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暮春时节,王中年创作出巨幅山水画《燕西金秋》,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太行山脉山村殷实而祥和的生活情景,画面意境开阔、雄奇、秀丽。首先是空间灵动,漂浮的云雾荡漾在层峦叠嶂之间,形态各异的山体若隐若现。有的山涧里的云雾浓厚,有的山峰前的云雾稀薄得透明,有的崖壁旁飞翔出丝丝缕缕的云雾,把群山的空间和层次拉开了。云起山动,游弋的云雾为壮丽的河山披上了洁白的轻纱,群山舒展而不零乱、开阔而又紧凑。云雾的动态肌理丰富了山水画的艺术语言。S形的河流和奔放的瀑布来自云雾中,又消失在云雾里。远水无波近浪涌,留白迷茫,着色湍流。
其次是风格含蓄。山岩铺就的阶路延伸到山麓下的村舍,延伸到窑洞的山后,延伸到小桥那边。曲曲弯弯高低坎坷的山路延伸到远方。山路在云水中延伸,外面的世界在人们的思维和想象中延伸着。再次是景物质感。山石块面纵横错落,树木冷暖侧逆渐变,羊群、栅栏、草垛、米仓、辣椒、石碾等点景寥寥几笔,形足神完,民俗气息浓郁,生活情调自然,亲切温馨的中和之美弥漫整个画面。
《燕西金秋》气势非凡,生机盎然,笔墨精湛,斧劈皴、折带皴、龟纹皴等皴法融为一体,勾勒渲染比比皆是。点线面、���灰白,其节奏、韵律既独立又呼应,既跳跃又厚重,既对比又和谐,增一笔则多,减点墨则少;既有北方山水的雄奇,又有南方山水的秀丽,中和之境,叹为观止。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之,亦无不及,天下古今之正道也;和者,抒发高尚美好的情感,达到和谐之美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王中年把中和之美引向**--中和意境,万物各得其所,到处生机勃勃。王中年创作的一系列国画山水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中和意境,他用长长的笔直的彩墨,创作出一幅幅精品,也创作出国画山水流派中的“中和画派”。
中国传统山水画派异彩纷呈,岭南、长安、金陵、关东画派和海派等,其共同特点,一是技法创新,影响深远;二是风范独具,自成一家;三是为首的出类拔萃,主要成员大多在同一地域;四是师承传统,博采众长,不同程度地受到其他流派的影响:五是作品题材反映现实,紧跟时代。
王中年于世纪交替之际创立形成的中和画派除了具有以上的特点之外,还有不同于传统山水画派的特点,这也是古今山水画派的区别之所在。其一,原创性更强。王中年坚持写生,取之自然,提炼升华,清新宜人。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不断开拓、创新、变革。其二,融会贯通集大成。王中年不仅汲取古今、南北的技法,而且吸收西画技法,中西结合。水是山水画中表现的重要内容,他用西画中的素描和光影来表现泉溪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