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良知——人性的起点
孔子和弟子之间不过多地讨论人性,但他对人性见解平常而深刻。他只说了八个字“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思是:人性是相近的,但后天的学习不同,所以��与人的差距很远。他还说“天生德于予”。意思是:天将美德生给我。前面一句话开启了苟子重视改造人性的思想,后面一句话开启了孟子重视扩充人性的思想。
滕文公还在做太子的时候,有一次出访楚国,经过宋国时,特地拜见了孟子。孟子对他讲了人性本来是善良的道理,开口闭口都在说尧舜的事。孟子说的大道理让滕文公这个小国的储君感到高不可攀,琢磨了一路,从楚国返回时,又去拜访孟子,想问问有何捷径可行。孟子好像有预感似的,见面就说:“太子怀疑我的话吗?其实能够遵循的大道只此一条。齐国有个勇士和齐景公谈论自己的勇气,他说我面对强敌,心想:他是个男子汉,我也是个男子汉,我为什么要惧怕他呢?孔子的弟子颜回说,舜是什么样的人,我也是什么样的人,有作为的人就应该像舜那样。曾子的弟子公明仪说,文王,是我的老师;周公难道会欺骗我?你们滕国虽说小了一些,但拼拼凑凑也有五十里见方,还是能治理成一个好**的。《尚书》中说:如果用药不能让人头晕目眩,就治不好病。你不要怕做不到啊!”
孟子之所以认为自己讲的道理是**可行的,是因为他回到了大道的起点,这个起点就是人性。每一个人都具备同样的人性,因此每个人都具备同样的起点。孟子认为,尧舜成为圣人就是人性发展的理想过程,内在于人性中的美德就是我们的资源,只有从人性这个起点出发,才能修身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这个起点没有凡人与圣人的分别,有人问过孟子:“人人都能成为尧舜吗?”孟子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当然!”也没有文化与种族的分别,孟子说:“舜是东夷人,文王是西夷人,他们生活的地方相距千里,时代相差千年,但他们得以成为圣人,统治华夏,所作所为竟然完全一样,因为成就圣人的道路是一样的。”因此,孟子发明了“性善论”作为自己思想的起点,这个起点包括两个内涵:**,人性平等,这种平等性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天赋人性。第二,天赋人性中*重要的是道德禀赋。 古代中国不仅是人类的文明摇篮之一,也是人类的精神摇篮之一。
按照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883-1969)的观点,在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和中国文明出现之后,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以公元前500年为**,世界上又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文明,可以称之为轴心时代(Axial Age)这文明中出现了一些大思想家,对人类和世界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提出了思考,提出了解脱或超越的目标与途径。中国的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思想家,印度的《奥义书》和释迦牟尼佛,希腊的诗人荷马、悲剧家修昔底德、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柏拉图、阿基米德,巴勒斯坦的先知等等,几乎是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互不了解的情况下出现。他们创立了人们至今赖以为精神基础的思想范式或世界宗教,他们仍然与我们生活在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