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任式楠文集(精)/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文库
QQ咨询:
有路璐璐:

任式楠文集(精)/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文库

  • 作者:任式楠
  •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 ISBN:9787532618101
  • 出版日期:2005年01月01日
  • 页数:589
  • 定价:¥68.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选入本文集里的作者上世纪80年代以来撰写的一些文章,按内容性质编排顺序,并归纳为三大部分。这些文章大体反映了作者的基本学术视线和研究思路,在辨析考古文化遗存的性质内涵、时空框架、发展演变、相互关系等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各类考古物证,并注意吸收科技考古的研究成果,适当引用民族学对比材料,试图探究当时的社会关系变化,揭示其经济技术成就,探讨其精神文化生活状态和水平,以期部分复原社会史迹,不断深化对我国史前时代的认识。
    本书对已发表过的文章,除少量的作了些技术性改动外,内容、观点未作修改,基本保持原貌,如实反映了作者成稿时的研究程度和认识水平。考古学总是以层出不穷的新发现,给研究者提供了深入认识、更新观点的广阔余地,相信今后在代代学人的共同努力下,必将把中国史前考士学推向新的学术高度。
    文章节选
    书摘
    新石器时代考古发展历程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是中国考古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以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正式诞生为标志,中国考古学也由此诞生,两者一起发展前进,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可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诞生与初步发展(192l—1949)
    (一)古器物学中的史前文物
    中国考古学的前身是金石学。金石学在北宋时代形成为一门初具规模的学问,至清代达到鼎盛时期。清末民初,金石学进一步拓宽研究对象和领域,远不限于传统的金(青铜器)石两大类,*突出的如对重大新发现的安阳甲骨、敦煌文书、西北简牍等,都及时整理考释,同时研究方法也有显著进步。金石学实际上已扩大为古器物学,或可理解为广义的金石学。在代表性的一批金石学著作中包含有史前时期重要古器物的,可推清末吴大潋《古玉图考》一书(刊于1889年),其中就收集有不少史前时代如良渚文化等的玉器,是对传世的史前和历史时期古玉的一次集中研究。清乾隆年间编纂的《西清古鉴》,著录有一件铜器被称作“周子孙?”,实为铜鬻,应属山东龙山文化晚期陶鬻的铜质仿制品。器上还有族徽的铭文,学者们分别释为“子孙”、“子黾”、“大黾”、“天鼋”、“奄”等。这铭文在殷周彝器上屡有出现。如果器物与铭文同时铸就,则表明了该仿制品的*迟下限时期。如果铭文系后刻且与原器时隔久远,联系到登封王城岗遗址已发现河南龙山晚期很可能是青铜鬻的残片,那么,推测《西清古鉴》铜鬻原器也有可能本是山东龙山文化遗物。
    金石学(古器物学)为中国考古学研究提供了部分学术基础,但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出现,既不是传统金石学与西方近代田野考古学简单结合的产物,更不是金石学自然转化的结果。中国考古学以传入的西方近代考古学基本原理方法为导引,立足于本国古代社会历史和物质遗存的实际,*终形成为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门新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
    (二)近代考古学思想的传入与中国史前考古学萌芽
    20世纪初,在中国资产**民族民主运动再度高涨的历史背景下,作为思想启蒙工作的一部分,西方新史学思潮和研究成果陆续介绍到国内;同时也将自19世纪中叶诞生以来已处于成熟期的西方近代考古学思想和基本知识,开始在我国零星传播①,**者以章太炎、梁启超为代表。1900 年章太炎所著《中国通史略例》中,**次提到欧洲“洪积石层”的概��,强调要利用其中埋藏的史前
    …… [看更多书摘]
    目录
    自序………………………………………………………………1
    总 论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展历程…………………………………3
    公元前5000年前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几项主要成就……………79
    中国新石器文化总考察和文明起源探讨………………………105
    论长江流域新石器文化
    ……
    编辑推荐语
    本文集大体反映了作者的基本学术视线和研究思路,在辨析考古文化遗存的性质内涵、时空框架、发展演变、相互关系等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各类考古物证,并注意吸收科技考古的研究成果,适当引用民族学对比材料,试图探究当时的社会关系变化,揭示其经济技术成就,探讨其精神文化生活状态和水平,以期部分复原社会史迹,不断深化对我国史前时代的认识。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