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大家小书. 中国史学入门
QQ咨询:
有路璐璐:

大家小书. 中国史学入门

  • 作者:顾颉刚
  •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 ISBN:9787200044775
  • 出版日期:2002年01月01日
  • 页数:317
  • 定价:¥1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200044775
    • 作者
    • 页数
      317
    • 出版时间
      2002年01月01日
    • 定价
      ¥16.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序言、三版前言、中国民族史概要、经书、子书和战国古书、中国史书、杂史、经学 汉学、清代古学整理、考据学、史料学与考古学的结合、略谈中国古代社会、浅变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宗教史略、中国哲学史略、中国历代京都和北京小史、后记、修订再版后记、校订后记、三版校订、后记。
    文章节选
    隋统一了南北朝。隋炀帝作了一件好事。他把运河连结起来,使南方同北方的文化易于交流。中国自古以来,所有的河流全都是东西向的,自从运河开通并联系起来以后,就有了南北运行的河道,南北经济得以大畅通,使苏州、杭州、扬州成为全国的商业**。运河把木材、粮食、盐、丝品,运往南北,方便快捷。
    到了唐代,唐太宗时候,疆土大大扩张。例如新疆,汉代已经开发,但没有设立郡县,所以仍有三十六国。到唐代,改设郡县,加强统治,进一步开拓。
    唐代在东北,设立了安东都护府,为的是治理朝鲜。又在新疆设置安西都护府;在越南,设立安南都护府,从此,越南就一直叫安南;在内蒙古设置安北都护府。这一来唐的声名大极了。全世界能来的,全来了,阿拉伯、波斯、东南亚的人都来。
    唐代的疆域,比起汉代来,更大。
    唐代开始同西藏有了关系。藏人原是羌的一支,本名发羌。藏人读“发”为“拨”的音。读“大”为“吐”的音。所以称作“吐蕃”。这个“蕃”应读为“拨”的音。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藏王,有许多工匠随嫁而去,还带了不少种子,以帮助吐蕃建设工业,农业。又有些乐人,搞音乐,所以布达拉宫至今有唐街乐。这一下子,唐和西藏成了甥舅之国。此后,西藏同中国有了亲谊。
    唐代,外国人来的多,他们来中国,**先登上广州,广州就繁荣起来。所以后来广东话中唐音*多,广��人自称为唐人,华侨在外国聚居自称唐人街。
    唐时,开发疆土极大。
    到五代就不行了。启梁、唐、晋、汉、周,是为五代。汉人朱温篡唐,建立了后梁;沙陀(在今新疆)人李存勖灭梁,建立了后唐;沙陀人石敬瑭借着契丹外(在热河)人之助,推翻后唐,建立了后晋;沙陀人刘知远乘契丹灭了后晋,建立了后汉;汉人郭威推翻后汉,建立了后周。五代前后不过五十三年。
    说起来,五代时期倒也没有什么破坏;只是乱七八糟。此时,文化有一点进步!把古书刻在木版上,印出来。有个人叫冯道,他是三朝元老,办了这件好事。
    司马迁,陕西韩城人。自二十岁就四方出游。他到江苏、浙江、湖南、江西、山东各地去游览访问。由于亲见亲闻的多,所以思想也不同于他父亲。他见到在民间生活里,经济很重要。他不迷信,作了太史令之后,只不过是敷衍而已。
    在司马迁的生平活动里,极其重要的是修订历法。他认为当时通行的旧历法,看月亮不准确。在古代甲骨文中,就有闰月,有十三月、十四月的记载。足见*古老的历法中是很有问题的。他认为当时人民生活的主体——农业,必须随着太阳来定春、夏、秋、冬。这也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而秦时有“颛顼历”,按照这一历法,每月月初本应见到月亮的,而实际上并没有在这个月的开始见到月亮。这个历法所定的每月的中旬即“月望”时,在天空的月亮应是圆的,但实际上已是缺的了。所以,这种秦代历法很乱。
    到了汉代,司马迁的时代,他要负责改正过来。他经过努力,改为阴阳合历,即至今还起作用的“夏历”。“夏历”经汉司马迁修改之后,至今没有大的变动。他那时还不明确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但对太阳与大地的一些关系,已有不少初步认识。于是定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分为十二个月。
    所以,司马迁是科学家。
    司马迁作《史记》,是把《世本》做骨干,又把其他大量史料放进去。《世本》已经把各朝代的大轮廓定下来了。他在得到他父亲司马谈所写《史记》的遗稿之后,就想把自己所见所闻的许多史实材料写进去。他用了十年功夫写成《史记》。这一史书的重要部分是汉武帝时的史实。《史记》的价值,特别在于司马谈所写的楚汉相争年间的事,和司马迁所写的汉武帝时的事。
    他们父子在写史时,没有多少顾忌。如《封禅书》中,司马迁写汉武帝的迷信就很详细。又如《平准书》中,说到汉武帝为了作战而又无钱,曾如何去压榨商人。《酷吏列传》,则把武帝时的酷官,一一写出。在此之后的历代写史者,写史书都不敢直言当时的事。
    为什么叫做《四库全书》?“四库”,是在唐朝玄宗时,把那时所有的经、史、子、集四个大部的古书,分别藏在四个大书库中间。所以,后人也沿袭了这个作法和称谓。
    《四库全书》把我国古代传下来的图书典籍,不论已经刊印和未经刊印的书都广泛搜集起来。包括如下几种书:
    一是“敕撰本”,二是“内府本”,都是宫中藏书;三是《永乐大典》本;四是各省采集来的书;五是私人进献本,是各省藏书家献出的好书;六是一般通行书。
    虽然,不能说把全国古今所有的书,都一一收集完了。但总是由皇帝、宫廷、官家尽了*大力气加以搜集的。其中有不少珍本秘籍。这对于保存我国古典图书,对于文化与学术的发展,很有价值。
    《全书》总共收进三千四百七十种书,每种书平均有十本,共可有三四万本。先后编纂了十年才完成。
    这部书的编法,又和前面所说的两部大书,即明之《永乐大典》和清代康熙、雍正时的《古今图书集成》,很不相同。前两部大书,都是要把原书拆开,再按类分编或按韵分编。这样一来,原书的面貌就看不到了。
    《四库全书》这部巨著,编法不是这样的。它是照原书分门别类,整部整部地进行编辑,不变原书原有的样子。凡是这么编的书,就叫做“丛书”。此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库”。
    《四库全书》整齐美观,一律手抄。先后只抄了七部。**部存在北京皇宫内“文渊阁”;第二部存在北京圆明园的。文源阁”;第三部藏在热河行宫的“文津阁”;第四部藏在沈阳清朝故宫的“文溯阁”。以上四部,都在我国北方地区。
    另外,藏在我国南方的有三部:一在扬州行宫的“文汇阁”;二在镇江行宫的“文宗阁”;三在杭州西湖畔的“文澜阁”。那时,南方所存的三部大书,是可以借阅的。后因太平天国同清代统治者发生战争,在战争中,南方的这三部书都毁了。只杭州“文澜阁”所存的一部,还留下半部。
    北方的四部呢,由于英法联军攻北京,烧圆明园,就烧去“文源阁”的一部。
    **仍有三部还完整保存着:一是清宫“文渊阁”所存的一部;二是热河行宫“文津阁”的那一部,现在北京图书馆;还有第三部,即在东北沈阳故宫“文溯阁”的那一部。
    现在,杭州的那半部,经过补抄,又成了完整的一部。所以,目下在我国大陆一边仍有《四库全书》三部。
    顾老说道:《全书》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书。它保留着许多失去的书。《永乐大典》所收集的书,有些就为《四库全书》抄存下来。
    但是这部书也有坏处,就是改书。对于凡是骂了少数民族的话,全都改过。又,凡是违背封建道德的话也改了。例如,我国宋朝时期,女人可以再嫁。对于这样的记载,《四库全书》都改了。这种再嫁的事,在我国历史上,只是到了明朝,才变为一女不许嫁二夫,给守寡的女性立贞节牌坊。
    另外,《全书》对于不合胃口的书,就不收录,而只存下一个书的目录。还有,在《目录》当中,有书评,评得不好。
    再有,清朝借着整编书,又禁了一些书,烧毁了一些书。所禁书的目录有一千种。清代禁了明朝的许多书。
    所以说,《四库全书》有好处,也有坏处。
    纪昀(纪晓岚)是全书的总编纂官。他把其中的每一书,都作提要,说明该书的著作者及对于该书评价等。纪平生只编著了这部巨书,这使他有学术地位。
    纪晓岚为《四库全书》作提要,也作了十多年。这些提要也非他一个人写的。又作《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这里边主要是些目录,也略有书评。
    乾隆又把《四库全书》中的一部分书籍,编成《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用木活字排印出来。这部书许可人买。
    佛教是禁欲主义。讲究吃素,不结婚,自己此生不享受,用今生之苦换得来世之享受。
    这和仙人不一样。仙人是相反的,是享乐主义的,讲究“长生不老”。前头已经谈过,求仙从战国时候开始的。
    汉朝以后,战乱严重,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异常困苦。所以,不少人都希望着能把今生的痛苦换个来生的幸福。今生不行图来生。佛教更加大盛。这时的统治者大力提倡,崇拜佛教。因为,佛教的道理,是要人们这一辈子,无论受多大苦,多么受穷,多么受欺侮,也要忍受,以便转生到下一辈子,有个好日子。佛教有“生死轮回”之说,有“因果报应”之说,认为、‘人皆可成佛”,“顿悟成佛”。
    这些佛理都便于皇帝的统治。南朝的宋文帝说,要是老百姓全皈依了佛,那么“则吾坐致太平,夫复何事!”
    所以南北朝的统治者都极力提倡信仰佛教,佛教大大兴盛起来。例如梁武帝,定佛教为国教。他自己几次到寺院里出家当和尚,而每一次又由他的臣子们拿几万万的钱去赎他回来。
    ……
    目录
    序言
    三版前言
    一、中国民族史概要
    二、经书、子书和战国古书
    三、中国史书
    四、杂史
    五、经学 汉学
    六、清代古学整理、考据学
    七、史料学与考古学的结合
    八、略谈中国古代社会
    九、浅变中国古代文学
    十、中国宗教史略
    十一、中国哲学史略
    十二、中国历代京都和北京小史
    后记
    修订再版后记
    校订后记
    三版校订后记
    编辑推荐语
    顾师除了专门研究古史外,对历史知识的通俗化工作是极其重视的。他不是关在象牙塔里的不问世事的学者,而是对**民族的兴亡有着强烈的责任感的热爱祖国的历史学家。
    三版前言
    —新消息
    这部书已经出版了二次,这是第三版。自从初版以来,曾有日文译本在日本出版;还有香港刊行的本子。据知也有人译成英文。可惜的是,这些本子都缺了一大块,原因是编者自己漏了许多。这当然是一种不幸。
    1992年7月,编者在收拾陈年老笔记本子时,忽然发现了一个褐色小本本。这里头有95页记录着1965年顾颉刚老先生对我讲述的中华古史。这是重大发现,令人惊喜。翻阅之下,知道这个本子,比前一个蓝色本,更为重要。书名《入门》,必须增补上褐色小本的记载,才真的更会体现这一书名。
    为什么出了这些事?和“文革”有关。我是1965年单独听讲的,1980年才着手整编蓝色本本,那时忘记十多年前原是把听讲笔记先后录写在二个本子上。是“文革”之前所听所闻,到“文革”之后,才单单发现了蓝色本。又过了十多年,才新发现了褐色本。这一发现,就像偶然看见了新宝藏。
    对于读者来说,这是新闻!对于编者来说,这是一次新奉献!我感到莫大的庆幸!
    这两个本子都是往年不寻常的日子,所作的不寻常的记录。两本合一,才是真正的全璧。
    褐色本所记,**是中华民族之缘起、壮大与发展。这里包含着古族、古事、古人、古文字、古书、古神话、古故事、古器物、古文学、古诗、古代轶闻趣事。
    这里是顾颉刚大师一生心血的闪光晶体,展示了他老先生对中华民族之远古先人的深刻探索,也是展现了顾先生的渊博与精深。显示着这位鼎鼎大名的史坛巨人对于古史的谙熟、通晓及其铿锵有声的独到见解。
    这是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研究成果,以至于所有谈论,即使是遣辞造句,也是经过精心推敲的。例如对中华上古各族的分分合合,都不随意动用些不科学的语言。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