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大学问·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之一,一本书带你读懂一部哲学名著,适合哲学专业学生、老师,以及哲学爱好者阅读。)
QQ咨询:
有路璐璐:

大学问·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之一,一本书带你读懂一部哲学名著,适合哲学专业学生、老师,以及哲学爱好者阅读。)

  • 作者:(英)罗伯特·斯特恩 著,丁三东 译,大学问出品
  •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59849687
  • 出版日期:2022年08月01日
  • 页数:428
  • 定价:¥9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是 “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之一。作者斯特恩是黑格尔研究领域的专家,书中对《精神现象学》,尤其是黑格尔思想的辩证特性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读,从客体、主体、理性、精神、宗教等多个角度深入黑格尔思想。除了《精神现象学》全书的导论式概览外,本书在每章结尾写有内容概览和延展阅读书目,并介绍了《精神现象学》的成书经历和接受史,等等。本书逻辑流畅、语言扼要��以一种简明的方式扫去了笼罩在黑格尔该著上的雾霭,启迪和激励着读者有勇气走进黑格尔的这部巨著。 “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简介 “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精选多位影响西方思想进程的伟大哲学家,如笛卡尔、黑格尔、克尔凯郭尔、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德里达等的代表作品(《**哲学的沉思》《精神现象学》《恐惧与颤栗》《笛卡尔式的沉思》《存在与时间》《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等)进行导读。丛书不仅深入地探讨了这些艰深的哲学著作所包含的论点、思想和持久意义,还总括了这些哲学家的生平及主要思想,并整合了其他相关研究文献,旨在为国内哲学专业学生及哲学爱好者深入学习及理解原著,并展开该哲学领域研究提供优良读本。
    文章节选
    导言(节选) 黑格尔1831 年去世之后,立刻出现了两个学派,这就是我们所知的青年(或左翼)黑格尔派和老年(或右翼)黑格尔派,他们对黑格尔的政治哲学作出了截然相反的解读。左翼黑格尔派(例如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在黑格尔那里看到了一种乌托邦式的自由、共同体愿景,看到了人类精神的胜利;而右翼黑格尔派则在黑格尔那里看到了对普鲁士**的一种神权式辩护,看到了对**君主制现状的支持,还看到了一种寂静主义式的保守主义(a quietistic conservatism )。 从那时起,来自不同阵营的思想家们都把黑格尔看作盟友,但无论左派还是右派,黑格尔在另一方的眼里也都被视为敌人。 黑格尔接受史的这个特征不只是存在于他的政治哲学,而是存在于他的全部哲学。因此,对有些人来说,他是对启蒙运动的浪漫主义批评者,是现代思想中反理性主义的资源,而对另一些人来说,他则是浪漫主义的反对者,对理性权威的捍卫者;同样地,对有些人来说,他是神哲学家,力求维护基督教的正统教义,而对另一些人来说,他则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力图瓦解宗教信仰;对有些人来说,他是处于康德传统中的思想家,遵从着后者的理念论,而对另一些人来说,他则是康德*有影响的反对者,他用自己的新尝试取代了康德失败的哲学尝试。因此,黑格尔的接受史一点也不简单:他从各方面都得到了运用,也从各方面都受到了攻击,而对他的立场的评价在截然相反的两个方向上也都发生了转变。 黑格尔如何能够对反差如此鲜明的不同解释保持开放?是什么使得他的思想如此变化多端,他的朋友阵营和敌人阵营如此异质多样?为什么对黑格尔的支持如此易变,在一个时候得到一方的支持,在另一个时候得到另一方的支持?《精神现象学》以及黑格尔的其他所有作品都激起了这些值得回答的问题。 要寻找答案所在,一个显而易见的地方就是黑格尔著作本身的性质,它们臭名昭著的文风。**个可能的答案是,单纯由于文风上的笨拙,黑格尔使他的作品很难被理解,致使他的读者可以在其中看到任何他们想要找到的东西,使他的著作对各种挪用都异乎寻常地开放。的确,今天的人们阅读黑格尔可能极其困难,部分的原因仅仅在于文风:即便他能够写得清楚明白,甚至写得很好,他的文字也会非常密集、晦涩,充斥着专业术语、新词或旧词新意。不过,还有其他的原因。由于黑格尔的作品常常被用来测试一个人的思想,因此它们不大可能是不可理解的。更加实质性的文风困难不在于理解本身,而在于在其作品中更恰切地确定黑格尔自己的立场。因为,尤其是在《精神现象学》里边,黑格尔对他的读者采取了一个异乎寻常的、极其独特的姿态:作者是缄默的;讨论是“无标示的(unsignposted)”,如此一来,我们就无从得知我们要走向何方,或者黑格尔的*终目标是什么;别的哲学家、文本和历史事件都是被暗指而不是被明确地指出的;推进到各种立场的方式使它们看起来就是*终的立场了,但在随后的批评中它们又变成了暂时的立场。因此,即便黑格尔说得够清楚,我们也并不始终清楚,黑格尔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说的,他说的东西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他的真实观点,因此,他所说的东西依然是难以琢磨的,对截然相反的解释都保持开放。黑格尔*终力求的是捍卫某种立场还是攻击它,他实际上站在哪边,要确定这一点,常常需要相当的解释敏感性(exegetical sensitivity )。 尽管如此,仅仅用文风和论说方法并不能完全地解释黑格尔的飘忽不定,因为,这些东西实际上只会对外行造成问题。大量的解释或许可以根据语境来做出;因为,如何对黑格尔进行归类,这在异乎寻常的程度上取决于用来衬托他的背景是什么,取决于把他与谁并列。因此,例如,对于那些把伏尔泰、狄德罗或休谟视为典型启蒙运动代表的人来说,黑格尔将显得是一个明显反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因为,他丝毫不认可这些人的无神论、世界主义或科学自然主义;然而,在更加德国化的语境中,在诸如雅**、赫尔德或哈曼等启蒙运动批评者的衬托下,黑格尔所致力的启蒙理想就非常突出了。类似地,尽管与康德或早期费希特比起来,黑格尔显得是个保守主义的政治思想家,然而,在他那个时代其他思想家(例如卡尔·路德维希·冯·哈勒)的衬托下,黑格尔则可以被描述为一个自由主义者。因此,随着历史视角的转变,黑格尔的立场可以得到彻底的重新评价,从而,他的思想也可以用新的眼光来打量。 ——选自罗伯特·斯特恩《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8月
    目录
    序言和致谢 中译本序言 新版前言 导言 缩略语表 **章 语境中的《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与他的时代 《精神现象学》在黑格尔生平和作品中的位置 黑格尔的体系 《精神现象学》的任务 文本概览 “序言”和“导论” 内容概要 第二章 对象的辩证法 感性确定性 知觉 力与知性 向自我意识的过渡 内容概要 第三章 主体的辩证法 主人与奴隶 斯多葛主义、怀疑主义和不幸的意识 内容概要 第四章 理性的辩证法 理性主义和理念主义 观察的理性 行动的理性 实践的理性 内容概要 第五章 精神的辩证法 真实的精神:伦理 自我异化的精神:教化 对其自身有确定性的精神:道德 内容概要 第六章 宗教的辩证法 自然宗教 艺术宗教 启示宗教 内容概要 第七章 哲学作为辩证法 **认知 内容概要 结论 第八章 《精神现象学》接受史 进一步阅读书目 参考文献 索引 译者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