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康熙溧水县志
QQ咨询:
有路璐璐:

康熙溧水县志

  • 作者:(清)刘登科 总纂,(清)程之望 张联芳 丁文耀 同修 傅章伟
  •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 ISBN:9787550635074
  • 出版日期:2021年09月01日
  • 页数:364
  • 定价:¥15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康熙溧水县志》是由南京市溧水区方志办公室、南京市溧水区档案馆组织整理的“溧水古县志”系列丛书之一种。该县志修纂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是在顺治十三年(1656)修成的《顺治溧水县志》基础上修改增补而成,实际上是《顺治志》刊行二十年后的一次增补。此次整理,以中国**图书馆所藏为底本,参校了溧水县其它古志。全书经整理后共三十多万字,分十一卷,另加卷首一卷,系统介绍了清代康熙初年溧水县的各个方面,包括康熙初年溧水县政府官员的变动,科举考试的录取,自然灾害的发生,社会设施的修建,忠孝节义的表彰等,书中都有呈现。该志是了解清代顺治后期康熙初年溧水县的重要资料。
    文章节选
    溧水县志卷之一
    邑纪
    叙曰: 濑邑故实,稽之载籍不稍概见。旧志纪事始于春秋,迄于明万历七年,或约或详。世有久近,闻见异辞,其书法一准正史。事无关于一邑者,弗滥及焉。志之简当者也,故今悉仍之,而间补其缺。自万历八年以后迨我皇朝,未经纂记者越八十余载,况���变更,事多遗轶。今肆搜采之力,编续前志,挂漏贻讥,知所不免。抑有博雅君子起而缀辑者乎?则诚邑之幸也矣。 溧水,春秋时属吴,名濑渚邑,城曰固城。《图考》云:“固城,吴所筑。”其址在今高淳之南。 旧志曰:正德、嘉靖二志皆云,溧水者,濑水也。吴音讹“濑”为“溧”耳。溧阳之名,以其在水之北,水以北为阳。而溧水又析于溧阳,名遂因之也。议者为“溧”“濑”相悬,讹至是耶? 按《春秋》:“鲁昭公四年,楚伐吴,遂灭赖。”赖即今之濑也。《公羊》《穀梁》二传并以“赖”作“厉”,“厉”则去“溧”甚近,而讹之易矣。人知“赖”之不能讹而为“溧”,而不知其固尝音厉也。由二志未详耳。前汉《地理志》有隋县,隋,古厉国也。《庄子·天地篇》又有厉人。厉皆音赖,则益验前说之不诬。但二志之说莫考其何自来,诸史及他书皆不载。而《史记·伍员传》注有溧阳,则司马贞竟音“溧”为“栗”矣,岂自昔已讹之耶?自昔讹之,则二志何从而正之耶? 又,前汉《地理志》“溧阳”,应劭注云“溧水所出南湖也”。今宣城有南湖,若应注指此,则以“赖”为“溧”者,大谬矣。《应天》《溧阳》二志皆述应注为证,而固省其“所也”二字,而解愈晦。应注本以“溧水所出”四字(根)[跟]上,“溧阳”为句,“南湖也”三字自为句。其义谓溧阳有溧水,即南湖也。若竟云溧水出南湖,则“所”、“也”二字何义?《应天志》云“溧水亦名赖水”,似与二志差近矣。而又引南湖证之,莫究其旨。 至于《溧阳志》,则直指高淳游山之北有二峰,原名溧山,水经其下,而南流入湖者为溧水,溧阳旧县正在其北,而县名实起于此。其说又若强合应注,以正二志之讹耳。而在应注,亦未尝谓溧水出而入南湖也。若果水以山而名,则凡称溧者,宜以山水并著矣,何司马贞《史记索隐》及杜(祐)[佑]《通典》皆指溧为水名?《晋史》及前应注皆云“溧阳,溧水所出”,而概不及山耶?又谓溧阳至唐方徙于赖,而其始固在固城,名无取于赖也。则固城独非春秋时濑渚邑乎?而其名又何取耶?及考南湖,又未尝有水从溧山来者,即有之,必湖中一细流耳,何足取以名县而为诸家代称之。 《战国策》范环有云“南察濑湖”,则赖在当时亦尝称湖矣。赖与南湖皆去固城百余里而遥,而亦在固城之西,则应劭所指南湖者未必非濑水也。而司马贞之音“栗”,或但音“溧”,一字之本音。而他未暇详,未可知也。 赖之名甚著于春秋,宜乎秦以此名县,而后亦以此称县,且秦之设县于固城者,仍濑渚邑之旧址耳。址仍其旧,则名亦仍其濑而已,皆未可知也。正不必如二志所谓县在濑水之北,而始名赖阳也。意者如前所谓“溧”即“赖”也,“赖”尝作“厉”,“厉”讹为“溧”云云,似有可信者。然吾终莫考其何自来矣,诚未敢臆断,始详诸家之说而稍酌之,以备后考云。旧志特著《邑名》为一则,甚无谓,他志多无此例,故今附《邑纪》首条之下。 溧水、濑水二名同实,旧志辩之晰矣,然卒莫详其义之所由起也。考“濑”之释义,则水流沙上也。“溧”者,水之凛栗而流下至急也。今观溧之水,东由庐山西直达于秦淮,不少渟蓄,春涨而冬涸,其势浚而勿缓,则昔之命名殆取斯义也欤?要亦意之云尔。若《春秋》曰平陵、陵平,则因山而名之。或曰永平,或曰永安,或曰高平,废置不长,于义无可原也。 周景王七年癸亥,楚伐吴,灭赖,即濑。赖子舆榇从之,灵王以其臣椒举言,释焉。遂迁赖于鄢,迁许于赖。将城之,会水至,始罢。赖既灭,吴迁其邑于陵平山下,名曰陵平。《郡纪》书“景王五年”,《图考》书“景王四年”,皆误,今从旧志。陵平山在今溧阳。 十六年壬申,楚子弃疾遣苏乃为将,败吴军,取陵平,更名平陵。“乃”,野志作“逸”,《高淳志》作“代”,今从《金陵志》及《郡纪》。 敬王十四年乙未,吴以伍员伐楚,烧固城,其地复属吴。《郡纪》书“景王二十三年”者误,今从旧志。 元王三年戊辰,越灭吴,有其地。 显王三十七年乙丑,楚灭吴,有其地,复属楚。《战国策》范环云“越乱,故楚南察濑湖而野江东”,即指此。 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改金陵为秣陵。始置溧阳县,属鄣郡。 三十七年辛卯,冬,帝东巡,指金陵有王气,因凿之,后人名曰秦淮。今县北河即此。 汉孝武元封五年乙亥,废鄣郡,置丹阳郡,溧阳仍隶焉。析溧阳南境置永平,寻废。 世祖光武建武六年庚寅,移丹阳郡治宛陵,溧阳隶焉。旧志未载。 昭烈章武元年辛巳,吴孙权析溧阳置永安,寻改永平,后复。《三国志》注云,“永安即武康县”,或此废而彼置耳。
    吴景帝孙休永安元年戊寅,使都尉严密开丹阳湖田。 晋武帝太康二年辛丑,溧阳隶丹阳郡,还治建业。旧志未载。 成帝咸和四年己丑,将军王允之战获苏逸于溧阳。时久被兵火,诏复租税。 五年庚寅,无禾麦,大饥。 咸康元年乙未,饥,遣使赈之。 帝奕太和六年己巳,大水,稻稼荡没。旧志未载。 孝武帝大元六年辛巳,饥。 十四年己丑,木冰。 安帝义熙五年己酉,溧阳雨雹。
    宋武帝永初元年庚申,溧阳仍隶丹阳,扬州领之。旧志未载。
    文帝元嘉八年辛未,旱。
    九年壬申,春,溧阳雨雹伤人畜。
    十二年乙亥,大水。旧志未载。
    二十四年丁亥,大水。疫疠,遣使给以医药。
    孝武帝大明七年癸卯,帝南巡,于行在讯溧阳狱囚,减所经田租。旧志略。
    明帝泰始二年丙午,永世令孔景宣叛,溧阳令刘休文攻景宣别砦,斩其党史览之等十五人。旧志未载。
    齐武帝永明三年乙丑,诏丹阳所领见囚同集京师,亲临决断。时溧阳隶。旧志未载。
    五年丁卯,诏丹阳属县永明三年以前逋欠田租非中赀者,悉原停。时溧阳隶。旧志未载。 梁无考。 陈无考。 隋高祖开皇九年己酉,废丹阳郡置蒋州,溧[阳]隶之。 十一年辛亥,析溧阳西北境及丹阳故地置溧水县,仍隶蒋州。县之始。 十八年戊午,并溧阳入溧水。 炀帝大业四年戊辰,以蒋州置丹阳郡,溧水隶之。
    唐高祖武德三年庚辰,以溧水、江宁二县置扬州。县不废,仍隶之,等为上。又析溧水东境为溧阳。是年李子通攻京口、丹阳诸郡,俱降。杜伏威遣辅公祏击之,克丹阳,进屯溧水。今县南有杜城山及古战场,相传为屯军处也。
    七年甲申,复蒋州,溧水隶之。 八年乙酉,复扬州,溧水仍隶之。是年隋始亡,故书法与前异。 九年丙戌,移扬州于江都,溧水改隶宣州。即今宁国府也。《郡纪》独称丹阳、溧阳隶宣州者误。 玄宗天宝元年壬午,改宣州为宣城郡,溧水隶如故。 肃宗至德二载丁酉,以江宁县置江宁郡,溧水隶之。 乾元元年戊戌,改江宁郡为昇州,溧水仍隶之。 上元二年辛丑,昇州废,溧水复改隶宣州。 昭宗大顺元年庚戌,复昇州,溧水隶之。旧志云,宁国,《郡纪》但称是岁改宣州为宁国军,不言溧水改隶昇州。 二年辛亥,孙孺攻宣州,军屯溧水。时杨行密领宁国军,遣将李福拒之,夜袭孺军,胜之。
    吴宣王杨隆演武义二年庚辰,改昇州为金陵府,溧水隶之。
    天祚三年丁酉,徐知诰建齐国于金陵,为江宁府,溧水隶之。
    南唐烈祖徐知诰升元六年壬寅,十一月,溧水天兴寺桑树生木人。长六尺,状如僧,右袒,左跪,衣裓皆备,色如纯漆可鉴。此事《金陵志》载于升元三年,溧水嘉靖旧志载于晋高祖末年,万历旧志按《郡纪》为升元六年,《宁国志》亦载,今从之。 周无考。 宋太祖开宝八年乙亥,正月,大将曹彬遣部下田钦祚败江南军于溧水。时南唐已贬国号曰江南。是岁,江南主李煜降,复改江宁为昇州,溧水隶之。 太宗至道三年丁酉,旱,免秋税。 真宗天禧二年戊午,改昇州为江宁府,溧水隶之。 仁宗天圣元年癸亥,六月,罢溧水采丹砂,从王钦若议也。 神宗元丰元年戊午,春旱。 徽宗宣和七年乙巳,九月,知府事卢襄请罢石臼、固城、丹阳三湖为圩田。 高宗建炎三年己酉,帝南渡。五月,驻跸江宁府,因改名建康,溧水隶之,等为次畿。冬十一月,金人犯建康,陷溧水,尉潘振死之。 绍兴二十三年癸酉,以永丰圩田赐秦桧。旧志云,郡府志载此事,而不专言溧水。今溧水有永丰圩,故采入以备详考。后孝宗赐都统司云云,同此。 孝宗乾道元年乙酉,八月以永丰圩田赐都统司。 理宗宝庆三年丁亥,秋,溧水涝。 宝(佑)[祐]五年丁巳,减溧水酒息额钱。 景定元年庚申,十一月倚阁溧水苗税。 二年辛酉,六月倚阁溧水苗税。 三年壬戌,经略溧水民田。 四年癸亥,蠲[溧]水苗税。 度宗咸淳二年丙寅,夏霪雨连月,遣赈之。 恭帝德祐元年乙亥,即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元兵克建康,溧水降。十月,阿剌罕由西道趋溧水,破东坝而进。十一月,铜关将贝宝、胡岩起同攻溧水,死之。后赠宝为武翼郎,岩为朝奉郎。是年,元立行省于建康,以伯颜为平章事,统溧水等县。 二年丙子,元设达鲁花赤于溧水,位出县尹上。 端宗景炎二年丁丑,元改建康府为路,溧水隶之。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辛巳,立淘金总管于建康,以溧水民户五千充淘金户,公私苛取,民甚患之。 二十年癸未,蠲今年田赋十之二。 二十三年丙戌,设建康等处哈喇赤户计长官于溧水。 二十四年丁亥,罢淘金户役。 成宗元贞元年乙未,升溧水为州,等为中。仍设达鲁花赤,出知州上。 成宗至大二年戊申,溧水蝗。 恭定皇帝泰定元年甲子,旌溧水民许桂年一百一岁。
    文宗天历二年己巳,改建康路为集庆路,溧水隶之。 顺帝元统二年,十月甲戌,赦免今年田税之半。 至元三年丁丑,溧水知州李衡言跕户消乏,请于溧阳佥补,从之。 至正十三年壬辰,江淮盗起,陷溧水,蔓延他邑,也先帖木儿帅兵复之。 十五年己未,六月,明兵克太平,徐达取溧水州,义民杨宠等劝铁同知以全城降。 十六年丙申,明兵克集庆路,改为应天府,溧水隶之。 二十一年辛丑,明置溧水州茶局。 明太祖洪武二年己酉,改溧水州为县。令立学。 三年庚戌,诏免今年租税。六月旱。 五年壬子,十月,诏免今年秋粮。 八年乙卯,命诸县立社学。八月大旱。 九年丙辰,二月,诏免今年二税。 十一年戊午,八月,诏免秋粮。 十二年己未,五月,诏免田税。 十四年辛酉,十月,诏今年秋粮减官田之半,民田蠲免。 十五年壬戌,四月,赐学田。免今年夏秋税粮。 十六年癸亥,二月,命府、县岁贡生员各一人,自明年始。五月,诏免今年税。 十八年乙丑,四月,五色云见。造赋役册,定民户上中下三等,凡徭役取验。 十九年丙寅,六月,诏民年八十以上赐爵里士,九十以上赐爵社士,皆与有司为礼,复其家。 二十三年庚午,五月,设各县预备仓。八月,遣老人赍钞收籴。 二十六年癸酉,八月,太祖命崇山侯李新至溧水,督有司凿县西境一带为河。凿石色赤,时名河胭脂。谕之曰:“两浙赋税漕运京师,岁费浩繁。一自浙河至丹阳,舍舟登陆,转输甚劳;一自大江泝流而上,风涛之险覆溺者多,朕甚悯之。今欲自畿甸疏凿河流以通于浙,俾输者不劳,商旅获便,故特命尔往督其事。尔其临事惟勤,役民勿暴!”相传李新私于民家,太祖诛之。事详《天生桥》下。 二十七年,正月,令以预备仓粮贷贫民。二月,置溧水税课局、批验盐引所、东坝巡检司。 二十八年,免今年秋粮。 二十九年,八月,免今年秋粮。 成祖永乐元年癸未,四月,设溧水广通镇闸坝,置官一员。初,溧水民言溧阳、溧水洼下,数罹水患,乞于广通镇置闸,以备潴泄。遣人视之,还言,二县水由固城湖上纳宁国、广德诸水,每遇霖潦即注县境,且胭脂河与石臼湖诸水不入大江而奔注,苏松皆被其患。宜于胭脂山、广通镇及固城湖口二处筑闸坝,设官掌之为便。从之。 十三年乙未,九月,溧水大水。 仁宗洪熙元年乙巳,赦溧水前兵部尚书齐泰宗党,给还故业。齐泰死建文君难,详《传》。 章宗宣德九年甲寅,溧水大旱,死者甚众。 景皇帝景泰元年庚午,溧水大水,平地三尺。 八年丁丑,溧水水。 宪宗成化四年戊子,夏,溧水大旱。 六年庚寅,四月,溧水大水,免税。 二十一年乙巳,秋,[溧]水大旱。 孝宗弘治元年戊申,溧水大旱。 四年辛亥,析溧水西南境置高淳县。 七年甲寅,夏,溧水大水。九月,大风,屋瓦落。 十六年丙寅,巡抚都御史彭礼等奏豁种马。 武宗正德三年戊辰,溧水旱,荒。邑民张整捐谷千石以赈。 四年己巳,六月,空中有声自北来,如数万甲兵,逾月方止。冬,大雪,树枯死。 五年庚午,溧水大水,蠲租。 七年壬申,苏、常等郡以水患奏请筑广通坝。事下抚臣议,加筑高厚三丈,杜塞二闸,厉其禁勿开。先是有闸可以蓄泄,至此水患遂永贻于溧矣! 世宗嘉靖二年癸未,大旱,南北流移,人相食。遣侍郎席书赈之。 三年甲申,春、夏溧水疫疠大作,死者相枕于道。 四年乙酉,知县王从善请祀齐泰于溧水,祠曰“表忠”。申免抛荒粮米。 五年丙戌,知县王从善建先斯仓。 七年戊子,知县高翀、教谕李旦同置义田存学。 十年辛卯,夏,溧水大水,没民居。 十一年壬辰,秋,溧水蝗。 十七年戊戌,溧水庐山、马鞍等山蛟出,荡城郭,溺人畜无算。 二十年辛丑,知县谢廷置中山书院义田。 二十三年甲辰,大旱。 (一)[二]十四年乙巳,复大旱。民就丹阳、石臼两湖掘藕充食。 三十一年壬子,主簿姜从周申造黄册板,作伪者屏迹。 三十四年乙卯,倭犯溧水城,几陷。勇士李佛保死之。事详《传》。 三十七年戊午,知县曾震筑溧水石城。 三十八年己未,洪水溃诸圩,洗民居。是年迁儒学于西门内。详《校》。 四十年辛酉,裁革溧水管马主簿。 四十五年丙寅,知县(曾)[贺]一桂请均官田科则,贫者悦。 穆宗隆庆元年丁卯,知县贺一桂改建便民新仓,阖邑戴之。详《仓记》。 二年戊辰,革溧水税课局。除种马三百五十匹。 三年庚午,奏行一条编法。革许家埠河泊所。 五年辛未,知县刘应雷丈量田亩甚明,并却飞粮四千余石,永除民害。民深德之,刘死,立祠祀焉。详《传》并《祠记》。 神宗万历二年甲戌,知县傅应祯设乡约,申明太祖圣谕。凡讼者必先由乡约评之,期年无讼。增置学田。 五年丁丑,知县吴仕诠申请《便民八议》。增学前屏墙。 六年戊寅,知县吴仕诠重修县正堂、仪门、后堂。 七年己卯,知县吴仕诠增置学田。是年丰,米壹升钱仅三文。 九年辛巳,知县陈子贞丈量田地,较原额亏折八万四千六百九十三亩有奇,皆缘湖水积渐冲没之故也。 十五年丁亥,溧水旱。 十六年戊子,岁大饥,人相食。知县杜允继申请应天府丞许,疏准动帑银,筑凤贤圩各埂,饥民赖之。是岁邑民汤凤冈、陈文心、龚廷机、杨鉴各捐谷赈之。见《义士传》。 十七年己丑,溧水旱。六月,雨。是年始得秋成之半。 十八年庚寅,三月七日,雨丝絮。七月,旱。十月既望,桃李华。 二十三年乙未,正月上旬,儒学桂树华。六月,蛟出溃诸圩,独凤贤圩无患。知县喻言兴仿许旧书,劝民筑之,周计三十余里。 二十五年丁酉,知县徐必达修治城内街道,皆铺以石。立碑禁屠牛。按徐公之有惠于溧者,不可枚举,禁屠牛一事至今无敢犯者。 二十六年戊戌,蝗。旱。七月,中山之麓樟树枯而复荣,时令为政清廉,邑人以为德感。 二十八年庚子,邑民张晓、熊子成等,以广通镇筑坝,上游之水无所泄,荡没沿湖腴田八万余亩,每岁额粮加派,各乡民苦赔累,具疏叩阍,泣请漕粮改折如高淳例。 三十一年癸卯,知县徐良彦尽裁坊厢供应,民戴之。 三十四年丙午,正月二夜,县西北隅有赤光一道,直抵东南。知县徐良彦即其地建浮图以镇之。详《永寿寺记》。 三十六年戊申,洪水作,漂没民居。是岁饥。 三十九年辛亥,十月既望,地震。 四十二年甲寅,岁丰。米一升钱仅五文。 四十五年丁巳,八月既望,夜五色云见。 四十六年戊午,以军需孔棘,溧水等县漕粮复征其半。
    四十八年、光宗泰昌元年庚申,溧水漕粮复全征。城南近地涌条金,土人纳于县,时署印教谕蒋应昌以助兵饷。 (熙)[熹]宗天启元年辛酉,赦死难忠臣兵部尚书齐泰株连编军三十八户,还溧水民籍。 二年壬戌,应天府尹徐必达据知县张锡命详文,移抚院王象恒、按院易应昌会题,准溧水漕米永远改折,(合)[阖]邑戴之。事载《改折全书》。 四年甲子,五月,溧水蛟出,没民居。 五年乙丑,二月十九日,地震。五月十七日,大风雨,昼如晦。秋旱。
    目录
    目录 整理前言..............................001 整理凡例..............................001 重修溧水县志序..............................001 [卷首]..............................001 重修溧水县志姓氏..............................001 新修溧水县志凡例..............................002 溧水县志境图目..............................004 县城图..............................006 县治图..............................008 学宫图..............................010 卷之一..............................012 邑纪..............................012 沿革表..............................024 官师表..............................028 学职表..............................047 杂职..............................052 卷之二..............................053 荐辟考..............................053 科贡表..............................055 选监..............................066 廪监..............................066 例监..............................066 民监..............................068 武科表..............................068 将材..............................069 儒士..............................069 别途..............................070 阴阳..............................070 知印..............................071 承差..............................071 封君..............................071 恩荫..............................072 吏员..............................073 卷之三..............................076 建置志..............................076 祀典志..............................093 恤典志..............................096 卷之四..............................098 风俗..............................098 田赋志..............................010 卷之五..............................120 山川志..............................120 舆地志..............................130 古迹..............................140 坟墓..............................142 卷之六..............................145 名宦传..............................145 忠节传..............................152 乡贤传..............................156 人物传..............................160 廉能传..............................166 卷之七..............................167 孝子传..............................167 贞烈传..............................170 义士传..............................177 隐逸传..............................182 耆德传..............................185 流寓传..............................186 仙释传..............................189 杂志..............................191 卷之八..............................194 艺文志..............................194 卷之九..............................235 艺文志..............................235 卷之十..............................273 艺文志..............................273 卷之十一..............................308 艺文志..............................308 后记..............................343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