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变迁(1659~1912)(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
QQ咨询:
有路璐璐:

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变迁(1659~1912)(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

  • 作者:杨伟兵 丛书 邹逸麟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078789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358
  • 定价:¥4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变迁》系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之一种。《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变迁》从1659年至1912年期间,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出发,考察了人、土地与生态三者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搞好循环经济、搞好生态经济具有借鉴作用。
    文章节选
    3.地域生态变迁
    在清政府于云贵民族地区设流以后,作为改土归流重要的组成部分,恢复生产,增加税赋,是巩固和发展地方制度变革的重要保证。清政府随即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生产的措施,主要以开展屯垦来保证政府赋税收人和巩固改流成果,但它所导致的民族地区的反应却很突出,体现了地域生态形成和变化的历史过程。
    必须看到的是,由于改流军事活动频繁,战争破坏和清朝统治者残酷的武力征讨手段,使原土司地区一度人烟**,土地荒芜。就滇东北地区来讲,清朝统治者采取的是杀一儆百,尽法惩治的手段,反抗的“夷众”被杀有万余人,幸者也多被剁手砍脚,人口损失惨烈①。黔东南“剿苗寨八百有余,凡经附逆之寨,逐为稽核,有十去其二、三者,有十去其五���或八九者。统计现在户口较之从前,未及其半”,苗疆人口锐减,土地大片荒芜②。而地方官吏借**减免云贵钱粮之机,隐匿田土,谋取私利,影响到政府赋税收入之增长,雍正三年(1725年)时贵州起科仅贵阳一府、南笼一厅和开州等十县,共67163亩田③。因此,改流后尽快在新辟地区开展垦殖,恢复生产成了当务之急。
    清政府在改流地区实行的垦荒活动,主要由驻军、招徕至的外地农民、土著居民构成,此外还有部分流民也有加入。雍正六年(1728年)清军进驻东川,“岁收二万余石,课矿岁万金,资兵饷”④。八年(1730年),又“乌蒙地广田多,应将无业田地,每兵赏给三十亩,或有余丁,准其倍给。并量与牛种银两,劝令开垦”,开始在滇东北地区实行军屯⑤。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成就,举世瞩目,在增强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效果。毋庸讳言,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耕地的缩减,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湖泊的淤浅,干旱区荒漠化、沙化的加速,以及城市化过程中,水污染和空气污染严重等等环境恶化问题,也十分突出。这些问题的出现,有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时难以避免的现象;有的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无知,采取唐突的措施所造成的后果;有的则是当政者为单纯追求政绩,不计后果,盲目开发引起的环境恶化。以上种种,都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界过度索取或无序干预后所引起,其实质是人地关系的不协调,而这种不协调又往往并非一代人所造成的,而是有其历史的继承性和延续性。
    我们谈到人地关系时,所谓的人,并非自然人,而是社会人。不同时期的社会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不一样,对生产技术的掌握不一样,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一样;而我们所谓的自然环境,在历史上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同一地区的自然环境,经过长期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再进而言之,我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地域差异十分明显。而这种差异的形成,又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因此,我们如果研究当今环境问题,或想在制定保护措施和政策上,有科学的根据,就有必要对我国环境变迁的历史背景作比较深入的了解,对我国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有较深刻的研究,而这种研究又必须从区域研究人手。
    目录
    总序

    绪论生态系统与区域历史地理研究

    上篇清代云贵高原的经济与社会
    **章云贵高原的生态环境与开发基础
    一自然地理环境
    1.地文系统
    2.土壤及物质资源
    3.自然灾害
    二经济社会及其发展
    1.元代以前的经济与社会
    2.元明时期的地区开发
    3.人口增长下的土地利用
    第二章清代云贵高原经济开发与社会变迁
    一政治和社会形势
    1.地方行政与疆域调整
    2.经济恢复与地方社会
    二改土归流
    1.问题的由来
    2.改土归流活动
    3.地域生态变迁
    三移民开发
    1.农业垦殖
    2.矿业开发
    3.商品经济:林木和鸦片
    中篇清代云贵高原土地利用景况
    第三章清代云贵高原土地利用主要分布
    一耕地
    1.构成与类别
    2.数值与分布
    二矿业
    1.规模与分布
    2.土地利用变化
    三其他用地
    四小结
    第四章清代云贵高原土地利用局地事例
    一基本经济区:滇中盆坝及其周边的水利与环境
    1.水利与农业环境
    2.人口损耗与耕地变化
    二 山林经济区:清水江流域的生产与土地结构
    1.移民垦殖与耕地变化
    2.农林经济及其用地结构
    3.土地生态一生产结构的局限
    三矿业及早作经济区:滇川黔边区的开发与生态
    1.农业垦殖与耕地变化
    2.矿业与山地生态
    四小结
    第五章清代云贵高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
    一 自然因素
    1.常态制约
    2.灾变制约
    二人文因素
    1.社会变革
    2.田赋制度
    3.矿政因素
    4.人口因素
    5.技术因素
    6.民族文化
    三小结

    下篇 清代云贵高原环境变化生态响应
    第六章清代云贵高原生态变迁的区域响应
    一 自然环境变化的区域响应
    二社会应对及其机制
    1.水利应对与管理
    2.植林与山林保护
    三土地利用与生态演变关系的认识
    图表目录
    图1 云南生态物群基本类型和垂直分布
    图2—1 清前中期云贵两省行政区形势
    图2—2清代云南地区册载耕地数量变化
    图2—3清水江上的放排
    图3—1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云贵地区耕地分布
    图3-2光绪十年(1884年)云南省耕地分布
    图3-3清代云南铜厂分布
    图3-4清代云南银厂分布
    图3-5 1917年东川府产矿地分布图
    图3-6 1917年大理府道路
    图3-7清代镇远府城景
    图3-8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云贵地区主要城镇分布
    图4-1清代云南水利工程分布
    图4-2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前后滇池地区灌溉分布
    图4-3大理地区盆坝分布
    图4-4云南宾川县旧时修筑的“地龙”(出口)
    图4-5黔东南地区杉木“皆伐”景观
    图4-6黔东南山林契约反映的光绪年间污堵溪地区山林分界
    图4-7贵州黔东南地区林业契约包样
    图5-1清代京铜运输路线
    图5-2毕节沔鱼河民国时期**至今的筒车
    图5-3贵州锦屏亮司水车群
    图5-4云南红河州梯田景观
    图5-5贵州黔东南山地梯田
    图6-1云南山地侵蚀景观
    图6-2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宾川州《为照例立坪勒石以杜后患事》碑拓片
    图6-3民国五年(1916年)云龙长新大达村水利碑刻拓片
    图6-4云龙县炼登乡道光年间乡规民约碑刻
    图6-5锦屏县城飞山庙附近碑刻
    表1-1云南省坝子(盆地)数量和面积统计
    表1-2云贵高原主要土壤分布及利用
    表1-3云贵高原立体农业分布
    表1-4元代云贵高原主要民族分布与社会经济状况
    表1-5元世祖至元年间云南地区册载军民屯田数量及其分布
    表1-6嘉靖《贵州通志》所载明代初期屯田数
    表2-1清前中期云贵地区府级建置变动
    表2-2清前中期云贵地区卫所建置变动
    表2-3清代云贵高原主要民族分布与社会经济状况
    表2-4清代云贵地区土司降废情况
    表2-5清代清水江流域木行及其经办商帮
    表2-6有关晚清时期云贵地区鸦片种植面积的各类估算
    表3-1《古今图书集成》载康熙朝云贵两省各府田地数
    表3-2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云贵两省各地册载耕地数量及其所占比例
    表3-3道光、光绪两朝云南各地册载耕地数量、所占比例及其增长率
    表3-4清代云南铜厂与产量分布
    表3-5清代云南银厂与产值分布
    表3-6清代云南鼓铸设局情况
    表3-7清末民初大理县(洱海坝区)农村聚落分布及其等级
    表3-8明清镇远城码头、巷道及水井布局
    表4-1明清时期大理坝区水利工程
    表4-2清代云南主要水利工程分布、类型和数量
    表4-3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今大理各地区耕地构成与数量分布
    表4-4清代今大理各地区耕地亩数变化
    表4-5清代云南各府鼠疫死亡人口及其比例
    表4-6清代昆明(郊区)、安宁两县鼠疫流行被灾村镇数量与人口死亡状况
    表4-7道光初期黔东南客民职业状况
    表4-8乾嘉时期册载黔东南地区田地数
    表4-9锦屏县魁胆寨“十八杉”传统种植制度
    表4-10乾嘉时期大定府耕地亩数
    表4-11清代滇川黔边区耕地亩数
    表4-12 民国时期四川省金阳县鸦片种植情况
    表4-13清代至民国初年滇东北地区矿厂分布
    表4-14《清实录》载乾隆年间滇东北地区铜矿产量
    表5-1嘉道年间贵州各府州亲辖地与屯田区田土类别、产量及粮米征收率
    表5-2《清实录》载雍正、乾隆两朝贵州省垦荒亩数
    表5-3清代滇铜外运主要路线及相关情况
    表5-4嘉道年间贵州省农村聚落及其人口分布
    表6-1明代大理府卫关里十八溪军民分定水例
    表6-2 1947年宾川县西平渠大小江股灌区全受益田地统计
    表6-3云南历史林业碑刻分类(1127-1949年)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