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建筑材料能源与环境:朝向生态可持续发展
QQ咨询:
有路璐璐:

建筑材料能源与环境:朝向生态可持续发展

  • 作者:(澳大利亚)比尔·劳森 张明顺
  •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801359629
  • 出版日期:2000年01月01日
  • 页数:176
  • 定价:¥3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包括八章、二个附录,比较详细地论述了建筑材料的提取、加工:建筑物的设计、使用、维护以及建筑物的拆毁等各个环节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消耗的能量,并结合澳大利亚的实例进行了分析。二个附录中分别介绍了澳大利亚建筑环境政策和建筑物构件的含能计算方法。
    纵观全书,有以下几个特点:(1)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穿于建筑活动的始终,并通过一组指标,定性的评价建材、建筑构件和整个建筑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通过含能的概念,定量地计算了教材提取、加工、建筑结构以及整个建筑物消耗的能量大小,并以此作为衡量建筑活动对生态影响的定量化指标;(3)强调了建筑设计对减轻建筑活动生态影响的重要性,指出了实行生态可持续设计的关键在于提高广大建筑设计师的生态环境意识,加强他们的相关业务知识培训,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4)强调了建筑生命周期环境证件重要性。在考虑建筑活动的环境影响时,不仅要注重设计、材料提取、加工、建筑结构和建筑物的使用与维护等环节,更要考虑建筑物拆毁时的环境影响和有关材料再生和重复利用的可能性。
    文章节选


    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热门的话题之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标志着人们在对人类发展历史的全方位思考同时,渴望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一种经济、社会与环境平衡发展的新模式,一种人类能与自然环境和地球上的生命系统和谐相处的新模式,一种不仅考虑代内公平,而且考虑代际公平的长期的、持续的发展新模式。毫无疑问,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之下,人类的各项活动都要受到应有的限制和约束。
    建筑及其相应的一系列活动是人类改造自然,重塑环境的*主要的活动之一。本书作者劳森博士是一位建筑学家,在多年的建筑实践中,他十分关注建筑与环境、建筑与能耗、建筑与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著成了此书。本书包括八章、二个附录,比较详细地论述了建筑材料的提取、加工;建筑物的设计、使用、维护以及建筑物的拆毁等各个环节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消耗的能量,并结合澳大利亚的实例进行了分析。二个附录中分别介绍了澳大利亚建筑环境政策和建筑物构件的含能计算方法。
    纵观全书,有以下几个特点:(1)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穿于建筑活动的始终,并通过一组指标,定性的评价建材、建筑构件和整个建筑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通过含能的概念,定量地计算了建材提取、加工、建筑结构以及整个建筑物消耗的能量大小,并以此作为衡量建筑活动对生态影响的定量化指标;(3)强调了建筑设计对减轻建筑活动生态影响的重要性,指出了实行生态可持续设计的关键在于提高广大建筑设计师的生态环境意识,加强他们的相关业务知识培训,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4)强调了建筑生命周期环境评价的重要性。在考虑建筑活动的环境影响时,不仅要注重设计、材料提取、加工、建筑结构和建筑物的使用与维护等环节,更要考虑建筑物拆毁时的环境影响和有关材料再生和重复利用的可能性。
    生态建筑的思想是当前建筑业中*活跃的思想之一。推广能耗低、环境影响小、材料可再生回用的新型建筑是今后建筑业发展的方向。本书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和资料,值得广大中国建筑师、设计师以及其他建筑工作者借鉴。
    译者长期以来从事环境保护教学与科研工作,对建筑知识知之甚少,加之英语能力有限,因此翻译中,不妥甚至错误之处在所难勉,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目录
    牛犊小路
    **章 综述
    第二章 生态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 有机建材料:制造过程及环境影响
    第四章 陶瓷材料:制造过程及环境影响
    第五章 金属建筑材料:制造过程及环境影响
    第六章 建筑构件及结构体系:含能
    第七章 生命周期评价(LCA)
    第八章 生态建筑案例研究
    附录A 澳大利亚**建筑研究所(RAIA)环境政策
    附录B 含能表
    结束语
    参考文献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