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汉末魏晋文人群落与文学变迁(汉语史与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丛书)
QQ咨询:
有路璐璐:

汉末魏晋文人群落与文学变迁(汉语史与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丛书)

  • 作者:张朝富
  • 出版社:四川出版社集团巴蜀书社
  • ISBN:9787807521419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473
  • 定价:¥3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汉末魏晋文人群落与文学变迁》是作者在扬州大学读博期间完成的博士论文,这一选题的直接意图是针对中国古代文人“文学的自觉”而提出的——这是从上世纪初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文学史老话题。为什麽这个问题一直为学界感兴趣呢?因为“文学的自觉”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一次文学转型。今夭我们所见的文人文学的基本格局,就是由这次转型奠定的。所以,弄清这个问题意义重大,它涉及古代文人文学建构历史过程,同时还隐含着古代文人文化品格建树的若干资讯,许多学者封此感兴趣是有理由的。
    文章节选
    并不以之为意。赋创作的主群体是“言语侍从之臣”,如司马相如、枚皋等,他们不是“间作”,而是要“日月献纳”的,这部分文人的主要身份是游娱侍从,赋创作是他们主要的文化职事。现实中的这种实际状况也推动赋向“文之艺”发展,并不是赋作者自身认识到赋的特殊性质而甘愿为之。第二节 汉代的“文人群落” 广言之,从事文科类别的文化人,都可泛称为文人,文化属性或类别相同的文人构成的群体,遣裹称之为“文人群落”。由于《汉末魏晋文人群落与文学变迁》研究的**是“文学”,而“儒学”在汉代的“文”之格局当中,处于核心和主体地位,其它“文”类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着它的影响,因而也是《汉末魏晋文人群落与文学变迁》**考察的对象,两者之间的对比变化会凸显“文学”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实质性变化,故本文所谓“文人群落”主要指��文学家”和“经学家”两类群体而言,其它的“群落”由于不具有直接的对比性,故略之不谈。
    下文所谓的“确认”或“未被确认”,不仅指一个类别被确定的事实,更主要的是指这一类别在多大程度上被人们所认可,即它们自身的特性是否为人们所认同。 《汉末魏晋文人群落与文学变迁》是作者在扬州大学读博期间完成的博士论文,我是他的导师。选题和撰写大纲是我确定的,后来我到徐州师大工作,论文由王永平教授接着指导完成。现在,这本凝聚着艰辛和努力的书即将出版,朝富要我写个序,我想就选题的学术旨意简要说几句。
    逭一选题的直接意图是针对中国古代文人“文学的自觉”而提出的--这是从上世纪初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文学史老话题。为什么这个问题一直为学界感兴趣呢?因为“文学的自觉”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一次文学转型。今天我们所见的文人文学的基本格局,就是由这次转型奠定的。所以,弄清这个问题意义重大,它涉及古代文人文学建构的历史过程,同时还隐含着古代文人文化品格建树的若干资讯,许多学者对此感兴趣是有理由的。
    二十世纪初以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裹,鲁迅关于“文学的自觉”的观点似乎已成定论。
    目录
    序李昌集
    导论“文学自觉”问题与汉末魏晋文学的变迁
    引子
    **节二十世纪上叶“文学自觉”说述论
    第二节二十世纪下叶“文学自觉”说述论
    第三节“文学自觉”说的再梳理及本书的思路
    一、“文学自觉”说的再梳理
    二、本书的思路
    三、支撑文学现象的深层社会运动与文学变迁之关系

    **章汉代的“文化格局”与“文人群落”
    **节《汉书·艺文志》所反映的汉代“文化”格局与体系
    一、“艺”与“艺文”:经学观念之“文”
    二、诗赋:“人本”意识之“文”
    第二节汉代的“文人群落”
    一、《史记》、《长汉书》的“儒林”类传:得到确认的文人群落
    二、《史记》、《汉书》的“文学家”散传:未被确认的文人群落
    小结汉代的文人群落与文化格局:魏晋文学变革之前提的确立

    第二章汉末曹魏文人群落的分化与重组
    **节御用文人与外廷官僚系统的“对立”传统及其追求指向
    一、诗赋:“淫靡不急”之事
    二、问难大臣:御用文人在内、外廷制衡中的作用
    三、“尊官”:御用文人在文化精神、实际追求上向外廷系统的靠近
    第二节汉末“鸿都门学”的建立与文人群落的重组
    一、“鸿都门学”的建立
    二、文人群落的重组
    第三节曹魏上层文人集团的分化及其文化背景
    一、曹氏政权与“鸿都门学”
    二、曹魏帝王文人集团的建构
    第四节曹魏时期文学传播与社会文化知识结构的变迁
    一、曹魏时期的文学传播情况
    二、曹魏时期文学传播方式变迁所反映的社会文化结构的历史变更
    小结“鸿都门学”及曹魏政治带动下的文人群体分化
    附录曹植所言“辞赋小道”辨

    第三章曹魏时期文学创作的历史变迁
    **节对两漠上层文人诗歌状况的整体考察
    第二节曹魏的诗歌创作局面及其影响
    第三节曹魏文学内在品格的建构
    一、文学批评中所反映的“经”、“文”两重性及其融合
    二、文学创作实践:“建安风骨”精神内涵的形成
    第四节“文学自觉”局面的初显
    一、人本精神在各文体的普及
    二、“文事”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
    小结文学创作的兴盛与普及:“文学自觉”局面的初显
    附录曹氏父子及其周围文人诗歌情况一览表

    第四章两晋文学:文学表现模态的深入发展及其定型
    **节西晋时期文学的雅化现象及其意义
    第二节玄言、山水、田园诗:文学内蕴的进一步扩大
    一、玄言诗:文学反映主流思想所透露的“自主”发展讯息
    二、山水、田园诗:文学对“经学模式”的超越
    第三节文学批评的变化:由价值论、作家论向文本论的转移
    小结文学基本表现模态的定型
    附录西晋文人诗歌情况一览表

    第五章两晋文人对“文学”的确认
    **节文才:一种重要的社会认同标准
    一、西晋时期人们对“文才”的认同
    二、东晋时期人们对“文才”的认同
    第二节文学活动空间的扩大:文学创作向全社会推进的重要标志
    第三节两晋文学传播方式的发展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结构变革
    小结社会对文事、文才的确认及“经”、“文”并列文化格局的形成
    附录“八王”幕府佐僚“文学”背景述略
    结语“文学自觉”局面的形成及其标志
    参考文献
    后记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