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突破——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之路
QQ咨询:
有路璐璐:

突破——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之路

  • 作者:刘鸿儒
  •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 ISBN:9787504948052
  •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01日
  • 页数:806
  • 定价:¥98.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是建立历程,下册是发展思路。在上册中反映了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要不要建立和发展资本市场的认识深化的历程。在下册中探讨了如何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的几个重大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强化资本市场的两个支柱,即提高上市公司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机构投资者;另一个是丰富和完善市场体系,包括在发展股票市场的同时如何发展债券市场、期货市场、B股市场,运用好海外市场,建立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等。
    为了便于研究思想认识的演变,全书基本上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了编辑整理,并保留了原稿的内容,没有作修改,属于现在的看法则放在背景介绍和评论中来体现。
    文章节选
    第1章 邓小平、江泽民与中国资本市场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立资本市场是****的,需要以极大的勇气突破传统观念和理论禁区,需要我们党和***高领导人作出英明的决策,并以坚强的毅力加以实施。
    1.1 邓小平与中国资本市场
    邓小平关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关于建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论述和建立资本市场的论述,奠定了推进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以及建立和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我在《刘鸿儒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一书中的**部分专门介绍了邓小平理论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其中有两个题目,分别是“邓小平的改革思想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与金融改革——回忆几件事”。在这本书出版以后,新闻媒体在邓小平诞辰百年之际对我进行了采访,全面系统地回顾了邓小平理论指导金融体制改革和资本市场建设的历程。现选出两篇公开发表的采访稿收入本书。关于江泽民同志和我谈话的内容在本章后文中收入一篇专门的采访稿,为了减少重复,在这部分中作了删节。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
    邓小平同志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也是中国金融改革的引路人。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前夕,我国金融界的老领导刘鸿儒同志,怀着对邓小平同志无比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来到中国金融出版社,接受了《中国金融》杂志的采访。在1979~1995年间,刘鸿儒先后担任过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
    记者:刘主席,谢谢您接受《中国金融》的专访。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金融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作为金融部门的***、金融改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首先请您谈谈邓小平金融思想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大指导意义。
    刘鸿儒: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我们无不感到邓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力量。在过去多年的实际工作中,我体会*深刻的就是邓小平同志亲自关心、指导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我们说,邓小平理论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这不仅是指邓小平多次发表了关于金融改革的重要指示,在关键时刻肯定和支持了金融改革,而且更重要的是,邓小平理论在整体上为金融改革指明了方向,指导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作为经济体制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体制改革,从改革之初,就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他的经济体制改革思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关于金融和市场经济关系的论断以及他*早提出的“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的思想等,为我们突破旧体制的障碍、克服旧观念的束缚,推动我国银行改革、建立**银行制度和发展金融市场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指导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进程。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开始于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党的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实行改革开放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银行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改革的要求,社会各界对发挥银行作用、推动银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早在1979年10月4日召开的中共省、市、自治区委员会**书记会议上,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银行应该抓经济,现在仅仅是算账、当会计,没有真正起到银行的作用。要把银行当做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必须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根据这个指导思想开始了金融体制改革。
    后来我们认识到,为什么小平同志对银行改革这么重视,这么早就提出改革要求呢?我理解他很早就设计了经济改革的蓝图,决心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早在1979年11月26日他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1992年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此后,在十四大文件中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市场经济是货币经济、信用经济。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就要承认和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各种经济杠杆的作用,就要运用价值规律,充分发挥银行的作用。如果不改革银行,银行还是会计、簿记和货币发行公司,市场经济的建立就无从谈起。对金融和市场经济的关系,小平同志讲过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他说:“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金融的作用和地位*精辟、*透彻的概括。
    我国金融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市场经济是金融改革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就是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金融改革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它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前进方向。由此可见,邓小平理论对金融体制改革、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金融体制的建立具有重大的、历史的指导意义。
    记者:请您谈谈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国银行改革的历程。
    刘鸿儒:我国的社会主义金融事业在建国后的30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经历了艰难的历程。文化大革命期间,银行工作的基本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银行系统和财政系统的机构合二为一,人们思想也出现了很大混乱,对银行的职能、作用认识不清。1977年12月,国务院召开全国银行工作会议,决定银行恢复独立的组织系统、整顿银行秩序和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强调发挥银行的作用。当时我在人民银行办公厅工作,这次会议,我参加起草文件,文件的主要内容就是宣布财政和银行分家,恢复银行的独立体制。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银行起不了多大作用,它只是一个会计、出纳、金库。改革初期对于银行如何改并不很清楚。正在此时,传达了小平同志关于“必须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的讲话。当时关于这段讲话还没有文件。我们在机要室查**工作会议简报,从简报上看到了小平同志那段话的内容。“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这句话,成为银行改革的基本思路。许多多年从事银行工作的人对这句话的内涵非常敏感,特别激动,感到这句话抓住了要害。所谓真正的银行就是指要结合中国的实际,建立现代的、科学的银行制度和体系,发挥银行的特殊作用,为四个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资金动力。从1979年开始,人民银行研究的就不仅仅是制度恢复问题,而是如何搞好银行改革问题。当时只是提出了问题,但如何改、向什么方向改却没有找到答案。“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如惊天巨雷,振聋发聩,从此,为银行改革指明了方向。
    建立真正的银行,**步是注重存款和扩大贷款业务范围。计划经济时期银行不注重存款,**规定所有企业单位除了核定的库存现金以外,全部资金都要存到银行,财政系统的钱也要存到银行,当时居民的储蓄很少,所以银行的角色只能是企业和财政的会计、出纳,其作用是“守计划、把口子”。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的以家庭为主体的承包制,城市对企业的放权让利,促进了经济发展,分散在社会上的资金越来越多,人民群众手中的余钱也逐步多了起来,通过银行集中闲散资金搞建设,发挥银行作用就成了一个紧迫的问题。银行开始重视存款,聚集的资金量越来越多,作用也显现出来,但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逐步下降,所以当时就出现了是“大财政、小银行”,还是“大银行、小财政”的争论。
    银行的贷款范围扩大的意义就更大了。过去,银行只能办理企业临时性的、超过定额的流动资金贷款,技术改造、设备更新贷款不能贷,更不要说固定资产投资贷款了。多数由财政部门负责对企业拨款,但只能有多少钱、拨多少钱,财政收入比重下降,各方面用钱的要求又多,靠财政搞建设的路已经走不通了。银行改革打破了只发放流动资金贷款的限制,开始发放技术改造贷款,不久又突破了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禁区,后来又进一步扩大到凡是能还本付息的经济活动都可以贷款。突破流动资金贷款范围,这在当时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引起了社会上关于银行作用的大讨论。发放设备贷款后,一些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比如日用消费品行业发展很快,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商品短缺的问题。1984年后,企业流动资金全部改由银行贷款,取消了财政拨款。
    ……
    目录
    第1章 邓小平、江泽民与中国资本市场
    1.1 邓小平与中国资本市场
    1.2 江泽民与中国资本市场
    第2章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方案形成中的资本市场
    2.1 金融体制改革指导思想的变迁历程
    2.2 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银行作用的讨论为整个金融体制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3 1984年提出的金融体制改革方案
    2.4 1985年中共**对金融体制改革的表述
    2.5 当时争论的几个问题
    2.6 金融体制改革方案设计中对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思考和表述
    第3章 资本市场自下而上的发展过程
    3.1 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资本市场发展的特点
    3.2 关于建立资金市场的讨论和方案的形成
    3.3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资本市场发展的特点
    3.4 1985年关于建立资金市场的一篇文章
    第4章 从1990年深圳股票热到江泽民的谈话
    4.1 1990年5月出现的股票热
    4.2 对深圳股份制与证券市场进行调查
    4.3 李鹏同志、姚依林同志指示由**审计署组织调查
    4.4 深圳市政府派人赴京汇报
    4.5 江泽民同志对股票市场继续试验作了明确指示
    4.6 李鹏同志在出差路上听我汇报
    4.7 我主持工作组对上海股份制试点和股票市场的发展进行调查
    4.8 1991年系统论述资本市场的发言
    第5章 证券交易所成立的前前后后
    5.1 20世纪80年代关于建立证券交易所的讨论和提出的建议
    5.2 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在先
    5.3 深圳证券交易所:先试营业再正式开业
    5.4 应该建立几个证券交易所
    5.5 法人股交易市场的问题
    第6章 争论的深化和邓小平同志的讲话
    6.1 上海、深圳赴京汇报,突出表达了对政治风险的担心
    6.1.1 上海股份制试点工作的汇报
    6.1.2 深圳股份制改革和证券市场的汇报
    6.1.3 **体改委快报表达了对政治风险的担心
    6.2 我们对沪、深两市股份制改革和股票市场发展的综合报告
    6.3 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的调查
    6.4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听取我们的专题汇报
    6.5 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讲话
    第7章 股份制改革思想的发展历程
    7.1 1988年的西直门会议
    7.2 早期股份制改革过程中的规范与发展
    7.2.1 **步是农村的股份制改革
    7.2.2 第二步是发展城市股份制公司
    7.2.3 第三步是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7.3 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推行股份制改革
    7.3.1 股份制企业试点工作座谈会的背景和讨论的**
    7.3.2 我在会议总结时**讲了若干认识问题
    7.3.3 国务院决定积极稳妥地推进股份制改革
    7.4 我在《人民日报》发表《关于我国试行股份制的几个问题》的来龙去脉
    第8章 股份制改革的热潮和“8·10”事件的发生
    8.1 股份制改革及证券市场发展热潮中的问题
    8.2 总结经验、统一认识、严格规范、防范风险——股份制试点座谈会
    8.3 “8·10”事件发生的前前后后
    第9章 中国**个证券监管机构的诞生
    9.1 统一监管的*初尝试 ——股票市场办公会议制度
    9.2 国务院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
    9.3 建立什么样的统一监管机构
    9.4 我出任证监会首任主席
    9.5 开荒、修路、铺轨道——创建中国证监会
    第10章 中国证监会建立初期的施政纲领——《股票市场的风险与管理》
    10.1 股灾难免发生,力求减少损失
    10.2 接受经验教训,强化市场管理
    10.3 借鉴国外经验,探索我国股票市场健康发展的道路
    第11章 依法治市是政府监管资本市场的核心
    11.1 股票条例的出台
    11.2 证券法律制度与证券市场规范化
    11.3 监管体系和监管队伍的建设
    第12章 “阳光是*有效的消毒剂”——建立公开透明的股票发行制度
    12.1 技术性问题搞不好会引发社会问题
    12.2 青岛啤酒发行A股的试验
    12.3 关于股票发行工作程序的意见——1993年在全国股票发行工作程序座谈会上的讲话
    12.4 提高证券承销机构的工作水平——1993年在全国证券承销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2.5 公开透明是完善股票发行和上市制度的核心
    12.5.1 逐步取消计划额度的限制,向核准制过渡
    12.5.2 建立发行审核委员会
    12.5.3 由审批制过渡到核准制
    12.6 股票发行上市制度的国际比较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12.6.1 股票发行上市审核制度的国际比较
    12.6.2 完善我国股票发行上市审核制度的思考
    第13章 “三分业务,七分政治”——建立市场化的股票交易制度
    13.1 股票发行价格谁来定
    13.2 1994年“三大政策”的背后
    13.2.1 台湾股市下跌和采取的对策
    13.2.2 我们的对策建议
    13.2.3 “三大政策”的公布
    13.2.4 向政治局会议提供说明材料
    13.2.5 向李鹏总理汇报股市情况
    13.3 关于用《人民日报》特邀评论员文章影响股市的思考
    13.3.1 **次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
    13.3.2 第二次评论员文章:《坚定信心,规范发展》
    13.3.3 两次《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给我的启示
    第14章 资本市场的发展与规范
    14.1 资本市场发展初期就强调规范
    14.1.1 向规范化发展的中国证券市场
    14.1.2 加强证券市场规范化,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14.2 证券市场十年实践的体会与思考
    14.3 股市大讨论——如何正确认识中国资本市场
    14.3.1 2001年的股市大讨论
    14.3.2 关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几个认识问题
    14.4 全面理解《九条意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第15章 摆正位置,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15.1 从国际经验看中国如何摆正“两个轮子”
    15.2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关系——我在1997年的一份讲课提纲
    15.3 中国融资体制的变革及股票市场的地位——在《金融研究》发表的一篇文章
    第16章 转换经营机制与依法规范运作——“基石论”之一
    16.1 “基石论”的由来
    16.2 上市公司必须把转换经营机制放在首位
    16.3 加强信息披露,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16.4 上市公司应当在深化企业改革中勇于探索,依法规范运作
    第17章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基石论”之二
    17.1 公司治理与资本市场的关系
    17.2 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研究
    17.3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发展与问题
    第18章 提高上市公司综合素质的若干重要问题研究——“基石论”之三
    18.1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国有股东行为问题
    18.1.1 上市公司国有控股股东在股权行使中的不规范行为
    18.1.2 建立控股股东行为制约机制
    18.1.3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点
    18.1.4 如何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
    18.2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问题
    18.2.1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特殊性
    18.2.2 国有商业银行股东价值*大化
    18.3 建立完善保护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制度
    18.3.1 如何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18.3.2 建立社会公众股股东表决机制
    18.4 关于独立董事问题
    18.4.1 英美等国的独立董事制度
    18.4.2 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
    18.4.3 独立董事制度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18.5 关于高管人员的激励机制
    18.5.1 为什么要建立股权激励制度
    18.5.2 建立股权激励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
    18.5.3 建立股权激励制度的基本思路
    18.5.4 建立股权激励制度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18.6 关于投资者关系问题
    18.6.1 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现状及展望
    18.6.2 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投资者关系管理
    18.7 营造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外部环境
    第19章 从机构投资者到“两个支柱论”
    第20章 “跛足”的债券市场
    第21章 期货市场——发展中的认识反复
    第22章 B股的来龙去脉
    第23章 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的背景和经过
    第24章 内地市场和海外市场的关系
    第25章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