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是谁在呼唤我的名字
QQ咨询:
有路璐璐:

是谁在呼唤我的名字

  • 作者:王剑波 著
  • 出版社:宁波出版社
  • ISBN:9787552649444
  • 出版日期:2023年06月01日
  • 页数:280
  • 定价:¥5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是谁在呼唤我的名字》是一部散文随笔集。作者在个人史的书写中抚今追昔,观照自我,往还于人生诸阶段,理解个人的成长历程,理解一代人的沧桑。作者的人生轨迹与时代的变迁印记不可分割,通过纪实性的个人史叙事来打开声音的道路,由己及人,由昔及今。全书三辑内容,分别回应“来自故乡的呼唤”“来自岁月的呼唤”“来自远方的呼唤”,以对照追忆、行走、归去来兮,语言雅致清丽,文字饱含生命的深情。
    文章节选
    清溪水静静流 清溪,我家乡的溪。 *初的时候,水滴从天台山的树丛石缝间渗出,汩汩细流在苍山北麓形成大柳溪和泳溪,两溪汇合成了清溪。清溪进入宁海桑洲境内,自西向东蜿蜒而去,在旗门港注入三门湾,*后汇进东海千顷碧波。 溪水一路流淌,用她的清流浇灌着稻麦、南瓜和番薯,孕育出香鱼、石蛙和毛蟹,也滋养了健壮的男人和娇美的女人。两岸村庄,在桑树、柳树和樟树的掩映之下,白墙黛瓦的屋舍间,炊烟缭绕,鸡鸣犬吠。 在交通阻隔的年代,清溪上排运兴盛,木材、毛竹顺流而下,销往上海、宁波,日用品和海产品逆水而上,供应西南山区。排运行业的发达,使桑洲成为周边几个县的商品集散**,农历逢五逢十,古老的街市人声鼎沸。 人们习惯把家乡的河流称为“母亲河”,在桑洲,我们同样将清溪看成是养育两岸百姓的母亲! 清溪在山里犹如少女一般奔跑,遇到断裂的峡谷便会纵身跳下,遇到阻拦的岩石便会高声喧哗。过了“辽车”这个地方,溪流在山脚下拐了一个弯,变得平静舒缓,宛如一位成熟的少妇,庄重而内敛。 在这段溪流的岸边,有着“坑口”和“后沙”两个村庄;在这两个村庄里面,住着我的两位母亲——两个奶娘。 我出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母亲是教师,辗转在乡村任教,无暇养育我这初生的婴儿,于是便把我寄养到后沙奶娘家。 当初的一切,我无从回忆。但可以想象,在那个暮春的早晨,奶奶抱着襁褓里的我,穿过长长的桑洲老街,沿着山脚鹅卵石的小路往前走去。就在这时,我们和清溪相遇。清溪上布着“石步”,水流遇到石步的阻挡,在太阳下闪着炫目的白光,发出哗哗的响声。我不知道奶奶跨越石步的时候,会不会感到眩晕,但她的脚步肯定不会犹豫,因为她将养育孙子的希望寄托在溪流那边的村子,只会坚定地往前走去。 从我记事起,每次去后沙奶娘家都是从后门进入。穿过长着苔藓的甬道,一边是房屋的后墙,一边是用大块鹅卵石堆砌而成的矮墙,矮墙的那边是菜园,种着时令蔬菜以及桃树、梅树和梨树。后门旁边栽着竹子,四季竹的枝叶挡住了门口的光线,房子里面就显得幽暗。而从前门看去,则是一个并不完整的四合院,道地显得宽敞明亮。站在门前廊下,可以看见近在咫尺的青山,而清溪就从山下流过。 我在后沙奶娘家寄养时间并不太长。在我之前,奶娘已经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并且都长我不少,等到哺育我的时候,奶娘的年纪大了,仅有的乳汁已经不能满足我生长的需要。于是,我来到了坑口奶娘家。 坑口离后沙并不远,中间也就隔着一片稻田,沿着蒲公英和车前子匍匐的田间小路,眨眼间就到了。 与后沙相比,坑口称得上是大村。从桑洲方向过来,村口是学校,旁边有祠堂,村子里的墙弄纵横交错,马头墙比肩而立,显示出一个村落历史的悠久。从祠堂旁的小店右拐,顺着村道往前,走过一条窄窄的墙弄便到了奶娘家。这是一个紧贴大道地的小院子,房子呈直角尺形状,奶娘家便在尺子的直角处。厨房的后门有一条沟渠,引进来的清溪水在无声流淌,人们可以在沟渠里洗菜涤衣,夏天也可以直接站到渠里洗澡沐浴。 在坑口、后沙这片清溪环绕的土地上,在两座浙东随处可见的普通农舍里,我度过了生命*初的时光。在这里,冬天的阳光轻抚着堂前廊下的摇篮,给我以温暖;夏日的穿堂风吹过道地,送我以清凉。在那些饥馑的日子,我的两个奶娘吃的是番薯、南瓜,甚至吞糠咽菜、食不果腹,却用甘甜的乳汁喂养了我;她们都是识字不多的农妇,并不懂所谓的育儿知识,凭的是一颗纯真的心,抚育着我。我学会了爬坐,学会了站立,迈出了人生的**步;学会了发声,学会了说话,留下了至今难以改变的乡音。 少年时代,我曾经多次回到两个奶娘身边。每年正月初二一早,我都会穿着过年的新衣服,提着粗纸包裹的年礼,兴冲冲地跨过清溪去给奶娘拜岁。回到她们的身边,就是回到母亲的怀抱。 这个时候,两个奶娘都一样,总是嘘寒问暖,把米胖糖、炒瓜子、番薯糕一股脑儿地往我手里塞,问我中午喜欢吃粽子还是麻糍,或者是炒糯米圆还是炒米面。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农家为过年准备的鸡、肉、鱼、鸭等“硬菜”,只用于待客,一碗好一些的“硬菜”,往往反复蒸煮反复上桌,一直到正月十四才作罢。而对我,两个奶娘总是另眼相待,每餐都要在我的碗里放一只鸡腿或者一个肉圆,一旦推辞,就会不高兴。 当我衣袋里装着她们给的压岁钱,手里提着她们为我准备的食物回家的时候,或者是坑口奶娘或者是后沙奶娘,总是牵着我的手,一直送到清溪边,一路行走,一路叮咛,要我路上小心,直至我已过了清溪,奶娘仍站在溪的那边向我招手。早春的风从溪上吹来,吹乱了她的头发;我背过身向回家的方向走去,但总觉得奶娘的目光始终在注视着我。 放了暑假,我有时也会去奶娘家。在坑口和后沙,我有两个姐姐、四个兄弟,我就跟着他们去放牛,牵着或骑着水牛走过田埂或者放牧山坡;跟着去拔草收割,听他们教我辨识草木五谷;跟着去捉鱼捕虾、游水嬉戏,让清亮的溪水拥抱我整个身躯。在那段时间,我肆意地享受着亲情,尽情地投入大自然之中,体会到了无忧无虑的快乐。 随着年龄的增大,我先是去隔山隔水的海滨农场插队,接着又到远离家乡的城市读书并在那里安家,虽然心里还想着奶娘,但和以前相比,回到她们身边的次数是越来越少了。 儿子出生的时候,坑口奶娘去我生活的城市探望。一进家门,她就抱起我的儿子,那慈爱的眼神,那种小心翼翼唯恐惊吓到婴儿的神态,深深地感动了我和妻子。 1985 年春节,我带着妻儿回到坑口、后沙。那时农村已经实行联产承包,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坑口奶娘家住上了新房,人人都面带喜色。后沙奶娘已经明显见老,看到我们一家到来,她忙着点火做饭。在这个空当,我带妻儿去了村边的溪滩。溪水还一如既往地流着,溪边的山峦还如往昔一般青翠,看着脚步蹒跚、快乐戏水的儿子,仿佛岁月倒流,我看到了自己当年在溪边的模样。 想不到的是,这是我*后一次见后沙奶娘,*后一次吃她亲手做的饭菜。1988 年夏天,清溪流域山洪暴发,坑口、后沙更是首当其冲,受灾严重。我得到消息,曾写信给两个奶娘询问情况,但终于还是没有回去看望,留下了遗憾。 *后一次看望坑口奶娘是在2006 年,那时她已经病重在床。看到我和妻的到来,她微笑着和我们聊天,问家里的一些情况,但可以看出,她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想要表达却力不从心,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精干生辣的奶娘。 离开坑口返程的路上,我的内心充满惆怅,回忆起与两个奶娘在一起的日子,点点滴滴,历历在目。经过五福桥的时候,我停车走上桥头。这是一座古桥,据说因为曾在明朝万历年间由县令曹学程改建,所以当地人也称此桥为“官桥”。我在桥上驻足停留,这座历经沧桑的古桥,几经修复,仍承载着南来北往的车辆和行人;我手抚栏杆往下看去,桥下的清溪已经流淌了千百年,至今仍在不知疲倦地流向远方,如果不仔细倾听,就很容易忽略流水发出的声音。这古桥,这清溪,就像一个宠辱不惊的老人,不管你是否关注,她总是默默地存在,默默地承担着自己的责任。我的思绪还沉浸在与奶娘一起生活的情景里,一时间,竟分不清出现在眼前的,是古桥,是清溪,还是两位奶娘的身影。
    目录
    **辑 乡音乡情 清溪水静静流 … 003 难忘风中那盏灯 … 011 老宅里的守望 … 018 血脉里的眷恋 … 028 面对低垂的稻穗 … 035 记忆中的那缕炊烟 … 042 山腰上的汽车站 … 049 山坳里的村庄 … 056 三上南山岗 … 065 一个叫大郑的村子 … 072 是谁在呼唤我的名字 … 077 第二辑 风的痕迹 乡村学校 … 087 那个夏日,那片田野 … 094 公社年代的拖拉机 … 097 车岙港畔的友谊 … 103 月光遍地的夜晚 … 109 在夜色中歌唱 … 119 走!到桑洲岭攮车去 … 129 在那高高的冠峰山上 … 136 我的青春跋涉在王爱山岗 … 146 炮声相伴的日子 … 153 秋天的回访 … 160 中文系情结 … 179 记得当年高考时 … 188 第三辑 大地行吟 到老里克湖去看雪 … 197 桃花灿烂 … 204 草原印象 … 209 行走杨家岭 … 214 凉山二题 … 220 向着春天的叙事 … 227 山中星光 … 234 寻迹珞珈山 … 239 在那遥远的地方 … 246 白马湖畔春晖暖 … 254 好大一棵树 … 259 穿行藏兵洞 … 265 倾听流水的声音 … 271 后记 … 276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