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新民说·饮食与中国文化
QQ咨询:
有路璐璐:

新民说·饮食与中国文化

  • 作者:王仁湘
  •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59852991
  • 出版日期:2022年10月01日
  • 页数:648
  • 定价:¥16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吃”是中国文化*具生命力的主题之一,作者以考古学家的身份介入到饮食的发展流变之中,将“吃”纳入社会专题史的范畴,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举凡饮食器具、烹饪方式、饮食掌故,详述其流变,一一考订源流,从“饮食”一事再现中国文化的广博与厚重。本书行文流畅,语言通俗幽默,寓学术研讨于吃这一“俗事”上,将食物之美、饮食之雅写得有滋有味,令人垂涎。
    文章节选
    六 雅兴 …… 为饮食活动助兴,除了大型的歌乐剧舞,还有一些游乐活动,如投壶、博戏等,我们在说酒时提到过,这里不再复述。此外,历代还创造有不少雅致的饮食方法,甚至将游戏方式引入饮食活动,增加许多乐趣,使人在饱腹之时精神也得到愉悦,达到和神娱肠的目的。 以游戏的胜负作为罚酒的手段,可以增加筵宴的热烈气氛,增强投入意识,使与宴者的兴趣都能集中到一个焦点上。《云仙杂记》引《妆楼记》述及唐代这样一件事,便是将赏罚手段引入饮食活动的一个例子: 洛阳人有妓乐者,三月三日结钱为龙、为帘,作“钱龙宴”。四围则撒真珠,厚盈数寸,以斑螺令妓女酌之。仍各具数,得双者为“吉妓”,乃作“双珠宴”,以劳主人。又各令作饧缓带,以一丸饧舒之,可长三尺者,赏金菱角,不能者罚酒。 有**,有美女,这是一种相当富丽的筵宴,非大贾富商,怕是没有能力常常举办的。还有一些比较雅致的游乐活动,将游戏与饮食结合在一起,使人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因话录》提到唐代宰相李宗闵设宴,有以荷杯行酒的情节,就很有趣味: 靖安李少师……善饮酒。暑月临水,以荷为���,满酌密系,持近人口,以箸刺之,不尽则重饮。燕散,有人言昨饮大欢者,公曰:“**言欢,则明前之不欢,无论好恶,一不得言。” 荷叶为杯,以筷子刺孔而饮,还不准洒漏,否则要挨罚,挨罚者当不在少数,皆大欢喜。以荷叶为杯的饮法*早出现在曹魏时代,以簪刺透叶柄,以荷柄为管吸饮,称为“碧筒杯”。(《酉阳杂俎》)苏东坡亦好此戏,并有诗记其趣,言“碧筒时作象鼻弯,白酒微带荷心苦”[《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四首》(其三)]。林洪《山家清供》称为“碧筒酒”,以为暑月泛舟,风薰日炽,畅饮碧筒,“真佳适也”。 宋代耀州窑青釉荷叶高足盘 明代犀角碧筒杯 碧筒荷叶 吃瓜,古人有时也能吃出一些新的名堂来。《清异录》说,五代吴越有一种霅上瓜,“钱氏子弟逃暑,取一瓜,各言子之的数,言定剖观,负者张宴,谓之‘瓜战’”。这种瓜的子可能有较为固定的数目,猜中的人应为多数,否则都猜不中,都是负者,等于没猜,不能确定该谁出钱请客。同是吃瓜,还有借这机会比试学识的,又是另一种趣味。如《挥麈录》说: 宣和中,蔡居安提举秘书省。夏日,会馆职于道山,食瓜。居安令坐上征瓜事,各疏所忆,每一条食一片。坐客不敢尽言,居安所征为优。欲毕,校书郎董彦远连征数事,皆所未闻,悉有据依,咸叹服之。 要想尝瓜,你得先讲一个关于瓜的故事,还要有根有据,讲一个故事吃一片瓜。蔡居安名攸,为权奸蔡京之子,他出这个主意,事先大概有所准备,所以他讲的故事*有趣,他的同僚有碍面子,不敢畅所欲言,宁可少吃几片瓜,也要让主人争这个先。唯有校书郎董彦远不论这个,讲了个痛快,一定也吃了个痛快。大家佩服他的不仅是学识,还有他的胆量。 传花,在古时也常常作为筵宴上的一个有趣的节目,我们在谈酒令时已述及。《红楼梦》提到贾府每在元宵、中秋击鼓传花,罚酒说笑,这个玩法在现实生活中还能见到。古时还有数花罚酒和斗花买宴的故事,也值得一提。叶梦得《避暑录话》说,欧阳修在扬州作平山堂,十分壮丽,有“淮南**堂”之誉。他每在暑天,凌晨时带客人前往游观,并设宴款待。令人“取荷花千余朵,以画盆分插百许盆,与客相间。遇酒行即遣妓取一花传客,以次摘其叶,尽处则饮酒,往往侵夜载月而归”。这也是传花之戏,只是不用击鼓,接花后摘取一片花叶,叶尽之时便是罚酒之时。斗花买宴事,读《清异录》便可知晓: 刘鋹在国,春深令宫人斗花。凌晨开后苑,各任采择。少顷,敕还宫,锁苑门,膳讫,普集,角胜负于殿中。宦士抱关,宫人出入皆搜怀袖,置楼罗历以验姓名,法制甚严,时号“花禁”。负者献耍金耍银买燕。 摘的花儿不美,你就得献上金银首饰为皇上买宴。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国君刘鋹的这个做法,说是雅,但办得并不雅,宫人要想作弊是不成的,有搜身之虞,严厉的“花禁”带来的除了丰盛的筵宴,也许还有载道的怨声。 大约花与果更能引人进入高雅的境界,所以人们对花果的兴致总是那么高,宴饮的花样也就常常能翻新了,让我们再举几个例子。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说,有一种将酒杯放入荷花内再进饮的新奇方法,作者亲口体味过,感觉很不错: 折正开荷花,置小金卮于其中,命歌姬捧以行酒。客就姬取花,左手执枝,右手分开花瓣,以口就饮。其风致又过碧筒远甚,余因名为“解语杯”。 饮者闻到的有酒香、荷花香,清醇的感觉一定很美。唐人称荷花为“解语花”,所以这里就有了“解语杯”的雅名。 古人还有直接以果壳作杯饮酒的,也极是雅致。林洪《山家清供》提及的“香圆杯”便是,他说:“谢益斋不嗜酒,常有‘不饮但能著醉’之句。一日,书余琴罢,命左右剖香圆作二杯,刻以花,温上所赐酒以劝客,清芬霭然,使人觉金樽玉斝皆埃溘之矣。”香圆果为长圆形,味酸不美,剖作酒杯,美在金玉之上,所言雅致而已。《清异录》还提到五代后唐国君以新橘皮作“软金杯”事,国君高兴了,还拿这橘杯恩赐近侍,作为褒奖。 没有花果,石块也可以成为寄寓情趣的对象。明人于慎行《谷山笔麈》记官至吏部尚书的杨巍,就有这种雅致。于氏自己曾仿照杨巍的样子,不酬石块而酌菊花,也极有情趣。书中这样写道: 杨公好奇,多雅致,平生宦游所历名山,皆取其一卷石以归,久之积石成小山,闲时举酒酬石,每石一种,与酒一杯,亦自饮也。予慕其事而无石可浇,山园种菊二十余本,菊花盛开,无可共饮,独造花下,每花一种,与酒一杯,自饮一杯,凡酬二十许者,径醉矣。 雅兴也不一定非要借题发挥不可,离了花果山石也成。《世说新语·捷悟》说,有人送了曹操一杯乳酪,曹操尝了一小口后,在杯盖上题了一个“合”字,将杯子递给座中人看。大家看着杯子直愣神,不知是什么意思,谁也不敢动那杯子。到了杨修,他大模大样端起杯子就吃了一口,说:“曹公是让咱们一人来一口,你们犯什么嘀咕!”原来曹操写的那“合”字,拆开来便是“人一口”。看来曹操还有一种幽默感,让僚属尝了美味,开了心。 说到幽默,文人在饮食活动中更有尽兴的发挥,留下不少千古佳话。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卷五十一收录了以下两个例子,可算是绝妙的饮食幽默: 昔人请客,柬以具馔二十七味,客至则惟煮韭、炒韭、姜醋韭耳。客曰:“适云二十七味,何一菜乎?”主曰:“三韭非二十七耶!”钱穆父尝请东坡食皛饭,子瞻以为必精洁之物,至则饭一盂、萝卜一碟、白汤一盏,坡笑曰:“此三白之为皛耶?”相对哄然。 “三韭”故事出在南齐人庾杲之身上,庾为尚书驾部郎时,“清贫自业,食唯有韭菹、瀹韭、生韭杂菜。或戏之曰:‘谁谓庾郎贫,食鲑常有二十七种。’言三九也”(《南齐书·庾杲之传》)。 “三白”之事,苏东坡一人就曾两度经历过,一次是与钱勰(穆父)共享,一次是与刘攽(贡父)合餐。对后一个故事,明代张鼎思《琅邪代醉编》有较详细的述说,事情是这样的: 苏东坡有一次对刘贡父说:“从前我曾有幸与人(当是指钱穆父)共享‘三白’,觉得十分香美,当时简直不再相信世间有什么八珍之馔。”贡父问这“三白”究竟是什么美味,东坡答道:“是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饭。”原来是用生萝卜就盐佐饭,逗得贡父大笑不止。 此后过了许久,刘贡父下了一帖请柬,邀苏东坡吃皛饭。东坡没加思索,以为刘贡父读书多,学问大,皛饭一定出自什么典故,于是欣然前往。到了刘家一瞧,看到食案上只摆有萝卜、白盐、米饭,这才明白贡父是以“三白”的旧事开玩笑,于是操起碗筷,几乎是一扫而光。东坡起驾回府时,对贡父也发出了一个邀请:“明日请到我家来,当准备毳饭招待。” 贡父明知这是戏言,只是不解毳饭究竟为何物,次日还是兴冲冲地到了苏府。二人见面,谈笑很久,过了中午,还不见设食。贡父饿得不行了,张口要饭吃,东坡不动声色,让他再等一会儿。如此再三,东坡回答如故。贡父急了,说是饿得实在受不了,这时只听东坡慢慢地说:“盐也毛,萝卜也毛,饭也毛,这不是毳饭是什么?”“毛”,“无”也,意为:盐无,萝卜无,饭也无,三无谓之“三毛”,也就成了毳饭了。贡父听了,捧腹大笑道:“我想先生一定会找机会回报我那皛饭的,只是没想到有这么一回事。”不过,玩笑之后,东坡还是摆了实实在在的筵席,刘贡父饮到很晚才离去。 “三白”早在唐代便是贫苦人家清淡饮食的代称,杨晔《膳夫经手录》说:“萝卜,贫窭之家与盐、饭偕行,号为‘三白’。”宋代文人以“三白”相戏,为的是让饮食生活增加一点色彩,多得一种兴味,并非真的想追求那种清苦的生活。 兴致何以为雅?具有不同经历的人,认识会有明显的不同,难求一律。有喜热烈的,也有爱清静的,难分高下。唐代有名的高僧懒残,懒而爱吃残羹剩饭,故有此名。据《山家清供》说,懒残深夜围着炉火烤芋头吃,有人来请,他一口回绝:“尚无情绪收寒涕,那得工夫伴俗人。”现在连冷天冻出来的鼻涕都顾不得擦,哪还有功夫去应付俗里俗气的人呢?另外还有隐士作诗一首,云:“深夜一炉火,浑家团栾坐。煨得芋头熟,天子不如我。”围炉等着芋头熟,便觉得真命天子也该羡慕他了。又如清人陈澧,不追求那样的新奇之雅,却满足于幽境的清兴,有《秋夜即事》诗为证: 中秋一醉不嫌迟,莫负今宵把酒卮。 人有幽怀爱深夜,天将明月答新诗。 四山雨气全成水,一桁楼阴倒入池。 野鹤闲鸥都睡了,此时清兴有谁知? 谁知?他知,我晓,你未必明了。
    目录
    重版前言 **章 饮食与中国远古文化 一、黄土与大河的养育 二、悠久的火食传统 第二章 五味调和 一、从大羹玄酒到五味调和 二、八珍百羞说御膳 三、乡味与菜系 四、素食清供 五、羌煮貊炙话“胡食” 第三章 岁时饮馔 一、迎春 二、消夏 三、爽秋 四、暖冬 五、岁时的寄托 第四章 太官·庖人·食经 一、天官·太官·光禄寺 二、庖人与厨娘 三、市厨与中馈 四、食经种种 第五章 茶道 一、茶食和茶饮 二、茶圣与《茶经》 三、龙团凤饼 四、茶中趣 第六章 酒中三昧 一、禹诫与酒诰 二、酒徒·名士·酒仙 三、“礼饮三爵” 四、酒令 第七章 亦食亦药 一、五味与保健 二、饮食宜忌 三、以食当药的食疗术 四、以药当餐的药膳方 第八章 独具一格的进食方式 一、餐匙源流 二、箸史 三、中国餐叉之谜 四、分餐与会食 第九章 吃的艺术 一、精味 二、悦目 三、夸名 四、美器 五、佳境 六、雅兴 七、绝咏 八、妙喻 第十章 食礼 一、礼始诸饮食 二、宴饮之礼 三、待客之礼 四、进食之礼 五、“会约”与“觞政” 第十一章 古代饮食观 一、“嗟来之食”与食客三千 二、诸子食教 三、梦想长生与追求不朽 四、“食必方丈”的**派头 五、宋人食观 六、袁枚如是说 第十二章 食功论 一、祭先礼神 二、期友会亲 三、报上励下 四、安邦睦邻 五、养性健身 初版后记 参考文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