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期:2011年07月
ISBN:9787532754403
[十位:7532754405]
页数:503
定价:¥33.00
店铺售价:¥13.20
(为您节省:¥19.80)
店铺库存:2
本

正在处理购买信息,请稍候……
我要买:
本
* 如何购买
联系店主:

15355472775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5-04-27 08:48:02]
兰*
贵阳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5-04-15 21:43:28]
反***
肇庆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5-04-09 07:15:05]
王**
聊城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5-04-07 19:25:14]
张**
北京市
-
100分
满分
确认收货后30天未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2025-04-05 10:48:41]
飞****
丽江市
《洛丽塔(新文本译丛)》内容提要:
作为一份病历,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无疑会成为精神病
学界的一本经典之作。作为一部艺术作品,它超越了赎罪的各个方面;而在
我们看来,比科学意义和文学价值更为重要的,就是这部书对严肃的读者所
应具有的道德影响,因为在这项深刻的个人研究中,暗含着一个普遍的教训
;任性的孩子,自私自利的母亲,气喘吁吁的疯子――这些角色不仅是一个
独特的故事中栩栩如生的人物;他们提醒我们注意危险的倾向;他们指出具
有强大影响的邪恶。《洛丽塔》应该使我们大家――父母、社会服务人员、
教育工作者以更大的警觉和远见,为在一个更为**的世界上培养出更为优
秀的一代人而作出努力。
我认为每一个严肃的作家,手捧着他的已出版的这一本或那一本书,心
里永远觉得它是一个安慰。它那常燃小火一直在地下室里燃着,只要自己心
里的温度调节器一触动,一小股熟悉的暖流立刻就会悄悄地迸发。这个安慰
,这本书在永远可以想见的远处发出的光亮,是一种极友好的感情;这本书
越是符合预先构想的特征与色彩,它的光亮就越充足、越柔和。
《洛丽塔》或《一个白人鳏夫的自白》,这就是本文作者在撰
《洛丽塔(新文本译丛)》图书目录:
作为一份病历,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无疑会成为精神病
学界的一本经典之作。作为一部艺术作品,它超越了赎罪的各个方面;而在
我们看来,比科学意义和文学价值更为重要的,就是这部书对严肃的读者所
应具有的道德影响,因为在这项深刻的个人研究中,暗含着一个普遍的教训
;任性的孩子,自私自利的母亲,气喘吁吁的疯子――这些角色不仅是一个
独特的故事中栩栩如生的人物;他们提醒我们注意危险的倾向;他们指出具
有强大影响的邪恶。《洛丽塔》应该使我们大家――父母、社会服务人员、
教育工作者以更大的警觉和远见,为在一个更为**的世界上培养出更为优
秀的一代人而作出努力。
我认为每一个严肃的作家,手捧着他的已出版的这一本或那一本书,心
里永远觉得它是一个安慰。它那常燃小火一直在地下室里燃着,只要自己心
里的温度调节器一触动,一小股熟悉的暖流立刻就会悄悄地迸发。这个安慰
,这本书在永远可以想见的远处发出的光亮,是一种极友好的感情;这本书
越是符合预先构想的特征与色彩,它的光亮就越充足、越柔和。
《洛丽塔》或《一个白人鳏夫的自白》,这就是本文作者在撰文以前所 收到的这篇奇特的记述的两个标题。这篇记述的作者,“亨伯特?亨伯特” ,已于一九五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在法定监禁中因冠状动脉血栓症而去世,距 他的案件开庭审理的日期只有几天。他的律师,也是我的亲戚和好友,目前 在哥伦比亚特区当律师的克拉伦斯’乔特?克拉克先生,根据他的委托人的 遗嘱,请我编订这部手稿。他的遗嘱中有条条款,授权我那很有名望的表兄 全权处理付梓出版《洛丽塔》的一切有关事宜。克拉克先生选定的这个编辑 刚刚由于他的一部朴实无华的著作(《理性有意义吗?》)而获得波林奖,其 中论述了若干病理状态和性变态行为。克拉克先生的决定可能受了这桩事的 影响。 我的工作结果比我们俩预料的要简单一些。除了改正一些明显的语法错 误和仔细删去几处不易删除的细节外,这部异乎寻常的回忆录完整无损地呈 现在读者的面前;那些细节,尽管“亨?亨?”作了努力,先前仍然像路标 和墓碑继续出现在他的文稿中(它们提到的一些地方或人物,由于下等低级 而需要掩饰,出于体恤怜悯也不该加以伤害)。这部回忆录作者离奇的外号 是他自己杜撰的。当然,这副面具――似乎有双催眠的眼睛正在面具后面闪 闪发光――依照佩戴面具的人的意愿,不得不继续由他戴着。虽然“黑兹 ”只和女主人公真实的姓氏押韵,但她的名字却跟本书的内容有着千丝万缕 的关系,不容我们作出改动,而且(读者自己也会发现)实际上也没有必要去 改动。有关“亨?亨?”罪行的材料,爱好盘根究底的人不妨去查阅一九五 二年九、十两月的日报。如果我没有获准在灯下编辑这部回忆录,这桩罪行 的起因和目的就会继续是一个全然费解的谜。 老派的读者总希望追踪“真实的”故事以外的“真”人的命运,为了照 顾这类读者,现在把我从“拉姆斯代尔”的“温德马勒”先生那儿得到的几 个细节叙述出来。“温德马勒”先生希望不暴露他的真实身份,这样“这桩 不光彩的卑鄙的事件漫长的阴影”便不会延伸到他所属的引以为豪的那个社 区。他的女儿“路易丝”如今是一个大学二年级学生。“蒙娜?达尔”现在 在巴黎上学。“丽塔”新近嫁给了佛罗里达州一家饭店的老板。一九五二年 圣诞节那天,“理查德?F?希勒”太太在西北部*遥远的居民点“灰星镇 ”因为分娩而死去,生下一个女性死婴。“维维安?达克布鲁姆④”写了一 部传记《我的奎》,不久就要出版。仔细阅读过原稿的评论家们把它说成她 *好的作品。与此事有关的各处公墓的管理人员都报告说并没有鬼魂出现。 如果把《洛丽塔》单纯看作一部小说,倘若书中场面和情感的表达方式 被闪烁其词、陈词滥调的手法弄得苍白无力,那么这种场面和情感对读者就 始终会显得令人恼火地含糊。的确,在整部作品中找不到一个淫秽的词。当 然,粗鲁庸俗的读者受到现代习俗的影响,总心安理得地接受一部平庸的小 说中的大量粗俗下流的词语;他们对这部作品在这方面的匮乏会感到相当吃 惊。然而,如果为了让这种自相矛盾的故作正经的人感到舒适,哪个编辑就 试图冲淡或删去被某种类型头脑的人称作“色情”的场面(在这方面,参看 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六日尊敬的约翰?M?伍尔西法官对另一部更为直率的书 所作的重大裁决①),那么就只好完全放弃出版《洛丽塔》了,因为这些场 面虽然可能会被某些人不适当地指责为本身就会激起情欲,但它们却是一个 悲剧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起作用的场面,而这个悲剧故事坚定不移的倾向不 是别的,正是尊崇道德。玩世不恭的人也许会说商业化的色情文学也如此声 言。有学问的人也许会反驳说“亨?亨?”的充满激情的忏悔只是试管中的 风暴;他们会指出至少有百分之十二的美国成年男子一根据布兰奇?施瓦茨 曼博士(口头讲述)的一项“保守的”估计――每年都会用各种方式领略到“ 亨?亨?”用如此绝望的口气所描述的特殊经历;他们还断言如果我们这个 疯狂的记日记的人在一九四七年那个决定命运的夏天曾去向一位高明的精神 病理学家求教,就不会有什么灾难;不过那样一来,也就不会有这本书了。 本评论人希望得到谅解,能把他在自己的书和讲稿中所强调的观点再重 复一遍,明确地说就是:“令人反感”往往不过是“异乎寻常”的同义词, 而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当然总具有**性,因而凭借其本身的性质,它的出 现应该多少叫人感到意外和震惊。我无意颂扬“亨?亨?”。无疑他令人发 指,卑鄙无耻;他是道德败坏的一个突出的典型,是一个兼残暴与诙谐于一 身的人物,或许他显露出莫大的痛苦,但并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他行动缓 慢,反复无常。他对这个**的人士和景物的许多随口说出的看法都很荒唐 可笑。在他的自白书里,自始至终闪现出一种力求诚实的愿望,但这并不能 免除他凶残奸诈的罪恶。他反常变态。他不是一位**人士。可是他那琴声 悠扬的小提琴多么神奇地唤起人们对洛丽塔的柔情和怜悯,从而使我们既对 这本书感到着迷,又对书的作者深恶痛绝。 作为一份病历,《洛丽塔》无疑会成为精神病学界的一本经典之作。作 为一部艺术作品,它超越了赎罪的各个方面;而在我们看来,比科学意义和 文学价值更为重要的,就是这部书对严肃的读者所应具有的道德影响,因为 在这项深刻的个人研究中,暗含着一个普遍的教训;任性的孩子,自私自利 的母亲,气喘吁吁的疯子――这些角色不仅是一个独特的故事中栩栩如生的 人物;他们提醒我们注意危险的倾向;他们指出具有强大影响的邪恶。《洛 丽塔》应该使我们大家――父母、社会服务人员、教育工作者――以更大的 警觉和远见,为在一个更为**的世界上培养出更为**的一代人而作出努 力。 小约翰?雷博士 一九五五年八月五日 于马萨诸塞州,威德沃什 我一九一○年出生在巴黎。父亲是一个文雅、随和的人,身上 混杂了几种种族基因:他是一位具有法国和奥地利混合血统的瑞士 公民,血管里还搀和着一点儿多瑙河的水土。我一会儿就要拿出几 张好看的、蓝盈盈的风景明信片来给各位传观。他在里维埃拉拥有 一家豪华的大饭店。他的父亲和两位祖父曾经分别贩卖过葡萄酒、 珠宝和丝绸。他三十岁的时候娶了一个英国姑娘,是那个登山家杰 罗姆?邓恩的女儿,也是多塞特的两个牧师的孙女,这两个牧师都 是冷僻的学科的专家――分别精通古土壤学和风弦琴。我三岁那 年,我的那位很上相的母亲在一桩反常的意外事件中(在野餐会上 遭到电击)去世了。除了保留在**黑暗的过去中的一小片温暖, 在记忆的岩穴和幽谷中,她什么也不存在了。我幼年的太阳,如果 你们还忍受得了我的文体(我是在监视下写作的),已经从那片记 忆的岩穴和幽谷上方落下。你们肯定都知道夏天黄昏,在一座小山 的脚下,那芬芳馥郁的落日余晖,带着一些蠓虫,悬在一道鲜花盛 开的树篱四周,或者突然被一个漫步的人闯入和穿越;一种毛茸茸 的温暖,一些金黄色的蠓虫。 我母亲的姐姐西比尔嫁给我父亲的一个堂兄,后来又遭到遗 弃,于是就到我家来充当不拿薪酬的家庭教师和女管家。有人后来 告诉我说她曾经爱上了我父亲,我父亲在一个阴雨的日子轻松愉快 地趁机利用了她的爱情,等到雨过天晴就忘却了一切。虽然姨妈订 的有些规矩相当刻板――刻板得要命――但我却非常喜欢她。也 许,她是想在适当的时候,把我培养成一个比我父亲更好的鳏夫。 西比尔姨妈生着一双带着粉红色眼眶的天蓝色眼睛,面色蜡黄。她 会写诗,迷信得富有诗意。她说她知道在我十六岁生日后不久,她 就会死,结果竟应验了。她丈夫是一个出色的香水旅行推销员,大 部分时间都在美国度过。*终在那儿开办了一家公司,还购置了一 点儿房地产。 我在一个有着图画书、干净的沙滩、橘树、友好的狗、海景和 笑嘻嘻的人脸的欢快天地中长大,成了一个幸福、健康的孩子。在 我周围,华丽的米兰纳大饭店像一个私人宇宙那样旋转,像外边闪 闪发光的那个较大的蓝色宇宙中的一个用石灰水刷白了的宇宙。从 系着围裙的锅壶擦洗工到身穿法兰绒的权贵,每个人都喜欢我,每 个人都宠爱我。上了年纪的美国妇女像比萨斜塔似的倚在拐杖上侧身 望着我。付不出我父亲账的那些破了产的俄罗斯公主给我买昂贵的糖 果。而他,Mon cher petit papa,则带我出去划船、骑车,教我游 泳、跳水和滑水,给我念《堂吉诃德》和《悲惨世界》。我对他既 崇拜又尊敬,每逢偷听到仆人们议论他的各个女朋友,就为他感到 高兴。那些美丽和蔼的人儿对我十分宠爱,还为我深可慨叹地失去 母亲而温柔地加以安慰,流着可贵的眼泪。 我在离家几英里外的一所英国走读学校上学。在学校里,我打 网拍式壁球和手球,学习成绩优良,跟同学和老师都相处得很好。 在我满十三岁以前(也就是说,在我**次见到我的小安娜贝尔以 前),我所记得发生过的**确切的性经历就是:有次在学校的玫 瑰园里跟一个美国小孩讨论青春期出现的种种意想不到的事,那是 一次严肃、得体、纯理论性的交谈。那个美国孩子是当时很出名的 一个电影女演员的儿子,可他也难得在那个三维世界里见到他的母 亲。而在看了皮雄那部装帧豪华的《人体之美》中的某些照片、洁 白光滑的肌肤和暗影,无限柔和的分界后,我的有机体也产生了一 些有趣的反应;那部书是我从旅馆图书室里一堆大山似的云纹纸装 帧的《绘图艺术》下偷出来的。后来,我父亲以他那种轻松愉快的 方式,把他认为我需要了解的性知识都告诉了我。那是一九二三年 秋天,刚好在他把我送到里昂一所公立中学去以前(我们原定要在 那儿度过三个冬天),但是,唉,那年夏天,他却跟德?R夫人和 她的女儿到意大利去旅行了;于是我找不到哪个人可以诉苦,也找 不到哪个人好去请教。 P11-13
《洛丽塔(新文本译丛)》文章节选:
作为一份病历,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无疑会成为精神病
学界的一本经典之作。作为一部艺术作品,它超越了赎罪的各个方面;而在
我们看来,比科学意义和文学价值更为重要的,就是这部书对严肃的读者所
应具有的道德影响,因为在这项深刻的个人研究中,暗含着一个普遍的教训
;任性的孩子,自私自利的母亲,气喘吁吁的疯子――这些角色不仅是一个
独特的故事中栩栩如生的人物;他们提醒我们注意危险的倾向;他们指出具
有强大影响的邪恶。《洛丽塔》应该使我们大家――父母、社会服务人员、
教育工作者以更大的警觉和远见,为在一个更为**的世界上培养出更为优
秀的一代人而作出努力。
我认为每一个严肃的作家,手捧着他的已出版的这一本或那一本书,心
里永远觉得它是一个安慰。它那常燃小火一直在地下室里燃着,只要自己心
里的温度调节器一触动,一小股熟悉的暖流立刻就会悄悄地迸发。这个安慰
,这本书在永远可以想见的远处发出的光亮,是一种极友好的感情;这本书
越是符合预先构想的特征与色彩,它的光亮就越充足、越柔和。
《洛丽塔》或《一个白人鳏夫的自白》,这就是本文作者在撰文以前所 收到的这篇奇特的记述的两个标题。这篇记述的作者,“亨伯特?亨伯特” ,已于一九五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在法定监禁中因冠状动脉血栓症而去世,距 他的案件开庭审理的日期只有几天。他的律师,也是我的亲戚和好友,目前 在哥伦比亚特区当律师的克拉伦斯’乔特?克拉克先生,根据他的委托人的 遗嘱,请我编订这部手稿。他的遗嘱中有条条款,授权我那很有名望的表兄 全权处理付梓出版《洛丽塔》的一切有关事宜。克拉克先生选定的这个编辑 刚刚由于他的一部朴实无华的著作(《理性有意义吗?》)而获得波林奖,其 中论述了若干病理状态和性变态行为。克拉克先生的决定可能受了这桩事的 影响。 我的工作结果比我们俩预料的要简单一些。除了改正一些明显的语法错 误和仔细删去几处不易删除的细节外,这部异乎寻常的回忆录完整无损地呈 现在读者的面前;那些细节,尽管“亨?亨?”作了努力,先前仍然像路标 和墓碑继续出现在他的文稿中(它们提到的一些地方或人物,由于下等低级 而需要掩饰,出于体恤怜悯也不该加以伤害)。这部回忆录作者离奇的外号 是他自己杜撰的。当然,这副面具――似乎有双催眠的眼睛正在面具后面闪 闪发光――依照佩戴面具的人的意愿,不得不继续由他戴着。虽然“黑兹 ”只和女主人公真实的姓氏押韵,但她的名字却跟本书的内容有着千丝万缕 的关系,不容我们作出改动,而且(读者自己也会发现)实际上也没有必要去 改动。有关“亨?亨?”罪行的材料,爱好盘根究底的人不妨去查阅一九五 二年九、十两月的日报。如果我没有获准在灯下编辑这部回忆录,这桩罪行 的起因和目的就会继续是一个全然费解的谜。 老派的读者总希望追踪“真实的”故事以外的“真”人的命运,为了照 顾这类读者,现在把我从“拉姆斯代尔”的“温德马勒”先生那儿得到的几 个细节叙述出来。“温德马勒”先生希望不暴露他的真实身份,这样“这桩 不光彩的卑鄙的事件漫长的阴影”便不会延伸到他所属的引以为豪的那个社 区。他的女儿“路易丝”如今是一个大学二年级学生。“蒙娜?达尔”现在 在巴黎上学。“丽塔”新近嫁给了佛罗里达州一家饭店的老板。一九五二年 圣诞节那天,“理查德?F?希勒”太太在西北部*遥远的居民点“灰星镇 ”因为分娩而死去,生下一个女性死婴。“维维安?达克布鲁姆④”写了一 部传记《我的奎》,不久就要出版。仔细阅读过原稿的评论家们把它说成她 *好的作品。与此事有关的各处公墓的管理人员都报告说并没有鬼魂出现。 如果把《洛丽塔》单纯看作一部小说,倘若书中场面和情感的表达方式 被闪烁其词、陈词滥调的手法弄得苍白无力,那么这种场面和情感对读者就 始终会显得令人恼火地含糊。的确,在整部作品中找不到一个淫秽的词。当 然,粗鲁庸俗的读者受到现代习俗的影响,总心安理得地接受一部平庸的小 说中的大量粗俗下流的词语;他们对这部作品在这方面的匮乏会感到相当吃 惊。然而,如果为了让这种自相矛盾的故作正经的人感到舒适,哪个编辑就 试图冲淡或删去被某种类型头脑的人称作“色情”的场面(在这方面,参看 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六日尊敬的约翰?M?伍尔西法官对另一部更为直率的书 所作的重大裁决①),那么就只好完全放弃出版《洛丽塔》了,因为这些场 面虽然可能会被某些人不适当地指责为本身就会激起情欲,但它们却是一个 悲剧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起作用的场面,而这个悲剧故事坚定不移的倾向不 是别的,正是尊崇道德。玩世不恭的人也许会说商业化的色情文学也如此声 言。有学问的人也许会反驳说“亨?亨?”的充满激情的忏悔只是试管中的 风暴;他们会指出至少有百分之十二的美国成年男子一根据布兰奇?施瓦茨 曼博士(口头讲述)的一项“保守的”估计――每年都会用各种方式领略到“ 亨?亨?”用如此绝望的口气所描述的特殊经历;他们还断言如果我们这个 疯狂的记日记的人在一九四七年那个决定命运的夏天曾去向一位高明的精神 病理学家求教,就不会有什么灾难;不过那样一来,也就不会有这本书了。 本评论人希望得到谅解,能把他在自己的书和讲稿中所强调的观点再重 复一遍,明确地说就是:“令人反感”往往不过是“异乎寻常”的同义词, 而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当然总具有**性,因而凭借其本身的性质,它的出 现应该多少叫人感到意外和震惊。我无意颂扬“亨?亨?”。无疑他令人发 指,卑鄙无耻;他是道德败坏的一个突出的典型,是一个兼残暴与诙谐于一 身的人物,或许他显露出莫大的痛苦,但并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他行动缓 慢,反复无常。他对这个**的人士和景物的许多随口说出的看法都很荒唐 可笑。在他的自白书里,自始至终闪现出一种力求诚实的愿望,但这并不能 免除他凶残奸诈的罪恶。他反常变态。他不是一位**人士。可是他那琴声 悠扬的小提琴多么神奇地唤起人们对洛丽塔的柔情和怜悯,从而使我们既对 这本书感到着迷,又对书的作者深恶痛绝。 作为一份病历,《洛丽塔》无疑会成为精神病学界的一本经典之作。作 为一部艺术作品,它超越了赎罪的各个方面;而在我们看来,比科学意义和 文学价值更为重要的,就是这部书对严肃的读者所应具有的道德影响,因为 在这项深刻的个人研究中,暗含着一个普遍的教训;任性的孩子,自私自利 的母亲,气喘吁吁的疯子――这些角色不仅是一个独特的故事中栩栩如生的 人物;他们提醒我们注意危险的倾向;他们指出具有强大影响的邪恶。《洛 丽塔》应该使我们大家――父母、社会服务人员、教育工作者――以更大的 警觉和远见,为在一个更为**的世界上培养出更为**的一代人而作出努 力。 小约翰?雷博士 一九五五年八月五日 于马萨诸塞州,威德沃什 我一九一○年出生在巴黎。父亲是一个文雅、随和的人,身上 混杂了几种种族基因:他是一位具有法国和奥地利混合血统的瑞士 公民,血管里还搀和着一点儿多瑙河的水土。我一会儿就要拿出几 张好看的、蓝盈盈的风景明信片来给各位传观。他在里维埃拉拥有 一家豪华的大饭店。他的父亲和两位祖父曾经分别贩卖过葡萄酒、 珠宝和丝绸。他三十岁的时候娶了一个英国姑娘,是那个登山家杰 罗姆?邓恩的女儿,也是多塞特的两个牧师的孙女,这两个牧师都 是冷僻的学科的专家――分别精通古土壤学和风弦琴。我三岁那 年,我的那位很上相的母亲在一桩反常的意外事件中(在野餐会上 遭到电击)去世了。除了保留在**黑暗的过去中的一小片温暖, 在记忆的岩穴和幽谷中,她什么也不存在了。我幼年的太阳,如果 你们还忍受得了我的文体(我是在监视下写作的),已经从那片记 忆的岩穴和幽谷上方落下。你们肯定都知道夏天黄昏,在一座小山 的脚下,那芬芳馥郁的落日余晖,带着一些蠓虫,悬在一道鲜花盛 开的树篱四周,或者突然被一个漫步的人闯入和穿越;一种毛茸茸 的温暖,一些金黄色的蠓虫。 我母亲的姐姐西比尔嫁给我父亲的一个堂兄,后来又遭到遗 弃,于是就到我家来充当不拿薪酬的家庭教师和女管家。有人后来 告诉我说她曾经爱上了我父亲,我父亲在一个阴雨的日子轻松愉快 地趁机利用了她的爱情,等到雨过天晴就忘却了一切。虽然姨妈订 的有些规矩相当刻板――刻板得要命――但我却非常喜欢她。也 许,她是想在适当的时候,把我培养成一个比我父亲更好的鳏夫。 西比尔姨妈生着一双带着粉红色眼眶的天蓝色眼睛,面色蜡黄。她 会写诗,迷信得富有诗意。她说她知道在我十六岁生日后不久,她 就会死,结果竟应验了。她丈夫是一个出色的香水旅行推销员,大 部分时间都在美国度过。*终在那儿开办了一家公司,还购置了一 点儿房地产。 我在一个有着图画书、干净的沙滩、橘树、友好的狗、海景和 笑嘻嘻的人脸的欢快天地中长大,成了一个幸福、健康的孩子。在 我周围,华丽的米兰纳大饭店像一个私人宇宙那样旋转,像外边闪 闪发光的那个较大的蓝色宇宙中的一个用石灰水刷白了的宇宙。从 系着围裙的锅壶擦洗工到身穿法兰绒的权贵,每个人都喜欢我,每 个人都宠爱我。上了年纪的美国妇女像比萨斜塔似的倚在拐杖上侧身 望着我。付不出我父亲账的那些破了产的俄罗斯公主给我买昂贵的糖 果。而他,Mon cher petit papa,则带我出去划船、骑车,教我游 泳、跳水和滑水,给我念《堂吉诃德》和《悲惨世界》。我对他既 崇拜又尊敬,每逢偷听到仆人们议论他的各个女朋友,就为他感到 高兴。那些美丽和蔼的人儿对我十分宠爱,还为我深可慨叹地失去 母亲而温柔地加以安慰,流着可贵的眼泪。 我在离家几英里外的一所英国走读学校上学。在学校里,我打 网拍式壁球和手球,学习成绩优良,跟同学和老师都相处得很好。 在我满十三岁以前(也就是说,在我**次见到我的小安娜贝尔以 前),我所记得发生过的**确切的性经历就是:有次在学校的玫 瑰园里跟一个美国小孩讨论青春期出现的种种意想不到的事,那是 一次严肃、得体、纯理论性的交谈。那个美国孩子是当时很出名的 一个电影女演员的儿子,可他也难得在那个三维世界里见到他的母 亲。而在看了皮雄那部装帧豪华的《人体之美》中的某些照片、洁 白光滑的肌肤和暗影,无限柔和的分界后,我的有机体也产生了一 些有趣的反应;那部书是我从旅馆图书室里一堆大山似的云纹纸装 帧的《绘图艺术》下偷出来的。后来,我父亲以他那种轻松愉快的 方式,把他认为我需要了解的性知识都告诉了我。那是一九二三年 秋天,刚好在他把我送到里昂一所公立中学去以前(我们原定要在 那儿度过三个冬天),但是,唉,那年夏天,他却跟德?R夫人和 她的女儿到意大利去旅行了;于是我找不到哪个人可以诉苦,也找 不到哪个人好去请教。 P11-13
《洛丽塔(新文本译丛)》编辑推荐与评论:
作为一份病历,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无疑会成为精神病
学界的一本经典之作。作为一部艺术作品,它超越了赎罪的各个方面;而在
我们看来,比科学意义和文学价值更为重要的,就是这部书对严肃的读者所
应具有的道德影响,因为在这项深刻的个人研究中,暗含着一个普遍的教训
;任性的孩子,自私自利的母亲,气喘吁吁的疯子――这些角色不仅是一个
独特的故事中栩栩如生的人物;他们提醒我们注意危险的倾向;他们指出具
有强大影响的邪恶。《洛丽塔》应该使我们大家――父母、社会服务人员、
教育工作者以更大的警觉和远见,为在一个更为**的世界上培养出更为优
秀的一代人而作出努力。
我认为每一个严肃的作家,手捧着他的已出版的这一本或那一本书,心
里永远觉得它是一个安慰。它那常燃小火一直在地下室里燃着,只要自己心
里的温度调节器一触动,一小股熟悉的暖流立刻就会悄悄地迸发。这个安慰
,这本书在永远可以想见的远处发出的光亮,是一种极友好的感情;这本书
越是符合预先构想的特征与色彩,它的光亮就越充足、越柔和。
《洛丽塔》或《一个白人鳏夫的自白》,这就是本文作者在撰文以前所 收到的这篇奇特的记述的两个标题。这篇记述的作者,“亨伯特?亨伯特” ,已于一九五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在法定监禁中因冠状动脉血栓症而去世,��� 他的案件开庭审理的日期只有几天。他的律师,也是我的亲戚和好友,目前 在哥伦比亚特区当律师的克拉伦斯’乔特?克拉克先生,根据他的委托人的 遗嘱,请我编订这部手稿。他的遗嘱中有条条款,授权我那很有名望的表兄 全权处理付梓出版《洛丽塔》的一切有关事宜。克拉克先生选定的这个编辑 刚刚由于他的一部朴实无华的著作(《理性有意义吗?》)而获得波林奖,其 中论述了若干病理状态和性变态行为。克拉克先生的决定可能受了这桩事的 影响。 我的工作结果比我们俩预料的要简单一些。除了改正一些明显的语法错 误和仔细删去几处不易删除的细节外,这部异乎寻常的回忆录完整无损地呈 现在读者的面前;那些细节,尽管“亨?亨?”作了努力,先前仍然像路标 和墓碑继续出现在他的文稿中(它们提到的一些地方或人物,由于下等低级 而需要掩饰,出于体恤怜悯也不该加以伤害)。这部回忆录作者离奇的外号 是他自己杜撰的。当然,这副面具――似乎有双催眠的眼睛正在面具后面闪 闪发光――依照佩戴面具的人的意愿,不得不继续由他戴着。虽然“黑兹 ”只和女主人公真实的姓氏押韵,但她的名字却跟本书的内容有着千丝万缕 的关系,不容我们作出改动,而且(读者自己也会发现)实际上也没有必要去 改动。有关“亨?亨?”罪行的材料,爱好盘根究底的人不妨去查阅一九五 二年九、十两月的日报。如果我没有获准在灯下编辑这部回忆录,这桩罪行 的起因和目的就会继续是一个全然费解的谜。 老派的读者总希望追踪“真实的”故事以外的“真”人的命运,为了照 顾这类读者,现在把我从“拉姆斯代尔”的“温德马勒”先生那儿得到的几 个细节叙述出来。“温德马勒”先生希望不暴露他的真实身份,这样“这桩 不光彩的卑鄙的事件漫长的阴影”便不会延伸到他所属的引以为豪的那个社 区。他的女儿“路易丝”如今是一个大学二年级学生。“蒙娜?达尔”现在 在巴黎上学。“丽塔”新近嫁给了佛罗里达州一家饭店的老板。一九五二年 圣诞节那天,“理查德?F?希勒”太太在西北部*遥远的居民点“灰星镇 ”因为分娩而死去,生下一个女性死婴。“维维安?达克布鲁姆④”写了一 部传记《我的奎》,不久就要出版。仔细阅读过原稿的评论家们把它说成她 *好的作品。与此事有关的各处公墓的管理人员都报告说并没有鬼魂出现。 如果把《洛丽塔》单纯看作一部小说,倘若书中场面和情感的表达方式 被闪烁其词、陈词滥调的手法弄得苍白无力,那么这种场面和情感对读者就 始终会显得令人恼火地含糊。的确,在整部作品中找不到一个淫秽的词。当 然,粗鲁庸俗的读者受到现代习俗的影响,总心安理得地接受一部平庸的小 说中的大量粗俗下流的词语;他们对这部作品在这方面的匮乏会感到相当吃 惊。然而,如果为了让这种自相矛盾的故作正经的人感到舒适,哪个编辑就 试图冲淡或删去被某种类型头脑的人称作“色情”的场面(在这方面,参看 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六日尊敬的约翰?M?伍尔西法官对另一部更为直率的书 所作的重大裁决①),那么就只好完全放弃出版《洛丽塔》了,因为这些场 面虽然可能会被某些人不适当地指责为本身就会激起情欲,但它们却是一个 悲剧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起作用的场面,而这个悲剧故事坚定不移的倾向不 是别的,正是尊崇道德。玩世不恭的人也许会说商业化的色情文学也如此声 言。有学问的人也许会反驳说“亨?亨?”的充满激情的忏悔只是试管中的 风暴;他们会指出至少有百分之十二的美国成年男子一根据布兰奇?施瓦茨 曼博士(口头讲述)的一项“保守的”估计――每年都会用各种方式领略到“ 亨?亨?”用如此绝望的口气所描述的特殊经历;他们还断言如果我们这个 疯狂的记日记的人在一九四七年那个决定命运的夏天曾去向一位高明的精神 病理学家求教,就不会有什么灾难;不过那样一来,也就不会有这本书了。 本评论人希望得到谅解,能把他在自己的书和讲稿中所强调的观点再重 复一遍,明确地说就是:“令人反感”往往不过是“异乎寻常”的同义词, 而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当然总具有**性,因而凭借其本身的性质,它的出 现应该多少叫人感到意外和震惊。我无意颂扬“亨?亨?”。无疑他令人发 指,卑鄙无耻;他是道德败坏的一个突出的典型,是一个兼残暴与诙谐于一 身的人物,或许他显露出莫大的痛苦,但并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他行动缓 慢,反复无常。他对这个**的人士和景物的许多随口说出的看法都很荒唐 可笑。在他的自白书里,自始至终闪现出一种力求诚实的愿望,但这并不能 免除他凶残奸诈的罪恶。他反常变态。他不是一位**人士。可是他那琴声 悠扬的小提琴多么神奇地唤起人们对洛丽塔的柔情和怜悯,从而使我们既对 这本书感到着迷,又对书的作者深恶痛绝。 作为一份病历,《洛丽塔》无疑会成为精神病学界的一本经典之作。作 为一部艺术作品,它超越了赎罪的各个方面;而在我们看来,比科学意义和 文学价值更为重要的,就是这部书对严肃的读者所应具有的道德影响,因为 在这项深刻的个人研究中,暗含着一个普遍的教训;任性的孩子,自私自利 的母亲,气喘吁吁的疯子――这些角色不仅是一个独特的故事中栩栩如生的 人物;他们提醒我们注意危险的倾向;他们指出具有强大影响的邪恶。《洛 丽塔》应该使我们大家――父母、社会服务人员、教育工作者――以更大的 警觉和远见,为在一个更为**的世界上培养出更为**的一代人而作出努 力。 小约翰?雷博士 一九五五年八月五日 于马萨诸塞州,威德沃什 我一九一○年出生在巴黎。父亲是一个文雅、随和的人,身上 混杂了几种种族基因:他是一位具有法国和奥地利混合血统的瑞士 公民,血管里还搀和着一点儿多瑙河的水土。我一会儿就要拿出几 张好看的、蓝盈盈的风景明信片来给各位传观。他在里维埃拉拥有 一家豪华的大饭店。他的父亲和两位祖父曾经分别贩卖过葡萄酒、 珠宝和丝绸。他三十岁的时候娶了一个英国姑娘,是那个登山家杰 罗姆?邓恩的女儿,也是多塞特的两个牧师的孙女,这两个牧师都 是冷僻的学科的专家――分别精通古土壤学和风弦琴。我三岁那 年,我的那位很上相的母亲在一桩反常的意外事件中(在野餐会上 遭到电击)去世了。除了保留在**黑暗的过去中的一小片温暖, 在记忆的岩穴和幽谷中,她什么也不存在了。我幼年的太阳,如果 你们还忍受得了我的文体(我是在监视下写作的),已经从那片记 忆的岩穴和幽谷上方落下。你们肯定都知道夏天黄昏,在一座小山 的脚下,那芬芳馥郁的落日余晖,带着一些蠓虫,悬在一道鲜花盛 开的树篱四周,或者突然被一个漫步的人闯入和穿越;一种毛茸茸 的温暖,一些金黄色的蠓虫。 我母亲的姐姐西比尔嫁给我父亲的一个堂兄,后来又遭到遗 弃,于是就到我家来充当不拿薪酬的家庭教师和女管家。有人后来 告诉我说她曾经爱上了我父亲,我父亲在一个阴雨的日子轻松愉快 地趁机利用了她的爱情,等到雨过天晴就忘却了一切。虽然姨妈订 的有些规矩相当刻板――刻板得要命――但我却非常喜欢她。也 许,她是想在适当的时候,把我培养成一个比我父亲更好的鳏夫。 西比尔姨妈生着一双带着粉红色眼眶的天蓝色眼睛,面色蜡黄。她 会写诗,迷信得富有诗意。她说她知道在我十六岁生日后不久,她 就会死,结果竟应验了。她丈夫是一个出色的香水旅行推销员,大 部分时间都在美国度过。*终在那儿开办了一家公司,还购置了一 点儿房地产。 我在一个有着图画书、干净的沙滩、橘树、友好的狗、海景和 笑嘻嘻的人脸的欢快天地中长大,成了一个幸福、健康的孩子。在 我周围,华丽的米兰纳大饭店像一个私人宇宙那样旋转,像外边闪 闪发光的那个较大的蓝色宇宙中的一个用石灰水刷白了的宇宙。从 系着围裙的锅壶擦洗工到身穿法兰绒的权贵,每个人都喜欢我,每 个人都宠爱我。上了年纪的美国妇女像比萨斜塔似的倚在拐杖上侧身 望着我。付不出我父亲账的那些破了产的俄罗斯公主给我买昂贵的糖 果。而他,Mon cher petit papa,则带我出去划船、骑车,教我游 泳、跳水和滑水,给我念《堂吉诃德》和《悲惨世界》。我对他既 崇拜又尊敬,每逢偷听到仆人们议论他的各个女朋友,就为他感到 高兴。那些美丽和蔼的人儿对我十分宠爱,还为我深可慨叹地失去 母亲而温柔地加以安慰,流着可贵的眼泪。 我在离家几英里外的一所英国走读学校上学。在学校里,我打 网拍式壁球和手球,学习成绩优良,跟同学和老师都相处得很好。 在我满十三岁以前(也就是说,在我**次见到我的小安娜贝尔以 前),我所记得发生过的**确切的性经历就是:有次在学校的玫 瑰园里跟一个美国小孩讨论青春期出现的种种意想不到的事,那是 一次严肃、得体、纯理论性的交谈。那个美国孩子是当时很出名的 一个电影女演员的儿子,可他也难得在那个三维世界里见到他的母 亲。而在看了皮雄那部装帧豪华的《人体之美》中的某些照片、洁 白光滑的肌肤和暗影,无限柔和的分界后,我的有机体也产生了一 些有趣的反应;那部书是我从旅馆图书室里一堆大山似的云纹纸装 帧的《绘图艺术》下偷出来的。后来,我父亲以他那种轻松愉快的 方式,把他认为我需要了解的性知识都告诉了我。那是一九二三年 秋天,刚好在他把我送到里昂一所公立中学去以前(我们原定要在 那儿度过三个冬天),但是,唉,那年夏天,他却跟德?R夫人和 她的女儿到意大利去旅行了;于是我找不到哪个人可以诉苦,也找 不到哪个人好去请教。 P11-13
《洛丽塔(新文本译丛)》作者介绍:
作为一份病历,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无疑会成为精神病
学界的一本经典之作。作为一部艺术作品,它超越了赎罪的各个方面;而在
我们看来,比科学意义和文学价值更为重要的,就是这部书对严肃的读者所
应具有的道德影响,因为在这项深刻的个人研究中,暗含着一个普遍的教训
;任性的孩子,自私自利的母亲,气喘吁吁的疯子――这些角色不仅是一个
独特的故事中栩栩如生的人物;他们提醒我们注意危险的倾向;他们指出具
有强大影响的邪恶。《洛丽塔》应该使我们大家――父母、社会服务人员、
教育工作者以更大的警觉和远见,为在一个更为**的世界上培养出更为优
秀的一代人而作出努力。
我认为每一个严肃的作家,手捧着他的已出版的这一本或那一本书,心
里永远觉得它是一个安慰。它那常燃小火一直在地下室里燃着,只要自己心
里的温度调节器一触动,一小股熟悉的暖流立刻就会悄悄地迸发。这个安慰
,这本书在永远可以想见的远处发出的光亮,是一种极友好的感情;这本书
越是符合预先构想的特征与色彩,它的光亮就越充足、越柔和。
《洛丽塔》或《一个白人鳏夫的自白》,这就是本文作者在撰文以前所 收到的这篇奇特的记述的两个标题。这篇记述的作者,“亨伯特?亨伯特” ,已于一九五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在法定监禁中因冠状动脉血栓症而去世,距 他的案件开庭审理的日期只有几天。他的律师,也是我的亲戚和好友,目前 在哥伦比亚特区当律师的克拉伦斯’乔特?克拉克先生,根据他的委托人的 遗嘱,请我编订这部手稿。他的遗嘱中有条条款,授权我那很有名望的表兄 全权处理付梓出版《洛丽塔》的一切有关事宜。克拉克先生选定的这个编辑 刚刚由于他的一部朴实无华的著作(《理性有意义吗?》)而获得波林奖,其 中论述了若干病理状态和性变态行为。克拉克先生的决定可能受了这桩事的 影响。 我的工作结果比我们俩预料的要简单一些。除了改正一些明显的语法错 误和仔细删去几处不易删除的细节外,这部异乎寻常的回忆录完整无损地呈 现在读者的面前;那些细节,尽管“亨?亨?”作了努力,先前仍然像路标 和墓碑继续出现在他的文稿中(它们提到的一些地方或人物,由于下等低级 而需要掩饰,出于体恤怜悯也不该加以伤害)。这部回忆录作者离奇的外号 是他自己杜撰的。当然,这副面具――似乎有双催眠的眼睛正在面具后面闪 闪发光――依照佩戴面具的人的意愿,不得不继续由他戴着。虽然“黑兹 ”只和女主人公真实的姓氏押韵,但她的名字却跟本书的内容有着千丝万缕 的关系,不容我们作出改动,而且(读者自己也会发现)实际上也没有必要去 改动。有关“亨?亨?”罪行的材料,爱好盘根究底的人不妨去查阅一九五 二年九、十两月的日报。如果我没有获准在灯下编辑这部回忆录,这桩罪行 的起因和目的就会继续是一个全然费解的谜。 老派的读者总希望追踪“真实的”故事以外的“真”人的命运,为了照 顾这类读者,现在把我从“拉姆斯代尔”的“温德马勒”先生那儿得到的几 个细节叙述出来。“温德马勒”先生希望不暴露他的真实身份,这样“这桩 不光彩的卑鄙的事件漫长的阴影”便不会延伸到他所属的引以为豪的那个社 区。他的女儿“路易丝”如今是一个大学二年级学生。“蒙娜?达尔”现在 在巴黎上学。“丽塔”新近嫁给了佛罗里达州一家饭店的老板。一九五二年 圣诞节那天,“理查德?F?希勒”太太在西北部*遥远的居民点“灰星镇 ”因为分娩而死去,生下一个女性死婴。“维维安?达克布鲁姆④”写了一 部传记《我的奎》,不久就要出版。仔细阅读过原稿的评论家们把它说成她 *好的作品。与此事有关的各处公墓的管理人员都报告说并没有鬼魂出现。 如果把《洛丽塔》单纯看作一部小说,倘若书中场面和情感的表达方式 被闪烁其词、陈词滥调的手法弄得苍白无力,那么这种场面和情感对读者就 始终会显得令人恼火地含糊。的确,在整部作品中找不到一个淫秽的词。当 然,粗鲁庸俗的读者受到现代习俗的影响,总心安理得地接受一部平庸的小 说中的大量粗俗下流的词语;他们对这部作品在这方面的匮乏会感到相当吃 惊。然而,如果为了让这种自相矛盾的故作正经的人感到舒适,哪个编辑就 试图冲淡或删去被某种类型头脑的人称作“色情”的场面(在这方面,参看 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六日尊敬的约翰?M?伍尔西法官对另一部更为直率的书 所作的重大裁决①),那么就只好完全放弃出版《洛丽塔》了,因为这些场 面虽然可能会被某些人不适当地指责为本身就会激起情欲,但它们却是一个 悲剧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起作用的场面,而这个悲剧故事坚定不移的倾向不 是别的,正是尊崇道德。玩世不恭的人也许会说商业化的色情文学也如此声 言。有学问的人也许会反驳说“亨?亨?”的充满激情的忏��只是试管中的 风暴;他们会指出至少有百分之十二的美国成年男子一根据布兰奇?施瓦茨 曼博士(口头讲述)的一项“保守的”估计――每年都会用各种方式领略到“ 亨?亨?”用如此绝望的口气所描述的特殊经历;他们还断言如果我们这个 疯狂的记日记的人在一九四七年那个决定命运的夏天曾去向一位高明的精神 病理学家求教,就不会有什么灾难;不过那样一来,也就不会有这本书了。 本评论人希望得到谅解,能把他在自己的书和讲稿中所强调的观点再重 复一遍,明确地说就是:“令人反感”往往不过是“异乎寻常”的同义词, 而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当然总具有**性,因而凭借其本身的性质,它的出 现应该多少叫人感到意外和震惊。我无意颂扬“亨?亨?”。无疑他令人发 指,卑鄙无耻;他是道德败坏的一个突出的典型,是一个兼残暴与诙谐于一 身的人物,或许他显露出莫大的痛苦,但并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他行动缓 慢,反复无常。他对这个**的人士和景物的许多随口说出的看法都很荒唐 可笑。在他的自白书里,自始至终闪现出一种力求诚实的愿望,但这并不能 免除他凶残奸诈的罪恶。他反常变态。他不是一位**人士。可是他那琴声 悠扬的小提琴多么神奇地唤起人们对洛丽塔的柔情和怜悯,从而使我们既对 这本书感到着迷,又对书的作者深恶痛绝。 作为一份病历,《洛丽塔》无疑会成为精神病学界的一本经典之作。作 为一部艺术作品,它超越了赎罪的各个方面;而在我们看来,比科学意义和 文学价值更为重要的,就是这部书对严肃的读者所应具有的道德影响,因为 在这项深刻的个人研究中,暗含着一个普遍的教训;任性的孩子,自私自利 的母亲,气喘吁吁的疯子――这些角色不仅是一个独特的故事中栩栩如生的 人物;他们提醒我们注意危险的倾向;他们指出具有强大影响的邪恶。《洛 丽塔》应该使我们大家――父母、社会服务人员、教育工作者――以更大的 警觉和远见,为在一个更为**的世界上培养出更为**的一代人而作出努 力。 小约翰?雷博士 一九五五年八月五日 于马萨诸塞州,威德沃什 我一九一○年出生在巴黎。父亲是一个文雅、随和的人,身上 混杂了几种种族基因:他是一位具有法国和奥地利混合血统的瑞士 公民,血管里还搀和着一点儿多瑙河的水土。我一会儿就要拿出几 张好看的、蓝盈盈的风景明信片来给各位传观。他在里维埃拉拥有 一家豪华的大饭店。他的父亲和两位祖父曾经分别贩卖过葡萄酒、 珠宝和丝绸。他三十岁的时候娶了一个英国姑娘,是那个登山家杰 罗姆?邓恩的女儿,也是多塞特的两个牧师的孙女,这两个牧师都 是冷僻的学科的专家――分别精通古土壤学和风弦琴。我三岁那 年,我的那位很上相的母亲在一桩反常的意外事件中(在野餐会上 遭到电击)去世了。除了保留在**黑暗的过去中的一小片温暖, 在记忆的岩穴和幽谷中,她什么也不存在了。我幼年的太阳,如果 你们还忍受得了我的文体(我是在监视下写作的),已经从那片记 忆的岩穴和幽谷上方落下。你们肯定都知道夏天黄昏,在一座小山 的脚下,那芬芳馥郁的落日余晖,带着一些蠓虫,悬在一道鲜花盛 开的树篱四周,或者突然被一个漫步的人闯入和穿越;一种毛茸茸 的温暖,一些金黄色的蠓虫。 我母亲的姐姐西比尔嫁给我父亲的一个堂兄,后来又遭到遗 弃,于是就到我家来充当不拿薪酬的家庭教师和女管家。有人后来 告诉我说她曾经爱上了我父亲,我父亲在一个阴雨的日子轻松愉快 地趁机利用了她的爱情,等到雨过天晴就忘却了一切。虽然姨妈订 的有些规矩相当刻板――刻板得要命――但我却非常喜欢她。也 许,她是想在适当的时候,把我培养成一个比我父亲更好的鳏夫。 西比尔姨妈生着一双带着粉红色眼眶的天蓝色眼睛,面色蜡黄。她 会写诗,迷信得富有诗意。她说她知道在我十六岁生日后不久,她 就会死,结果竟应验了。她丈夫是一个出色的香水旅行推销员,大 部分时间都在美国度过。*终在那儿开办了一家公司,还购置了一 点儿房地产。 我在一个有着图画书、干净的沙滩、橘树、友好的狗、海景和 笑嘻嘻的人脸的欢快天地中长大,成了一个幸福、健康的孩子。在 我周围,华丽的米兰纳大饭店像一个私人宇宙那样旋转,像外边闪 闪发光的那个较大的蓝色宇宙中的一个用石灰水刷白了的宇宙。从 系着围裙的锅壶擦洗工到身穿法兰绒的权贵,每个人都喜欢我,每 个人都宠爱我。上了年纪的美国妇女像比萨斜塔似的倚在拐杖上侧身 望着我。付不出我父亲账的那些破了产的俄罗斯公主给我买昂贵的糖 果。而他,Mon cher petit papa,则带我出去划船、骑车,教我游 泳、跳水和滑水,给我念《堂吉诃德》和《悲惨世界》。我对他既 崇拜又尊敬,每逢偷听到仆人们议论他的各个女朋友,就为他感到 高兴。那些美丽和蔼的人儿对我十分宠爱,还为我深可慨叹地失去 母亲而温柔地加以安慰,流着可贵的眼泪。 我在离家几英里外的一所英国走读学校上学。在学校里,我打 网拍式壁球和手球,学习成绩优良,跟同学和老师都相处得很好。 在我满十三岁以前(也就是说,在我**次见到我的小安娜贝尔以 前),我所记得发生过的**确切的性经历就是:有次在学校的玫 瑰园里跟一个美国小孩讨论青春期出现的种种意想不到的事,那是 一次严肃、得体、纯理论性的交谈。那个美国孩子是当时很出名的 一个电影女演员的儿子,可他也难得在那个三维世界里见到他的母 亲。而在看了皮雄那部装帧豪华的《人体之美》中的某些照片、洁 白光滑的肌肤和暗影,无限柔和的分界后,我的有机体也产生了一 些有趣的反应;那部书是我从旅馆图书室里一堆大山似的云纹纸装 帧的《绘图艺术》下偷出来的。后来,我父亲以他那种轻松愉快的 方式,把他认为我需要了解的性知识都告诉了我。那是一九二三年 秋天,刚好在他把我送到里昂一所公立中学去以前(我们原定要在 那儿度过三个冬天),但是,唉,那年夏天,他却跟德?R夫人和 她的女儿到意大利去旅行了;于是我找不到哪个人可以诉苦,也找 不到哪个人好去请教。 P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