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十条”教学建议 有效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取得尽可能多和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益。 有效教学关心的主题就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下面从教学论的角度提出建议。 (一)关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期望,它是一个狭窄的、短期的概念。它具有里程性、具体性、列举性,表现为个别的、部分的、阶段的价值。通俗地说,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的结果或标准。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具有:(1)导向功能,指引着教学活动的方向;(2)评价功能,教学活动中所进行的各种评价都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3)调节功能,教学程序的设定、教学方式的选择等一切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均受到教学目标的制约,而经常发生着相应的变化;(4)激励功能,教学目标对师生双方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也就是说,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还具有重要的管理职能。设计并陈述教学目标,实施目标定向引导,成了课堂管理的重要环节。 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并围绕目标教学,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有效教学的**要义。 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低效的主要表现 (1)只重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课堂教学关注的**,其他方面的价值被认为都是附属的,可有可无的。所以,几乎每个教案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都不会被遗漏,而其他目标往往被忽视。 (2)陈述不具体、不明确、不科学。查阅教案可发现,不少教学目标的陈述含含糊糊、模棱两可,缺少操作性。有的主体不明确,如,“通过……使学生……”。 (3)教学目标学生不十分明确。有的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仅仅是自己知道而已,学生并不知道,所以课堂上学生只能是盲目地跟着老师转。 (4)没有体现层次性、针对性。有的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没有体现层次性与针对性,而是一刀切,齐步走。 (5)教学背离教学目标。片面追求时髦,盲目迷信开放式教学,把开放异化成放任。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得不到有效的落实。 提高教学目标有效性的建议 (1)正确把握“三维”教学目标的内涵 知识与技能。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计算、调查技能等。要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和时代特点,确定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同时还应重新界定新时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念,如英语基本能力、信息意识与能力等,也应成为当代公民**的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也就是说,强调“三维”目标不等于可以削弱“双基”教学,对那些学生终身有用的、**的“双基”知识仍然是要让学生牢固掌握好的,而这种掌握不应该是教师灌输给学生的,不应该是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得到的,而应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己获得的。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特别强调在过程中获得和应用知识,学习和运用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探索新知,培养能力。传统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忽视学习的过程,忽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一定的问题和困惑,甚至是挫折和失败,也可能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收获甚少,甚至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概念。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有远大理想,有社会责任感,将来能为**尽责,能为人民服务。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使之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2)教学目标设计要全面、明确具体、有层次性 新课程所要求的“三维”目标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它们是一个整体,不能把它们人为地割裂开来。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整体、全面考虑“三维”目标,不能只注重知识领域目标的设计,而忽视其他领域目标的设计。在具体的每节课中,教学目标又要有不同的侧**,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每个课时教案都要体现“三维”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机渗透,不必每节课都写出来;但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十分明确、具体,不要含含糊糊、模棱两可,要有可操作性;又因为学生学习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教学目标的设计还要有层次性与针对性,不搞一刀切、齐步走。 (3)教学目标要让学生十分明确 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不仅教师本身要十分明确,而且要让学生也十分明确。教师可通过口述或板书、或多媒体投影、或提供文本等形式使学生对教学目标十分明确。实践证明,学生对教学目标是否十分明确,学习效果大不一样。当然,也要防止学生思维被教学目标所禁锢,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要十分重视课堂上的生成,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留有余地,不要把时间安排过满。 (4)不能以具体内容标准代替教学目标 课程的具体内容标准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但它不是详细、具体的教学目标,因此,不能以具体内容标准来直接代替相应的教学目标,而应依据课程目标、课程具体内容标准和教学实际来设计教学目标。例如,“练习使用显微镜”这一节课,如果把具体内容标准中的“说明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直接作为教学目标,显然是不合适的。可以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说出显微镜主要构件的名称和作用,说出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练习使用显微镜,尝试使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玻片标本;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按程序操作和观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5)正确理解和把握学习水平要求 课程标准中给出了“学习目标的说明”,阐明了各目标水平的要求,列举了各目标水平对应使用的行为动词(设计目标时不限于列举的动词范围),教师应在深入理解和把握学习水平要求的基础上,准确选择和使用相应的行为动词,在分析具体内容标准中的目标水平时,一般可以通过描述“标准”的动词来判断其学习水平要求,如“概述、阐述、说明”等对应于理解水平,“描述、说出、识别”等对应于了解水平。 (6)要千方百计地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 一方面,教师不仅要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目标,而且还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来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进行教学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另一方面,教学目标设计是以分析的方式进行的,即按照三个领域分别设计出若干个目标,在实施教学目标时,往往是将目标综合在一起进行的,分析的目的是全面具体地把握教学目标,综合地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和实施教学目标时,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全体学生统一的“保底”要求,更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