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购物车   | 店铺购物车  
店铺平均得分:99.29 分,再接再厉!!!【查看全部评价】
评分 40分 50分 60分 70分 80分 90分 100分
数量 4 3 1 6 17 70 2216
本店铺共有 14 笔投诉记录,投诉率 1% ,低于平均投诉率 1% 【查看详细】
投诉类型
数量
比例
无法联系卖家
1
7%
服务态度问题
1
7%
商品问题
5
36%
发货问题
4
29%
退款问题
2
14%
其他
1
7%
已解决
14
100%
店主称呼:励先生   联系方式: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5996258936    地址:江苏省 南京市 其它区 南京市
促销广告:《南大励学书店》
店铺公告
各位亲,网店和实体店同时销售,很难保证真实库存,望亲们拍之前一定要咨询客服是否有货。
店铺介绍
《南大励学书店》
交易帮助
第一步:选择图书放入购物车。
第二步:结算、填写收货地址。
第三步:担保付款或银行汇款。
第四步:卖家发货。
第五步:确认收货、评价。
作/译者:闾小波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
出版日期:2003年08月
ISBN:9787040128505 [十位:7040128500]
页数:375      
定价:¥27.50
店铺售价:¥25.00 (为您节省:¥2.50
店铺库存:0
注:您当前是在入驻店铺购买,非有路网直接销售。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 如何购买
** 关于库存、售价、配送费等具体信息建议直接联系店主咨询。
联系店主: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5996258936
本店已缴纳保证金,请放心购买!【如何赔付?】
店主推荐图书:
买家对店铺的满意度评价:查看更多>>
评分
评价内容
评论人
订单图书
《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内容提要:
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该书运用当代政治学中的政治发展理论,分析探讨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10年间的政治演变与发展。书中侧重于以下方面的分析与论述:政治构架的演变、中国本土的传统因素与域外思想或政治力量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各种政治力量在政治发展进程中扮演的角色、重要的政治运动、政治文化的变迁等。全书融理论分析与历史描述于一体,力图厘清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线索,探索政治发展规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和历史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相关专业选用和社会读者学习。
《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图书目录:
导言
**节 政治发展理论的由来、基本概念及研究现状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政治架构
第三节 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
第四节 西方社会对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影响
第五节 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独特性及主要目标
上篇 晚清政治发展
**章 频生的政治危机与迟缓的政治调适
**节 鸦片战争与先觉者开眼看世界
第二节 太平天国运动及其政治影响
第三节 总理衙门的设立与传统政治架构的变异
第二章 认同危机的发生与先觉者的政治追求
**节 传统政治的认同危机
第二节 早期启蒙思想家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探求
第三章 **次民主化浪潮——谋求政体改革的变法维新运动
**节 政体改革的动力资源
第二节 政体改革的启动和剧变
第三节 政体改革失败的原因及其政治影响
第四章 义和团运动后三种政治力量的角逐
**节 **权威的流失与政治危机的加深:从拒废光绪帝到“东南互保”
第二节 以慈禧、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谋求刷新政治形象的“新政派”
第三节 以粱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
第四节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
第五章 第二次民主化浪潮——清末宪政运动
**节 立宪派与封疆大吏的立宪诉求
第二节 朝廷的政治体制改革与对宪政承诺
第三节 议会政治的试验场——省咨议局与资政院
第四节 民主化的高潮——立宪派发动的国会请愿运动
第六章 革命党与立宪派政治目标的趋同
**节 革命党人为民主共和而展开的斗争
第二节 立宪派与革命党人的矛盾与同一性
中篇 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发展
第七章 第三次民主化浪潮—共和国的诞生
**节 武昌起义后的地方临时民主政权
第二节 亚洲**个共和国的诞生
第三节 中国制宪史上的里程碑及其局限性
第八章 权势的转移
**节 过渡时代造就的过渡人物——袁世凯
第二节 政治协商与孙袁易位
第九章 第三次民主化浪潮的余波 ——宋教仁与政党政治的实践
**节 现代政党的雏形:“会”、“社”
第二节 民初呼之欲出的两党制
第三节 “宋案”与政党政治的流产
第十章 民主的回潮——北洋时期的政治倒退与弱干强枝的政治走势
**节 由大总统到皇帝:袁世凯走过的帝制道路
第二节 军阀政治的初步形成
第三节 后袁世凯时期各��军阀角逐**政权及其制宪活动
第四节 弱干强枝的政治走势——地方自治与省宪运动
第十一章 孙中山为捍卫和重建民主政治所作的努力
**节 唯宪法主义的力行者
第二节 国共合作给政治发展带来的转机及一党制政治架构的形成
第三节 孙中山的政治遗产
第十二章 转型时期多元的政治文化
**节 尊孔复古思潮的再现
第二节 “五四”精英对传统政治和文化的清算
第三节 “五四”精英对“主义”的不同选择
下篇 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发展
第十三章 第四次民主化浪潮——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第十四章 军政及训政时期的政治架构
第十五章 训政时期政治发展的有限实绩
第十六章 第五次民主化浪潮——民主宪政运动的高与政党的抗争
第十七章 政治文化的冲突与公共舆论的多元化
第十八章 名不符实的宪政与国民党政权的终结
第十九章 共产党人的政治诉与实践
结语
后记
《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文章节选:
上篇 晚清政治发展
本书所指的“晚清”指自鸦片战争至清王朝垮台,即1840—1911年,中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历时71年。如此划分不仅是基于一个王朝的终结,也是中国自秦始皇以来专制皇权政治制度的终结,同时还是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起点。
以鸦片战争作为分析中国政治发展的起点,并不是说自1840年中国政治就已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轨,或中国政治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而是基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考虑。鸦片战争在客观上将中国的历史发展汇人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大潮,世界的因素或国际政治从此对中国政治的发展与走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国的政治发展也因此感受到世界民主化进程的节拍。
这71年的政治发展就其速率来看,是前慢后快。政治发展的方式由局部的微调到整体的自我改造,再到旧王朝被推翻,建立共和制。这好比一座历经千百年沧桑的老店,在无法避风挡雨的时候,店中人先是补漏(1861年增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后是翻新(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的“新政”及预备立宪运动),当补漏与翻新均无济于事的时候,就只能推倒重建(辛亥革命运动)。这是一个纵向的发展走势。
政治发展的速率通常与国民认知水平的提高相关联。如何面对这个摇摇欲坠的内忧外患的老大帝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感受,并提出不同的对策。正如梁启超所言:“今有巨厦,更历千岁,瓦墁毁坏,榱栋崩折,非不枵然大也,风雨猝集,则倾圮必矣。而室中之人,犹然酣嬉鼾卧,漠然无所闻见;或则睹其危险,惟知痛哭,束手待毙,不思拯救;又其上者,补苴罅漏,弥缝蚁穴,苟安时日,以觊有功。此三人者,用心不同,飘摇一至,同归死亡。善居室者,去其废坏,廓清而更张之,鸠工庀材,以新厥构,图始虽艰,及其成也,轮焉奂焉,高枕无忧也。”①这四种人分别是四种政治力量的代表,中国政治发展的走势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四种人在整个社会中各自所占的比重。当前三种人占**多数的时候,政治发展只能表现为“补漏”的方式。甲午战争以后,随着“善居室者”越来越多,政治发展的速率遂明显加快,直至推翻皇权统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