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李明瑞
QQ咨询:
有路璐璐:

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李明瑞

  • 作者:王福琨
  • 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9060223
  • 出版日期:2008年04月01日
  • 页数:256
  • 定价:¥2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李明瑞,原名李瑾瑞,号裕生。1896年11月9日生于广西省北流县清湾乡。李明瑞早年投身军界,曾任桂军排长、连长、营长等职。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先后任国民军第7军旅长、师长,率部在湖北讨伐吴佩孚的贺胜战役及在江西讨伐孙传芳的王家铺、德安、龙潭等战役中,屡建战功;在讨伐奉系军阀张崇昌的韩庄战役中,他任前敌总指挥,亲率3个团指挥作战,其中第21团*为有名。张宗昌所部听到李明瑞的第21团来攻,就不战而逃。
    1929年初,在蒋桂新军阀混战中,李明瑞倒桂系李宗仁、黄绍告成功,成为广西的*高军事长官,为了扩充个人势力,邀请中共**派领导人到广西指导工作。中共**利用这个时机,先后派邓小平、贺昌、张云逸、叶季壮、雷经天等到广西与李合作。李明瑞将许多共产党员安排到军队中任要职。1929年10月反蒋失败后,率广西警备第5大队退到龙州待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2月率警备第5大队在龙州起义,组成红8军,任红7、红8军总指挥。3月,红8军第2纵队在龙州遭国民党军袭击,经苦战后失败。第1纵队转入右江地区,后与红7军会合。随后李明瑞等指挥红7军,经过艰苦曲折的斗争,转战黔、桂、粤、湘、赣5省,行程万
    文章节选
    书香世家添“亚妹”
    北流县(今北流市)是广西桂东南的一块**。这里土地肥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清朝时曾被人们称为“金北流”,是**的产金地区,是当时广西*富庶、上缴赋税比较多的县份。北流县内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也众多,有道书列为“天下第二十二洞天”的勾漏洞、中国海相泥盆系北流准剖面等六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世界*大的“铜鼓**”就在北流出土,境内有铜石岭汉代冶铜遗址,也是铸造铜鼓的遗址。北流还是广西**的侨乡。有人还曾把北流称为“奇地”,奇在哪里?原来,贯穿县境的圭江与一般江河迥然不同,世界上大多数的河流都是从西流向东或者由北流向南,而圭江却从南流向北——北流县由此而得名。
    北流的许多地名还颇有点传奇色彩,县南与广东省交界的清湾乡朱砂地村就是一个例子。传说很久以前村里有一口井,天一亮,井内就出现颗颗红光闪闪的朱砂。早已把这口井占为己有的财主天天命令丫环去井边取朱砂,把丫环弄得精疲力竭。丫环是个聪明的姑娘,为了避免劳累,也为了不让财主大发横财,她在天亮之前偷偷地将滚烫的开水倒入水井底。从此,那口井再没有朱砂流出来了。不过,这里的池塘水面依然到处漂浮着朱红色的物质。人们根据这个传说故事,把这个村庄称为朱砂地村。
    朱砂地村又称柳树坡,该村坐南向北,面对一片谷地,四周是矮山土岭,环境优美,自古青山绿水,村前屋后耸立着许多古老苍劲的桂树、杨柳和苦楝树。
    古人有道“人杰地灵”,也许,这个世俗的观念该在这里应验。据县志载,当年,朱砂地村聚居着全县闻名的李氏望族,当中曾出现不少名人学子。早在清朝嘉庆年间,朱砂地村就出现了一个誉满海内的才子李绍昉。这位才子小时候就会吟诗作对,被人称为“神童”。1819年成了进士,以后一心要考状元。不料进京迟了,状元榜已经放过。李绍昉凭他的伶俐、乖巧和那三寸不烂之舌,竞求得嘉庆皇帝特准补考,并在保和殿殿试获取一等一名。皇帝看了他的文章,不禁大喜日:“比今科状元还胜一筹!”当即破例赐封李绍唠为“复元”,称其“才压三江”(即江苏、浙江、江西),成为当时全国**的才子之一。
    这个大名鼎鼎的李绍防就是李明瑞的曾伯祖父。1896年11月9日(清光绪二十二年十月初五),李明瑞就在这个书香世家呱呱坠地。
    李氏家族原是个产业殷厚的书香世家。但后代却坐吃山空,有的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有个别还吹嫖赌,每年除了地租债利之外,别无人息。到了明瑞祖父李文林这一代,正是清朝走向没落时期,列强虎视眈眈,瓜分中国,李文林家境每况愈下。明瑞两岁那年,祖父母双亡,父亲李云东及其兄弟为了撑门面,讲排场,要把葬礼搞得哀而荣,只好忍痛将剩下的十多亩土地变卖一空,成了一个清贫的破落户。
    李明瑞出生时,他的父亲李云东二十三岁,八尺汉子,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秉性善良,还写得一手好字,有时帮人家写书信、状纸、春联、门联,有时被聘为私塾先生,略得薄酬。他的妻子俞庭蝗(俞作柏、俞作豫的亲姑母)二十六岁,她知书达礼,心灵手巧,勤劳和善,面目清秀。夫妻俩在村中深受人们尊敬和爱戴。哪家有红白喜丧或争吵打架、争夺财产等纠纷,都请他俩到场劝解。人们还给俞庭媓以“女君子”、“女大夫”的美称。
    明瑞降生的这**,李云东正在野地里放牛,并捡了满筐的牛粪,突然被人告知他妻子生下了一个儿子。他为自己头胎得个男儿心里乐开了花。回到家里手脚未洗,就立即翻书查典,想给儿子取个*吉利而有意义的名字。俞庭媓则已托人到六十里外的岭峒向父母报喜,请娘为外孙算个吉命。
    俞庭蝗的父亲俞度甫和胞兄俞壁阶(俞作柏、俞作豫的父亲)都非常疼爱这个聪明能干又漂亮的俞庭蝗。他们深知李云东近年家道中落,都各尽所能地筹办一些婴儿所需的被服、杂物等贺礼。到孩子满月那天,俞庭蝗的母亲还带了一些亲戚来庆贺。
    俞庭蝗的母亲低声对女儿说:“孩子的生辰八字挺好,将来必有富贵之日,但他的八字与你相克。”
    俞庭媓听了,惊得半天说不出话来。原先是满脸高兴,马上变得愁云满面。其他的客人似乎没有听到也没有看到,一边谈笑一边抱着孩子端详。有的说:“孩子天庭饱满,地阁方正,好一副富贵相。这双黑溜溜的眼睛多有神呀!这端正俊直的鼻子、薄薄的小嘴唇、白皙的脸蛋活像庭蝗晚姑。”有的说:“这副清秀模样,不像个男子汉,倒像个姑娘妹子。”俞庭蝗听到这里,不觉心里一动:既然我们母子相克,何不来个偷梁换柱,干脆把这个男儿做“亚妹”,日后他长大了,也不叫我什么娘呀妈呀的,就叫我“亚嫂”算了。这样我们表面不是母子关系,也许可以趋吉避祸哩。她正打算把这个想法告诉丈夫,即见李云东拿着一本字典兴冲冲地走过来对她说:“按族谱,这孩子应排‘瑞’字辈。我一翻开字典就瞥见一个‘瑾’字,再翻一页又见÷个‘明’字。‘瑾’是美玉之意,‘明’是明白、明亮•、精明。两个字字义都很好。就叫孩
    子为‘瑾瑞’或‘明瑞’好吗?”
    李云东比妻子小三岁,见妻子知书达礼,日夜操劳,一向很尊重她。要给儿子取名,当然也得等她酌定。没想到妻子说:“你别再翻什么书、查什么典啦,孩子还未读书,将来长大入学,随你叫什么‘瑾瑞’、‘明瑞’都可以,现在暂且叫他‘亚妹’,让他叫我做‘亚嫂’,免得母子相克,以保他长命富贵!”
    听了她这番话,李云东也就表示同意。从此,朱砂地村就多了一个乳名叫“亚妹”的男孩。
    好长时间,人们习惯甜甜蜜蜜地呼唤他的小名“亚妹哥”,却忘记了他的官名“明瑞”和大号“裕生”了。
    李云东、俞庭蝗没有固定收入,难以维持一家温饱。**能使他俩得到安慰的是,“亚妹”逐渐长大,求知欲日盛,整天想学人家读书、写字。可是家里没人有空教他,也无余钱买书、纸和笔墨。“亚妹”闲着无聊就跟邻居的小兄弟去看人家赌“花会”,打“骨牌”,有时还呆头呆脑地到族里豪绅家看他们抽大烟、喝酒猜码。回到家里,天真的他又把这些事如实告诉“亚嫂”。“亚嫂”俞庭煌为此日夜担忧。**,她对丈夫说:“孩子开始懂事了,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里风气不好,将来孩子染上这些恶习,不会有什么出息的。十二姐夫*近赌输了钱,想不开上吊自杀了,十二姐正想把平旦村那边的田出租,我们何不搬到平旦村租种她的田地,那边还有她家盖的一间田头屋可我们栖身之所。在平旦只要我们勤耕苦种,是可以糊口的。”
    李云东对妻子的话很赞同,说:“你的想法极好,极好!”
    夫妻俩便效法古代“孟母三迁”的办法,于1898年,即“亚妹”两岁那年搬到离朱砂地村十里以外的平旦村来了。当时平旦村只有十多户人家,几乎全是贫苦农民。李云东夫妇初到这里,摆脱了一切干扰,心情开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夫唱妇随,自得其乐。“亚妹”到了这个陌生的地方,常被一些勤劳的农民和孩子们围着逗玩,他性格内向,沉默寡言,老成早熟,大人、小孩都很喜欢他,亲切地称他为“亚妹哥”。
    亚妹哥自家住的田头屋坐北向南,紧靠一口宽二三亩的池塘旁边,苦楝树、楠竹丛把本来就很低矮的屋子围得郁郁葱葱。房前屋后,倒是孩子们戏水爬树的好去处。和平旦村的大人、小孩早晚相处,亚妹哥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逐渐养成了同情劳苦大众和热爱劳动的习惯,经常跟父母到田头地边,学耕耘,放放牛,每天还带着粪箕捡拾牛粪回家。有时外出路见有牛粪,便用双手捧起放到田里。有一回,亚妹哥双手捧着一包用南瓜叶包好的东西兴冲冲地回来对母亲说:“献给‘亚嫂’一个宝!”母亲听了感到好生奇怪,急忙打开一看,原来却是一包还暖呼呼的牛粪。亚妹哥笑了笑说:“这次我忘了带上粪箕,只好摘张南瓜叶用手捧回来了!”母亲听了连声称赞他:“好!好!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肥田种菜,种果造林,样样少不了它!我的亚妹真乖,今天真的带回了一个宝!”说得亚妹哥非常开心。 又一个春天过去了,亚妹哥四岁了,母亲又生了一弟一妹(妹妹夭折),隔了几年家里又多了一对孪生弟弟,生活越发困难,再加上天旱失收,租交不上,十二姐一脸不高兴,爹妈为生活所迫,不时争吵。亚妹哥成天看着父’母阴云满脸,也懂得为家里分忧了。有**,他突然扑进母亲怀中,抱着她的脖颈儿说:“我们离开姨妈家吧!”
    回答他的,是母亲声声的叹息。
    俞庭蝗日夜思索着儿子提出的现实问题,这天夜里,她深情地对丈夫说:“你家世代都是知书识礼的人,你磨掉的京墨恐怕也有一箩筐。我们多希望你能干出一番事业来!岂料国破家亡,我们竟然落到这个地步……”
    李云东很理解妻子的心情,他抢着说:“庭媓!若论知书识礼,我比你差得远了。你们俞家门大府深,人才辈出。我们姑且不讲命运,为了几个孩子,就看你能有什么主意了。”
    俞庭媓之前经过一番思考,早有准备了,她不慌不忙地说:“这样吧,你到岭峒岳丈家去,请我哥哥壁阶、崇阶设法**你去当个教书先生。这样做,不但能给亚妹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也可使家里生活得到一些改善……”
    夫妻两人商定后,李云东便于1901年元月带着亚妹哥离开住了整整三年的平旦村田头屋,亚妹哥开始离开母亲和弟弟,搬到六十里外的岭峒石梯口的外婆家里去了。
    李云东在岳父俞度甫老先生及姻兄弟壁阶、崇阶等人的周旋下,到岭峒大路寨小学当了教书先生。从此,小小的亚妹哥走进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与同辈的表兄弟俞作柏、俞作豫一块生活和读书,在人生的历程上翻开了全新的一页。想不到的是,李明瑞、俞作柏和俞作豫三人,后来竞成为祖国南疆赫赫有名的军、政坛上的人物。
    初涉人问知冷暖
    到了岭峒,李云东给亚妹哥正式起了一个学名——李明瑞,字裕生。六岁那年,李明瑞正式在父亲任教的小学读书。
    李明瑞住在外婆家,不但能够吃好穿暖,而且还可以随表兄弟们到私塾去听课、读书、认字,四处游玩,或者去帮舅父壁阶家里看牛,或跟武秀才崇阶舅父习武,活得十分畅快、开心。他在外婆家深得外公、外婆的疼爱,舅父们也挺喜欢他。后来,壁阶舅父干脆要他过来同俞作柏、俞作豫表兄弟一起食宿。 明瑞从小好学,从师不分亲疏,不论远近,不讲贵贱,加上他讲究方法,又会珍惜时间,不贪玩,所以学得快,懂得多,记得牢。在学校里,他父亲李云东经常要学生死背《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四书”和“五经”,却不加解释,学生对内容并不理解,明瑞对这些书虽然感到索然无味,但在父亲的威严训导下,他也能强记熟背。而当父亲对学生讲《三国演义》、《水浒》、《说岳》里的故事,以及历史上的爱国英雄事迹,特别是讲到屈原、岳飞、文天祥、郑成功、林则徐等爱国人物的事迹时,明瑞就听得格外 出神,坐得端端正正,眼睛瞪得大大的。调皮的同学在一旁搞小动作,逗他、推他,他也一动不动,只是有时突然向老师发问:为什么屈原、岳飞等这样的好人总是被坏人陷害?老师的解答,总不能满足他的好奇心。他幼小的心灵里,默默地想:一定要向这些英雄豪杰学习,长大了为国为民造福。石梯口村的人都夸他是个“早熟懂事的孩子”。
    岭峒乡石梯口村附近的荒山野岭,是个放牧的好地方。村上的牧童和大人常常赶牛到这里来放牧。明瑞课余也和大家在这儿放牛。自然,个天然牧场就成了他的“第二课堂”,养牛人也就是他的业余启蒙老师。他和其他小朋友把牛放在山窝里吃草后,就坐在一块倾听大人们讲“古仔”(故事),从中学到了来自民间的“养牛经”。从大人们的故事里,他知道了不少天下的事情,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不断增长真才实学。
    一到假期,明瑞便回到平旦村看望母亲,别看他小小年纪,回家后挑水、打柴、煮饭菜、喂猪样样干,主动分担母亲繁重的家务。还常常把牛赶到牧场去,然后欢天喜地地与平旦村的小孩一起玩耍和讲故事。讲呀听呀,笑呀闹呀,大家一时都着了迷。
    有一次在牧场里,突然有两头公牛打起架来了。双方夹紧尾巴,低着头,瞪着血红的眼睛,拉开阵势,猛地轰然一声就斗了起来。一个回合又一个回合,谁也不服输。忽地,一头较瘦小的公牛顶不住了,扭头想跑,那另一头便飞快地钩它的大腿,顿时鲜血飞溅,双方又继续角斗起来。
    这时,一个外号叫“扁鼻子”的小孩哇的一声哭了起来:“死哕,我的这头牛伤了,今晚回家,财主见了定会打我,骂我,不给饭吃,还要我赔哩!”
    这一叫顿使大家惊醒,一时感到情况不妙,事关重大,便不约而同地轰上前去,喊的喊,吆喝的吆喝,掷泥团的掷泥团,想把两头公牛分开。可是,角斗的双方都毫不示弱,反而斗得更加厉害了,大家束手无策:都为“扁鼻子”焦急,“扁鼻子”更是急得哇哇大哭起来。
    只有亚妹哥沉着地站在那里,一边看牛格斗,一边沉思着。他忽然大声 喊道:“两头牛斗得正眼红,野性四起,是认不得人的,万一它冲过来就会踩死人的!还不赶快躲开……我来想个办法!”他思索着,突然记起了父亲讲过多次的《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的故事,他连忙跑进村子,拉出一根长长的竹竿,在尖头上扎上一把干稻草,外捆一层柴荆和青蒿叶,然后把它点燃,待烟浓火猛的时候,就大声喊着,举竿冲上前去,将烟火捅进两个牛头中间……由于烟熏火燎,又热又闷,两头牛终于坚持不住,收角仰头,各奔一方。一场你死我活的角斗顿时烟消云散,大家才大大地松了一口气,“扁鼻子”也即刻破涕为笑了。
    这次化险为夷的壮举,使平旦村民们大为震惊,他们心悦诚服地说:“小小年纪的明瑞真不简单,急中生智,有勇有谋,大人都比不上他。”孩子们则更加从心底里敬重他,平时无事爱找他玩,有事求他出主意。
    又有**晚上,外号“灵芝草”的放牛娃匆匆来找李明瑞,说他今天在“牛屎缸”放牛,因为天下雨,山影阴黑,风吹衫冷,他就急忙赶牛回栏。回屋一看,才发现还有一头牛在“牛屎缸”未回来,财主得知后把他痛打了一顿,不给饭吃,逼他马上把牛找回来。他早就听说“牛屎缸”经常闹鬼,哪里敢去。想着想着,只好摸黑来请亚妹哥帮忙了。
    孩子们为什么怕上“牛屎缸”呢?原来,从平旦村到东南面的马岭放牧场,相隔有五六里,其间有一条狭长的丘谷,丘谷下有一条小路名叫“牛屎缸”。这里树高草密,是个人迹罕至的坟场。人们常把一些死婴和穷人的尸体用草席裹着扔到那里,日晒雨淋,臭气熏天,阴森可怕。因为尸骨腐���,滋润了草木,这里的树木长得特别肥美,草也长得有人头高,牛群*爱到这里来吃草、拉屎,所以这里被人们叫做“牛屎缸”。白天,树叶青草飞飞扬扬,好像鬼魅抬头挥手;夜间,山坡上飘浮着各种颜色的火焰,有青蓝色的、红色的,也有白色的,一闪一闪。人们既惊恐又想看,只见那边影影绰绰,越看越像鬼,越看越害怕。“牛屎缸”出鬼的事早已传遍家家户户。还未入学前,明瑞常在“牛屎缸”那儿放牛,还在岭边找柴火,到傍晚才赶牛回家。只是如今上学去了,好久不到那里放牛了。善良的母亲也一再告诫明瑞:不要从那个“鬼地方”来往。
    明瑞听了“灵芝草”的哭诉,笑着拉住他的手说:“怕什么鬼?先在我家吃了饭再说!”他让“灵芝草”吃饱了饭,然后对他说:“我陪你去!——另外,快去邀几个小朋友一道去,我扎火把等着你们。”
    吃罢饭后,“牛屎缸”已经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只听得冷风呼啸,野狗嚎叫,树摇叶鸣,阴森恐怖。
    ……
    目录
    一 书香世家添“亚妹”
    二 初涉人间知冷暖
    三 习文练武学岳飞
    四 投笔从戎进武堂
    五 护国军里露锋芒
    六 玉林剿匪展奇才
    七 大败军阀邓本殷
    八 北伐征途建功勋
    九 一篇讲演倾真情
    十 将计就计反桂系
    十一 衣锦荣归思故里
    十二 回桂主政联中共
    十三 匆促反蒋遭失败
    十四 任重道远从头越
    十五 虎将边陲举义旗
    十六 右江征战显神威
    十七 游山“猛虎”戏“黔驴”
    十八 三炮助克百色城
    十九 伏击滇军巧用兵
    二十 平马惜别依依情
    二十一 直向乐业寻八军
    二十二 激战长安受挫折
    二十三 武冈失利教训深
    二十四 桂岭休整缩编制
    二十五 挥戈北上进江西
    二十六 两支红军喜会师
    二十七 反击“围剿”立新功
    二十八 铮铮铁骨含冤殁
    二十九 烈士英名垂青史
    附录 李明瑞大事年表
    后记
    编辑推荐语
    2006年是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李明瑞烈士诞辰110周年。这位北伐军的“虎将”,我党杰出的无产**军事家,左、右江起义领导人之一,中国工农红军的名将,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他的一生虽短暂却辉煌。为了纪念这位对革命赤胆忠心的先烈,编者们编写你手上的这本书。本书是一本全面反映李明瑞烈一生的书籍。 想知道更多关于李明瑞烈士的生平事迹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打开书本吧!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