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都来打鬼子/抗日战争长篇小说丛书(抗日战争长篇小说丛书)
QQ咨询:
有路璐璐:

都来打鬼子/抗日战争长篇小说丛书(抗日战争长篇小说丛书)

  • 作者:刘冰之
  • 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503318610
  • 出版日期:2005年01月01日
  • 页数:392
  • 定价:¥2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书摘
    1938年农历七月十一日。
    一辆拉着皮张和谷草的两套马车在进城的路上艰难地行走着。
    这原本是一条平平坦坦、安**全的官道。不管是驼队马帮、还是车倌
    脚夫,他们上坝下坝、出塞入塞,都喜欢走这条路。就是住在附近山里的女
    人们出门进城、走亲访友回娘家,宁可绕点远走这里,也不去抄近路走羊肠
    小道。她们觉得,走起这条道来,脚下不但平稳舒适,而且一路上不用提心
    吊胆。
    如今这条官道已经变得坑坑洼洼、凹凸不平了。一路上石头蛋子土坷垃
    磕磕碰碰,几乎没有一段路是平坦的、顺畅的。刚刚填平的战壕、弹坑,就
    像缝补在路面上的一块块补丁。
    马车左拐右拐像爬行着的蜗牛一样慢慢腾腾地走着。
    一阵冷风吹来,车把式不由得打了个寒噤,赶紧把发了旧的蓝布腰带裹
    紧了系在腰间。
    虽说还有两天才立秋,可是在这深山里已经显示出了如似深秋的凉意。
    隐隐密密的山风,从路后面的群山峻岭里悄没声儿地吹过来,又加上一阵紧
    似一阵的穿河风,直叫车把式的肉皮子一阵阵发皱发紧。他心道:“真冷的
    天气!”
    路的东边是一条河,叫清水河。河水和路一起相伴着,由北山里出来,
    又一起通向前方隐隐约约的城里。河的东边,近近远远的也都是
    文章节选
    书摘
    1938年农历七月十一日。
    一辆拉着皮张和谷草的两套马车在进城的路上艰难地行走着。
    这原本是一条平��坦坦、安**全的官道。不管是驼队马帮、还是车倌
    脚夫,他们上坝下坝、出塞入塞,都喜欢走这条路。就是住在附近山里的女
    人们出门进城、走亲访友回娘家,宁可绕点远走这里,也不去抄近路走羊肠
    小道。她们觉得,走起这条道来,脚下不但平稳舒适,而且一路上不用提心
    吊胆。
    如今这条官道已经变得坑坑洼洼、凹凸不平了。一路上石头蛋子土坷垃
    磕磕碰碰,几乎没有一段路是平坦的、顺畅的。刚刚填平的战壕、弹坑,就
    像缝补在路面上的一块块补丁。
    马车左拐右拐像爬行着的蜗牛一样慢慢腾腾地走着。
    一阵冷风吹来,车把式不由得打了个寒噤,赶紧把发了旧的蓝布腰带裹
    紧了系在腰间。
    虽说还有两天才立秋,可是在这深山里已经显示出了如似深秋的凉意。
    隐隐密密的山风,从路后面的群山峻岭里悄没声儿地吹过来,又加上一阵紧
    似一阵的穿河风,直叫车把式的肉皮子一阵阵发皱发紧。他心道:“真冷的
    天气!”
    路的东边是一条河,叫清水河。河水和路一起相伴着,由北山里出来,
    又一起通向前方隐隐约约的城里。河的东边,近近远远的也都是山崖峭壁。
    只有山弯处,才有积淀起来的一小块一小块平整的田地,和山脚下稀稀落落
    的人家。
    赶车的人是个黑脸汉子,长得五大三粗,国字脸、厚嘴唇、高颧骨,年
    纪约有三十上下。他身子紧靠着车辕子。在这样的道路上赶车,一刻也不敢
    怠慢。他一会儿喊着“喔”,一会儿喊着“唷”,不时地下达着左转右转的
    命令,让马车躲闪着坑坑坎坎、沟沟洼洼。又吆喝了一阵,他见前面有了一
    段好走的路,也宽敞了许多,便一撩腿,身子一个斜跨,坐在车辕子上,取
    下插在车围箱里的大鞭抱在怀里,有滋有味地唱起了蒙族人爱唱的漫瀚调来

    三尺三的鞭杆儿五尺五的梢,
    鞭子一甩红缨缨跳。
    二套马车骨碌碌转,
    天年逼得哥哥走后套。
    爬山山云彩随风飘,
    百样样花儿恋着百样样草。
    长流的河水山湾湾绕,
    连山挂水还是妹妹好。
    调子高昂激越,又加上天生的一副好嗓门,歌声飘得又高又远,先在山
    头上回环飘浮后,又升到天空中和白云一起在游荡。
    几辆插着膏药旗的挎斗摩托车,像刮鬼旋风一
    ……
    编辑推荐语
    本书作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百部**作品之一,由中宣部向全国**发行。全书根据真实故事创作,描写了1938年农历七月,张家口市素称“杂巴地”的南营坊一带贫困市民秘密聚集打击侵略者的英雄壮举。整个故事再现了抗战初期张家口的民俗风情,****地塑造了七奶奶、杠头、老山羊、小保子等一批底层人物英勇抗日的鲜明形象,刻画了处在日寇铁蹄下的张家口民众热爱生活、热爱和平、运用集体智慧和力量抗击侵略者的英雄事迹。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