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20世纪中国女性角色变迁(性别学书系)
QQ咨询:
有路璐璐:

20世纪中国女性角色变迁(性别学书系)

  • 作者:蒋美华
  •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1060699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241
  • 定价:¥3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20世纪中国女性角色变迁》分为四章。**、二章**解读了“辛亥--五四”时期即1900--1923年间的中国女性角色变迁。辛亥革命时期是现代女性角色模式萌生的时期,五四时期是现代女性角色摸式初步构建的时期。这一时期,先进的中国女性致力千突破传统的角色模式,不畏艰难地塑造着新型的家庭角色和丰富的社会角色,从面开辟出女性角色的现代化之路。
    第三章主要阐述了20世纪末期改革开放后二十余年间(1978-2000)中国女性角色的变迁。这一时期是现代女性角色模式演进的时期。中国女性回应时代的挑战,积极进行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的现代化调整,从而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第四章对这两个历史时期的女性角色变迁进行比较分析。从角色变迁的起点,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全景式考察,二者的趋同性和差异性显而易见,从中不难看出女性角色变迁与社会转型之间紧密的互动关系。因而,女性角色的现代化调控,一方面有赖于女性自身的不懈努力,一方面还需要社会的鼎力协助。21世纪,我们对中国女性的角色变迁充满信心。
    文章节选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男女两性始终在社会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种性别角色的分工与合作,寄予着社会对不同性别群体不同的角色期待,也规范着男女两性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正是在经济的、制度的、文化的等诸要素的多重建构中,女性被构建成反映不同历史时代风貌的角色形象。循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我们看到在母权制解体之后,女性在第二性身份的建构过程中并不是始终遵从传统社会的规范,而是在社会的转型中不断地解构传统的角色,不断地进行着现代角色的建构。
    中国女性角色的现代变迁,在20世纪初期和末期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两个时期中国社会的剧烈转型为中国女性角色的现代变迁提供了强有力的外部动力,而中国女性特别是其中先进女性性别意识的觉醒,则为女性角色的现代变迁提供了内在驱动力。在内外因素的合力下,中国女性角色的变迁成为了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浸透了女性角色变迁的酸甜苦辣,记载了先进男士的奔走呼吁,也打上了社会制度、文化变迁等因素的种种烙印。这两个社会转型时期中的中国女性角色变迁,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解读,这样才能弥补历史描述的女性缺失的失衡现状,从而真实地再现一个原本由男女两性共同构成的性别社会的全貌。女性不应是历史话语的失语者,女性的角色变迁需要我们在社会性别视野下进行理性思考。关注20世纪中国社会的转型,就需要关注女性的角色变迁。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共同解读20世纪中国女性的角色变迁。
    在男女两性构成的性别社会中,女性因其性别身份长期以来处于不公正的角色成长环境中,社会文化、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等诸多因素整合在一起,共同制约着女性角色的顺利成长,也制约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和文明程度。20世纪中国社会的剧烈转型,为中国女性角色的现代化变迁提供了****的发展机遇。在此期间,中国女性应和着时代的要求,开拓性地实践着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的现代化变迁,进而也推进了整个社会的现代化。由此可见,关注女性角色变迁,不但有助于推进女性“自由的全面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推进整个社会的协同发展。但遗憾的是,在现有的女性研究成果中,尚缺乏对20世纪女性角色变迁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为此,蒋美华在南京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就以敏锐的学术眼光,大胆创新,勇于探索,选定以20世纪中国女性角色变迁为研究范畴,**探究20世纪处于社会转型期的辛亥革命、五四时期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角色的变迁。经过对研究资料的认真搜求、考订和征引,蒋美华一气呵成地写就了博士论文《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女性——“辛亥一五四”及改革开放以来女性角色的变迁》。
    目录
    导言:关注女性角色变迁
    一、研究范畴
    二、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研究理论
    1.角色理论
    2.现代化理论
    3.社会性别理论
    (二)研究方法
    三、相关研究的审视
    四、研究思路与意义
    **章 辛亥革命时期现代女性角色模式的萌生
    **节 传统女性角色模式的回溯
    一、儒学樊篱下女性角色的历史定格
    (一)在室女的角色:在家从父
    (二)婚嫁女的角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三)既嫁妇的角色:既嫁从夫
    二、西学东渐中女性角色的趋变动向
    (一)冲击与回归:太平天国与传统女性角色模式
    (二)关注与微变:西方传教士与传统女性角色模式
    (三)比较与反思:早期维新派与传统女性角色模式
    (四)启蒙与变动:维新派与传统女性角色模式
    1.角色期待:女性角色模式的解读
    2.角色塑造:女性角色模式的演绎
    第二节 挑战传统:辛亥革命时期女性角色的变迁
    一、女性家庭角色的错动
    (一)改造女性家庭角色的期待
    1.家庭变革式的角色期待
    2.毁家式的角色期待
    (二)女性家庭角色的现代变迁
    二、女性社会角色的跃出
    (一)女性政治角色的生成
    1.角色期待:“女国民”
    2.角色扮演:从军参政尽显风流
    (二)女性经济角色的变异
    1.角色期待:恢复“营业之权利”
    2.角色建设:女性就业与创业
    (三)女性教育角色的开发
    1.角色期待:“开女智、兴女权”
    2.角色塑造:教育活动中的女性风采
    (四)女性生活角色的调节
    1.女性生活角色变奏论
    2.女性生活角色演变图
    三、女性角色变迁的评估
    (一)昂扬着救国主义的旋律
    (二)贯穿着“男性特色”的主线
    (三)弥漫着欧风美雨的气息
    (四)交织着转型时期的特征
    第二章 五四时期现代女性角色模式的构建
    **节 北洋军阀统治下女性角色变迁的逆流
    第二节 寻找出路:五四时期女性角色的变迁
    一、女性家庭角色的调整
    (一)角色期待:“新妇女”的构想
    1.新角色的开启:贞操节烈与女性
    2.新角色的发展:婚姻革新与女性
    3.新角色的延伸:家庭改制与女性
    (二)角色扮演新动向
    二、女性社会角色的崛起
    (一)女性政治角色的演化
    1.女性政治意识的觉醒与召唤
    2.女性政治角色觉醒的演习
    (二)女性经济角色的拓展
    1.角色期待:经济独立与女性就业
    2.角色扮演:职业平等斗争与女性就业新貌
    (三)女性教育角色的扩张
    1.女性平等教育角色的鼓吹
    2.女性平等教育角色的扩张
    (四)女性生活角色的开化
    1.理念层面:女性新生活角色的论说
    2.实践层面:女性新生活角色的扮演
    三、女性角色变迁的评估
    (一)纵横伸展的角色变迁理论
    (二)发现自我的角色变迁历程
    (三)高亢昂扬的角色变迁精神
    (四)多元共存的角色变迁格局
    二、女性社会角色的剧变
    (一)女性的政治角色
    (二)女性的经济角色
    (三)女性的教育角色
    (四)女性的生活角色
    第二节 回应时代:改革开放以后女性角色的变迁
    一、女性家庭角色的变奏
    (一)女性的婚姻角色
    1.角色的发展
    2.角色的困扰
    (二)女性的生育角色
    1.角色的进步
    2.角色的不足
    (三)女性的家庭生活角色
    1.角色地位的崛起
    2.角色的不平等性
    二、女性社会角色的成长
    (一)女性政治角色的激活
    1.女性政治角色:成长与发展
    2.女性政治角色:困扰与不足
    (二)女性经济角色的撼动
    1.女性经济角色:改革开放中的发展
    2.女性经济角色:改革开放中的困扰
    (三)女性教育角色的勃发.
    1.女性教育角色:改革开放中的提升
    2.女性教育角色:改革开放中的欠缺
    (四)女性生活角色的革新
    1.女性生活角色:革新与进步
    2.女性生活角色:问题与不足
    三、女性角色变迁的评估
    (一)角色变迁理论:“回家”与“就业”的论争
    (二)角色变迁机制:法律与组织的保障
    (三)角色变迁目标:平等与发展的整合
    (四)角色变迁态势:挑战与机遇的并存
    第四章 比较中的审视:“辛亥一五四”与改革开放以后的女性角色变迁
    **节 20世纪女性角色变迁的趋同性和差异性
    一、趋同性
    二、差异性
    第二节 女性角色变迁的调控及其前景预测
    一、女性角色变迁的调控
    二、女性角色变迁的前景预测
    参考文献
    后记

    ……
    编辑推荐语
    20世纪中国女性角色的变迁,是百年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值得我们时它进行深层的解读这样才能弥补历史描述中女性缺失的失衡现状,从而真实地再现一个原本由男女两性共同构成的性别社会的全貌。
    ——蒋美华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