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民俗通志-(演艺志)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民俗通志-(演艺志)

  • 作者:倪钟之
  •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2852925
  • 出版日期:2005年12月01日
  • 页数:338
  • 定价:¥44.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3.容妆科
    过去称为“梳头桌师傅”,是专门给旦角化妆的人员。主要工作包括拍
    彩、搽脂粉、贴片子、梳大头等。此工作专为女角服务,以年长者担当为宜
    。近年也有女性技师担此项工作。讲究干净、细微,手头巧、速度快,根据
    剧中人物身份和服装颜色,灵活运用面部化妆技法,因此,技术性、艺术性
    都是比较强的。
    4.盔箱科
    过去称“盔头箱”或称“帽箱”,负责管理各种头盔、纱帽、额子、巾
    子、髯口、网子、水纱、发型及装饰品,并负责戴盔、勒盔等。勒盔是此科
    专门技艺,一要勒得牢,不致脱落,根据台上动作幅度的大小勒到适当的松
    紧;二要演员舒服,勒时要避开头筋儿(即枕动脉和颞动脉),不能让演员感
    到头昏脑涨,导致呕吐等不适;三要掌握时间,可先勒得松些,至上台前再
    勒紧,可使演员减轻负担,还可以根据台上需要随时再勒紧;四要美观,使
    头盔端正,边式利索。
    盔头箱倌还要管打茨菇叶、扎软巾、打铲子头、扎月牙彩球、梳美人髻
    、扎头纳(如青蛇白蛇在脑门上结一扣,而两尖向上)等。
    使用的髯口、甩发必须拢顺,演员到台上甩起来才能利落,“勒盔”必
    须系“果子扣”(即左右都能抽动的活扣),都是盔头箱管箱人必须掌握的技
    目录
    总序/1
    概说/1
    一、演艺民俗的界定/1
    二、演艺民俗的成因/9
    三、演艺民俗的特点/13
    四、演艺民俗研究概况/25
    **章 民间艺人概述/34
    **节 民间艺人的范畴/34
    第二节 不同类型的民间艺人及
    其地位/36
    一、戏曲艺人/37
    二、曲艺艺人/57
    三、说书艺人/68
    四、杂技艺人/71
    五、皮影戏艺人/79
    六、木偶戏艺人/84
    七、把式场艺人/89
    八���流动性艺人/91
    第三节 传艺与师承/94
    一、家庭传授/94
    二、拜师学艺/97
    三、科班教育/102
    四、带艺投师/109
    五、代师收徒/111
    六、票友下海与自学成才/112
    第四节 民间艺人的生活习惯/112
    一、民间艺人的道德规范/113
    二、民间艺人的社会交往/114
    三、民间艺人的生活作风/115
    四、艺人的生活习惯/116
    第二章 演出场地习俗/118
    **节 “撂地”与“串巷子”/118
    一、“画锅”与“撂明地”/118
    二、明地艺人演出程序/121
    三、“串巷子”与“逛街”/128
    四、其他街头艺人的表演/131
    第二节 “跑大棚”及其他/134
    一、“跑大棚”的马戏团/134
    二、“土台子戏”/137
    三、“赶庙会”/141
    四、二人转艺人的“赶大车店”等活动/147
    第三节 不同类型的书馆
    与茶社/150
    一、说书馆/151
    二、坤书馆/155
    三、相声场/159
    四、杂耍园/162
    第四节 “高台教化”/166
    一、宝卷宣讲形式/166
    二、讲善书活动及其演变/169
    三、“高台教化”遗风/172
    四、祭神戏和仪式歌/174
    第五节 戏院演出/179
    一、戏院的演变/180
    二、戏院演出惯例/183
    三、戏院与班社/185
    四、后台/187
    五、祭祀与封台/190
    六、应节戏与合作戏/192
    第六节 堂会/194
    一、堂会的性质和特点/194
    二、堂会类型和演出场地/197
    三、堂会程序及禁忌/199
    四、简易堂会——“家档子”/201
    第七节 新型剧场/202
    一、新型剧场演出内容及组织彤式/202
    二、传统表演艺术剧场化/208
    第三章 演艺界的行规与行话/211
    **节 演艺界行规概述/211
    一、演艺界行规基本内容/211
    二、关于演艺界行规的几个问题/217
    第二节 演艺界的诸神崇拜/220
    一、不同艺术形式的行业神/220
    二、各种行业神的纪念日活动/233
    第三节 “跑江湖”习俗/236
    一、“开码头”/236
    二、“活搭班”与“借地求财”/239
    三、“盘道”与“横买卖”/241
    四、江湖艺人的行路与住宿/243
    第四节 演艺界行话/246
    一、演艺界行话概述/246
    二、演艺界行话的范围及释义/248
    三、演艺界行话的构成和使用/252
    四、演艺界行话的作用与传播/255
    第四章 演艺界的社团组织/258
    **节 演艺界社团的类型及性质/258
    一、演出班社/259
    二、教学科班/260
    三、同业公会/261
    四、研究团体/261
    第二节 演艺界社团的组织及活动/262
    一、精忠庙与梨园公会/262
    二、各地演艺界的同业公会/266
    三、演艺界社团活动的内容/269
    四、演艺界行会的局限性/275
    第三节 票房及各种玩友会/276
    一、票房的形成和发展/277
    二、票房种种/279
    三、下海从艺/286
    四、玩友会/288
    第四节 演艺界社团的发展与变化/290
    第五章 观众欣赏习俗/294
    **节 表演艺术欣赏的本质/294
    一、观众是演艺活动的组成部分/294
    二、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的虚拟性与观众的联想/296
    三、喝彩——观众与演员的交流/298
    四、娱乐是艺术欣赏的*直接目的/302
    第二节 戏迷——演艺活动的支持者/304
    一、观众与戏迷/304
    二、观艺本身是一种享受/307
    三、“捧角儿”/309
    四、戏迷的嗜好/312
    第三节 演员与观众的关系/314
    一、演员都想把戏演好/315
    二、观众与演员是朋友/316
    三、名演员的社会效应/319
    第四节 演艺活动的社会意义/321
    一、演艺活动构成不同的社区文化/321
    二、演艺活动与其他民俗/323
    参考书目/330
    后记/335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