡的两极。
    目录
    导读:卡夫卡的钟摆 前言 卡夫卡谈话录 附录:本书的历史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