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日本佛教史纲(宗教文化译丛)
QQ咨询:
有路璐璐:

日本佛教史纲(宗教文化译丛)

  • 作者:(日)村上专精 著 杨曾文 译 汪向荣 校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ISBN:9787100195836
  • 出版日期:2022年06月01日
  • 页数:404
  • 定价:¥7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是日本佛教文化研究领域的早期代表著作。作者以提纲挈领的方式将佛教传入日本到明治维新时期的历史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揭示了日本佛教史纲要和主要内容、佛教在日本社会历史和思想文化发展中所发挥的重大影响。当今距首版已逾百余年,世界范围内对日本佛教的研究已有相当大的推进,但本书在日本学术界和佛教研究领域仍占据重要地位。
    文章节选
    根本大师传教的高徒虽然不止一两个,但在后代*有名的是义真、慈觉二人。义真和尚回国以后,曾大力帮助传教大师进行教化,在传教大师寂后,又在山上建立大乘戒坛、创立戒坛院,可惜不久就去世了;因此传教大师的规划全靠慈觉完成的然而智证大师从义真门下出现时,就与道誉、慈觉处于并列地位而慈觉、智证两位大师的门下,当时也都是英俊辈出的。慈慧僧正出于慈觉的门徒,在他当山门[睿山]座主的时候,门下出了不少俊杰;而当时智证的门徒当中,也有不少高僧接踵而出。其中的余庆僧正与慈慧僧正名声不相上下,他的门下有劝修穆算等名僧。于是两门的倾轧加深,*终关系破裂。 慈觉大师以后,金轮院的安慧当了第四代座主,接着是智证大师继安慧任五代座主。此后直到十三代的座主,除了长意一人之外,全���智证大师的门徒担任。而从义海开始,经过延昌、镇朝、喜庆到慈慧僧正时,都担任天台座主,才渐渐地巩固了慈觉门徒的基础。等到慈慧僧正寂后,余庆僧正继寻禅被命为天台座主时,两门之间从此非常嫉视,以致*后智证的门徒不得已逃避到山外去。从前后的图表,可以了解到这个情况。 由此看来慈觉大师的门下虽然不乏其人,但很明显,长久以来山门全由智证的门徒负责管理。直到慈慧僧正,再次扩张慈觉门徒的势力,其势披靡山上,他们竭力排斥智证门徒,而到了余庆僧正等人要重新掌权时,争端的再开已成自然之势。 余庆僧正,筑前早良人,其事迹不详。他在天元二年[979]担任园城寺长吏,四年受任为法性寺座主。他被称为“智辨大师或“观音院僧正”。一般把劝修、胜算、穆算、庆称为余庆门下的四杰。劝修即智静僧正。劝修、庆祚以下有志贺僧正明尊再下面有行尊,当时还有三井寺的增誉,天台宗的修验道就是由他们兴起的。*初余庆僧正担任法性寺座主时,慈觉的门徒到朝廷诉说:“贞信公[忠平]设法性寺以来,已经九代座主,慈觉的门徒常受此任,现在忽然以智证的门徒担任此职是没有道理的。”喧扰纷争,事不易决。天皇(圆融)大怒,说“忠平开法性寺,未必付诸慈觉一门,现余庆虽出于智证之门但已有智行之誉。败德之徒,徒事喧嚣,毕竟非清静僧侣之事!”下诏停止一百六十余人的封职。从此以后,两门之间的不和更形表面化了。 以后两门之间逐渐互相倾轧,智证的门徒渐渐离开容山分散了。当时流言四出,有的说座主良源[即“慈慧”]使其徒要烧千手院,要杀死余庆及穆算等。朝廷大惊,敕命守卫千手院的经藏,并且谕示座主停止这种行动。慈慧僧正上表说明这是无稽流言。此后,山上的智证门徒,由余庆率其门徒数百人一起下山住到观音院,胜算、劝修、穆算等也各率门徒分别下山居住。其余留在千手院的众僧,仅有百余人。然而到了永祚元年[989],寻禅辞去了座主之职,余庆受敕任天台座主职。于是慈觉的门徒进行抗拒,坚闭讲堂的门户,并在路上驱逐朝廷的命使。朝廷不得已再次派遣使官上山,让检非违使予以保护在前唐院宣布诏命,并且祭告慈觉大师之灵。因为众徒行为暴戾,诏命中有称众徒为“狮子身上之虫”的话。这就是有名的“永祚宣命”。余庆担任座主仅仅三个月,因山门僧众不服而辞职。到了正历四年[993],由于观音院一个叫作成算的童子的事情慈觉门徒一哄而起,烧了千手院的房舍,把胜算所管的四所房舍化为灰烬,连同莲华院(由冷泉天皇发愿建造)、佛眼院,以及已故良勇与房算的房屋、算所管的房舍共四十余间,全都烧毁,山上的一千余智证门徒都被赶出。庆祚等和其门徒一起移住三井寺。从此,山门(容山)、寺门(三井寺 )完全分立,长期没有相和。
    目录
    自序 总论 **期 三论宗和法相宗时代[552-784] **章 佛教的传入及物部、中臣二氏与苏我氏的斗争 第二章 推古朝的兴佛和圣德太子的出世 第三章 三论、成实两宗的传入 第四章 三论、成实两宗的起源及其教义 第五章 法相宗的传入及该宗的高僧 第六章 法相、俱舍两宗的起源及其教义 第七章 大化革新以后的趋势 第八章 东大寺及国分寺的建立 第九章 华严宗的传入和起源及其教义 第十章 戒律宗的传入及鉴真和尚的事迹 第十一章 戒律宗的起源及其教义 第十二章 **、**的皈依和营建诸寺(一) 第十三章 佛教与政治的关系 第十四章 关于佛教的制度(一) 第二期 天台宗和真言宗时代[784-1192] **章 天台宗和真言宗的创立以及两宗的入唐求法 第二章 南都佛教的大势 第三章 传教大师及其门徒 第四章 天台宗的起源及其教义 第五章 睿山戒坛的创立 第六章 弘法大师及其门徒 第七章 真言宗的起源及其教义 第八章 真言宗分派的渊源 第九章 益信、圣宝二僧正及其门下 第十章 宽朝、仁海二僧正的出世 第十一章 东密事相的分派 第十二章 密教的兴盛和修法法会 第十三章 慈觉大师及其门徒 第十四章 智证大师及其门徒 第十五章 睿山的兴盛及慈慧僧正的出世 第十六章 山、寺二门的分立 第十七章 慧心院、檀那院的二僧都及慧、檀两派教义的差别 第十八章 天台圆教的分派 第十九章 台密事相的分派 第二十章 东寺密教与睿山天台密教的关系及其异同 第二十一章 山、寺二门及南北佛教的倾轧 …… 第三期 净土宗、禅宗、日莲宗时代[1192-1603] 第四期 诸宗持续时代[1603-1867] 作者略传 校后跋 附录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