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复活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记(亲签版,皇皇巨著《考古中国》,《南渡北归》作者岳南集三十年精力完成,讲述中国11个重大考古与发现。)
QQ咨询:
有路璐璐:

复活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记(亲签版,皇皇巨著《考古中国》,《南渡北归》作者岳南集三十年精力完成,讲述中国11个重大考古与发现。)

  • 作者:岳南 著,博集天卷 出品
  •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572612084
  • 出版日期:2023年08月01日
  • 页数:544
  • 定价:¥8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关中平原,骊山脚下,巍峨的秦始皇陵已沉睡两千多年。直到1974年3月,附近村民在打井时打出一堆“瓦爷”,几处兵马俑坑重见天日,才拉开了秦始皇陵发掘考古的序幕。 本书全景展现了秦始皇陵兵马俑被发现、发掘的详细过程,后世对兵马俑的保护情况和国宝出土后各方的恩怨纠葛。此外,作者还通过对兵马俑等文物背景的分析,再现了秦始皇及其臣僚妃嫔的跌宕命运,探讨了大秦帝国的荣辱兴衰和秦始皇一生的是非功过。
    文章节选
    1974年初春,严重的旱情威胁着中国西部八百里秦川。
    返青的麦苗在干渴的折磨下趴伏在尘沙飞扬的大地上,有气无力地祈求着上天的恩赐。
    在这片坚硬广袤的黄土地上,一切生命都需要水的��润。忠诚的祈祷并没有感动上天。日复一日,不曾有一滴水珠从天上洒下。此时,坐落在骊山.脚下的西杨村也不例外,或许,因村里的大部分土地正处于骊山北麓大水沟口的山前洪积扇上,沙质土壤蓄水性极差,农作物的成长多半靠天,才越发加重了村民们对水的关注与对麦苗的厚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成年人都深深懂得,当田园的麦苗枯萎之时,也是他们自身的生存受到胁迫之日。
    本书讲述的故事从这里开始了。夕阳的余晖笼罩着村南的柿树园,折射出令人心焦的
    光。奔走了一下午的西杨村生产队队长杨培彦和副队长杨文学,站在柿园一角的西崖畔上,两人眼望着这片只长树木、不长庄稼的荒滩,再三犹豫,踌躇不定。
    太阳从西方落下,小鸟跳动着在树林中急匆匆地寻找栖身之处。杨培彦吐了一口烟雾,将纸卷的烟蒂扔到地上,又狠狠地踩了一脚,终于下定决心,挥起笨重的镢头在脚下石滩上画了一个不规则的圆圈:“就在这里吧!”
    杨文学望望骊山两个山峰中间那个断裂的峪口,正和身前的圆圈在一条直线上,心想水往低处流,此处既然跟山峰间的沟壑相对应,地下水肯定不会少。于是他点了点头说:“也好,但愿土地爷帮忙吧。”
    此时的他们,谁也没有想到,这个不规则的圆圈意味着什么。
    翌日晨,以西杨村杨全义为首的杨新满、杨志发等6个青壮年,挥动大镢在杨培彦画的圆圈里挖掘起来。他们要在此处挖一眼大口径的井,以解决燃眉之急。尽管地面布满了沙石,镢到之处火星四冒,但在干旱中急红了眼的农民,还是以锐不可当之势穿越了沙石层。将近中午,工程进度明显加快。
    当挖到1米多深时,出乎意料地发现了一层红土。这层红土异常坚硬,一镢下去只听到“咚”的碰撞声,火星溅出,却无法穿透它。
    “是不是咱们挖到砖瓦窑上了?”井底的杨新满放下镢头,擦把额头上的汗水,不解地望着众人。
    “可能。听老人们说,咱这一带过去有不少烧砖瓦的土窑。”杨全义说着,递过一把镐头,“来,用这玩意儿挖挖看。”
    井下又响起了“咚咚”的声音,坚硬的红土层在杨新满和杨志发两个壮汉的轮番攻击下,终于被凿穿了。这是一层大约30厘米厚的黏合状红土,很像烧窑的盖顶,此时大家并未深究,只凭着自己有限的所见所闻,真的认为是一个窑顶(实则是兵马俑坑封土的夯土层)。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概念,在以后的挖掘中面对出现的陶片,都被他们和砖瓦窑联系在一起,也就不再奇怪了。
    越过了红土层,工程进展迅速。不到一个星期,这口直径为4米的大井就已深入地下近四米。此时,没有人意识到,他们手中的镢头离那支后来震惊世界的庞大军阵,只有一步之遥了。
    历史记下了这个日子——1974年3月29日。
    当杨志发的镢头再抡下去又扬起来的瞬间,秦始皇陵兵马俑.军阵的**块陶片出土了。奇迹的**线曙光划破黑暗露出地面。
    遗憾的是,这块陶片的面世并没有引起杨志发的重视,他所渴求的是水,在他的心目中,水远比陶片重要。于是,杨志发和同伴的镢头便接二连三地向这支地下军阵劈去。
    一块块头颅、一截截残肢、一根根断腿相继露出,这奇特的现象终于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这个砖瓦窑还有这么多烂东西?”一个青年将一截陶质残肢捡起来又狠狠地摔在地上,沮丧地小声嘀咕了一句。
    “砖瓦窑嘛,还能没有点破烂货?快挖吧,只要找到水就行。”杨全义在解释中做着动员。那青年人叹了一声,又抡镢劈向军阵。
    几分钟后,在井筒西壁的杨志发突然停住手中的镢头,大声喊道:“啊,我挖到了一个瓦罐。”
    听到喊声,正在运土的杨彦信凑上前来,见确有一个圆口形的陶器埋在土中,便好心地劝说:“你慢慢地挖。要是 还没坏,就拿回家到秋后焐柿子,听老人们说,这种瓦罐焐出来的柿子甜着呢!”
    目录
    序一 梦想与光荣(何三坡) 序二 一部认理求真的良心之作(王学理) 序章 复活的梦想 **章 穿越世纪的曙光 第二章 横空出世 第三章 三军仪仗动地来 第四章 人类星光闪耀时 第五章 世界第八奇迹 第六章 陵园探宝 第七章 跨过岁月的长河 第八章 将军俑头被盗案 第九章 时代的悲伤 第十章 再惊世界殊 第十一章 秦陵地宫之谜 第十二章 秦俑坑焚毁的对话录 第十三章 难以褪色的历史底片 第十四章 偏离航道的滑行 第十五章 为了忘却的纪念 末章 孤愤 附录 秦始皇大事记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