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窄门(无删减足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纪德的代表作,傅雷翻译出版奖得主李玉民2022年修订详注本)
QQ咨询:
有路璐璐:

窄门(无删减足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纪德的代表作,傅雷翻译出版奖得主李玉民2022年修订详注本)

  • 作者:(法)安德烈·纪德
  • 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 ISBN:9787554619384
  • 出版日期:2022年06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2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表兄妹阿莉莎与杰罗姆,在诺曼底的乡下一起长大。 渐渐地,爱情的种子在他们身上渐渐发芽。 他们精神交融,幻想着**爱情的降临。 但是,当阿莉莎看到了婚姻生活的真实模样,她便开始怀疑这一切。 她想追求这世间永恒的爱情,然而这爱情之门竟是一扇窄门,终究只有少数人能找到……
    文章节选
    我这里讲的一段经历,别人可能会写成一部书;而我倾尽全力去度过,耗掉了自己的品德,我只能极其简单地记下自己的回忆。这些往事有时显得支离破碎,但我绝不想虚构点儿什么来补缀或通连——气力花在涂饰上,反而会妨害我讲述时所期望得到的后的乐趣。 丧父那年我还不满十二岁,母亲觉得在父亲生前行医的勒阿弗尔已无牵挂,便决定带我住到巴黎,好让我以更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她在卢森堡公园附近租了一小套房子,弗洛拉·阿斯布尔顿小姐也搬来同住。这位小姐没有家人了,她当初是我母亲的小学教师,后来一直陪伴着我母亲,不久二人就成了好朋友。我就一直生活在这两个女人中间,她们的神情都同样温柔而忧伤,在我的记忆中她们好像��直穿着丧服。有**,想来该是我父亲去世很久了,我看见母亲便帽上的饰带由黑色换成淡紫色,便惊讶地嚷了一句: “噢!妈妈,你戴这颜色太难看了!” 第二天,她又换上了黑饰带。 我的体格单薄。母亲和阿斯布尔顿小姐百般呵护,生怕我累着,幸亏我确实喜欢学习,她们才没有把我培养成懒汉。一到气候宜人的季节,她们便认为城市使我的脸色变得苍白,我应当离开城市。因而一进入六月中旬,我们就动身前往勒阿弗尔郊区的芬格斯玛尔田庄,舅父布科兰住在那里,每年夏天都接待我们。 布科兰家的花园不是很大,也不怎么美观,比起诺曼底其他花园,并没有什么特色。房子是白色两层小楼,类似十八世纪的许多乡居农舍。小楼坐西朝东,对着花园,前后两面各开了二十来扇大窗户,两侧是墙。窗户上镶着小方块玻璃,有些是新换的,显得特别明亮,而四周的旧玻璃却呈现出暗淡的绿色,有些玻璃还有瑕疵,我们的长辈称之为“气泡”。隔着玻璃看,树木歪七扭八的,邮递员经过时,身子会突然隆起,像是长了瘤子。 花园呈长方形,四周砌了围墙。房子前面,一片相当大的草坪由绿荫遮着,周围有一条沙石小路。这一侧的围墙有点低,能望见围着花园的农场大院。大院的边界,是按当地规矩修的一条山毛榉林荫道。 小楼背向的西面,花园则更加宽阔。靠近南墙处有一条花径,由墙下葡萄牙月桂树和其他几棵大树厚厚的屏障遮护着,受不着海风的侵袭。沿着北墙也有一条花径,隐没在茂密的树丛里,我的表姐妹管它叫“黑色小道”,一到黄昏就不敢贸然走过去。顺着两条小径走下几级台阶,便到了花园的延续部分——菜园了。菜园边上的那堵围墙上开了一个小暗门,墙外有一片矮树林,正是左右两边的山毛榉林荫路的交会点。站在西面的台阶上,目光越过矮树林,能望见高原,欣赏高原上长的庄稼。目光再移向天边,能望见不太远处小村子里的教堂,在暮晚风清的时候,还能望见村子里几户人家的炊烟。 在晴朗的夏日黄昏,我们吃过饭,便到“下花园”去,出了小暗门,走到能够俯瞰周围景色的林荫路上。到了那里,舅父、母亲和阿斯布尔顿小姐便在废弃的泥炭石场的草棚旁边坐下。在我们眼前,小山谷雾气弥漫,稍远的树林上空染成金黄色。继而,暮色渐浓,我们还在花园里流连忘返。舅母几乎从不和我们出去散步,我们每次回来,总能看见她待在客厅里……对我们几个孩子来说,晚上的活动就到此为止,不过,我们回到卧室往往还会看书,过了一阵就听见大人们也上楼休息了。 **的时光,除了去花园之外,我们就在学习室里度过。这间屋原是舅父的书房,里面摆了几张课桌。我和表弟罗贝尔并排坐着学习,朱莉叶和阿莉莎坐在我们后面。阿莉莎比我大两岁,朱莉叶比我小一岁。我们四人当中,数罗贝尔年龄小。 我打算在这里写的,并不是我初的记忆,只是这些记忆同这个故事相关联。可以说,这个故事确实是在父亲去世那年开始的。我天生敏感,又受到我们服丧的强烈刺激,即便不是我自己的哀伤,至少是目睹母亲的哀伤所受的强烈刺激,让我产生了新的激情:我小小年纪就成熟了。那年,我们再次去芬格斯玛尔田庄时,我看到朱莉叶和罗贝尔就觉得他们更小了,而见到阿莉莎就猛然明白,我们二人不再是孩子了。 不错,正是父亲去世的那年。我们刚到田庄时,母亲同阿斯布尔顿小姐的一次谈话证实我没有记错。她们在屋里说话,我不经意闯了进去,听见她们在谈论我的舅母。母亲特别气愤,说舅母没有服丧或者已经脱下了丧服(老实说,布科兰舅母穿黑衣裙,同母亲穿浅色衣裙一样,我都觉得难以想象)。我还记得,我们到达的那天,露希尔·布科兰穿着一件薄纱衣裙。阿斯布尔顿小姐一贯是个和事佬,她极力劝解我母亲,还战战兢兢地表明: “不管怎么说,白色也是服丧嘛。” “那搭在她肩上的红纱巾呢,您也称为‘丧服’吗?弗洛拉,您别气我啦!”我母亲嚷道。 只有在放假那几个月,我才能见到舅母。无疑是夏天炎热的缘故,我见她总穿着开得很低的薄薄的衬衫。我母亲看不惯她披着火红的纱巾,见她袒胸露臂尤为气愤。 露希尔·布科兰长得非常漂亮。从我保存的她的一小幅画像就能看出她当年的美貌:她显得特别年轻,简直就像她身边两个女儿的姐姐。她按照习惯的姿势侧身坐着,左手托着微倾的头,纤指挨近唇边俏皮地弯曲着。一副粗眼发网,兜住半泻在后颈上的那头卷曲的浓发。衬衫衣领大开,露出脖子上一条宽松的黑丝绒带,吊着一个意大利镶嵌画饰物。黑丝绒腰带绾了一个飘动的大花结,一顶宽边软草帽用帽带挂在椅背上,这一切都给她平添了几分稚气。她的右手垂下去,拿着一本合拢的书。 露希尔·布科兰是克里奥尔人,她没见过,或者很早就失去了父母。我母亲后来告诉我,沃蒂埃牧师夫妇当时还未生子女,便收养了这个弃女或孤儿。不久,他们举家离开马提尼克岛,带着孩子迁到勒阿弗尔,和布科兰家同住在一个城市,两家人交往便密切起来。我舅父当时在国外一家银行当职员,三年后才回家,一见到小露希尔便爱上了她,并立刻向小露希尔求婚,惹得他父母和我母亲都十分伤心。那年露希尔十六岁。沃蒂埃太太收养她之后,又生了两个孩子,她发现养女的性情日益古怪,便开始担心会影响亲生的子女;再说家庭收入也微薄……这些全是母亲告诉我的,她是要让我明白,沃蒂埃夫妇为什么欣然接受她兄弟的求婚。此外我推测,沃蒂埃夫妇也开始为长成姑娘的露希尔担心了。我相当了解勒阿弗尔的社会风气,不难想象那里的人会以什么态度对待这个十分迷人的姑娘。后来我认识了沃蒂埃牧师,觉得他为人和善,既勤谨又天真,毫无办法对付阴谋诡计,面对邪恶更是束手无策——这个大好人当时肯定陷入困境了。至于沃蒂埃太太,我就无从说起了。她生第四胎时因难产死了,而这个孩子与我年龄相仿,后来还成为我的好友。 露希尔·布科兰极少进入我们的生活圈子。午饭过后,她才从卧室姗姗下来,随即又躺在长沙发或吊床上,直到傍晚才懒洋洋地站起来。她那额头上时常搭一块手帕,仿佛要拭汗,其实一点儿晶莹的汗水也没有。那手帕非常精美,又散发出近似果香的一种芬芳,令我赞叹不已。她也时常从腰间的表链上,取出同其他小物件吊在一起的一面有光滑银盖的小镜子,照照自己,用手指在嘴唇上沾点唾液润润眼角。她往往拿着一本书,但是书几乎总是合着的,中间插了一个角质书签。有人走近时,她也不会从遐想中收回心思看人一眼。从她那不经意或疲倦的手中,从沙发的扶手或从衣裙的褶纹上,还往往掉下一方手帕,或者一本书,或者一朵花,或者书签。有**——我这里讲的还是童年的记忆——我拾起书,发现是诗集,不禁脸红了。 吃罢晚饭,露希尔·布科兰并不到家人围坐的桌子旁,而是坐到钢琴前,得意地弹奏起肖邦的慢板《玛祖卡舞曲》,有时节奏戛然而止,停在一个和音上…… 我在舅母跟前,总感到特别不自在,产生了一种又爱慕又恐惧的感情骚动。也许本能在暗暗提醒我要防备她;再者,我觉出她蔑视弗洛拉·阿斯布尔顿和我母亲,也觉出阿斯布尔顿小姐怕她,而我母亲不喜欢她。 露希尔·布科兰,我不想再怨恨您了,还是暂且忘掉您对我造成了多大伤害……至少我要尽量心平气和地谈论您。 不是这年夏天,就是第二年夏天——因为背景环境总是相同,我的记忆相重叠,有时就难免混淆——有一次,我进客厅找一本书,见她在里面,就想马上退出来,不料她却叫住我,而平时她对我好像视而不见: “干吗急忙就走啊?杰罗姆!难道你看见我就害怕吗?” 我只好走过去,而心却怦怦直跳。我尽量冲她微笑,把手伸给她。她一只手握住我的手,另一只手则抚摩我的脸蛋儿。 “我可怜的孩子,你母亲给你穿得真不像样!……” 她说着,就开始揉搓我穿着的大翻领水兵服。 “水兵服的领口要大大地敞开!” 她边说边扯掉衣服上的一个纽扣。 “喏!瞧瞧你这样是不是好看多啦!” 她又拿起小镜子,让我的脸贴在她的脸上,还用赤裸的手臂搂住我脖子,手探进我半敞开的衣服里,笑着问我怕不怕痒,同时手还继续往下摸……我突然一跳,猛地挣开,衣服都扯破了。我的脸火烧火燎,只听她嚷了一句: “呸!一个大傻帽儿!” 我逃开了,一直跑到花园深处,在浇菜的小水池里浸湿手帕,捂在脑门儿上,接着又洗又搓,将脸蛋儿、脖子以及被这女人摸过的部位全擦洗一遍。 有时候,露希尔·布科兰会“犯病”,而且突然发作,闹得全家鸡犬不宁。碰到这种情况,阿斯布尔顿小姐就赶紧领孩子们去干别的事。然而,谁也捂不住,可怕的叫喊声从卧室或客厅传来,传到孩子们的耳朵里。我舅父慌作一团,只听他在走廊里奔跑,一会儿找毛巾,一会儿取花露水,一会儿又要乙醚。到吃饭的时候,舅母还不露面,舅父焦虑不安,样子老了许多。 发病差不多过去之后,露希尔·布科兰就把孩子们叫到身边,至少是叫罗贝尔和朱莉叶,她从不叫阿莉莎。每逢这种可悲的日子,阿莉莎就闭门不出。舅父有时去看看她,因为父女俩时常谈心。
    目录
    第2章 // 001 第2章 // 017 第3章 // 041 第4章 // 053 第5章 // 069 第6章 // 097 第7章 // 107 第8章 // 129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