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文学翻译语境化探索
QQ咨询:
有路璐璐:

文学翻译语境化探索

  • 作者:栗长江
  • 出版社:线装书局
  • ISBN:9787801067333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223
  • 定价:¥25.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801067333
    • 作者
    • 页数
      223
    • 出版时间
      2008年01月01日
    • 定价
      ¥25.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语言的意义在于使用,换言之,意义发生在一定的语境中,意义对于语境具有**的依赖。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语言使用,发生在跨语言、跨文化的语境中,因而,翻译与语境休戚相关。语言学对于语境有了比较成熟的研究,但是我们不能将语言学的语境研究直接移植到翻译研究中来,因为翻译涉及的是双语语境,而语言学的研究只涉及单语语境。本研究旨在把语言学有关语境研究的成果借鉴到文学翻译研究中,综合文艺理论、翻译理论,整合跨学科的理论资源,对文学翻译进行较为全面的描写和解释。针对目前译界对译者的主体作用研究较少,以及各种译论之间不相兼容的现象,本文尝试通过“语境”找到一个契合点,把微观扫描和宏观透视结合起来,对文学翻译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文章节选
    第1章 绪论
    1.1 语境
    1.2 语境化
    语境化的英文是Contextualization。甘伯兹(Gumperz)与库克·甘伯兹(J.Cook-Gumperz)在《语言与语境论集》中提出了“使语言语境化”的概念。他们认为,社会交际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交际参与者不断构建、利用和破译语境的过程。通过对这个过程的建构,有可能提示各种相关知识或语境的过程。通过对这个过程的建构,有可能提示各种相关知识或语境的过程。通过对这个过程的建构,有可能提示各种相关知识或语境参数在特定交际中是如何作用于话语理解或影响话语理解的。(丁信善,2000)甘伯兹指出,“社会交际依靠的是一个机制,该机制能通过交际参与者介入活动的方式或使其行为和活动语境化,说话人赖以决定共同参与活动所需形式的信息源就是它的一种物化形式。实际上,说话人在其说话过程中输入的语境”(同上),这个过程被称为“语境化过程”,这个语境化过程是由一套使各种语境化提示与参与者的背景知识相联系的步骤构成的。在甘伯兹的语境化框架内,语境是动态的多向概念,也就是说,语境诸因素会随时不断重组,不断变化。语言的理解依赖于语境,但语言并不仅仅是被动的受制于语境;语言本身也是语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并以重要的方式参考与语境的构建。也就是 说,交际者根据语境产生语篇,而语篇本身也可以构成语境。
    ……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语境
    1.1.1 国外语言学家对语境的研究
    1.1.2 国内语言学家对语境的研究
    1.2 语境化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方向
    第2章 相关译论中的语境化探索
    2.1 译论的流派划分
    2.2 原语取向译论中的语境化
    2.2.1 奈达译论中的语境化
    2.2.2 哈蒂姆和梅森译论中的语境化
    2.2.2.1 语境的交际维度
    2.2.2.2 语境的语用维度
    2.2.2.3 语境的符号维度
    2.3 关联翻译理论中的语境化
    2.3.1 格特译论中的语境化
    2.4 译语取向译论中的语境化
    2.4.1 勒菲弗尔译论中的语境化
    2.4.2 诺德译论中的语境化
    第3章 文学翻译的语境
    3.1 翻译的本质
    3.2 文学的语境
    3.2.1 现实语境与虚拟语境
    3.2.2 上下文语境
    3.2.3 互文语境(文本间性语境)
    3.2.4 情景语境
    3.2.5 文化语境
    3.3 文学翻译的语境
    3.3.1 文学翻译
    3.3.2 翻译语境
    3.3.3 文学翻译的语境
    3.3.3.1 原语语境与译语语境
    3.3.3.2 间性语境
    第4章 文学翻译的语境化
    4.1 文学翻译语境化
    4.2 译者的多种角色类型与发话声型(主体间性语境层面)
    4.2.1 译者的多种“角色类型”
    4.2.1.1 作为选材者
    4.2.1.2 作为阐释者
    4.2.1.3 作为审美者
    4.2.1.4 作为操控者
    4.2.1.5 作为译本创造者
    4.2.2 译者的多种“发话声型”
    4.2.2.1 选材阶段的“发话声型”
    4.2.2.2 阐释阶段的“发话声型”
    4.2.2.3 审美阶段的“发话声型”
    4.2.2.4 操控阶段的“发话声型”
    4.2.2.5 文本创造阶段的“发话声型”
    4.3 文学翻译的语境重构
    4.3.1 译者选择行为的大文化语境
    4.3.2 译者的语境重构
    4.3.2.1 认知语境与语境认知化
    4.3.2.2 语境与意义的多维阐释
    4.3.2.3 语境对意义的相对规约
    4.4 文学翻译的语境适应
    4.4.1 文化(间性)层面的语境适应
    4.4.2 主体(间性)层面的语境适应
    4.5 语境化与文学翻译的多重文本(文本间性语境层面)
    4.5.1 原语文本
    4.5.2 译者源本
    4.5.3 译者释本
    4.5.4 译者滤本
    4.5.5 “他者”滤本
    4.5.6 译语文本
    第5章 文学翻译语境化过程模式
    第6章 文学翻译语境化过程对文学翻译批评的启示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