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打开咖啡馆的门(附光盘)
QQ咨询:
有路璐璐:

打开咖啡馆的门(附光盘)

  • 作者:张耀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059788
  • 出版日期:2006年01月01日
  • 页数:253
  • 定价:¥68.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208059788
    • 作者
    • 页数
      253
    • 出版时间
      2006年01月01日
    • 定价
      ¥68.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有少重要历性事件在咖啡馆里发生?有多少**的作家、艺术家从咖啡馆里走出来?有多少传世艺术作品在咖啡馆里诞生?一部欧陆咖啡馆的历史简直就是一部欧洲文化史!本书从1645年威尼斯的欧陆**家咖啡馆始,追踪咖啡馆这个西方社会中始终贯穿不变的文化角色,以及其所代表的生活态度和处事哲学。全书文字清丽,图像优雅,可让读者从欧洲文化发展的角度理解咖啡馆文化,是寻访咖啡文化之旅的一本佳作。

    在欧洲,一个道地咖啡馆常客定有个人所爱:每天要去的店,习惯坐的咖啡桌,熟悉的招待,爱喝的咖啡种类……还有的客人一辈子都只去一家咖啡馆,绝不肯进另一家店的大门。
    “我们在咖啡馆见面!”是在欧洲大陆流行了三百多年的社交方式。本书从1645年威尼斯的欧陆**家咖啡馆始,追踪咖啡馆这个西方社会中始终贯穿不变的文化角色,以及其所代表的生活态度和处事哲学。
    文章节选
    书摘
    咖啡在欧陆**社会,尤其是新兴的城市有产**沙龙里大受欢迎。渴望开拓市场和冒险的西方海上商人,一发而不可止,用远洋海船把土耳其咖啡辗转运往西欧各地。1624年后,大批咖啡陆续到达阿姆斯特丹、汉堡、伦敦、马赛等港口。
    由于路程遥远和海运能力的限制,咖啡在欧洲广泛传播的另一途径是跨越东部巴尔干半岛的陆路。不过在这条大道上,*先奔驰的是奥斯曼帝国西征的战车。地处中欧的奥地利帝国是抵挡土耳其人进入阿尔卑斯山**的*后防线,同时无意中也成为接受“东方”咖啡文化的前站。
    自1529年至1683年,奥斯曼大军几度兵临维也纳城下,围攻这个中欧的首都数年之久,伊斯坦布尔咖啡铺*热衷的常客:行旅商人、周游传教的乐师、军官、神职人员和年轻学生都属于这场带有宗教色彩的欧洲远征的中坚。
    他们往日的咖啡嗜好也被带到了遥远的多瑙河畔的营寨,搭起了不可缺少的咖啡帐篷。热气喷香的家乡咖啡成了他们在异国消磨无聊时光和抵御北部严寒的秘方。在停战和外交桌上马拉松游戏之间,连战场对面的奥军官兵和维也纳市民也禁不住飘来的咖啡浓香和种种传闻的诱惑,不时越过早就没有刀光剑影的火线,进入土耳其人营帐品尝这种异国情调的令人兴奋不眠的“黑色饮料”,军营成了变相的咖啡铺和交易场所。
    一批批咖啡豆被精明的土耳其商人悄悄运过的防线,涌进了维也纳和它背后的欧洲地区,这也是以后西方百年不断的大规模咖啡走私的开始,难怪维也纳流传一句老话:“欧洲挡得住土耳其人的弯刀,挡不住土耳其人的咖啡。”
    历史应验了这个断言,在战线南端不远的威尼斯,1645年出现了全欧**街头咖啡馆。1656年来奥国议和的土耳其特使卡哈·穆特巴夏劳师动众,带着300多个随员和全套东方**品,包括咖啡,正式进入维也纳城,拜见奥地利皇帝。随团的两位咖啡厨师每天都是特使盛宴上惹人注目的主角,不但烹调各式咖啡,还展览了品尝咖啡的豪华仪式和考究的咖啡餐具,成为轰动首都社交界的新闻。
    P108-109

    插图
    目录
    自序 “一个客人坐在咖啡馆里喝咖啡”
    **章 漫漫的“咖啡之路”从东方开始
    17世纪下半叶咖啡进入欧陆的历史
    第二章 咖啡桌上的启蒙主义
    从带有土耳其风的小咖啡铺到悬挂水晶吊灯的欧式咖啡馆
    第三章 大革命风暴**的“政治咖啡馆”
    ……
    编辑推荐���
    有少重要历性事件在咖啡馆里发生?有多少**的作家、艺术家从咖啡馆里走出来?有多少传世艺术作品在咖啡馆里诞生?一部欧陆咖啡馆的历史简直就是一部欧洲文化史!本书从1645年威尼斯的欧陆**家咖啡馆始,追踪咖啡馆这个西方社会中始终贯穿不变的文化角色,以及其所代表的生活态度和处事哲学。全书文字清丽,图像优雅,可让读者从欧洲文化发展的角度理解咖啡馆文化,是寻访咖啡文化之旅的一本佳作。 书评
    我是消耗型的人、挥霍型的人。所有的钱都用于咖啡和旅行上。
    如果这样描述这个人的职业:游历欧陆各处经典咖啡馆、大饭店,—边旅行、吃喝,—边摄影、写文字,住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乡村小屋中……可能你会以为是文艺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没想到现实生活中竟然有人是这样过日子的?他不卖咖啡,却靠咖啡成名。“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印在《打开咖啡馆的门》的靡页,成了咖啡厂商的招牌语。
    ——《GQ国际中文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边框,根、家乡,这些都是边框,我的边框是自由的。我没有归属的感觉。
    见张耀前,重新翻看了他被誉为“雅皮圣经”的《咖啡地图》和《彩色罗马》,试图从漂泊的影像中归纳天马行空的思维碎片;见他时才发现,他的“视觉书”中表现的狂放相对于他本人而言显得太为含蓄了。他递过来的名片上,没有电话,没有地址,甚至没有名字,只有他的网址和一片虚无风景。
    你的家在哪里?
    张耀在书中的回答是那句**的不在家就在咖啡馆云云。
    面对面,他的回答改成了:“我没有家,没有归属的慨念,现在住在巴黎。”
    ——《时尚·伊人》
    我不会有这个需求:一个家和一个叶落归根的感觉。
    他的行李箱里一定放着成打的唱片。他喜欢听音乐的方式是按在重复键上,让一支歌、—首曲子,几十遍地一次次不停地放。到一个地方,没找到想要的音乐,就很难有感觉是真到了这里。如果再能找到—个喜欢的咖啡馆,则差不多算是—半到家了。
    ——《大美术》
    我奉行两个主义,一个是世界主义,一个是个人主义。
    所谓“张耀方式”,或可理解为有东方意识的、世界主义态度的认知方式。作为作家,你要考虑的是什么*适合你,而不是读者怎么想,每个人都以自己为出发点,这种态度成就了后来的张耀。
    ——《新快报》
    相机就像我伸出去的一个手指。
    他的话曾在中国追求品位的小众中风靡。但如果说现在就是“读图时代”的话,张耀说他愿置身在“读图时代”之外。
    ——《新京报》
    他们不需要认识我,但他们真心喜欢我书里的东西。
    他不喜欢被贴上某个大师标章,却拥有—群忠实的拥护者,热情的书迷们拿着《咖啡地图》,按图索骥地到欧渊搜寻梦中的咖啡馆。
    ——Sony Music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