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百年文学论丛-20世纪中国新诗主流
QQ咨询:
有路璐璐:

百年文学论丛-20世纪中国新诗主流

  • 作者:
  •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3643126
  •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01日
  • 页数:328
  • 定价:¥17.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33643126
    • 作者
    • 页数
      328
    • 出版时间
      2004年01月01日
    • 定价
      ¥17.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勃兰兑斯和韦勒克曾先后明确表示,要写以文学英雄为主体的文学史,但在具体操作时,却采取了折中的态度,将个体情状与群体风貌有意识地结合起来。在当代中国学界,蓝棣之在其专著《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中也如此实验过。作者认为,比起以往的、实际上至今仍在盛行的、一般性地描述文学群体风貌的文学史来,这已是大大推进了一步。
    作者只感兴趣于文学史中的“英雄个体”,而对那些由文学凡夫堆积起来的“堆沙包”之类的所谓的文学史则表示出“兴”冷淡。
    大家想想,同属于人们常说的“自由诗派”里的胡适与郭沫若,“象征诗派”里的李金发与戴望舒,“格律诗派”里的朱湘与徐志摩,“九叶诗派”里的穆旦与郑敏,“七月诗派”里的曾卓与牛汉,“朦胧诗派”里的北岛与梁小斌,他们的风格各异,呈现出迥然不同的诗歌特色,但习惯上人们却偏好把他们放在一起,强调他们彼此问淡得几乎没有的文学共性,这又是多么的勉强和乏力啊!
    文学是非常强调个性的东西。张扬文学个性并保持其原貌才是文学史写作的真正使命。所以,从根本上,作者厌恶只一味强调“流派”、“群体”、“集团”之类的文学史。作者总固执地认为那是些不痛不痒的“大路货”。谢冕也将其蔑称为“一般性著述”。
    目录
    导言 写以研究诗歌英雄为主体的主流史
    **章 胡适:春天的火焰
    第二章 郭沫若:凤凰涅槃
    第三章 李金发:焚烧的春天
    第四章 汪静之:纸上谈爱、满纸悲辛
    第五章 朱湘:早逝之命与诗歌之塔
    ……
    编辑推荐语
    勃兰兑斯和韦勒克曾先后明确表示,要写以文学英雄为主体的文学史,但在具体操作时,却采取��折中的态度,将个体情状与群体风貌有意识地结合起来。在当代中国学界,蓝棣之在其专著《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中也如此实验过。作者认为,比起以往的、实际上至今仍在盛行的、一般性地描述文学群体风貌的文学史来,这已是大大推进了一步。
    作者只感兴趣于文学史中的“英雄个体”,而对那些由文学凡夫堆积起来的“堆沙包”之类的所谓的文学史则表示出“兴”冷淡。
    大家想想,同属于人们常说的“自由诗派”里的胡适与郭沫若,“象征诗派”里的李金发与戴望舒,“格律诗派”里的朱湘与徐志摩,“九叶诗派”里的穆旦与郑敏,“七月诗派”里的曾卓与牛汉,“朦胧诗派”里的北岛与梁小斌,他们的风格各异,呈现出迥然不同的诗歌特色,但习惯上人们却偏好把他们放在一起,强调他们彼此问淡得几乎没有的文学共性,这又是多么的勉强和乏力啊!
    文学是非常强调个性的东西。张扬文学个性并保持其原貌才是文学史写作的真正使命。所以,从根本上,作者厌恶只一味强调“流派”、“群体”、“集团”之类的文学史。作者总固执地认为那是些不痛不痒的“大路货”。谢冕也将其蔑称为“一般性著述”。
    由于疏于对文学史事的细读,人们总是无鉴别地“前接受”文学史上的一些“定论”,并将其作为自己逻辑思辨的起点和依据。
    殊不知,这些“定论”其实是文学史家与其置身的那个时代意识形态的权力话语之间“合谋”的结果。比如,人们一提到胡适,就会乐此不疲地谈论他的《蝴蝶》、《鸽子》之类的半文半白的白话诗,并认为它们就是胡适新诗写作的经典,还习惯地推导出以胡适为龙头的白话诗写作的幼稚,以之证明新诗永远在向前发展。但是,如果你重新通读胡适的白话诗,就会发现:他本人*喜欢而一直被人有意或无意地遮蔽的《十一月二十四夜》,是多么好的一首白话诗啊;进而,如果你选出它来作为胡适白话诗写作的经典,将会得出白话诗写作成就较高的结论。这表明,重新选出新诗经典,重新勘定新诗史的版图,从福柯的“知识考古学”角度出发,才能推动我们沉重的、早已休眠了的文学史思维,彻底打破如北岛所不屑的文学史写作惯用的伎俩——“危险的平衡”,恢复文学史原本就具有的生机和活力。
    文学史是由一个个文学英雄共同创造出来的。作者的这本小书就是以一个个诗歌英雄为主体,来研究20世纪中国新诗的主流状貌及其流向;以个人来呈现主流,而非以主流来附带个人。它与现今不少有识之士强调文本细读异曲同工。在撰写诗歌史时,我们应该着力于“诗人细读”,只有这样方能回到诗的历史现场及其主体,重现诗歌发展历史的原貌和脉络,揭示其真相。
    需要说明的是,在这里,作者所选择的诗歌英雄与作者对新诗的读解和多年来培养的诗歌趣味密切相关。书末附录两篇文章的用意,一是为了进一步突现本书文本细读之特色,一是为了弥补本书在选择对象上的欠缺。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