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雍正传——中国历代帝王传记
QQ咨询:
有路璐璐:

雍正传——中国历代帝王传记

  • 作者:冯尔康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004839
  • 出版日期:2003年09月01日
  • 页数:610
  • 定价:¥29.7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010004839
    • 作者
    • 页数
      610
    • 出版时间
      2003年09月01日
    • 定价
      ¥29.7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中国历代帝王传记丛书》:人民出版社约请国内有关专家对中国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皇帝及其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兼顾可读性,是目前较好的帝王传记丛书。
    本书是国内首部雍正评传,全面系统地评述了清朝雍正帝的生平政绩,试图通过研究雍正来概括雍正生活时代的历史。作者认为,雍正帝敢于“振数百年颓风”,革旧除弊,是清朝“康乾盛世”的有力推进者,是应该肯定的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比较杰出的封建帝王之一,并为过往对维正帝不够中肯的评论和诬枉作了辨析,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文章节选
    在这重重矛盾下,终于发生了**次废太子事件。四十七年(一七O八年)夏天,康熙出巡塞外,命胤礽、胤禔、胤祥等皇子从行。皇帝与太子同行在外,冲突益发表面化了。胤礽每当夜晚就围着皇帝的帐篷转,从缝隙窥视父皇的动静。康熙很警觉,预防发生谋害于已的政变,他说:“朕未卜**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他一面命胤禔保护自己,一面先发制人,在归途中,于九月初四日召集诸王及副都统以上大臣,宣布皇太子罪状:“不法祖德,不遵祖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不堪接替太祖、太宗、世祖创立的基业,将其废黜,并加监禁。同时诛杀索额图之子格尔芬、阿尔吉善等人。废立太子,关乎国本,康熙等不及到京城祭告天地祖宗,匆迫如此,用他的话说,是包容太子的过错已二十年,实在不能再容忍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皇帝与太子的严重对立,康熙以他崇高的威望和**的权威,轻而易举地解除了经营多年的皇太子势力。但是呈储的遗缺由谁来补进的问题产生了,而且立即具有相当的严重性。
    康熙为政尚宽仁,雍正要不要继承它?他有自己的见解。是宽仁好,还是严猛好,他认为应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观乎其时,审乎其事,当宽则宽,当严则严”。他说他继位时的情形是:“人心玩愒已久,百弊丛生”,因此,“若不惩创,将采无所底止”。他具有实行严猛政治的思想,认为宽仁不合当时的社会情况,为此多次作过说明。他在云贵总督鄂尔泰报告镇沅土司叛乱的奏折写道:“且猛做去,宽之一字乃上天之恩,若容宽时得有可宽之日,乃尔我君臣之大福,天地神明之殊恩也”。鄂尔泰是他的宠臣,所以公开地告诉对方,他赞成严猛思想。他在云南巡抚杨名时的奏折中批道:“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此诚圣人千古不易之名言也”。杨名时主张宽仁,雍正企图以此说服他。雍正有时还讲宽严结合。对湖广总督杨宗仁说:“尔等封疆大臣于一切政治,但务宽严相济,舒畅兵民之情”。讲究宽仁的,绝不提严猛,因“宽仁”好听,易得兵民官员拥护,讲严猛,易被舆论谴责,雍正讲宽严相济,但不偏废,意在用“宽”遮盖“严”,实质是要严。
    镇压生监罢考的政策。雍正压抑不法绅衿方针的执行,引起他们的不满,巩县生员反对张可标实行士民一体当差的政策,是他们的*初反映,封邱生员罢考则是一起较大事件。二年(一七二四年)五月,封邱生员王逊、武生范瑚等人拦截知县唐绥祖,不许他实行按田出夫的办法,声称“征收钱粮应分别儒户、宦户,如何将我等与民一例完粮,一例当差”,强烈要求维护他们的特权。不久,河南学政张廷璐按考到开封府,封邱生童实行罢考,武生范瑚把少数应试者的试卷抢去,以示对士民一体当差政策的抗议。事情发生后,田文镜、石文焯迅速报合,雍正认为地方上出了这样的事情,应该“整饬一番,申明国宪”,把为首的拿禁开封,惩办一二人,以做其余,为此特派吏部侍郎沈近思、刑部侍郎阿尔松阿赴豫审理,*后把为首的王逊、范瑚等斩决,王前等绞监候。在审理过程中,科甲出身的学政张廷璐、开归道陈时夏、钦差沈近思沽名钓誉,有意徇瞻。田文镜不讲情面,所以生童说“宗师甚宽”,“陈守道是好人”,田文镜则是无人不怨,无人不恨。尤其是陈时夏承审时不坐堂,与诸生坐谈,称他们为“年兄”,央求他们赴考。雍正对此非常不满,说这是大笑话,“儒生辈惯作如是愚呆举动,将此以博虚誉,足见襟怀狭隘”。他支持田文镜,把张廷璐革职,陈时夏革职留任。在处理封邱罢考事件中,清朝政府内部有不同意见,雍正和田文镜采取坚决打击不法生监的方针。以后坚持了这一政策。十二年(一七三四年),雍正说各省常有生童与地方官龃龉,因而罢考,以挟制长官。他命令,以后凡有邀约罢考的,就永远停止他们的考试资格,如果全县罢试,也照样办理,决不姑容。
    雍正还采取加强对监生管理的措施,捐纳贡监不法的比较多,而清朝政府原定监生革退由礼部批准的规则,不利于地方官和学政强化对他们的约束。田文镜想改变旧规,二年(一七二四年)、三年(一七二五年)的年终,径将应革的监生咨照学政执行,而后报礼部备案,但礼部驳回,仍令遵行旧例,田文镜因而上疏,请求把捐纳贡监交由学政,与生员一并约束,雍正批准了他的建议,于是形成这样的规定:衿监凡涉及到诉讼,即革去功名,听候审理。雍正还规定,生监被斥后,不许出境,以免他们滋事。
    雍正用这些办法调节绅衿、平民、清朝政府三者关系。他对绅衿有所节制,对不法绅衿有所打击,然而不是与他们为敌,他说有的地方官为得百姓称誉,故意摧折乡绅,但是乡绅或者是父祖,或者是本人为国效劳,这样的簪缨之族,怎么能故意压抑他们呢!他说对绅士应分别情况,区别对待:品行端方的,应当加意敬礼,以为四民之表率;有一般过愆的,则劝戒之,令他改正;对那些不肯改过,就应当以法惩处。针对田文镜处罚田主擅寅佃户建议所作的指示,就是他作为地主**的*高代表维护绅衿利益的表现。他所反对的是绅衿的不法行为,超越于清朝政府所给予的法定权利,因而侵犯了政府权力,过分危害了平民,不利于封建社会秩序稳定的行为。雍正为保护政府和平民的正当权利,用剥夺绅衿的非法特权、平均赋役的办法,使平民、绅衿、清朝政府三者间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维护清朝的有效统治。
    差徭和田赋两项臣民对封建政府的义务,历来分别征收。徭役很重,为无田者力所不能负荷,加之上节所述,绅衿规避丁役,差徭不均,迫使劳动者隐匿人口,逃避差役,封建政府的征徭也没有保障。这种徭役制度的不合理已成为必须解决的社会问题。
    早在明清之际,有的官员鉴于徭役制的弊病,在自已主管地区进行改革。明末,陕西户县实行并丁于粮的办法,即把丁银归入田粮征收,不再按人丁完纳。崇桢八年(一六三五年),汉中府城固县亦实现“丁随粮行”新法,顺治十三年(一六五六年),南郑县也推行这一方法。
    康熙中,农民以运动的方式表达了反对以丁派役的愿望。浙江宁波府农民提出“随地派丁”的主张,富豪反对,相持不下。杭州府民人王之臣报告产少丁多,赔累不起。钱塘、仁和两县,把有产业的称为“乡丁”,无产业的称为“市丁”,或曰“门面光丁”,外来流寓之人称为“赤脚光丁”,各自承担丁役,光丁无产应役,承受不起,要求“从田起丁,人不纳丁。”布政使赵申乔不允许,贫民愿望不得实现,斗争不辍。
    这种情况下,一些官僚比较深刻地认识到了役问题的严重性,主张改变役法。曾王孙提出丁随粮行可以去三弊收三利的见解,他说实行丁差,必须不停地编审,但是也得不到人丁的实情,还是出现耄耋为丁,强壮为黄小的弊病,人丁本应死绝除名,但官吏舞弊,使素封之家不任丁役,贫苦人无丁而有丁徭;穷人承担不起,或逃亡,或拖欠,官府得不到实惠,还害得里甲赔累,官员被惩责。他认为实行丁随粮办有三个好处:买田的人增加田赋随着增添丁役,则卖田的粮去丁亦去,没有包赔的痛苦;以粮派丁,官吏不能放富差贫,可以澄清吏治;无税粮的人口不再受丁银的拖累而逃亡,可以安心在乡从业。学官盛枫明确提出丁课均入田税的主张,他说:把一县的丁银平均分摊到全县田亩中,每一亩所增加的有限,不是大毛病,而贫民则免除供输,会使国课有保障,官员考成无问题,这是“穷变通久之道”。反对丁随粮办的官僚也很多。邱家穗讲出两条理由:一是丁并于粮,将使游手之人无所管羁,二是穷人富人都是人,都应有役,并丁入粮,使贫者游堕,让富人代赔他们的丁银,也是不公平。他站在富人的立场,坚持丁、粮分担。
    康熙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以后,丁役的问题更突出了。康熙宣布以五十年(一七一一年)的人丁数为基准征收丁银,以后不论增添多少人丁,也只收那些丁银,不再增税。这项政策在中国赋役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把人口税固定下来,对于后世不断增加的人丁讲,减少了丁银负担量,有利于劳动力的增殖。但是原来丁、粮分征,丁役不均的积弊依然如故,而且出现征收方法的新问题。人口总在不断变化,有的户有死亡,有的户有增添,这项政策实行后,如何在具体的民户中开除旧的丁银额、增添新的丁银额就不象以前那样简单了。死亡和新增人丁数目绝不会相等,往往新增的多,这就不能用某一个新丁接替已死人丁的差徭。不仅如此,由于人丁的增多,原有人丁的负担也要相对减少,这就需要重新计算每一个人的丁银量,还需要随着人丁的变化不断地计算,而这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情。因此随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的实行,必须寻求落实人丁丁银的具体办法。御史董之燧在五十二年(一七一三年)就敏锐地感到这个问题,从而建议把丁银总数统计清楚,平均摊入到田亩中,按亩征收。户部讨论
    了他的建议,认为那样改变丁、粮分别征收的老办法,变化太大,不能实行,但是他提出的问题又不能不解决,就让广东和四川两省试行。于是四川实行“以粮载丁”的办法,于征粮赋中带收丁银,广东丁银按地亩分摊。大约在这时,河南的太康、汝阳等十一州县也实行“丁随地派”,浙江常山知县张德纯编审时“均丁于地”,收到“民困以苏”的效果。
    即使到这时,持反对意见的仍很多,福州人李光坡可算代表了。该地官员议论实行按田派丁,李极不赞成,他除具有邱家穗的观点,又认为滋生人丁永不加派政策使丁银固定,官吏不能放富差贫了,若按田亩派丁,各地亩积大小不同,做不到平均,若依田粮派丁,则税粮有轻重不同,又不能不出现偏枯。他还认为丁并于粮,实行久了,或者会以为有粮赋而没有丁银,会添设丁课,形成加赋的大害。撒开他的顽固态度不讲,他提出了实行丁并于粮可能碰到的问题。
    ……
    目录
    序言
    **章 储位斗争的胜利者
    **节 侍从康熙巡幸四方
    第二节 八面玲珑,初试锋芒
    第三节 夺取储位的全面计划和活动
    第四节 康熙之死和胤滇的嗣位
    第五节 简论康熙朝的储位斗争和胤滇的争位活动
    第二章 “雍正改元,政治一新”的指导思想
    **节 继位前后社会矛盾概述
    第二节 “振数百年颓风”的革新思想
    第三章 迭兴阿、塞、年、隆诸狱
    **节 分化瓦解允稷、允题集团
    第二节 年羹尧、隆科多与雍正初政
    第三节 允稷集团收拾净尽
    第四章 改革赋役,整顿吏治
    **节 清查亏空,设立会考府
    第二节 实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
    第三节 土民一体当差
    第四节 实行益贫损富利国的丁归田粮制度
    第五节 汇追与首隐
    第六节 钱法与铜禁
    第五章 实行重农抑末的政策
    **节 种种重农措施及其弊病
    第二节 严禁开矿和滇铜的生产
    第六章 围绕士人的矛盾和政治斗争
    **节 李绂与田文镜互参案,打击“科甲朋党”
    第二节 曾静投书案与吕留良文字狱
    第三节 文字之祸的蔓延
    第七章 军机处的创建和秦折制度的确立
    **节 “台省合一”和观风整惜使的设置
    第二节 奏折制度与政令的推行
    第三节 设立军机处与皇帝综理庶务
    第四节 改定律令
    第五节 升府州和更定地方官缺
    第八章 改革旗务和处理满汉矛盾
    **节 下五旗私属关系的终结
    第二节 试图解决八旗生计问题
    第三节 满汉关系的调处
    第九章 西南改上归流与西北两路用兵
    **节 经营青海和西藏
    第二节 批准鄂尔泰的建议与改土归流的实行
    第三节 调度乖方,西北两路用兵的失败
    第十章 惴惴于民间的反抗运动
    第十一章 对外关系与对外贸易政策
    第十二章 文化思想与政策
    第十三章 用人、待人和宠臣
    第十四章 才识、性格与作风
    第十五章 生活、辞世与政治的延续
    第十六章 总结:雍正和他的时代
    附录
    后记
    编辑推荐语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皇帝一直是至高无上的*高权利的代表,了解皇帝的生平事迹对于熟悉和研究封建历史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雍正传》是国内首部雍正评传,全面系统地评述了清朝雍正帝的生平政绩,试图通过研究雍正来概括雍正生活时代的历史。本书以全新的观念考察了清代的这段历史,具有学术与娱乐双重价值。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