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新闻史新修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新闻史新修

  • 作者:吴廷俊
  •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9061468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594
  • 定价:¥5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是作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与研究成果,在已出版多本相关著作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一本集大成的中国新闻事业史著作。全书以时间为序,“上编”、“中编”和“下编”分别叙述了“帝国晚期”、“民国时期”和“共和国时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并用“补编”的方式叙述了我国台、港、澳地区1949年以来新闻事业的变迁史。作者认为,“帝国晚期”、“民国时期”和“共和国时代”新闻事业的形态特征分别是“八面来风”、“五方杂处”和“定于一尊”。这是“史实”的一条线。“绪论”和各章“简论”构成了全书的另一条线——“史论”。基于各章史实,本书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在横向上论述了在中国环境中主要生长出了“利器媒介”、“喉舌媒介”和“官营媒介”;在纵向上论述了中国媒介发展的沿革呈现“承袭型”,发展的动力是“政治推进”,生存方式为“依附生存”。此外,无论是“史”还是“论”,本书对1949年以前的民营媒介和自由主义报刊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
    本书被方汉奇教授誉为“体例新,内容新,观点新”,“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的真知灼见”,“开阔的视野”,“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理论勇气”,以及“对整个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全局的和准确的把握”,并认
    文章节选
    **集权制度下,**机器要保持正常运转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个是政令畅通,就是将朝廷的政令、皇帝圣旨迅速地、原原本本地传达下去;第二个是举国“听一��,“听一”,就是听*高当局的。要做到政令畅通,就必须有畅通的渠道;要举国“听一”,就必须有令举国“听一”的手段,刊行官报就是迅速传达政令的一条很好的渠道,也就是宣达皇权、统一行动*好的手段。报刊,本来是一种大众传媒,但是在中国,长期以来,其主要功能成了政府、政党发号施令的喉舌,成了政府和政党的“喉舌媒介”。所以从古至今,中国的主流媒介均为“喉舌媒介”,也正因为如此,在中国新闻史上,没有哪一种理论比“耳目喉舌”论对新闻事业发展的影响更为深刻、长久。
    “耳目喉舌”论从它正式问世之日至今有110多年的历史。一个多世纪以来,“耳目喉舌”论前后经过了四次演变。
    在中国新闻史上,*早明确提出“耳目喉舌”论的是梁启超先生。1896年,他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说:“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道端也。无耳目,无喉舌,是日废疾。今夫万国并立,犹比邻也。齐州以内忧同室也。比邻之事而吾不知,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则有耳目而无耳目;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其有助耳目喉舌之功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梁启超从“有益于国事”的高度立论,对“喉舌媒介”作了全面论述:在功能上,既强调“耳目”作用,又强调“喉舌”作用;在所属上,既强调属于国君,又强调属于臣民;在传播方向上,既强调纵向的通上下之情,又强调横向的通中外之故。梁启超希望通过“喉舌媒介”实现“去塞求通”,使内外交流、上下了解,达至和谐、统一的境地。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亲自考察了资本主义制度,比较系统地了解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因此他的“耳目喉舌”论增加了新的内涵。1901年12月,梁启超在《本馆**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中说:“报馆者,国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也,文坛**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粮也。”此时,他的“喉舌媒介’’是以“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为出发点的,所以,作为“喉舌”的媒介是属于“**”的,是一个与政府处于平等地位的独立的社会系统。 拜读了吴廷俊教授《中国新闻史新修》一书,眼前一亮,觉得这是和中国新闻事业史有关的同类专著中的佳构,是一部从史实出发,不落窠臼,言所欲言,充满了新意的好书。
    中国新闻史的研究,正规地说来,是从1927年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出版开始的。中经几个阶段,到20世纪的80年代,进入了它的繁荣期。从那时到现在,据有关专家统计,以“中国新闻事业史”或类似的文字命名的专著和教材,已不下60种。早出的几部,处在拨乱反正的时代,还能使人耳目一新,觉得与“文革”和“文革”以前的那一时代的写法毕竟两样。但后续出版的,在形式和内容上逐渐趋同,使读者难有新鲜感。
    吴廷俊教授的这部新著不一样。它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首先是框架新。它把一部中国新闻史分成“帝国晚期”、“民国时期”、“共和国时代”三个大的板块,分别用形象化的语言“八面来风”、“五方杂处”、“定于一尊”作标题,以为区隔。其中的“帝国晚期”部分,以回溯的方式追记了“集权制度下的古代报纸”,即把古代报纸历史的那一部分也囊括在内。这种大的区分格局,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按古代近代史、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史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写新闻事业史的模式,既符合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史的实际,又颇具匠心,颇有新意。
    其次是体例新。例如古代的部分,不是按照朝代的先后顺序写,而是按“朝廷官报”、“非法民报”和“合法民报”三种类型,分别开来,综合起来写。这是纵的方面。横的方面,则每章必设专节,以“本章概要”打头,以“本章简论”作结,以便于读者省览。其中,后一部分的内容,有点像《史记》中的“太史公日”和《资治通鉴》中的“臣光曰”。沿用的其实是中国史家的传统,因为此前未被重视,使读者反而有新的感觉。
    目录


    绪论突破“中体西用”:论中国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

    上编八面来风:帝国晚期的新闻事业
    **章回溯:集权制度下的古代报纸
    本章概要
    **节中国新闻传播溯源
    第二节朝廷官报
    第三节非法民报
    第四节合法民报
    本章简论:古代报纸是政治的需要
    第二章西力东渐与在华外报
    本章概要
    **节鸦片战争前在华外报的出现
    第二节鸦片战争后在华外报网的形成
    第三节在华外报的报刊业务与办报思想
    本章简论:在华外报是西力东渐的产物
    第三章向西方学习与国人办报发轫
    本章概要
    **节从译报开始
    第二节洪仁对太平天国新闻事业的构想
    第三节早期的民间办报活动及其遭遇
    第四节王韬与《循环日报》
    本章简论:爱国主义推动国人办报发轫
    第四章维新运动与政治家办报开端
    本章概要
    **节康有为的办报活动与办报思想
    第二节梁启超维新时期的办报活动与办报思想
    第三节严复的报刊活动与报刊思想
    第四节唐才常.谭嗣同的报刊活动与报刊思想
    第五节**的报刊事业家汪康年
    第六节清末的新式官报
    本章简论:“有益于国事”是早期政治家办报的初衷
    第五章革命改良双重奏与政党报刊斗争
    本章概要
    **节戊戌政变后梁启超的报刊活动与报刊思想
    第二节改良派其他的报刊活动
    第三节同盟会成立前革命派的报刊活动
    第四节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
    第五节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的办报活动
    第六节资产**革命派的报刊思想
    本章简论:国人的办报高潮实质是政党的斗争高潮

    中编五方杂处: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六章民初混乱与新闻事业的被动进步
    本章概要
    **节民初新闻事业无序发展
    第二节新闻时代的开拓者黄远生
    第三节近代中国的一代名记者邵飘萍
    第四节民国初年的新闻记者群及其代表人物
    第五节报纸副刊的发展与变化
    本章简论:报纸的本位转换是中国新闻事业的一种进步
    第七章新文化运动与启蒙报刊
    本章概要
    **节启蒙报坛“三剑客”
    第二节启蒙报刊的旗舰《新青年》
    第三节《每周评论》创办与报刊新阵线形成
    第四节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报刊业务改革
    第五节中国新闻教育发端和新闻学研究发轫
    本章简论:新文化运动使新闻事业从“新”起航
    第八章大革命推动新闻事业黄金发展
    本章概要
    **节无产**和共产党报刊诞生
    第二节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家瞿秋白
    第三节国共合作时期国共报刊新发展与新变化
    第四节私营企业性报纸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节中国无线电广播事业的诞生
    第六节中国通讯社事业的发展
    第七节中国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的发展
    本章简论:思想政治领域大革命推动新闻事业黄金发展
    第九章两极政治环境下的新闻事业
    本章概要
    **节国民党的新闻事业与新闻统制
    第二节共产党与人民的新闻事业艰难生存
    第三节私营企业性报纸的分化与发展
    第四节在救亡中奋进的爱国新闻人士
    第五节新闻教育新发展与新闻学研究新成果
    本章简论:两极政治环境下新闻业发展三亮点
    第十章抗战烽火中的新闻事业
    本章概要
    **节国民党新闻**内迁与重建
    第二节共产党和革命新闻机构在国统区合法运行
    第三节联合办报好
    第四节民族气节天平上的私营企业性报纸
    第五节抗日根据地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改革
    第六节沦陷区的新闻界
    第七节外国记者在中国的采访活动
    本章简论:民族正气推动新闻事业新发展
    第十一章两极对决中的新闻事业
    本章概要
    **节抗战胜利后的新闻界
    第二节全面内战爆发后的新闻界
    第三节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中的新闻界
    第四节共产党新闻事业向全国拓展
    本章简论:各类新闻媒介消长均在两极对决大局中
    下编定于一尊:共和国时代的新闻事业
    第十二章新中国成立与新闻事业一元格局形成
    本章概要
    **节社会主义改造与一元党报体制建立
    第二节新中国发展新闻事业新举措
    第三节建国初新闻事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第四节1956年的新闻改革
    本章简论:新中国新闻体制应从“非常态”转换到“常态”
    第十三章探索建设社会主义与新闻事业曲折发展
    本章概要
    **节“鸣放”中的新闻界与新闻界的反右派斗争
    第二节“大跃进”中的新闻界与新闻界的“大跃进”
    第三节惯性向“左”难刹车
    本章简论:应正确理解“政治家办报”
    第十四章“文化大革命”与黑暗新闻业
    本章概要
    **节新闻媒体煽动全国动乱
    第二节新闻界成为“文革”重灾区
    第三节“文革小报”的泛滥
    本章简论:“革命新闻体制”弊端的总暴露
    第十五章走进新时期与新闻事业新篇章
    本章概要
    **节揭批“四人帮”与新闻界拨乱反正
    第二节社会转型与新闻工作全面改革
    第三节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新闻事业快速发展
    第四节加入WTO与新闻事业新的变化
    本章简论:新闻制度层面的改革尚需加大力度

    补编
    第十六章1949年后台.港.澳的新闻传播事业
    本章概要
    **节台湾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香港新闻传播事业的演进
    第三节澳门新闻传播事业的变化
    本章简论:享受新闻自由与遵守职业操守

    后记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