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购物车   | 店铺购物车  
店铺平均得分:99.41 分,再接再厉!!!【查看全部评价】
评分 40分 50分 60分 70分 80分 90分 100分
数量 7 4 11 17 41 134 6158
本店铺共有 14 笔投诉记录,投诉率 0% ,低于平均投诉率 1% 【查看详细】
投诉类型
数量
比例
无法联系卖家
2
14%
商品问题
5
36%
发货问题
7
50%
已解决
14
100%
店主称呼:驰宇图书,真实库存   联系方式: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5056135700    地址:江苏省 南京市 江宁区 驰宇图书
促销广告:【全国6元包邮】【真实库存/12小时内发货】
图书分类
店铺公告
各位书友您好,本店所售二手书籍,
均为正版旧书,品质6-9成新,
部分书籍的光盘或附件会有遗失的,还请谅解。

请各位亲们理解、支持,有问题积极和我们联系,谢谢合作!
欢迎光顾!
真实库存,直接拍下即可,12小时内发货!!
店铺介绍
春节期间只接单不发货,2月5日-2月22日所有订单均于23日按付款先后顺序发货!
交易帮助
第一步:选择图书放入购物车。
第二步:结算、填写收货地址。
第三步:担保付款或银行汇款。
第四步:卖家发货。
第五步:确认收货、评价。
作/译者:周晓虹 乐国安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概论
出版日期:2021年08月
ISBN:9787040540178 [十位:7040540177]
页数:372      
定价:¥46.10
店铺售价:¥18.40 (为您节省:¥27.70
店铺库存:1
注:您当前是在入驻店铺购买,非有路网直接销售。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 如何购买
** 关于库存、售价、配送费等具体信息建议直接联系店主咨询。
联系店主:购买咨询请联系我  15056135700
本店已缴纳保证金,请放心购买!【如何赔付?】
店主推荐图书:
买家对店铺的满意度评价:查看更多>>
评分
评价内容
评论人
订单图书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05-02 12:46:54]
    江**
    茂名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4-02-13 11:13:00]

    汕头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3-10-16 13:45:42]
    刘**
    杭州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3-08-09 21:43:07]
    武**
    廊坊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3-08-05 19:05:55]
    雯**
    广州市
《社会心理学概论》内容提要:
本书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本教材以综合的视角,围绕现代社会心理学知识体系,分六大知识模块论述,全面反映不同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知识。**模块包括绪论、**章和第二章,阐释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学科性质和研究取向。第二模块是第三章,力图对人的社会行为模塑过程或人的社会化作出说明。第三模块包括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阐述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传统研究议题,包括社会认知、社会动机和社会态度。第四模块包括第七章和第八章,通过对沟通与互动、人际关系的研究,解决人际层面的社会心理的研究任务。第五模块包括第九章、第十章和第十一章,讨论群体的社会心理、群际关系以及集群行为的研究。第六模块是第十二章,以文化的影响和社会变迁的力量为线索,对人格和社会行为的形成变化作出分析。
《社会心理学概论》图书目录:
绪论
**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复杂性
二有关研究对象的经典论述
三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
第二节 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制约因素
一社会
二文化
三人格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取向
一交叉性与独立性
二理论性与应用性
三主要研究取向
四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心理学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一揭示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基本规律
二探寻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变迁轨迹
**章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节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一孕育时期
二形成时期
三确立时期
四扩展时期
第二节 国外社会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美国的社会心理学
二欧洲的社会心理学
三欧美以外的社会心理学探索
第三节 中国社会心理学的萌生与发展
一西学东渐与中国社会心理学的萌生
二重建以来的中国社会心理学
三社会变迁与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节 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
一方法论与哲学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视角
三社会科学背景下的社会心理学方法论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一研究方法多样性的来源
二社会心理学的实验方法
三社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四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其他方法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拓展
一学科交叉与融合背景下的社会心理学
二社会心理学的博弈论分析方法
三社会心理学的计算机模拟研究法
四社会心理学的大数据研究方法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一科学研究的困难与科学精神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实验启动的技术问题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规范问题
第三章 人格 自我与社会化
**节 环境与人格
一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二文化类型与人格特质
三人格理论与人格测量
四有关中国人性格的若干讨论
第二节 自我与自我意识
一自我的形成
二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理论
三自我:东方与西方的比较
第三节 个体的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要素
二社会化的过程与类型
三社会化的变异
四传统与现代:社会化模式的变迁
第四节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一面具角色与互动
二地位规范与期待
三角色理论
四人情与面子
第四章 社会动机
**节 内驱力需要和社会动机的内涵与基础
一内驱力需要和社会动机
二与需要和动机相关的研究
三社会动机的性质与系统
第二节 社会动机的理论解释
一本能:从麦独孤到威尔逊
二社会动机的非本能论解释
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动机观
第三节 侵犯与利他行为
一侵犯:先天与后天之辩
二利他主义与亲社会行为
三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解释
第四节 其他形式的社会动机及其调控
一成就动机
二权力动机
三亲和动机
四社会动机的激发与控制
第五章 社会认知
**节 社会认知及其图式
一社会认知及其特征
二图式与社会认知
第二节 印象的形成与印象整饰
一印象形成及其特点
二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
三印象整饰
第三节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一认知者
二认知对象
三认知情境
四认知偏差
第四节 社会行为的归因
一归因理论
二归因偏差
三归因与社会文化的制约
第六章 社会态度
**节 社会态度的基本内涵
一态度的概念界定
二态度的构成与结构
三态度的功能与作用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形成的理论分析与解释
二态度改变的过程与形式
第三节 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
一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其模型
二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三行为对态度的影响
第四节 现实生活中的态度偏差
一偏见与歧视
二性别社群与**的分析
第七章 人际沟通与社会互动
**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分析
一符号互动论
二拟剧论
三常人方法论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主要类型
一对称性社会互动
二非对称性社会互动
第三节 人际沟通的本质
一人际沟通与社会互动的异同
二人际沟通的方式
三人际沟通的网络
第四节 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
一语言沟通
二非语言沟通
第八章 人际关系
**节 人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一人际关系的本质
二人际关系的类型
第二节 人际吸引
一人际吸引的概念
二人际吸引的规则
第三节 情感与亲密关系
一人际关系中的友谊
二人际关系中的爱情
三人际关系中的亲情
四亲密关系的形成与结束
第四节 人际信任与社会信任
一人际信任
二社会信任
第九章 群体的社会心理学
**节 群体生活的本质与意义
一群体与个体的关系
二群体与群际关系
三群体生活的表现形式与行为特点
四群体生活的必要性与群体规范
第二节 社会影响的形式与路径
一社会影响的几种主要类型
二社会影响的产生路径
三社会影响对群体结构的作用
第三节 群体决策
一群体发展和群体功能
二群体决策的基本要素
三群体决策的规则
四群体决策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节 群体凝聚力与群体领导
一群体凝聚力及其特征
二领导的类型与行为风格
三领导与群体凝聚力
第十章 群际关系
**节 群际关系的谱系
一群际关系研究的知识基础
二*简群体范式
第二节 群际关系的利益范式
一前奏:相对直觉化的理论模型
二相对剥夺模型
三现实群体利益冲突模型
第三节 群际关系的社会认同范式
一社会认同论的核心构念
二社会认同论的实证证据
第四节 偏差地图与恐惧管理
一偏差地图模型
二恐惧管理过程
第五节 降低群际冲突的基本策略
一接触假设及其拓展
二不同的范畴化策略
三“文化自觉”的培育
第十一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节 集群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一集群行为:概念界定与类型
二集群行为的特点
三集群行为的影响因素
四集群行为理论
第二节 群氓行为
一群氓及其类型
二暴乱与骚乱
三群体性事件:群氓行为的本土研究
四和谐社会建设与群体性事件的控制
第三节 大众行为
一时尚及其心理机制
二时尚的演变与传播规律
三恐慌的原因与特征
四流言与谣言
第四节 社会运动
一社会运动的概念
二社会运动的一般发展过程
三社会运动理论
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运动观
第十二章 社会心理的现代变动
**节 现代化与全球化:现代性的塑造
一三大革命与现代性的诞生
二全球化与现代性的扩张
三现代性的心理层面
第二节 文化震荡
一文化震荡及其成因
二包容与理解他者
三从 “各美其美”到 “美美与共”
第三节 代际关系的变革
一代际关系的社会和文化基础
二代际关系的断裂与对峙
三代际关系的重塑
第四节 社区意识的淡化与网络社会心理
一社区意识的淡化
二网络与虚拟社区
三虚拟社区中的人类行为
第五节 社会变迁与中国体验
一改革开放与中国人社会心理的嬗变
二当代中国人精神嬗变的边际性
三中国体验:社会变迁的精神呈现
阅读文献
人名译名对照表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