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建筑史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建筑史

  • 作者:梁思成
  •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530641682
  • 出版日期:2005年05月01日
  • 页数:518
  • 定价:¥5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自1939年起担任**博物院建筑史料编纂委员会主任的梁思成,从42年开始着手编写中国建筑史,两年后完成。这是我国**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完善、系统的中国建筑史,它的完成也实现了梁先生从20年代留美学习时就立下的夙愿———“《中国建筑史》要由中国人来写”。当时就读于宾大建筑系的梁思成,看到“欧洲各国对本国的古建筑已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写出本国的建筑史。唯独中国,我们这个东方古国,却没有自己的建筑史”。而日本学术界的许多知名学者也已着手研究中国建筑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国建筑史》一书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完成的,它无疑也是当时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的历史产物。
    民族的自大与自卑,皆源自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无知。无知必然导致盲目,而盲目反过来又闭塞了人们了解本国历史的视听,从而进一步滋生无知。因此,只有对本民族的过去有了深刻的了解,才能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上,产生深沉的民族自尊和自强。而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记录和见证,忠实地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与文化。研究建筑的发展史,无疑可以明白无误地触摸到民族历史的脉搏。《中国建筑史》正是通过客观深刻的分析和阐述,使国人得以了解自己民族的
    文章节选
    西洋各国在文艺复兴以后,对于建筑早已超出中古匠人不自觉的创造阶段。他们研究建筑历史及理论,作为建筑艺术的基础。各国创立实地调查学院,他们颁发研究建筑的旅行奖金,他们有美术馆博物院的设备,又保护历史性的建筑物任人参观,派专家负责整理修葺。所以西洋近代建筑创造,同他们其它艺术,如雕刻,绘画,音乐或文学,并无二致,都是结合理解与经验,而加以新的理想,作新的表现的。
    我国今后新表现的趋势又若何呢?
    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这在注重画学的中国应该用不着解释。能发挥新创都是受过传统熏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根据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然能表现本国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国本有的观念,但结果仍以中国风格造成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驰名世界。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今后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例外。
    无疑的将来中国将大量采用西洋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如何发扬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艺之特点,在以往都是无名匠师不自觉的贡献,今后却要成近代建筑师的责任了。如何接受新科学的材料方法而仍能表现中国特有的作风及意义,老树上发出新枝,则真是问题了。
    欧姜建筑以前有"古典"及"派别"的约束.现在因科学结构。又成新的姿态,但它们都是西洋系统的嫡裔。这种种建筑同各国多数城市环境毫不抵触。大量移植到中国来,在旧式城市中本来是过分唐突,今后又是否让其喧宾夺主,使所有中国城市都不留旧观?这问题可以设法解决,亦可以逃避。到现在为止,中国城市多在无知匠人手中改观。故一向的趋势是不顾历史及艺术的价值,舍去固有风格及固有建筑,成了不中不西乃至于滑稽的局面。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致于消灭的现象。四十年来,几个通商大埠,如上海天津广州汉口等,曾不断地模仿欧美次等商业城市,实在是反映着外国人经济侵略时期。大部分建设本是属于租界里外国人的,中国市民只随声附和而已。这种建筑当然不含有丝毫中国复兴精神之迹象。
    今后为适应科学动向,我们在建筑上虽仍同样的必需采用西洋方法,但一切为自觉的建设。由有学识,有专门技术的建筑师,担任指导,则在科学结构上有若干属于艺术范围的处置必有一种特殊的表现。为着中国精神的复兴,他们会作美感同智力参合的努力。这种创造的火炬已曾在抗战前燃起 ……
    目录
    再版前言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代序
    **章 绪论
    **节 中国建筑之特征
    第二节 中国建筑史之分期
    第三节 《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第二章 上古时期
    **节 上古
    第二节 春秋战力
    第三节 秦
    第三章 两汉
    **节 文献上两都建筑活动之大略
    第二节 汉代实物
    第三节 汉代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
    **节 文献上魏·晋建筑之大略
    第二节 南北朝之建筑活动
    第三节 南北朝实物
    第四节 南北朝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五章 隋·唐
    **节 隋·唐都市宫苑陵墓寺观建筑之梗概
    第二节 隋·唐实物
    第三节 隋·唐之建筑特征
    第六章 五代·宋·辽·金
    **节 五代汴梁之建设
    第二节 北宋之宫殿苑囿寺观都市
    第三节 辽之都市及宫殿
    第四节 金之都市宫殿佛寺
    第五节 南宋之临安
    第六节 五代·宋·辽·金之实物
    第七节 宋·辽·金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七章 元·明·清
    **节 元·明·清宫殿建筑大略
    第二节 元代实物
    第三节 时代实物
    第四节 清代实物
    第五节 元·明·清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八章 结属——清末及民国以后之建筑
    附文一 油印本《中国建筑史·前言》
    附文二 读乐嘉藻《中国建筑史》辟谬
    后记
    编辑推荐语
    书评


    中国建筑既有延续了两千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
    已有科学技术的建筑师增加了末国的学识及趣味;他们的创造力量自然会在不自觉中雄厚起来;这便是研究中国建筑的*大意义。

    中国建筑既有延续了两千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
    已有科学技术的建筑师增加了末国的学识及趣味;他们的创造力量自然会在不自觉中雄厚起来;这便是研究中国建筑的*大意义。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